《工厂化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集成与应用》公示材料

合集下载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项目中期检查报告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研发与规模化栽培技术应用 2016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BN2016057 )一、项目进展与成效。

1、项目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1.1项目合同任务及考核指标时间考核指标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引进扩繁新品种2-3个,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筛选出高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1个。

2017年1月至2017 年6月优化液体菌种生产工艺,集成关键栽培技术,开展食用菌规模化关键工序技术优化试验研究,缩短制种周期20天以上;产鲜菇3500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

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整理分析试验数据,发表论文1篇,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关键技术。

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产鲜菇3500段,收入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撰写项目工作总结与技术总结,准备项目验收材料。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项目,本项目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形式:本项目的实施将组建专项工作组作为本项目的管理决策机构。

由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管理项目建设,直接负责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度安排和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沟通及对外合作。

研究经费采用专款专用,财务独立核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单位按合同要求开展本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地点和相关事宜,落实技术服务单位按合同要求在承担单位开展技术示范,并指导承担单位的技术熟化与推广工作。

承担单位通过筹建相关的合作社,根据生产需求,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从事生产,回收产品统一销售。

技术服务单位定期组织专家赴项目地进行技术支撑;协助开展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

对照项目合同,本年度工作主要围绕引进扩繁新品种,安装调试液体菌种制备系统,设计开展新品种和新配方筛选试验研究等内容,目前已经完成了基地建设。

同时完成了10个菌株的引进和筛选,获得了主推品种1个,其生物学效率相对其他品种提高5.8%.完成了液体菌种的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出菇培养基的研究。

菌种繁育—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菌种繁育—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势:
5. 发菌速度
液体菌种接种后栽培袋的发菌速度明显快于固体菌种,而且生长整齐。产量上和固体菌种没有明显区别,甚至优 于固体菌种。
7. 风险分析
液体菌种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染菌的发酵罐接入到栽培袋中,损失巨大, 特别是现在国内开始大量使用700升的发酵罐,一次可接24吨干料制作的菌 袋。
空气压缩 → 过滤 ↓
配料 → 装罐 → 灭菌 → 冷却 → 接种 → 培养 → 液体种 ↑
试管斜面种 → 三角瓶颗粒种
(二)接种
灭菌结束后用冷水冷却至培养温度,在 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接入1.5-2cm2的 斜面菌种一块,让其悬浮于液体培养基 表面且使菌丝朝上,在适温下静置48小 时,待菌丝长至液体培养基中时,置摇 床上进行振荡培养。
采用液体菌种,栽培袋养菌时间仅为15天左右。 采用液体菌种,菌龄短,出菇整齐,比采用固体菌种的上市早。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目录
一、液体菌种设备原理 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势:
1. 生产成本
固体菌种生产成本高于液体菌种。
2. 生产时间
液体菌种生长时间比固体菌种快。
3. 设备要求
液体菌种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投资。
4. 技术要求
液体菌种需要一定的食用菌以及微生物专业知识,固体菌种技术要求较低, 一般菇农都易掌握。
液体菌种生产的关键技术:
① 空气过滤
④ 培养液
② 接种
⑤ 环境

溶氧量
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液体菌种工艺流程:
空气压缩 → 过滤 ↓
配料 → 装罐 → 灭菌 → 冷却 → 接种 → 培养 → 液体种 ↑

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

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

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作者:姚强宫志远司洪宇黄春燕韩建东梁晓辉张元祺李瑾谢红艳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0年第11期摘要:针对山东地区金针菇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实际,以当地主栽白色金针菇品种为供试菌株,以菌丝球直径、密度及菌丝体干重为检测指标,以不同材料的碳源、氮源、维生素为影响因素,研究筛选适合本地生产的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

结果表明:适宜金针菇栽培的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豆奶宝0.33%、磷酸二氢钾(KH2PO4)0.080%、硫酸镁(MgSO4)0.075%和VB2 50 mg/L。

关键词: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中图分类号:S646.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0)11-0134-04Formula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iquid Strain of〖WTHX〗Flammulina velutipes in Factory ProductionYao Qiang1,Gong Zhiyuan1,Si Hongyu2,Huang Chunyan1,Han Jiandong1,Liang Xiaohui2,Zhang Yuanqi1,Li Jin1,Xie Hongyan1(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Wastes Matrix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Jinan 250100, China;2.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dong KeyLaboratory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Jinan 250000, China)Abstract Aiming at the factory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in Shandong area, the local main cultivated white Flammulina velutipes variety was used as test strain, the diameter, density and dry weight of mycelium were used as detection indicators, and the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and vitamins were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creen out the formula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liquid culture medium suitable for local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liquid culture medium formula for Flammulina velutipes was 3% of soluble starch,0.33% of soy milk treasure, 0.080% of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KH2PO4),0.075% of magnesium sulfate (MgSO4) and 50 mg/L VB2 .Keywords White Flammulina velutipes; Liquid strain; Culture medium我国是最早人工栽培金针菇的国家。

