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归纳 图形的相似 (3)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图形的相似1.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1张PPT)

达标练习:
3.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面积 之比为( ) B
A 2:3 B 4:9 C 3:2 D 9:4
4.
A
F
E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E=½ CD
D 求证:(1)△ABF∽△CEB (2) △DEF
的面积B为2,求C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
小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困惑?
自学提示:
●(1)图中的ΔABD和ΔA'B'D'相似吗?如何证明? ●(2)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得到AD与A'D'的比与 相似比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一:
●已知:如图所示,ΔABC∽ΔA'B'C',相似比为 k,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高. ●求证:AD:A'D'=k.
探究二:
(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否求出线段AG的长?
解∵EF∥BC, ∴ΔAEF∽ΔABC. ∵AD⊥BC, ∴AD⊥EF. ∴AD:AG=AE:AB 又∵AE:AG=3:5,AD=15, ∴,AG:15=3:5 ∴AG=9.
思考猜想:
(1)ΔABC的周长和ΔA'B&ΔABC的面积和ΔA'B'C'的面积的比与它们的相似 比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1.已知:如上图所示,ΔABC∽ΔA'B'C',相似比为 k,AE,A'E'分别为BC,B'C'边上的中线. 求证:AE:A'E'=k. A
A'
B
E
C
B'
E'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案482

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和“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ABC,不小心打碎了,只剩下∠A和∠B比较完整.如果用这两个角去配制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能成功吗?【教学说明】选择以旧孕新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 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如图,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求证:△ADE与△ABC 相似.证明:∵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DE∥BC,∴△ADE∽△ABC.3.任意画△ABC与△A′B′C′,使∠A′=∠A,∠B′=∠B.(1)∠C′=∠C吗?(2)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成比例?(3)把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说明】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如果学生还能从不同角度研究,或许还有新的方法进行证明,要大胆鼓励.【归纳结论】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在△ABC中,∠C=90°,DE⊥AB于E,DF⊥BC于F.求证:△DEH∽△BCA.证明:∵DE⊥AB,DF⊥BC,∴∠D+∠DHE=∠B+∠BHF=90°,而∠BHF=∠DHE,∴∠D=∠B,又∵∠HED=∠C=90°,∴△DEH∽△BCA.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78例2、P80例4.2.判断题:(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答案】(1)√;(2)×;(3)×;(4)√3.如图:点G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DC的延长线上,AG交BC、BD 于点E、F,则△AGD∽______∽________.解析:关键是找“角相等”,除已知条件中已明确给出的以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图形,利用公共角、对顶角及由平行线产生的一系列相等的角.本例除公共角∠G外,由BC∥AD可得∠1=∠2,所以△AGD∽△EGC.再∠1=∠4(对顶角),由AB∥DG可得∠3=∠G,所以△EGC∽△EAB.【答案】△EGC△EAB4.已知:在△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证明:∵在△ABC中,∠A=40°,∠B=80°,∴∠C=180°-∠A-∠B=180°-40°-80°=60°,∵在△DEF中,∠E=80°,∠F=60°,∴∠B=∠E,∠C=∠F,∴△ABC∽△DEF.(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5.已知△ABC中,AB=AC,∠A=36°,BD是角平分线,求证:△ABC∽△BCD.分析:证明相似三角形应先找相等的角,显然∠C是公共角,而另一组相等的角则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得.借助于计算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证明:∵∠A=36°,△ABC是等腰三角形,∴∠ABC=∠C=72°,又BD平分∠ABC,则∠DBC=36°,在△ABC和△BCD中,∠C为公共角,∠A=∠DBC=36°,∴△ABC∽△BCD.6.已知: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CBD.证明:∵∠A=∠A,∠ADC=∠ACB=90°,∴△ACD∽△AB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同理△CBD∽△ABC,∴△ABC∽△CBD∽△ACD.【教学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提高.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2题.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少数学生在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时,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在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三边成比例,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你有哪些方法?方法1:通过定义(不常用);方法2:通过平行线(条件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方法3: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下面我们来探究还可用哪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到三角形相似的其它判定方法吗?2.任意画△ABC与△A′B′C′,使∠A′=∠A,ABA′B′=ACA′C′=k.