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世界潮流背景下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20页PPT
高考文综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专题课件

(2)从19世纪 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 ) 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纪 年代开始 过渡,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 过渡,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 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军事上列强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军事上列强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瓜分狂潮被 粉碎后,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华"办法,先扶持清政府, 粉碎后,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华"办法,先扶持清政府, 后又扶持袁世凯. 后又扶持袁世凯. 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3)20世纪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加剧了日 ) 世纪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本的阶级矛盾,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本的阶级矛盾,日本逐步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组成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族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 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 使中国逐步沦为受西方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受西方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 是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反抗侵略, 是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反抗侵略,最终获取民族独 立. 3,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既是反侵略斗争,又是农耕文明 ,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既是反侵略斗争, 与工业文明的激烈碰撞.为寻找救国之路,向外国学习, 与工业文明的激烈碰撞.为寻找救国之路,向外国学习,不 断探索与抗争. 断探索与抗争.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 ①淞沪会战 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 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会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 李宗仁 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 ② 台儿庄战役 年徐州会战中 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 胜利. 胜利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 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 师在平 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政治文明史 专题2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重点关注:(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高中历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课件人民版必修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过程
• • • • • • 邓小平南巡——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十四大--确立目标 十建立 十六大--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人民 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 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 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 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 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背景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内容 判断实践的标准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问题
市场经济
意义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于北京) 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基本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 凡是毛主席作出 的拨乱反正。 的决策,我们都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 坚决维护;凡是 精简机构等)。 3、 历史意义: 毛主席作出的指
变化五:行——踩单车上班
变化六:行——打的也心痛 变化七: ——联络靠传呼 变化八: ——万元成首富 变化九:——七十古来稀
高中历史 专题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人民版必修2

A.发展外向型经济
栏
目
B.引进(yǐnjìn)西方先进技术
链 接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五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A、C两项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中进行的探索。B项在洋务运动
时期就开始(kāishǐ)。D项的确立是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
栏
目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的,从此我国开始
链
接
(kāish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胆探索。
答案 D
第十六页,共25页。
课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与
导 学 计划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的主要不同之处
(1)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审批指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第十三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
(jiānch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jiānch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
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解析: 计划是工作(gōngzuò)以前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数字指标(GDP标准),规划则是比较
全面的长远发展,摒弃了数字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
栏
一指标。“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更加凸现市场在社
目
链
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了政府职能从微观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课件

【考点解读】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表现) (1)1979年,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 (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 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解读】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
开国大典
【考点解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特点、意义) ①内容: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 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 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 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 式写入宪法。 (4)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总结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④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作出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已经成为政治大国,故①正确;中 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发 挥重要作用,故②正确;中国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新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故③正确;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制止亚洲 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作出贡献,故④正确;D符合题意。
第一届全国人大 召开;《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认识
(1)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 筑,随着经 济发展,民 主政治建设 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 建设是崭新 的事业,在 探索中发展 完善
历程
时间
严重 “文化大革命” 破坏 期间
表现 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发展 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 备的法律体系;将“依 法治国”写入宪法;加 强基层民主建设
——整理自石仲泉《我观党史四集》
材料二 关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全会对“世 情”(世界形势)和“国情”的科学判断,直接影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国 家建设。②全会对“党情”的分析,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总任务发 生了变化,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指出遵义 会议“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来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表现。(5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你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 结合所学指出“世情”和“国情”的内容,并用史实说明其对20世纪50年代 初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侧重解读②,请结合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史实阐释说明。(5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PPT课件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一、思想变换中的“共和”
1、理想初现的共和
1912.1.1 中华民国建立 1912.2.12 清帝退位 结束君主专制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清帝退位诏书
一、思想变换中的“共和”
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 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 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
事。
府独揽执行。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训政纲领》
(1928)
探究路径3:对比两部宪法,训政下国民党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二、逐步探索中的“共和”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二、逐步探索中的“共和” 1、革命根据地 —人民共和从这里出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 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 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 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探究路径1:约法内容合乎共和内涵吗?
一、思想变换中的“共和” 2、名存实亡的共和
(1)北洋军阀的政党政治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篡改选举、实现专制
1914年《 中华民国约法》 1、总统一任十年 2、连任无限制 3、下届总统由本届总统推荐
宋教仁案 探究路径2:宋教仁案和《中华民国约法》颁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变为现实中的“共和”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PPT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配套课件 人民版共42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配套课件 人
民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