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河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20)

河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整个河源市域范围,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包括源城区、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和连平县一区五县,共设94个建制镇,1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省级中心镇19个(包括5个县城)。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规划基期是2008年,规划期限为2008年—2020年。
发展总体定位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适度工业化战略,全面推进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积极打造全省率先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示范市,大力建设“五大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将河源发展成为广东“绿色宝库”和“幸福之乡”。
总人口和城镇人口总人口近期年均增长率控制在2%,2015年控制在390万人以内;2015年—2020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9%,2020年控制在430万人以内。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260万人以内。
城镇化水平近期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1.5%,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约52%;2015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1.6%,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约60%。
城镇规模结构到2020年,形成大城市1个(中心城区),中等城市2个(老隆、紫城),小城市2个(阳明、元善),小城镇86个。
城镇空间结构总体空间结构:在发展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河源将以“井”字型发展轴带为主线,以多层次的中心城镇和集群化的产业聚集区为节点,形成不同类型、规模的城镇和产业区向“点轴”集聚,六大片区“以点带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打造四条发展主轴:强化城镇与产业沿交通轴线的拓展态势,打造两纵两横“井”字型发展轴带,形成融入珠三角、沟通长三角、带动环珠三角空间发展格局。
培育三级城镇中心:通过实施不均衡发展策略,培育教育科研、旅游服务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等服务功能,将产业、用地、交通等开发引导性资源优先倾斜给基础条件好、集聚能力强的市区、县城和中心镇,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市域中心——地方性中心——一般镇”三级城镇中心体系。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一、指导思想及原则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
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
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
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
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
(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
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
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文本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 (3)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 (5)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6)第三节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7)第四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8)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9)第六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0)第七节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1)第八节生态文明建设 (16)第四章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17)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统筹发展规划 (19)第六章城区总体规划 (21)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1)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 (21)第三节居住用地与住房保障规划 (21)第四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22)第五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24)第六节工业用地及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25)第七节综合交通规划 (26)第八节景观系统规划 (28)第九节绿地系统与广场规划 (29)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30)第十一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32)第十二节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33)第十三节燃气工程规划 (35)第十四节环卫工程规划 (35)第十五节综合防灾规划 (36)第十六节建设用地控制 (39)第十七节智慧城市建设 (41)第十八节分期建设规划 (42)第七章实施策略与措施 (43)第八章附则 (43)附表1 沿河县城乡发展指标体系汇总表 (44)附表2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现状汇总表(2012年) (45)附表3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规划汇总表 (45)附表4 沿河县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2012年) (45)附表5 沿河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 (46)附表6 沿河县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4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编制目的为适应沿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指示,落实铜仁市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处理沿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整合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力推进沿河跨越地理空间束缚,积极推进跳跃发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铜仁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特组织编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0]50号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0]50号](https://img.taocdn.com/s3/m/299f932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d.png)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0〕50号)源城区、东源县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区的用水量急剧增长,原有的取水规模无法满足需求,供水和用水矛盾日益凸现。