(1)分别度量∠B′和∠B,∠C′和∠C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3)改变∠A或k的大小,你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画图,并鼓励证明命题归纳结论.【归纳结论】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图,在△ABC与△DEF中,已知∠C=∠F,AC=3.5cm,BC=2.5cm,DF=2.1cm,EF=1.5cm.求证:△ABC∽△DEF.证明:∵AC=3.5cm ,BC =2.5cm ,DF =2.1cm ,EF =1.5cm , ∴DF AC =2.13.5=35,EF BC =1.52.5=35, ∴DF AC =EF BC, 又∵∠C=∠F, ∴△ABC∽△DEF.4.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2个判定定理,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其他判定方法吗?5.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已知:如图,在△A′B′C′和△ABC 中, AB A′B′=AC A′C′=BCB′C′. 求证:△A′B′C′∽△ABC.【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证明.【归纳结论】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6.如图,在Rt△A BC 和Rt△A′B′C′中,∠C=∠C′=90°,.求证:△ABC∽△A′B′C′.分析:已知两边成比例,只需证明三边成比例就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教学说明】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题,并通过解题巩固对判定定理的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82例6、P84例8.2.如图,下列每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别的根据.解:(1)△ADE∽△ABC,两角相等;(2)△ADE∽△ACB,两角相等;(3)△CDE∽△CAB,两角相等;(4)△EAB∽△ECD,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5)△ABD∽△ACB,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6)△ABD∽△ACB,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3.在△ABC和△A′B′C′中,已知下列条件成立,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B=5,AC=3,∠A=45°,A′B′=10,A′C′=6,∠A′=45°;(2)∠A=38°,∠C=97°,∠A′=38°,∠B′=45°;(3)AB=2,BC=2,AC=10,A′B′=2,B′C′=1,A′C′= 5.解:(1)SAS,相似;(2)AA,相似;(3)SSS,相似.4.如图,BC与DE相交于点O.问(1)当∠B满足什么条件时,△ABC∽△ADE?(2)当AC∶AE满足什么条件时,△ABC∽△ADE?(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解:(1)∵∠A=∠A,∴当∠B=∠D时,△ABC∽△ADE.(2)∵∠A=∠A,∴当AC∶AE=AB∶AD 时, △ABC∽△ADE.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顶点为C ,∠MCN=45°,试说明△BCM∽△ANC.解:∵△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45°. 又∵∠MCN=45°,∠CNA=∠B+∠BCN=45°+∠BCN, ∠MCB=∠MCN+∠NCB=45°+∠BCN. ∴∠CNA=∠MCB, 在△BCM 和△ANC 中, ⎩⎪⎨⎪⎧∠A=∠B ∠CNA=∠MCB , ∴△BCM∽△ANC. 6.如图,已知△ABC、△DEB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 DB =90°,点E 在边AC 上,CB 、ED 交于点F.证明:△ABE∽△CBD.证明:∵△ABC、△DEB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BE=∠CBA=45°,∴∠DBE-∠CBE=∠CBA-∠CBE.即∠ABE=∠CBD,又EB BD =ABBC=2,∴△ABE∽△CBD.7.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M ,N 为对角线BD 上两点,连接AM 交BC 于E ,连接EN 并延长交AD 于F.试说明△AMD∽△EMB.解:∵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DBC, ∠MAD=∠MEB,∴△MAD∽△MEB.8.如图,已知△ABD∽△ACE,求证:△ABC∽△ADE.分析:由于△ABD∽△ACE,则∠BAD=∠CAE,因此∠BAC=∠DAE,如果再进一步证明AB AD =AC AE,则问题得证.证明:∵△ABD∽△ACE,∴∠BAD=∠CAE.又∵∠BAC=∠BAD+∠DAC,∠DAE=∠DAC+∠CAE,∴∠BAC=∠DAE.∵△ABD∽△ACE,∴AB AD =AC AE. 在△ABC 和△ADE 中,∵∠BAC=∠DAE,AB AD =AC AE, ∴△ABC∽△ADE.【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1、3、4题.教学反思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主要介绍了四种方法,从练习的结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定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特别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不能灵活运用,夹角也不能准确找到.我想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不深,对定理的理解不透,一味死记结论.不能理解每个量所表示的含义.我想在下一阶段中应培养他们认识图形的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争取这方面有所提高.3.4.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及相似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对性质定理的探究,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指的是什么?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教学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可知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高,那么,AD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ABC∽△A′B′C′,∴∠B=∠B′,又∵AD⊥BC,A′D′⊥B′C′,∴∠ADB=∠A′D′B′=90°,∴△ABD∽△A′B′D′,∴AB︰A′B′=AD︰A′D′=k.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等于相似比.3.如图,△A′B′C′和△ABC 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 ,求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D′与AD 的比.