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液凝血是维持人体内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的重要机制,而孕期的妇女往往会经历血液凝血系统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孕妇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儿的发育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了解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临床医生和孕产妇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
血凝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这四个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血液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孕妇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进行及时处理。
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增加,孕妇的血液凝血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将会缩短,这是因为孕妇的凝血因子含量在孕期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适应分娩时由于产道损伤而引起的出血。
其次是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也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孕期的血浆中会出现大量的纤维蛋白原,以保护胎儿血管系统不受到形成血栓的影响。
随着孕期的不同阶段,孕妇的血液凝血系统也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在早孕期,孕妇的血液中激素水平开始增加,这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强,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会有所缩短。
此时孕妇的血液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孕期孕妇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增加患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血凝四项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孕妇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进行及时处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孕妇血液凝血系统的变化还会对孕妇自身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对于患有一些凝血功能异常的孕妇,还需要在分娩过程中加强对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以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机制
凝血过程涉及一系列的酶反应和 蛋白质互作,最终形成血栓以阻 止出血。
凝血四项检查内容
凝血酶原时间(P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血小板计数(PLT)
评估血小板数量,判断止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纤维蛋白原(FIB)
评估血浆凝血级联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形成情 况。
3 定期质控检验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确保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药物或血浆制品来纠
维生素K缺乏
2
正缺乏。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来补充。
3
血小板减少
补充血小板制剂进行治疗。
纤维蛋白形成异常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如 纤维蛋白浓度富集等。
凝血四项检查的注意液标本,避免造成误差。
2 严格操作规范
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检测,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结果。
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解读
1
PT延长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
APTT延长
2
问题。
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异
常等问题。
3
PLT降低
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疾病、骨髓抑制等
FIB异常
4
问题。
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异常、凝血酶原 缺乏等问题。
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常用于评估血液凝结功 能,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及临床疾病诊断。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原理、检查内容、结果解读以及在临床中的应 用和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四项是检查凝血功能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浓度及其它相关 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关指标
凝血四项中的指标包括INR、APTT、PT和FIB,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肝病、 心血管疾病等。
2
有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与血栓风险有 关。
凝血四项在心血管疾病、血友病等多种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个性 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凝血四项检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课件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凝 血四项在疾病诊断、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的概述
定义
凝血四项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纤维蛋白原(FIB),也叫做全血凝血检查。
手术中的应用
术前检查凝血四项能够有效评估 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术中出血等异常情况。
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 泛,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和预测出血风险。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的实例
1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举例
凝血四项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Biblioteka 凝血四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标准化与个性化治疗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将注 重标准化和个性化治疗。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异常与相关疾病
凝血四项异常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解释凝血四项异常的常规定义和一些常见原因, 如遗传疾病、药物影响和其他相关因素。
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出血病的关系
探讨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如心肌梗死、中风) 和出血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联。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措施
凝血四项的临床判断和临床意义
详细阐述凝血四项在临床判断和治疗方面的作 用,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 案。
凝血四项的预防措施
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调整,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结语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和疾病风险的窗口。对于凝血异常的检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液凝固是身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凝血四项是经典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 反映血液凝固机制的状态。
凝血四项原理的介绍
血液凝固的基本机制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从凝血因子到血小板作用,深入探讨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凝血四项包含的指标及其作用
分析凝血四项中包括的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 维蛋白原,解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凝血四项的常规检测
介绍临床中常规检测凝血四项的方法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诊断 价值
2
和流程,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重要性。
阐述凝血四项结果异常与各类疾病的
关系,讨论其在诊断、治疗和预测疾
3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
病进展方面的价值。
措施
讨论凝血四项在预防血栓病和出血病 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相 关因素来维护凝血功能的平衡。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
随着妊娠进行,孕妇体内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
本文将讨论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PT与APTT变化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血浆体积增加,而凝血因子的合成也会增加,使得凝血酶原时间(PT)略有延长。
同时,孕妇体内的孕酮和孕激素含量增加,这两种激素可以影响凝血酶的形成,从而导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间PT与APTT延长只是一种生理性的改变,并不代表孕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因此,孕妇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分娩等有出血风险的操作,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二、血小板计数变化在孕早期,孕酮和孕激素等激素的作用下,孕妇体内血小板计数稍有下降,但不会低于正常计数范围。
