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和交往活动的频繁,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成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应急预案。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在夏秋季节,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和接触传播。
2.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高发。
传染途径多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3.痢疾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食物、饮水和粪口传播。
4.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为经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为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传播,学校应做好以下预防控制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学校应加强学生、教职工、家长等人员的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提高卫生防疫意识。
2.加强个人卫生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减少病原体侵入机会。
3.定期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学校应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定期对公共场所、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把好食品原材料、加工、制作、储存、销售、配送等关口。
三、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当学校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等情况时,应立即启动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学校卫生安全。
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调查病情应急预案启动后,学校应第一时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疫情调查,了解病情、病源和传播途径等情况。
2.及时隔离病人当有学生确诊或疑似患有传染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3.加强消毒和清洁学校应加强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原体传播途径。
4.开展防控措施学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如暂停课程、学生返回家中、加强宣传和教育等。
四、总结,学校是一个容易出现传染病暴发、传播的场所,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是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方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方案随着人口迁移和交流的增加,学校成为了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
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常见传染病防控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手足口病防控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卫生教育,特别是手部卫生的重要性。
建议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 给学生提供洗手液与肥皂:学校的洗手设施应当配备洗手液和肥皂,并保持洗手液和肥皂的供应充足。
2. 定期消毒: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室、厕所、餐厅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尤其是容易沾染病菌的地方,如水龙头、卫生间把手等。
3. 隔离患病学生:一旦有学生确诊为手足口病,学校应当及时将其隔离,并通知家长进行治疗。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
二、流感防控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病毒感染疾病,会造成学校的大范围传播和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
为了控制流感的传播,学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流感疫苗:每年流感季节来临前,学校应当提供免费的流感疫苗接种服务,鼓励学生和教职工接种。
2. 加强卫生宣传和教育:学校应当组织相关活动,宣传流感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以增强师生的防控意识。
3. 健康监测:学校应当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患有流感症状的学生,并进行相应的隔离和治疗。
三、传染性腹泻防控传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为了防止传染性腹泻在学校内传播,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堂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新鲜、熟透,并保持食品加工设备的清洁卫生。
2. 提供清洁饮用水:学校应当提供干净、无菌的饮用水,并定期将自来水设备进行消毒。
3. 鼓励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个人卫生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洗手、饮食和卫生习惯。
四、病媒生物防控蚊虫是常见的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病毒感染的载体。
为了防止蚊虫滋生和传播疾病,学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源:学校应当定期清理校园内的积水,清除杂草,以减少蚊虫的滋生环境。
常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分析

常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分析随着学校里人群聚集、交往频繁,学校传染病防控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以下是常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分析:1. 流感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学校传染病,特别是在冬季流感高发期间。
预防措施包括教育学生正确洗手、讲授咳嗽与打喷嚏礼仪、定期通风和清洁学校环境、推行流感疫苗接种等。
学校应加强对流感症状学生的监测和隔离措施。
2. 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学生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减少人员密集活动、及时隔离患病学生,并要求确诊学生休学疗养。
3. 腹泻腹泻是学校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提供安全卫生的饮食、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保持干净的学校环境、做好厕所的清洁与消毒等。
4.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经飞沫传播。
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和传染病知识,提醒学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保持室内通风等。
5. 传染性脑膜炎传染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学校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或与患者接触而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清洁和通风,提倡学生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在疫情爆发时,学校可以考虑暂停集体活动,减少聚集。
6.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学生之间不共用眼镜、洗脸毛巾等个人用品,加强手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清洁和消毒学校环境。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卫生教育,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通风,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并在疫情出现时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学生和家长应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避免共用个人用品等行为。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流程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流程
一、常见传染病类型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校传染病类型:
1.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主要通过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
3.接触性传染病:如红眼病、手足口病等,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二、预防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生健康监测: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患者。
2.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4.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
5.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避免传染病的传入。
三、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隔离:将患者送往医院隔离治疗,并对其接触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2.消毒处理:对患者的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患者的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
3.停课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对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班级或全校进行停课处理。
4.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向师生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
5.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情况。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之间接触频繁。
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
因此,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常见的校园传染病有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有的通过飞沫传播,如流感;有的通过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还有的通过空气传播,如水痘。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乏力等。
在校园中,一旦有学生感染流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为了预防流感,学校应加强教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还可以在流感高发季节前,组织学生接种流感疫苗。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患儿会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并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教室、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督促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发现患病学生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患者会出现发热、全身皮疹等症状,皮疹通常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
学校要做好水痘的防控工作,落实晨检制度,及时发现患病学生;对水痘患者的衣物、被褥等进行消毒处理;未患过水痘的学生可以接种水痘疫苗进行预防。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等。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
学校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确保学生的接种率达到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等。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校园的安全,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校的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流感预防流感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首先,学校应定期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拥挤场合等。
同时,学校应设立流感隔离区,对出现流感症状的学生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及时就医。
2.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学校要加强学生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首先,学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确保学生的个人卫生。
其次,学校要加强环境的卫生管理,做好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工作。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对于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学生,学校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隔离治疗。
3.胃肠道传染病预防胃肠道传染病如腹泻、痢疾等在学校中较为常见,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胃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个人卫生宣传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不洁食物。
其次,学校要定期检查学生食堂卫生情况,确保学生的食物安全。
另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监测,一旦发现胃肠道传染病症状,要及时隔离治疗,并通知家长。