解:∵△A′B′C′∽△ABC,∴∠B′=∠B,∠A′B′C′=∠ABC,∵A′D′,AD 分别是△A′B′C′与△ABC 的角平分线,∴∠B′A′D′=∠BAD,∴△A′B′D′∽△ABD.(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D′AD =A′B′AB=k. 根据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4.在上图中,如果AD 、A′D′分别为BC 、B′C′边上的中线,那么,AD 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5.如图,△ABC∽△A′B′C′,AB A′B′=k ,AD 、A′D′为高线. (1)这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比为多少?(2)这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为多少?分析:(1)由于△ABC∽△A′B′C′,所以AB ︰A′B′=BC ︰B′C′=AC ︰A′C′=k.由合比的性质可知,(AB +BC +AC)︰(A′B′+B′C′+A′C′)=k.(2)由题意可知,因为△ABD∽△A′B′D′,所以AB ︰A′B′=AD ︰A′D′=k.因此可得,△ABC 的面积︰△A′B′C′的面积=(AD·BC)︰(A′D′·B′C′)=k 2.【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说明】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86例9、P88例11、例12.2.已知△ABC∽△A′B′C′,BD 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且AC A′C′=32,B′D′=4,则BD 的长为____. 分析:因为△ABC∽△A′B′C′,BD 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根据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BD B′D ′=AC A′C′,即BD 4=32,∴BD=6. 【答案】63.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D ,如果△ABC 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 的周长、面积依次为( )A .8,3B .8,6C .4,3D .4,6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周长为8,面积为3,所以选A.【答案】A4.已知△ABC∽△A′B′C′且S △ABC ∶S △A′B′C′=1∶2,则AB∶A′B′=________.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AB∶A′B′=1∶ 2. 【答案】1∶ 25.把一个三角形改做成和它相似的三角形,如果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2,那么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____.分析: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相似比为22,所以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22. 【答案】226.如图,CD 是Rt△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若AD =9cm ,CD =6cm ,求BD ;(3)若AB =25cm ,BC =15cm ,求BD.解:(1)∵CD⊥AB,∴∠ADC=∠BDC=∠ACB=90°.在△ADC 和△ACB 中,∠ADC=∠ACB=90°,∠A=∠A,∴△ADC∽△ACB,同理可知,△CDB∽△ACB.∴△ADC∽△CDB.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 (2)∵△ACD∽△CBD,∴AD CD =CD BD , 即96=6BD,∴BD=4cm. (3)∵△CBD∽△ABC,∴BC BA =BD BC ,∴1525=BD 15, ∴BD=15×1525=9cm. 7.如图,梯形ABCD 中,AB∥CD,点F 在BC 上,连DF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 是BC 的中点时,过F 作EF∥CD 交AD 于点E ,若AB =6cm ,EF =4cm ,求CD 的长.(1)证明:∵在梯形ABCD 中,AB∥CD,∴∠CDF=∠FGB,∠DCF=∠GBF,∴△CDF∽△BGF.(2)由(1)知△CDF∽△BGF,又F 是BC 的中点,∴BF=FC ,∴△CDF≌△BGF,∴DF=FG ,CD =BG.又∵EF∥CD,AB∥CD,∴EF∥AG,得2EF=AB+BG..∴BG=2EF-AB=2×4-6=2,∴CD=BG=2cm.8.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为26,求△A′B′C′的面积S.分析:由△ABC的三边长可以判断出△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ABC∽△A′B′C′,所以△A′B′C′也是直角三角形,那么由△A′B′C′的最大边长为26,可以求出相似比,从而求出△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再求得△A′B′C′的面积.解:设△ABC的三边依次为:BC=5,AC=12,AB=13,∵AB2=BC2+AC2,∴∠C=90°.又∵△ABC∽△A′B′C′,∴∠C′=∠C=90°.BC B′C′=ACA′C′=ABA′B′=1326=12,又BC=5,AC=12,∴B′C′=10,A′C′=24.∴S=12A′C′×B′C′=12×24×10=120.9.(1)已知x2=y3=z5,且3x+4z-2y=40.求x,y,z的值;(2)已知:两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3∶10,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为560cm,求它们的周长.分析:(1)用同一个字母k表示出x,y,z.再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得k的值,从而进行求解;(2)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求得周长比,再根据周长差进行求解.解:(1)设x2=y3=z5=k,那么x=2k,y=3k,z=5k,由于3x+4z-2y=40,∴6k+20k-6k=40,∴k=2,∴x=4,y=6,z=10.(2)设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cm,则另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560)cm,则CC+560=3 10,∴C=240,C+560=800,即它们的周长为240cm,800cm.【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6、7、9题.教学反思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的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 第3章 图形的相似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9.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CE是外角平分线,点D在AC上, 连接BD并延长与CE交于点E. (1)求证:△ABD∽△CED; (2)若AB=6,AD=2CD,求BE的长.