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尽快启动建设水源工程,切实解决市区用水紧张问题,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政三民”的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乡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水资源开发思路,彻底解决市区用水紧张局面,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工作原则以政府主导、公司经营、保本微利为原则,做到四个统筹,即:统筹市区水源工程同直饮水项目和“万绿水城”项目的有机结合;统筹新水源工程和原有市区供水取水口的关系;统筹新水源工程与市区两家供水企业新水厂建设规划;统筹近期用水规模和远期用水规划。
三、建设时限市区水源工程从2010年3月20日正式启动,2010年11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竣工通水。
四、工作任务(一)确定运营模式及项目法人单位。
采用成立国有公司独资经营的模式。
按“政府主导”的原则,在“四个统筹”的基础上,由市政府批准成立河源市万绿湖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市区水源工程和下一步万绿湖直饮水工程的项目法人单位,负责市区水源工程的建设、运营及管理,并代表河源市人民政府参与下一步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建设、运营及管理。
东源县发展和改革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报告时间:
Hale Waihona Puke 2023-02-11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1.3 项目规模
1.3.1 规模结构 近 1 年东源县发展和改革局的项目规模主要分布于小于 10 万区间,占项目总数的 46.2%。500 万以 上大额项目 0 个。 近 1 年(2022-03~2023-02):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1 日 生成
2/16
1.4 行业分布
近 1 年东源县发展和改革局的招标采购项目较为主要分布于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 工程评价服务 纺织原料、毛皮、被服装具行业,项目数量分别达到 3 个、3 个、3 个。其中纺织原料、毛皮、被服 装具 电力工程施工 防洪除涝设施管理项目金额较高,分别达到 175.50 万元、121.30 万元、97.65 万元。 近 1 年(2022-03~2023-02):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1)录入:网站管理员来源: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时间:2012-7-6 关注度:6025目录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三章市域空间管制规划第四章村镇体系规划第五章市域城乡建设总体布局第六章村庄整合规划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九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第十三章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指引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第四章居住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第五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章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第十五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第十六章旧城改造规划第十七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第十八章城市建设时序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第四部分附则第一部分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东源县绿色发展战略(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东源县作为广东省河源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东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
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东源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绿色发展战略。
二、发展背景1. 国家政策导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东源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2. 生态环境现状东源县地处东江中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东源县生态环境面临一定压力。
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3.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东源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为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1. 短期目标(2021-2025年)(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提升。
(2)绿色发展产业比重提高。
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占比达到50%以上。
(3)能源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占比达到60%以上,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2. 中期目标(2026-2030年)(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先进水平。
(2)绿色发展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
(3)能源结构高度优化。
