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答: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中医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看来,跟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导致气血瘀滞,经络受阻。

因此,中医治疗跟骨骨折的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消肿。

对于骨折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时,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同时,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舒筋通络,缓解疼痛。

随着病情的好转,中医治疗逐渐转向骨折的愈合阶段。

此时,治疗的重点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这些药物能够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总之,中医治疗跟骨骨折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方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同时,中医治疗还强调患者的自我调护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足跖骨骨折的患者。

一、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ICD-10编码:S92.3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3周。

(3)晚期:伤后3周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跖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跖骨骨折(TCD编码:BGG000)和跖骨骨折(ICD-10编码:S92.300)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跖骨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跖骨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

3.指导病人学会放松技巧,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4.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跟、肝、肾等。

5.遵医嘱局部予中药冷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6.遵医嘱局部予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二)肿胀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2.伤后48h内冰敷,制动抬高。

3.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冷敷、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患肢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情况,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膝关节主动运动,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3.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6遵医嘱给予艾灸治疗,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骨折初期: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消肿定痛汤250ml,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温服,冰麝止痛胶囊2—3粒,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21〕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缺乏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及临床路径(贵定县中医院)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及临床路径(贵定县中医院)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道,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早期,伤后2周—4周,淤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二、常见症候/症候施护(临症辩证护理)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复位后,管型石膏固定4—6周,(2)伤后抬高患肢,应早期进行膝关节、趾关节的屈伸活动,(3)早期可遵医嘱采用活血袪淤药物外敷。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1)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做适当固定后即可扶拐逐步下地但不负重行走。

(2)关节面塌陷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失败后,可行手术治疗。

(3)有明显移位者,复位后科观察肿胀程度,肢端血供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的改变,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解除外固定后,可遵医嘱以活血舒筋通络类中药熏蒸、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等治疗。

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手术复位外固定护理1、夹板外固定护理(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手法复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3)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位。

(4)注意观察夹板固定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冷,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可用中药药棒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艾灸等治疗。

(6)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而形成压疮,保持下夹板的清洁。

(7)解除固定后,可用中药熏蒸、熏洗、中药贴敷、中药热奄包等进行活血、舒筋、通络治疗。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跟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距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片;
(2)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外治法。

4.功能锻炼。

5.其它疗法。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局部疼痛缓解,肿胀减轻。

2.进针点无感染征象。

线片检查显示Bhler’s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或达到功能复位。

4.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