解:(1)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60°, ∴∠ACF=120°,∵CE 是外角平分线,∴∠ACE=12 ∠ACF=60°, ∵∠ADB=∠CDE,∠A=∠ACE,∴△ABD∽△CED (2)∵AD=2DC,由(1)知EACB =CADD ,可求 CE=3, 过 E 点作 EH⊥BF 于点 H,则∠CEH=30°,∴CH=32 ,易求 EH=32 3 , 在 Rt△BHE 中,BE= BH2+EH2 = (6+32)2+(32 3)2 =3 7
D.147
14.如图,E,F 分别是矩形 ABCD 边 AB, AD 上的点(不与矩形的顶点重合),BF⊥CE,垂足为 P, 则图中与△BPE 相似的三角形有( D )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15.(易错题)如图,在△ABC中,AB>AC,过AC上一点D 作直线DE交AB于点E,使△ADE和△ABC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作___条2 .
2.(易错题)已知:如图,在△ABC 中,∠AED=∠B,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C )
A.DBCE =ADDB
B.BACE =BADD
C.DCBE =AAEB
D.AADB =AACE
3.如图,已知∠1=∠2,欲证△ADE∽△ACB,可补充条件( D ) A.∠B=∠C B.DE=AB C.∠D=∠E D.∠D=∠C
12.如图,在Rt△ABC中,∠ACB=90°, CD⊥AB于点D,AC=6,AB=9, 则AD的长是(C ) A.6 B.5 C.4 D.3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九年级上册图形的相似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新版)华东师大版

1、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不都相似,如左图中的两
个直角三角形就不相似;
2、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因为每个等
腰直角三角形中都有一个直角,两个45°的角,
2
且两条直角边相等,斜边等于直角边的根号2倍
,所以任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因此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
似。
2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 呢?为什么?
B.△ABC与△A′B′C′的各对应角相等
1 3
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1
D.△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4
我们学了些什么 ?
对应角相等
相 定义 似
对应边成比例
∽ 三 角
表示法:
形 相似比: 对应边的比
课外作业
• 见课本第63页练习第1,2题。
谢谢各位
C.3∠A=4∠D
D.4(AB+BC+AC)=3(DE+EF+DF
)
3、若△ABC与△A′CB′C′相似,∠A=55°,∠B=100°,那么∠C’的
度数是( )
A.55° B.100° C.250
D.不能确定
4、把△ABC的各边分别扩大C为原来的3倍,得到△A′B′C′,下列
结论不能成立的是( )
A.△ABC∽△A′B′C′
二、认真选一选
1、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B )
A.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 B.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C.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D.相似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若△ABC∽△DEF,它们的周长分别为6 cm和8 cm,那么下式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讨说课复习课件

∵ 四边形DEFM 是正方形,
∴ DE ∥ BC,DE = PQ,
∴ AP ⊥ DE,即AP是△ADE 的高.
∵ 正方形 =4,∴DE=2.
1
∵ △ =1,∴ AP·
DE=1.
2
∴ AP=1,∴ AQ= AP+PQ=3.
解:如图, AE, A ' E '分别为两个三角形的对
A
应角的平分线,则∠BAE = ∠B′ A′ E′ .
∵△ABC ∽△A′B′C′,
∴∠B=∠B' ,
∴△ABE ∽△A' B' E' .
