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
菊花抑菌作用研究报告

菊花抑菌作用研究报告
菊花(Chrysanthemum)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菊花的抑菌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菊花对常见细菌的抗菌能力。
本文将介绍研究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通过实验证据支持菊花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方法:
1. 实验材料准备:收集新鲜的菊花,通过冲洗去除杂质,并晾干备用。
2. 细菌培养:选择常见的细菌菌种,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琼脂平板上分别接种这些细菌,并进行培养。
3. 菊花提取液制备:将干燥的菊花研磨成细末,并用适量的无菌蒸馏水浸泡,静置一定时间,得到菊花提取液。
4. 筛选浓度:以不同浓度的菊花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浓度范围从1%到10%。
结果:
1. 抑菌圈直径:在不同浓度下,菊花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抑菌作用。
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作用也逐渐增强。
2. 最佳浓度:在菊花提取液1%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显示了显著的抑菌效果;在10%的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了显著的抑菌效果。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菊花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特别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可能归因于菊花中的活性成分,如黄
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和多糖。
然而,具体的抑菌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作用机制。
结论:
菊花具有抑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发现为菊花在药用、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菊花的抗菌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参考。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药用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抗病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加快菊花的良种选育和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对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介绍。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组织的细胞分化能力和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再生植物的一种生物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外培养的方式,将植物的部分组织或细胞进行分离、培养、诱导生长、再生植物,可以快速地繁殖植物,也可以实现植物的新陈代谢产物的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分化、再生和愈伤组织的诱导等过程。
愈伤组织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植物体外培养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组织,具有再生植物的潜能。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通过适当的生长条件和外源激素的诱导作用,可以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再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和生长激素的供应,可以使愈伤组织分化成新的植物器官或整株植物。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对菊花茎、叶、花序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以及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和再生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1. 菊花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研究主要是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为核心。
研究人员通过适当的外源激素的处理,成功地诱导了菊花茎、叶、花序等不同组织的愈伤组织的形成,为菊花的组织培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主要是通过外源激素的处理,如利用较高浓度的激素诱导,可以加速愈伤组织的形成;而通过适当的激素组合处理,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通过对不同外源激素的诱导处理,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形成的差异,为后续的再生和分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2. 菊花再生植物的培养与繁殖除了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到再生植物的培养与繁殖。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药用菊花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和保健品等领域。
传统的药用菊花生产方式存在着种植周期长、生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成为提高药用菊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药用菊花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是将菊花的组织或细胞以无菌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外源激素的添加和培养条件的调控,促使菊花组织和细胞分化和增殖,最终得到大量的相同或类似的菊花植株。
二、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的影响因素1. 培养基组成: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通常采用MS培养基,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添加和调整。
通常在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生长激素和适量的糖类,促进组织的增殖和分化。
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药用菊花组织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培养菊花的愈伤组织时,添加较高浓度的激素,如NAA或IBA,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发生和增殖;而在菊花的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则需要添加较低浓度的激素,如BA或KT。
3.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对菊花的组织培养也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菊花的组织培养需要在光照强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菊花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在培养菊花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光照强度为3000-5000 lx和光照周期12 h/12 h的光照条件。
4. 培养温度:菊花的组织培养通常在25-28℃的温度下进行,较高温度有助于激素的吸收和代谢,促进组织的分化和增殖。
三、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1. 菊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菊花愈伤组织是菊花组织培养中最常见和最基础的培养物质,可用于菊花的无性繁殖和多倍体的培育。
2. 菊花不定芽的分化和培养:菊花的不定芽分化是指在培养基上诱导和分化出菊花不定芽,进而得到大量相同的不定芽。
3. 菊花根系的诱导和培养:在菊花的组织培养中,还可以通过培养基的优化来诱导和培养菊花的根系,用于菊花幼苗的扦插和繁殖。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菊花是中国传统药材中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盛开的时节正逢秋季,因此被誉为“秋之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品等领域。
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菊花的研究进展也越来越多。
一、菊花的化学成分菊花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粗蛋白、多糖物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其中,挥发油是菊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挥发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α-蒎烯和β-蒎烯,此外还含有柠檬烯、萘醌、芳樟醇、桂皮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菊花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包括石楠素、石蒜素、杨梅素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过敏等作用。
有机酸主要包括苹果酸、草酸、柠檬酸等,具有降低血糖、促进消化的作用。
而氨基酸则是构成菊花粗蛋白质质量的基本成分,它们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此外,菊花的多糖物质也被广泛研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二、菊花的药理作用1. 抗氧化作用菊花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氧化损伤。