清洁能源占比达到80%以上,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长期目标(2031-2050年)(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绿色发展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占比达到90%以上。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10.27•【字号】粤府函〔2017〕288号•【施行日期】2017.10.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粤府函〔2017〕288号梅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梅州市是世界客家文化中心和粤闽赣边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实施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并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逐步把梅州市建设成为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强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规划》确定的37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结构,加强空间管控,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优先扶持中心镇、重点镇发展,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衔接,引导城乡空间有序开发,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衔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和创新机制,抢抓原中央苏区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强化与珠三角、汕潮揭、江西、赣南等周边地区的联系,实现区域联动。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87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5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一、规划范围东源县县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东源县与河源市区交界处,东至义合镇苏家围风景区,南至梧桐山山脉,北至桂山山脉,总面积15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县综合实力进入山区县前列,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形成完善的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商、宜休闲”的滨江园林城市。
四、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依托粤赣高速、长深高速(梅河高速)、汕湛高速和205国道,形成“两主两副”的城镇发展轴。
1.两条发展主轴:沿粤赣高速和梅河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主轴。
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向两条城镇发展轴集聚。
优先在两条主轴沿线安排城市用地和产业用地。
2.两条发展副轴:沿205国道和汕湛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副轴。
支持沿线城镇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安排重大项目落户。
五、发展定位1.环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承接地2.粤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3.河源市中心城区副中心4.客家山区滨水园林城市六、发展规模到2030年,县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县域人口约66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4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七、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格局遵循集约集聚、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引导城市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优化集聚,对部分已建成地区进行功能置换,形成“三片”、“十区”、“六组团”的发展格局。
1.形成三大发展片。
(1)东部生态旅游发展片。
梅河高速和东环高速路以东片区,拥有热水温泉、东江源度假村、东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生态和旅游资源。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功能,禁止新增工业开发,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
(2)中部特色产业发展片。
以仙银大道为界,向东延续至梅河高速,引导工业项目集中布局,重点发展制药、食品、高端定制等特色工业和园区原有传统产业。
引导与工业区相配套的居住、公服、商务等功能向蝴蝶岭产业园区二期集聚。
片区内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片区与片区之间尽可能设立绿化隔离带。
(3)西部城市服务发展片。
以仙银大道为界,向西延伸至东源县界,重点发展行政办公、教育服务、旅游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批发等城市服务功能。
2.培育十个功能区结合各片区交通区位条件及原有发展基础,培育十个功能区。
分别为:(1)徐洞商贸区,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商住功能。
临近河源市区,现状为工业区。
未来控制工业用地增长,逐步推进城市三旧改造。
依托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发展专业市场。
依托原村庄留用地较多,且临近工业区的基础,发展成为原村民、产业园区人员提供住房的居住区。
(2)木京行政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住功能。
现状为行政中心。
依托原有的行政服务功能,完善商业、居住等配套,形成功能完整的行政服务组团。
(3)洋潭教育区,重点发展教育服务业。
现状有东江中学、实验中学等教育资源。
未来可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功能,鼓励琴行、书法、棋艺、外语等青少年文化培育机构在此设立机构,争取在此设立河源市第二青少年宫和河源市青少年图书馆,建设河源市植物园,培育市级教育服务功能,打造河源市优质教育高地。
(4)江北商务区,位于城市中轴线北段,重点发展中高档商务功能。
现状主要为铁路站场和未开发的山丘地。
未来依托城市中轴线北段和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与行政服务组团联系便捷的优势,培育商务办公功能,引导在珠江三角洲以及其他地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乡贤在此聚集,打造“粤东乡贤返乡创业基地”,(5)江南旅游商务区,位于城市中轴线南段,重点发展旅游服务和高端商务功能。
现状为村庄用地,未来依托惠河城际轻轨东源站和东江旅游资源,发展酒店和会展业,打造成为高端商务聚集地和旅游服务中心。
(6)南园文化服务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功能。
现状为仙塘工业园西区、仙塘镇政府及南园古村。
依托南园古村的文化优势,吸引珠三角文化创意人士在此开办创意工作室,吸引创意人士在此短期居住,开展创意活动。
依托仙塘镇政府,加强镇区建设、扩大服务功能,增加商业、居住等配套,将其发展成为工业区员工和仙塘镇居民主要的居住地和商业活动中心。
(7)仙塘工业物流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食品等制造业及物流功能。
现状为蝴蝶岭工业区北区及未开发利用地。
未来,拟将京九铁路东源站搬迁至老塘地区,依托火车站打造老塘物流园。
粤赣高速公路以北现状为采矿用地,鼓励东源县城适时跨高速公路向北发展。
依托仙塘工业园的产业基础和老塘物流组团的交通优势,壮大东源工业规模,充分利用东源县水源充足、水质较高的优势,发展生物制药、高端食品等产业。
(8)蝴蝶岭特色经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个性化定制产业。