AE
AB
k.
∴
A' E ' A' B '
AF
AB
k.
同理可得
A' F ' A' B '
B
DEF
A'
应为_____
cm.
16
课堂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
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25.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2课时
课件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并运用其解决问题. (重点)
2
理解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运用其解决问题. (重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探究
如图,△ABC ∽△A′B′C′,相似比为 k,它们对应面积的比是多
图形的相似(压轴专练)(十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图形的相似(压轴专练)(十大题型)题型1:相似三角形解答证明题1.在ABC V 中,AB AC =,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连接AD ,过点B 作BE BC ^交线段AD 于点,2120E BED BAC Ð+Ð=°.(1)如图1,求CAD Ð的度数.(2)如图2,若32DE AE =,求BD BC的值.(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EC EC 交线段AB 于点F ,若BD =AF 的长.2.如图1,在ABC V 中,90BAC AB AC BD CD Ð=°=^,,于点D ,连接AD ,在CD 上截取CE ,使CE BD =,连接AE .(1)直接判断AE 与AD 的位置关系(2)如图2,延长AD ,CB 交于点F ,过点E 作EG AF ∥交BC 于点G ,试判断FG 与A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在(2)的条件下,若2AE =,CE =EG 的长.题型2:相似三角形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应用3.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点F 在边AB 上,且AF CE =,连接EF 交DC 于点P ,连接AC 交EF 于Q ,连接DE DF 、.(1)求证:EQ FQ =;(2)连接BQ ,如图2,①若AQ DP ×=BQ 的长;②若FP FD =,则PE PQ = .4.综合与实践已知:矩形ABCD ,M 是AD 边上一点.【基本图形】(1)如图1,AM MD =,BM 交AC 于F 点,BM 的延长线与CD 的延长线交于点E ,连AE ,求证:MF EM BF EB=;【类比探究】(2)如图2,AM MD =,过点D 任意作直线与BM ,B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 ,点P ,连AE ,求证:EAD PAD ÐÐ=;【扩展延伸】(3)如图3,E 是CD 延长线上一点,P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AP 交CD 于Q 点,BE 交AD 于M 点,延长AD 交EP 于N 点,若M 是AN 的中点,且3AB =,4BC =,求AEP △的面积.题型3:翻折问题5.菱形ABCD 中,5AB =,点F 是AD 边上的点,点Q 是AB 边上的点.(1)如图1,若点F 是AD 的中点,CQ AB ^,连接CF 并延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P ,连接QF ,①求证:PAF CDF △≌△;②判定FCQ V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菱形面积为20,将菱形ABCD 沿CQ 翻折,点B 的对应点为点E .①如图2,当点E 落在BA 边的延长线上时,连接BD ,交CQ 于R ,交EC 于点M ,求DR BM 的值;②如图3,当CE AD ^,垂足为点F ,交AD 于点N ,求四边形CFNQ 的面积.6.如图1,在矩形ABCD 中,3AB =,4=AD ,点E 在BC 上,连接AE ,把ABE V 沿直线AE 翻折得到AFE △,直线EF 与直线CD 交于点G ,连接DF .(1)当DFG GEC Ð=Ð时,求BE 的长.小星看到把ABE V 沿直线AE 翻折得到AFE △,就想到翻折图形的特征特点,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那么他就知道BE FE =,AB AF =,90ABE AFE Ð=Ð=°,根据DFG GEC Ð=Ð,他延长EG 与A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 ,可证AD DF DH ==,AH EH =,再通过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E 的长.请用小星的方法或自己的方法求BE 的长;(2)当G 是CD 的中点时,求BE 的长;(3)如图2,已知等边ABC V 的边长为6,点D 在边BC 上,连接AD ,把ABD △沿直线AD 翻折得到AED △,直线DE 与直线AC 交于点F ,若12CF =,求BD 的长.7.(1)发现:如图1,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边上,将ADE V 沿AE 对折得到AFE △,延长EF 交BC 边于点G ,连接AG .证明:BG DE EG +=.(2)探究:如图2,矩形ABCD 中AD AB >,O 是对角线的交点,过O 任作一直线分别交BC AD 、于点M 、N ,四边形AMNE 是四边形CMND 沿MN 翻折得到的,连接CN ,若CDN △的面积与CMN V 的面积比为1:3,求MN DN的值.(3)拓展:如图3,在菱形ABCD 中,6AB =,E 为CD 边上的三等分点,60D Ð=°,将ADE V 沿AE 翻折得到AFE △,直线EF 交BC 于点P ,求PC 的长.题型4:旋转问题8.如图,ABC V 和ADE V 是有公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90BAC DAE Ð=Ð=°.