实验证明,菊花提取物能够有效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 抗炎作用菊花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的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菊花提取物对不同类型炎症的抑制效果显著,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3. 降压作用菊花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实验数据显示,菊花提取物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降低血管紧张度,从而起到降压效果。
4. 镇静作用菊花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据研究发现,挥发油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镇静的作用。
5. 美容作用菊花对于皮肤具有很好的护肤功能,特别是改善毛孔粗大、调节皮脂分泌、抑制黑色素沉着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引言
引言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花瓣,是一种 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炎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菊 花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病症。随着现代医药 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测定菊花中化学成分的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出不同化学成分的含量,为菊花的药 理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菊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等的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现状
04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 现状
05 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06 结论
摘要
摘要
菊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独特的化学成分。近年 来,随着人们对菊花药用价值的不断发掘,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取得 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示将对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 期为菊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结论
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掘菊花的药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 业做出更究现状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菊花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够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 压。同时,菊花还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方 面,菊花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此外,菊花 还能够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对治疗一些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菊花能够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具有一定的疗效。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步,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为药用菊花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药用菊花的生物学特性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 L.)是菊科植物的一种,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挥发油,还含有花青苷、黄酮类、烷醇类等多种成分。
药用菊花具有止痛、镇痉、降压、解热、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保健领域。
1.芽分化培养芽分化培养是将离体苗培养在富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其萌发芽尖并生长。
芽分化培养技术在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用于快速繁殖优良的菊花品种和实现对菊花形态、生理特性的改变。
2.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体细胞向幼芽态转化的产物,能够快速增殖并形成组织。
药用菊花的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繁殖和改良优良的菊花品种、生产菊花活细胞浸膏等。
同时,愈伤组织培养也是进行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3.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药用菊花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培养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因素,使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合适温度条件下,加入一定比例的甘露醇,可以使菊花中挥发油的含量明显增加。
4.菊花的遗传改良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可以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实现。
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菊花生物的转化和选择,是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性技术。
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实现其优良特性的快速繁殖、生产一定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生物转化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
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为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等方面提供基础条件。
因此,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在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一种广泛栽培的观赏和药用植物,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药用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散风燥湿、平肝明目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头痛等疾病。
传统的药用菊花种植方式存在着种子传播慢、资源利用不充分、耕地占用大等问题。
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愈伤组织培养、植株再生和快速繁殖技术等。
愈伤组织培养是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菊花的受伤组织,使其再生出大量的愈伤组织,并通过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应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对菊花进行了高效的快速繁殖,实现了对菊花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植株再生技术是指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使其再生出完整的植株。
对菊花进行植株再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繁殖效率、缩短繁殖周期,并保持种质的遗传稳定性。
研究表明,不同的培养基成分、激素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菊花的植株再生能力有重要影响。
优化培养条件是提高菊花植株再生效率的关键。
快速繁殖技术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使得菊花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获取大量的种苗。
目前,常用的快速繁殖技术包括愈伤组织诱导、悬浮培养和生根培养等。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可以使菊花的愈伤组织快速繁殖,得到大量的幼苗。
悬浮培养技术可以使愈伤组织形成悬浮状态,进而实现大规模的快速繁殖。
生根培养则是通过在含有适量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愈伤组织,使其形成根系,并最终形成苗种。
除了研究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将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对菊花进行改良。
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菊花中花青素合成酶基因的转化,使得菊花的花色变得更加多样。
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为快速繁殖和改良菊花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培养基优化、激素浓度调控和组织培养的产业化问题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

药物剂型与质量控制
剂型选择
01
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片剂、胶
囊剂、口服液等。
质量控制标准
02
制定严格的药物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原料药的质量控制、生产
工艺的规范、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临床试验
03