二、常见传染病的应急预案1.疫情快速报告与处置机制学校要建立疫情快速报告与处置机制,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学校要立即通知学校医务室,并报告学校卫生监督部门。
学校医务室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初步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同时,学校要通知家长对学生进行隔离治疗,并提醒家长与学校保持沟通协调。
2.学校疫情防控协作机制学校要建立学校疫情防控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密切合作,共同防控传染病。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一、前言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传染病易于传播的场所。
为了保护师生的健康,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以应对常见传染病的威胁。
二、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健康教育:学校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师生传授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卫生管理:学校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3.疫情监测:学校应建立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疫苗接种:学校应组织师生参加疫苗接种,提高师生的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5.隔离治疗:对于确诊为传染病的师生,学校应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6.应急演练:学校应定期进行传染病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处置预案1.疫情报告: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学校应立即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病例隔离:对于确诊为传染病的师生,学校应立即将其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3.追踪接触者:学校应立即追踪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必要的隔离措施。
4.消毒处理:学校应对病例所在场所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继续传播。
5.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6.全校停课:根据疫情的需要,学校可采取全校停课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7.恢复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学校应采取逐步恢复教学的措施,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总结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保护师生健康、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一、预防控制措施1. 宣传教育(1)加强传染病知识的普及。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学生、教职工及家长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提高防病意识。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毛巾等。
2. 环境卫生(1)保持校园环境整洁。
定期清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清除垃圾,避免积水,减少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的孳生。
(2)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空气流通,降低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3. 饮食管理(1)严格食品卫生管理。
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等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2)提供健康饮食建议。
引导学生合理搭配膳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4. 个人防护(1)佩戴口罩。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要求学生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传播的风险。
(2)定期消毒。
提供消毒液,要求学生定期对宿舍、教室等场所进行消毒。
5. 健康监测(1)建立健康档案。
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检查,掌握健康状况。
(2)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
6. 预防接种(1)落实国家免疫规划。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为学生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2)加强疫苗接种宣传。
鼓励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疫苗接种,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二、应急预案1. 应急组织架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校医、班主任等为成员的传染病防控应急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传染病防控工作。
2. 应急处置流程(1)发现病例。
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立即报告校医。
(2)隔离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3)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消毒处理。
对病例所在班级、宿舍等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5)信息上报。
及时向上级教育、卫生部门报告疫情,确保信息畅通。
3. 应急措施(1)停课。
在疫情严重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采取停课措施。
(2)隔离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 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 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 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易感人群 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 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 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 为主。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 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 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 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 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 胰腺炎等。
• 2、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传染性极高。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 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 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 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 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主要临床表 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 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 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 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 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
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 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 5、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 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 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 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相应疫苗(如 流感疫苗、流腮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 流脑A+C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发病症状。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 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 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 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 劳。
• 4、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水痘患者。
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
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
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 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 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 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
•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 (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 咽痛,口腔粘膜疹,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丘疹、疱 疹。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 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 传播,也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直接接触患 者破溃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 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 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 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本病常易 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 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 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预防措施:做到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1]
• 学校(托幼机构)人群聚集,流动性大, 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 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 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 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 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加上学 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 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 度重视。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 (1)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 尽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
• 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 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 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 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 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 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流行特点是什么?如何防控?
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
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
为主要并发症。伤寒、副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 多经水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爆发流行(2008年冬 即在恩施州几个县市的学校发生伤寒流行), 学校应高度警惕并按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进 行预防和控制。
• 6、甲肝:潜伏期平均约30天。该病起病急, 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 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随之出现尿色深红如 隔夜茶色,皮肤粘膜发黄,粪便颜色变浅。少 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 表现。化验检查出现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 (SALT)明显增高;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大多数(80%以上)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内完全治愈。凡是未 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 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 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 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且 常常在学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