(1)如图1,连接BE 、CD ,BE 的延长线交AC 于F ,交CD 于点P ,求证:①ABE ACD V V ≌;②BP CD ^;(2)如图2,把ADE V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当点D 落在AB 上时,连接BE 、CD ,CD 的延长线交BE 于点P ,若BC =3AD =.①求证:BDP CDA △∽△,②PDE △的面积是 .9.问题背景:如图(1),在ABC V 和ADE V 中,AB AC AD AE ==,,BAC DAE Ð=Ð,求证:ABD ACE △△≌;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 V 和ADE V 中,90ABC ADE Ð=Ð=°,30ACB AED Ð=Ð=°,连接CE ,点F 是CE 的中点.判定以B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创新:如图(3),在ABC V 中,AC BC =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 ,连接BD CD ,.若点E 是CD 的中点,连接BE ,直接写出BE 的最大值.10.如图,在V 锐角ABC 中,AB =3BC =,45ACB Ð=°,将ABC V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11A BC V .(1)如图①,当点1C 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求11CC A Ð的度数;(2)如图②,连接1AA ,1CC ,若1ABA △的面积为2,求1CBC △的面积;(3)如图③,点E 为线段AB 中点,点P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在ABC V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点P 的对应点是点1P ,求线段1EP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题型5:最值问题11.如图,在ABC V 中,90,BAC AB AC Ð=°=,点D 为AC 一点,连接BD .(1)如图1,若CD =,15ABD Ð=°,求AD 的长;(2)如图2,过点A 作AE BD ^于点E ,交BC 于点M ,AG BC ^于点G ,交BD 于点N ,求证:BM CM =;(3)如图3,将ABD △沿BD 翻折至BDE V 处,在AC 上取点F ,连接BF ,过点E 作EH BF ^交AC 于点G ,GE 交BF 于点H ,连接AH ,若:2GE BF =,AB =AH 的最小值.12.如图1和图2,平面上,四边形ABCD 中1582AB BC ==,,252CD =,6DA =,90A Ð=°,点M 在AD边上,且2DM =.点P 从点A 沿折线AB BC -上运动到点C ,将APM △沿MP 翻折,点A 的对应点为点A ¢,设点P 的运动路径长为x (0)x >.(1)如图1,连接BD ,①求CBD Ð的度数;②求证:AB CD ∥.(2)如图2,当点A ¢落到四边形ABCD 内部时,求x 的取值范围.(3)①当点A ¢落在AD 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x 的值.②设点A ¢到边BC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h ,请直接写出h 的最小值.13.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Ð=°,AC BC =,点D 在直线AB 上,点E 在直线AC 上,连接BE ,DE ,且BE DE =,直线DE 交BC 于点F .(1)如图①,当点D 在线段AB 上时,AD 4AC =,求BE 的长;(2)如图②,当D 是AB 的中点时,求证:CE CF BF +=;(3)如图③,连接CD ,将ADC △沿着CD 翻折,得到A CD ¢△,M 是AB 上一点,且37BM AB =,当A M ¢最短时,请直接写出DF BE 的值.题型6:比值问题14.如图1,在ABC D 中,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AD AE =,连接DC ,点F 、P 、G分别为DE 、DC 、BC 的中点,连接FP ,PG .(1)图1中,求证:PF PG =;(2)当ADE V 绕点A 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①PF PG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②若:1:(1)AD AB n n =>,PDF △和PGC V 的面积分别是1S ,2S ,ABC V 的面积为3S ,求123S S S +的值.15.【特例感知】(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在边AB 的延长线上,连接PD ,过点D 作DM PD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M .求证:DP DM =.【变式求异】(2)如图2,在Rt ABC △中,90ABC Ð=°,点D 在边AB 上,过点D 作DQ AB ^,交AC 于点Q ,点P 在边AB 的延长线上,连接PQ ,过点Q 作QM PQ ^,交射线BC 于点M .已知8BC =,10AC =,AD =2DB ,求PQ QM的值.【拓展应用】(3)如图3,在Rt ABC △中,90BAC Ð=°,点P 在边AB 的延长线上,点Q 在边AC 上(不与点A ,C 重合),连接PQ ,以Q 为顶点作PQM PBC Ð=Ð,PQM Ð的边QM 交射线BC 于点M .若AC mAB =,CQ nAC =(m ,n 是常数),直接写出PQ QM的值(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题型7:“手拉手”模型16.在ABC V 中,90ACB Ð=°,AC BC =,点D 是BC 边上一动点,过点C 作CE AD ^交AB 于点E .