杏鲍菇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探讨

杏鲍菇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探讨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8期杏鲍菇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探讨张翠娥,赵书光,张亚楠(灌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灌南 222500)摘要: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是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园的主打项目。

根据灌南县工厂化杏鲍菇生产企业液体菌种的生产关键技术,从杏鲍菇液体菌种配方到菌种制作、后期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总结,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键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液体菌种;生产技术0 引言杏鲍菇,又称刺芹侧耳,是典型的亚热带草原—干旱沙漠地区的野生食用菌,同时也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近几年,得益于政府鼓励扶持杏鲍菇种植产业的发展,我国杏鲍菇产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灌南县是我国食用菌行业主产基地县之一,是江苏省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集聚度居全国前列。

1 灌南县工厂化杏鲍菇生产现状目前,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已入驻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近半数是生产杏鲍菇的工厂化企业。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基本成熟,液体菌种的生产技术也基本稳定,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内的菌菇生产企业已全部采用液体菌种,取代了以前的固体菌种,在带动农民就业方面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均十分显著。

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丝生长快的优势,一般经振动或通气培养3~7天即可培养好菌种,且液体菌种菌龄均一。

然而,液体种因培养基营养丰富,加之是液态,对运输条件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即会造成菌种污染,不如固体菌种运输方便。

液体种在制作中,由于液体培养基营养丰富,故极易污染杂菌,污染发生率要高于固体种制作。

液体菌种的质量检查也要难于固体菌种,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还需要一定的检测设备,一般生产者不易掌握。

生产者在使用液体菌种栽培时应注意,须采用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方法和栽培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液体菌种的优势。

2 主推培养基配方2.1 母种配方采用常规PDA培养基配方。

2.2 一级液体菌种(三角瓶原种)配方马铃薯200 g、琼脂18 g、葡萄糖20 g,纯净水 1 000 ml,pH值自然。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在食用菌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在食用菌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在食用菌方面的应用及进展摘要:食用菌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食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使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

传统的固体培养生产食用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随着发酵技术的日趋成熟,菌丝体发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发酵罐发酵生产为菌丝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优点较多包括培养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有利于规模化,接种方便,菌丝体生长一致等。

液体深层发酵法能较有效提高产量和效益,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茵丝体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已进入市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近年来,我国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传统的食用菌制种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食用菌日益发展的需要。

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比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液体深层培养中,菌丝细胞能在反应器内处于最适温度、酸碱度、氧气和碳氮比等条件下生长,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代谢废气又能及时排放,因此新陈代谢旺盛,菌丝生长分裂迅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菌丝体(菌种)。

并且液体菌种接入固体培养料时,又具有流动快,易分散,萌发快,发菌点多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袋栽食用菌在接种过程中易污染的问题。

因此,发展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前景广阔[1]。

液体探层发酵技术属于生物工程内容之一,这一概念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开始的,并由当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化工程专家lEmerL.Gaden,rJ设计出培养各种抗菌素的微生物系统的机械搅拌和通气的生物反应器,成为该项技术的发言人和权威。

这一技术应用在食用菌方面的研究,据资料报道,最早的是1948年美国的H.Humfedl等对蘑菇进行的深层发酵研究。

国内较早的报道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陈美聿等人于1960年进行的香菇深层发酵研究。

1979年杨庆尧开始研究香菇等的深层发酵,并研究了液体培养基的粘度与菌球的关系。

80年代后,国内外纷纷开展了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1]。

科技部关于下达2013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一)

科技部关于下达2013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一)

科技部关于下达2013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
知(一)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3.09.05
•【文号】国科发计[2013]571号
•【施行日期】2013.09.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科技部关于下达2013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3〕5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科技部2013年度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和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工作已经完成,现将项目清单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有关计划的管理办法,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科技部
2013年9月5日附件
2013年度国家星火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隋新悦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6期说到食用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菌种的培育和制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液体菌种的培育时间比较短,菌丝生长的速度较快,已经被很多食用菌生产企业所使用,本文将针对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发展现状展开讨论,探索未来液体菌种制作的发展趋势,旨在可以促进我国食用菌培育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前言: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每年对于食用菌的消费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过去那种老旧的食用菌固体菌种培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与食用菌供应量的要求,而液体菌种的制作有着接种方便,菌株生长统一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所接受。

一、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目前我们国家主要的食用菌菌种有平常可以见到的香菇、杏鲍菇、平菇还有木耳,金针菇等,不过关于食用菌的液体菌种制作要求比较高,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液体菌种的培育制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一)制作设备同食用菌的固体菌种制作相比,液体菌种的制作相对来说要复杂许多,我国学者经过了多年的液体菌种培养以后发现,拥有一套良好的液体菌种培育设备能够大幅度提升食用菌菌种的培育效果,也就是说液体菌种制作设备的空气过滤净化装置要好,要有能够灵活调节温度的控制系统,还有菌种培育的快速冷却系统,有整套的停电保护设计,由菌种培育的耐高压加工罐体构成液体菌种培育的主体部分,在进行袋料接种的时候,必须在非常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制作,保证整个栽培袋不会受到任何的细菌污染。