在妊娠后期,血小板计数会逐渐升高,这与妊娠后期孕妇需要进行分娩和恶露排出有关。
对于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孕妇,需要注意血友病、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先天性巨血小板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并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如果孕妇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在分娩等操作中应采取紧急措施,以避免出血不止。
三、红细胞计数变化孕妇体内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复杂。
由于孕妇体内血容量增加,红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从而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不过,由于孕妇体内铁吸收能力增强,加上补充铁剂等营养保健措施,妊娠后期血红蛋白浓度会有所回升。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如果患有贫血等疾病,会加重孕妇和胎儿的负担,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在孕前或孕早期就需要进行血红蛋白检查,并及时加强营养、补充铁剂等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确诊为贫血的孕妇,在分娩和孕期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综上所述,血凝四项是反应孕妇血液凝血和止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其正常范围和变化趋势对孕期管理和临床诊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200例临产孕妇和1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组相比,临产孕妇组的p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产前及时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保护母婴安全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母婴安全【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9—01为了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临产孕妇和1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临产孕妇200例,年龄20~37岁,平均26.3岁,所有病例均无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健康非妊娠妇女组150例,来自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27.4岁。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用标配枸橼酸钠抗凝管空腹抽取静脉血,混匀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2h内完成检测,检测仪器采用德国be半自动血凝仪,试剂由武汉塞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要求严格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
2013-07-29T15:46:16.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0期供稿 作者: 王晓琴
[导读] 妊娠是妇女的特殊生理过程,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尤其是临产前的变化更为明显。
王晓琴
(山西省静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035100)
【中图分类号】
R27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411-0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与分析,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
DIC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方法 采用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检
测
PT、APTT、TT、FIB。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 P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和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
应用。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临产孕妇 高凝状态 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临产孕妇组 本院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产科住院的正常待产孕妇100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
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
20~38岁,孕龄38~41周。
1.1.2
正常对照组 60例,年龄30~40岁,均来自本院外科胆囊结石的女性病人,查无出血性疾病,无肝、肾疾病。
1.2
试剂、仪器、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装试剂,质
控品为随机配套。每天用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结果均在控。
1.2.2
方法 用专用血凝真空管(0.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采取临产孕妇空腹肘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30min。严格
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所有
标本均在采血后
2h之内检测完毕[1]。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2
测定结果见表
从表可知:与对照值相比,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
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妊娠是妇女的特殊生理过程,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尤其是临产前的变化更为明显。因
此,须对临产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四项进行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较为敏感的筛检指标,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凝血因子
Ⅶ、Ⅸ、Ⅺ的活性,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和常用的筛检试验。凝血酶时间(TT)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抗凝。纤维蛋白原(
FIB)是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与凝血酶活性有关,在凝血系统
和纤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凝血四项的检测已被产科筛检和外科手术凝血机制项目。孕妇为了胎儿的生长发育,血液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液
呈生理性稀释,却又呈高凝状态,机体的这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能保证机体快速有效的止血,减少在分娩过程与产后的大量出血,但这
一变化有使母亲血液粘稠,产后易发生血栓,如发生胎盘缺血羊水和胎粪内释放大量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循环,通过免疫反应激活凝血系
统而促进凝血,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易于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发
症,在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
碍等,其中孕妇妊娠后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后出血和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产前须做凝血四项检测,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病因,及
时治疗,对于做好围产期的三级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临产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凝血酶原时间(PT)
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
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T缩短与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Fbg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
强,促使血粘度增高,增强止血功能,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孕妇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血
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
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有效地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
但是如果在一些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对凝血与纤溶方面的变化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了,就可能造成血栓,重度高凝者易发展为妊高征,如不
及时治疗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来势凶猛,发病骤急,是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预防
和控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向严重阶段进展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监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及时掌握凝血纤溶功能状态,可预防在分娩过程以及产后出
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阻止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凝血四项的检测作为产科筛检是非常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1.
[2]
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93.
[3]
孙彦.孕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05,6(6):157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