在进行新药研发时,需要进行严谨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
04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 作用的现代研究技术
细胞模型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模型
细胞模型是研究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重要工具,通过培养细胞系或组织 切片,可以观察不同成分对细胞生长、凋亡、迁移等过程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探究菊花成分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关键 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对细胞信号转导、代谢途径等方面的影响。
山奈酚
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药 理作用。
萜类化合物
01
02
03
熊果酸
菊花中含有一定量的熊果 酸,这是一种具有抗炎、 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的化合物。
齐墩果酸
齐墩果酸具有抗炎、抗菌 、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β-谷甾醇
这是一种植物甾醇,具有 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
其他类化合物
有机酸类
菊花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 、抗炎等药理作用。
详细描述
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具有明显的 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 白三烯等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能够调控免疫 反应,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聚集,从而减 轻炎症反应。
案例二:从挥发油角度解析菊花的抗肿瘤作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菊花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 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
李英霞① 彭广芳① 王小梅① 刘 青① 马承严②
①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济南 250014; ②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菊花为常用中药,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根据其产地,生境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杭菊、亳菊、祁菊、贡菊、滁菊、怀菊、济菊、黄菊八大主流商品。
国内外对菊花的分类、鉴定、化学、药理、临床等方面报道较多,现就国内外菊花药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对冠脉的作用
浙江医科大学研究[1]菊花制剂具有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在体狗心冠脉流量的作用,可使由刺激脑中枢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 段压低的状况得到改善,提高小白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性。
杨学远等[2]发现杭白菊制剂的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并对家兔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
菊花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或供血不足的实验动物,能增加血流量和营养性血流量,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耗氧量的作用。
2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菊花水煎剂[3]能抑制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 GR)的活力,激活胆固醇7-2-羟化酶,从而起到加速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胡春等研究[4]菊花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于正常的基础饲料组大鼠,菊花提取物能保持血清总胆固醇基本不变,而提高有保护作用的HDL浓度,降低有危害作用的LDL浓度,在高脂膳食情况下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
这对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疾病无疑是有益的。
3 抗菌作用
杭菊[5]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完全有抑制作用。
并对[6]金卜及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
对人型结核杆菌呈若干抑制作用[7]。
菊花水浸剂(1∶4)[8]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肥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好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抗病毒作用
本所药理室对菊花八大主流商品进行了抗甲型流感病毒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菊花均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以亳菊、怀菊作用最好。
国外研究发现[9]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 SV-1)、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对照,空斑形成率减少50%。
另外菊花还具有抗艾滋病作用[11],它能抑制Z V 递转录酶和HLV复制的活性,从其中分离得到的金合欢素-7-
0-B-D-0比喃半乳糖甙是抗H Z V的新活性成分,且毒性相当低。
5 抗炎作用
本所对菊花八大主流商品提取物进行小鼠抗炎作用比较,发现济菊、滁菊、杭菊、贡菊、川菊具有明显抗炎作用,而怀菊、亳菊、祁菊、黄菊有弱的抗炎作用或不明显。
菊花提取物能影响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从而具有抗炎作用[7]。
6 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7 抗诱变作用
菊花[11]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PCE微核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平板掺入法试验也证实菊花对由2-氨基芴诱发的TA98或TA100菌株的回复突变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8 抗衰老作用
菊花能明显延长家蚕的寿命[12],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降低[13]。
菊花提取物可以提高小鼠心脑耐缺氧能力,延长生存时间[4]。
杭白菊还有清除O2自由基的能力[14]。
胡春等[15],研究菊花提取物对生物膜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菊花提取物可以进入细胞膜的甘油酯后而起保护作用,这一发现表明菊花有希望有新兴的功能性食品,特别是抗衰老食品中发挥作用。
9 抗肿瘤作用
从菊花中分离出来的蒲公英赛炮型3-羟基三萜类对由12-
0-十四酰大戟二萜醇-13-酯(T PA)引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其LD50为0.03~0.m g ear[16,17]。
参考文献
1 浙江医科大学生理教研组.新医药学杂志,1997,(2)∶60
2 杨学远,孙礼富,奚毓妹,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9,18(6)∶282
3 王树立.生物化学杂志,1987,3(4)∶319
4 胡 春,丁霄霖,唐莉莉,等.食品科学,1996,(10)∶58
5 刘国声,张维西.C lin M ed J.1950,68(9)∶307
6 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生物学报,1960,8(1)∶52
7 王凤莲.C lin.M ed.J.1950,168(5)∶169
8 曹仁烈,孙在原,王仲德,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9 蔡宝昌,潘 杨,吴 皓,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48 10 H u Chang Q i.Chen ke et al.J.N at.p rcd,1994,57(1)∶42
11 王增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6)∶16
12 李献平,刘世昌.中国中医杂志,1990,15(9)∶51
13 李献平,刘 敏,刘世昌,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8)∶486
14 苏祝成.食品科学,1995,16(2)∶60
15 胡 春,丁霄霖.食品科学,1996,17(2)∶7
16 Yasukaua.Ken A k ih isa To sh ih iro et al B i o l.phar m Bull,1996,19
(10)∶1329
17 Yasukaw a Ken.A k ih ise To sh ih iro et al O nco logg,1996,53(4)∶341
(1998-04-10收稿)
《实用特殊药品手册》出版
由张友干编著的《实用特殊药品手册》,由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此书系统收载了163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临床资料;中药包括来源、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给药说明、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等;西药包括药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此书不仅具有融中、西特殊药品于一体的特点,而且首次推出了每张处方最大量数据,解决了无资可依、无据可查的突出问题,适合于广大临床医药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使用。
每册14.00元(含邮费)。
需邮购者请汇款到湖北省鄂州市药检所鲁琴收(邮编436000),款到及时寄书。
085
时珍国医国药1998年第9卷第6期L ISH IZH EN M ED I C I N E AND M A T ER I A M ED I CA R ESEA RCH1998VOL.9NO.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