(1)如图1,若AC AE =,求ADB Ð的度数;(2)如图2,点F 是BD 上一点,连接EF 并延长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若点P 为AD 的中点,CP DG =,2G CAD Ð=Ð,求证:2CE EF FG +=;(3)点F 是BC 边上一点,射线EF 与射线AD 交于点G ,BFE ADC Ð=Ð,点H 是AC 上一点,且14CH AC =,连接HF ,H G ,点M 是射线AD 上一动点,连接MH ,MF .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当GH 取得最小值m 时,在平面内将HFM △沿直线HM 翻折得到HNM V ,连接EN .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若EN 的最大值为n ,直接写出n m的值.17.如图所示,在ABC V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E BC ∥,如图1,然后将ADE V 绕A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图2,然后将BD 、CE 分别延长至M 、N ,使DM =12BD ,EN =12CE ,得到图3,请解答下列问题:(1)若AB AC =,请探究下列数量关系:①在图2中,BD 与CE 的数量关系是 ;②在图3中,猜想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Ð与BAC Ð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若·1AB k AC k =(>),按上述操作方法,得到图4,请继续探究: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Ð与BAC Ð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题型8:定值问题18.如图1,在ABCD Y 中,60A Ð=°,4=AD ,8AB =.Y的面积;(1)请计算ABCD△沿着AC翻折,D点的对应点为D¢,线段CD¢交AB于点M,请计算AM的长度;(2)如图2,将ADC^交AD¢的延(3)如图3,在(2)的条件下,点P为线段CM上一动点,过点P作PN AC^于点N,PG AD¢长线于点G.在点P PG+的长度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计算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题型9:情景探究题19.[问题情境](1)王老师给爱好学习的小明和小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在ABC V 中,AB AC =,P 为边BC 上的任一点,过点P 作,PD AB PE AC ^^,垂足分别为D ,E ,过点C 作CF AB ^,垂足为F .求证:PD PE CF +=.小明的证明思路是:如图①,连接AP ,由ABP V 与APC △面积之和等于ABC V 的面积可以证得:PD PE CF +=.小颖的证明思路是:如图②,过点P 作PG CF ^,垂足为G ,可以证得:,PD GF PE CG ==,则PD PE CF +=.请你选择小明、小颖两种证明思路中的任意一种,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变式探究](2)如图③,当点Р在BC 延长线上时,问题情境中,其余条件不变,则PD PE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结论运用](3)如图④,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使点D 落在点B 上,点C 落在点C ¢处,点P 为折痕EF 上的任一点,过点Р作,PG BE PH BF ^^,垂足分别为G ,H ,若18,5AD CF ==,求PG PH +的值.[迁移拓展](4)图⑤是一个机器模型的截面示意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边上的一点,,ED AD EC CB ^^,垂足分别为D ,C ,且,3cm,AD CE DE BC AB AD BD ====××,M 、N 分别为AE BE ,的中点,连接DM CN ,,请直接写出DEM △与CEN V 的周长之和___________.题型10:相似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0,3),与直线OC 交于点8,13C æöç÷èø.(1)求直线AB 的函数表达式;(2)过点C 作CD x ^轴于点D ,将ACD V 沿射线CB 平移得到的三角形记为A C D ¢¢¢△,点A ,C ,D 的对应点分别为A ¢,C ¢,D ¢,若A C D ¢¢¢△与BOC V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平移的距离CC m ¢=,当点A ¢与点B 重合时停止运动,当925S =时,求m 的值.21.综合运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V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 BO =,点A 的坐标为()0,6.点C 是边OB 上一点,连接AC ,将线段A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D ,连接AD ,BD .(1)当AB 平分CAD Ð时,OAC Ð=________°;(2)若13CO BO =,求BD 的长;(3)如图2,作点C 关于AD 的对称点E ,连接BE ,CE ,DE .设BDE V 的面积S =,CO m =,求S 关于m 的函数表达式.。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图形的相似 3.1 比例线段 3.1.2 成比例线段教案 (新版)湘教版-

图3-1-5
(3)线段的比与表示两组线段的比相等的式子是同一个意思吗?表示两组线段的比相等的式子反映四条线段的什么关系?各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变式 下列各组中的a,b,c,d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写出比例式(式中需含全部4个字母).