(二)制作工艺就我国目前的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培育制作发展现状来看,一般将液体菌种的培养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原种培育和栽培种培育,其中原种培育是将液体培养的菌种当作是中间种,再接到栽培种上面进行培育,进而形成一种固体的栽培种,通常颗粒型的蘑菇培育大多采用这种原种的制作工艺。

而栽培种培育主要指的是将液体菌种直接培育而形成的食用菌实体,在栽培料上直接生成,人们经常吃的金针菇还有平菇,都属于栽培种制作的培育方式,由此可以看出,选择液体菌种作为原种进行培育,或是作为栽培种进行培育制作,是根据食用菌种类的不同来决定的,不同的菌种要选择不同的培育方式。

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及工厂化生产应用初探

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及工厂化生产应用初探

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及工厂化生产应用初探黄竹青;郑剑玲;邓铁宏;魏赤平;刘福东;齐贺;王美惠;宋超【摘要】通过对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及工厂化生产中应用的研究,确定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制备条件,建立了采用液体菌种进行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规程.通过对茵丝干重的测定,确定了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起始pH值等技术参数.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情况,通过比较试验,确定了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工艺,工厂化生产的培养料配方及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液体菌种进行白色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发茵生长周期明显缩短,污染率显著降低,为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3(033)002【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作者】黄竹青;郑剑玲;邓铁宏;魏赤平;刘福东;齐贺;王美惠;宋超【作者单位】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沈阳恒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64;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辽宁卫生技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沈阳恒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白色金针菇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一种优质食用菌[1],但仍有相当多数的栽培者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栽培模式。

由于固体菌种的生产工艺比较繁杂、生产周期较长、菌龄不一致,污染率较高等不利因素,导致产品的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过高[2]。

因此,借鉴了其他食用菌液体菌种应用于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与经验[3],开展了液体菌种应用于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

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技术应用于工厂化生产,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菌种污染率,增强出菇均一性,有效地提高了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厂化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集成与应用》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工厂化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集成与应用
二、完成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苏州华泰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常兴菌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完成人及其主要工作:
冀宏提出了本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持和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

作为课题主持人完成了江苏省科技项目《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选育及应用》(编号:BE2013346)。

发表与本技术内容相关的论文8篇。

主要贡献:1)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一,设计了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实验,指导开展液体培养基增稠剂添加实验和物性研究;2)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二,构建了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检测的指标框架体系;3)配合企业指导本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厂应用,解决了改良培养基液体发酵的生产性扩大试验工艺参数改进问题。

姚璐晔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本技术的菌种选育、改善发酵菌丝球生长特性和液体菌种质量检测指标的研究。

发表与本技术内容相关的论文5篇。

主要贡献: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一,1)收集各种杏鲍菇的孢子、杂交育种,筛选得到生长特性优异的液体菌种出发菌株;2)开展食用菌(杏鲍菇、金针菇等)液体发酵培养菌丝球密度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性质的增稠剂,获得符合液体菌种应用要求的细小均一的菌丝球,为改良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提供科学依据;3)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二,完善了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检测的感官指标。

郑雪平组织本技术成果转化和生产应用。

作为课题骨干完成了江苏省科技项目《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选育及应用》(编号:BE2013346)。

发表与本技术内容相关的论文5篇。

主要贡献:在本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厂应用,解决了改良培养基液体发酵的生产性扩大试验工艺参数改进问题。

将实验室的液体菌种应用放大至日产4万袋菌包的企业生产中;同时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共同参与制定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检测标准。

徐兵参与本技术杏鲍菇菌种生产性状验证和液体菌种质量检测指标研究。

主要贡献:1)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一,采用企业生产工艺,小试栽培选育菌种,考察菌丝生长速度及子实体特征,最终确定生产性状优异的杏鲍菇袋栽菌种;2)针对解决技术问题二,完善了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检测的微生物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四、成果简介:食用菌液体菌种是通过生物工程的液体发酵工艺生产有活力的营养菌丝体,作为菌种用于栽培生产。

“袋栽模式”液体菌种制备的技术难点是除了菌丝体活力以外,还有
对菌种的均匀度、菌丝体的大小和密度等物理性状的要求。

前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酵菌株、液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其中液体培养基是关键影响因素。

实验证明,通过添加增稠剂可以改良发酵培养基的流变学性质,从而影响和控制发酵菌丝体的物理特性与形态。

项目组通过在改良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明胶、琼脂中的一种或者二者的混合物,得到了个体均匀,密度较大的菌丝体球,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确立了液体菌种制备的培养基配方及工艺参数,实现袋栽杏鲍菇和金针菇优质液体菌种的制备与应用。

五、经济社会效益:项目成果分别在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应用。

2014-2017年间,本专利技术成果分别在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江苏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华泰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应用,新增企业利润共计4686.24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企业推广培训相关技术人员590人次,新增就业人员73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