依托滨江发展优势,引导蝴蝶岭和仙塘工业园内的商业、居住等功能在此集聚,并吸引河源市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此集聚,培育民间金融、协会等配套功能,发展成为河源市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9)古云科技区。
在古云洲南侧、东环高速路两侧,围绕水系打造古云科技园。
依托古云洲自然环境优美、毗邻城轨站点、设有高速路出入口的交通优势,发展科技研发产业。
利用轨道交通,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地区的科技合作,重点在制药、食品、农业生态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珠三角科技产业合作的主要承接地和粤东北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
(10)义合休闲旅游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依托义合镇区,发展为苏家围、东江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配套的服务功能。
提高镇区的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适度发展旅游房地产业,提高城镇建设质量,打造旅游特色镇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3.维育六大生态功能组团注重城市外围生态功能的维育,打造六大生态旅游组团:(1)桂山郊野公园。
加强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林相改造工程,成为县城北部重要的郊野活动场所。
(2)梧桐山郊野公园。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科普,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成为县城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3)东江源特色旅游区。
依托温泉资源,发展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养生等功能为主的5A级旅游度假示范区。
(4)东江国家湿地公园。
以江心沙洲湿地与河流、库塘湿地构成的复合湿地系统为主体,发展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5)弹琴山山地主题公园。
依托弹琴山山地资源,发展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等山地体育活动,以及名木名花种植鉴赏功能。
(6)苏家围民俗文化区。
打造以客家民俗风情和传统农耕风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八、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轨道交通发展预留足够用地。
及早预留惠河城际轻轨沿线交通通道,并为轨道交通向龙川方向延伸预留用地,结合城际轨道交通东源站建设,形成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绿色步行交通无缝衔接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2.搬迁东源火车站,重构东源物流中枢地位。
将火车站搬迁至老塘工业区,打造河源市区重要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面向周边粤北山区的特色农产品物流,为河源市区服务的电子商务配送物流,以及为仙塘和蝴蝶岭工业区服务的产业物流。
3.加快与市区路网对接,推进市、县同城化。
在现有205国道的基础上,新增滨江大道、西环路、东环路、东环快速路4条连接市区的交通通道,将东源大道向东延伸至蝴蝶岭工业区,形成贯穿东源县城与河源市区的6条城市干道。
在现有粤赣高速的基础上,新增东环高速路联通市区,形成2条联通全市的高速通道。
4.完善县城路网建设,构建“六横六纵”骨干路网。
改造205国道、加快东西快速环线、东源大道-蝴蝶大道、东环路、滨江大道等东西向干线路网建设,推进力升路、仙银大道、东源二桥、东源三桥、东源四桥等南北向交通设施建设,增强东江两岸交通联系,构建“六横六纵”骨干路网,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化。
5.构建客货分离的“内环外环”两大交通环线。
内环由仙塘大道、观塘一路、仙银大道、205国道串联徐洞、木京、洋潭、江南、古云、仙塘、蝴蝶岭、老塘、江北等9个组团,形成以客运为主的城市内部交通环线。
外环以东环、西环快速路为主,形成以货运及过境交通为主的城市外部环线6.依托滨水建设覆盖全县的绿色慢行网络。
联结东江沿岸绿道、滨水绿道、城市中轴线绿道以及各城市干道防护绿地,组成城市绿色慢行系统,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
将城市绿道网向南北两侧的梧桐山、桂山延伸,形成贯通东江和南北山脉的康体绿道。
7.发展水上特色休闲交通。
建设串联木京行政区,江北市民广场、江南旅游服务中心、南园古村、东江源、东江湿地、苏家围等滨水旅游资源的水上休闲交通系统,形成体现东源山水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水上旅游线路。
8.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加大公交建设投入,提高公交管理水平。
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公交场站设施与土地开发项目同步建设。
结合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推动TOD开发。
九、现代产业体系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食品、精密仪器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培育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活力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物科技的策源地。
规划构建“两园、两区、三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仙塘工业园位于仙银大道以东、原205国道以北地区,为东源传统制造业园区。
逐步将研发、行政管理、职工公寓等配套用地调整到园区西侧,对接仙塘服务中心,实现服务水平提升。
2.老塘现代物流园位于京九铁路以北、原205国道以南地区,为京九铁路仙塘货运站搬迁预留用地。
结合站点搬迁,建设集存储、集散、配送、增值、加工、贸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为东源乃至河源市区的企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
3.江北商务区位于现状仙塘货运站以北,徐洞河两侧,重点引进为企业成长提供配套的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各类中介服务,建设面向全县的城乡金融服务基地,以中介服务带动外出人口返乡创业。
4.江南旅游商贸区片区南端以城际轨道站点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集特色文化餐饮、旅游集散、配套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站商贸区;片区北侧滨江地段打造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商贸旅游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型会展和配套商业。
5.徐洞商贸基地位于新河大道以东,京九铁路以北,粤赣高速公路东源入口处。
通过推动徐洞工业区三旧改造和功能置换,打造以汽配、装备等为主题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6.蝴蝶岭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位于仙银大道以东、京九铁路以南地区。
吸引本土企业在此集聚,打造地方企业成长服务平台,提高东源县民营经济发展和成长能力;7.古云科技研发基地。
位于古云洲南侧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引入生物、医药等科研机构入驻,发展集研发、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