(1)a=1cm,b=3cm,c=6cm,d=9cm;
(2)a=5cm,b=10cm,c=15cm,d=20cm;
(3)a=1.9cm,b=8.1cm,c=5.7cm,d=2.7cm;
(4)a=126cm,b=23cm,c=14cm,d=207cm.
图3-1-6
2.比例线段的分类讨论题
例3已知1, ,2三个数,请你再添加一个数,使这四个数构成一个比例式,这样的数有几个?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教材P66练习中的T1,T2.
2.教材P67T2,T4.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归纳: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作成比例线段,简称为比例线段
【探究3】 黄金分割
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Eudoxus,约前400-约前347)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将一条线段AB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使较短线段CB与较长线段AC的比等于AC与原线段AB的比,即使得 = 成立?
(3)在图②中,你还能找到比值相等的其他线段吗?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例.
已知 l 1∥ l 2∥ l 3,
A Dl
B El
: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
1 2
, 所得的 对应线段成比 .
C
Fl
可得 AB
DE AB 或
DE 等.
BC EF AC DF
2. 推论 :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
3
( 或两边的延长线 )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注意 :(1) 此性质的证明运用了“设 k 法” ,这种方法是有关比例计算,变形中一种常用方法.
(2) 应用等比性质时,要考虑到分母是否为零.
(3)
可利用分式性质将连等式的每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一个数,再利用等比性质也成立.
知识点三:黄金分割
1) 定义 :在线段 AB 上,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AC>BC ),如果 AC AB
ad bc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 反比性质:
ac bd
bd a c ( 把比的前项、后项交换 )
3. 更比性质 ( 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 :
ac bd
a b ,(交换内项 ) cd d c ,(交换外项 ) ba d b .(同时交换内外项 ) ca
4. 合比性质
a
:
c
bd
ab b
cd (分子加(减)分母 , 分母不变)
例 4、矩形 ABCD 中, BC=3AB , E、F,是 BC 边的三等分点,连结 AE 、 AF 、AC ,问图中是否存在非全 等的相似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二、如何应用相似三角形证明比例式和乘积式
例 5、△ ABC 中,在 AC 上截取 AD ,在 CB 延长线上截取 BE ,使 AD=BE ,求证: DF AC=BC F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85989385000400012744523444276565
学校: 施理本市模工同镇高录小校*
教师: 英物记*
班级: 启明星玖班*
图形的相似
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在比例式::中,、叫外项,、叫内项,、叫前项,ac(abcd)adbcac
bd
b、d叫
后项,d叫第四比例项,如果b=c,那么b叫做a、d的比例中项.
2. 比例性质
①基本性质:abcdadbc
②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交换内项
交换外项
同时交换内外项
同时交换比的前项和后项
ab
cd
dc
ac
ba
db
bd
ca
bd
ac
②合比性质:±±abcdabbcdd
③等比性质:……≠……abcdmnbdnacmbdnab()0
3. 黄金分割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如果
ACBCAB
AC
,即AC2=AB×B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
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ABAC215
≈0.618AB.
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
l1∥l2∥l3.则,,,…ABBCDEEFABACDEDFBCACEFDF
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
段成比例.
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
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①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
形相似;
③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
比;
③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7. 六种相似基本模型:
C
ABDCA
B
D
E
ED
B
A
C
DE∥BC ∠B∠AED ∠B∠ACD
A
D
B
C
D
OBACO
D
C
B
A
X型 母子型
AC∥BD ∠B∠C AD是Rt△ABC斜边上的高
8. 射影定理
由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9. 中位线
1)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
点的线段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31.
2) 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边和的一半.
10. 位似
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
A
D
B
C
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
比又称为位似比.
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