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下网络表情符号互动意义研究
多模态语篇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

32 1 郑州第二届绿博会会徽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00
31 . 绿博会会徽简介 中国 2 1 00郑州第二届绿化博览会会徽“ 呵护的双手” 主体图形 以双手、绿色的枝叶为基本设计元素,配以文字 “ 郑州 2 1” “ 00 , 第 号学 的多模 式话语分析 。 本文 尝试运用克瑞斯 和勒文的视觉 图像语法 ,对河 南郑州举办 二届中 国绿化博 览会 ” ,形象地表达 了绿 博会 “ 植绿 、爱绿、兴绿 、 的中国 21 0 0年第二届绿 博会 会徽 图像和 会徽释义文字 进行多模态 护绿意识 ”的主题思想和 内涵特征,形象而 贴切 地体现 了绿化对于 语篇 分析,探讨 图像和语 言作为社会符 号如何共 同作用 构成意义的 人类生存法 则环 境所具有 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会徽构思新颖 、造型 手段和方法,以期对于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简洁、色彩鲜明,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直观的整体 2多模态话语的系统功能符号学理论基础 . 美感 。 韩礼德 强调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 32 . 会徽 图像 分析 32 1再现意义。克瑞斯和勒文对应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 .. 统。它具有表达其他符合系统的能力,是把各种意义系统综合起来 的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 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为叙事的和 必须完成的功能。 虽然这些功能是千变万化, 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概 念两大类 。叙 事的再现包 括行动过程 、反应过 程及言语和心理过 但可 以归纳为有 限的更 具概括性的功 能,即元功能或纯理 功能 。韩 程。 概念的再现则相当于功能语法中所描述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施事一动作—受事”的关系,即 “ 棉纺厂”不能发 上搞清 “ 恍然大悟”的结构和性质 “ 恍然大悟”是一个偏正结构, 根本不能构成 “ “ 恍然”是说明 “ 大悟”的,“ 大悟”又是一个次类偏正结构, 大” 出 “ “ 失业 ”的动 作,“ 失业 ”根 本不可能有 “ 工人 ” 这个 受事。无论 足彻底的意思, 足说明“ 的程度, 悟” 悟” “ 是中心词, 所以整个“ 恍 从句法还是从语义上分析,语病都在 “ 失业”上,所以应把 “ 失业” 棉纺厂 为施事,又可以 “ 工人” 然大悟”足一个以动词 “ 悟”为中心的双层偏正结构,足个动词性 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它既可以 “ [ 辞退” 解雇” “ 成语 。其 次,从语义上 说,“ ”在此是 “ 悟 醒悟 ”的意 思,‘ 醒悟 ” 为受事。那么可以使_人 失业”的动词是什么呢 “ 是不 能有直接 受事的,如不能说 “ 我醒悟 了这个 问题 D o再从句法角 皆可 ,所 以原句可 以改成 :由于生产不景气 ,和田棉纺厂辞退解雇 度说 ,醒悟是个不及物动 词,后边不 能带宾语 。 再则 , 悟 ”处于一 了很多工人 。 “ 以上仅 从语 法研究 的三 个平面的角度对 维吾尔族学生学 习汉语 个双层偏 正结构的里层作 中心词 , 恍然大悟 ”己成 为一 个结构固定 “ 的成语。成语,包括动词性成语,即使中心词足及物动词的成语, 中的病句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其实 由于视角不同,加上篇幅限 如 “ 朝思暮想” 虎视耽眺”等,也不能用如一个动词,不能直接 制,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探究式的探讨 其他部分还有待于 、“ 作用于一个事物, 这又是一个语用问 题。 经过这样 “ 句法一语义一 进 一步深入系统研 究。 句法一语用”既区分又结合多角度的交叉分析,才能把 “ 才恍然大 参考文献 : 悟 了……的区别 ”的病源讲清楚 。 使用 者的错误在于把 “ 然大悟 ” 恍 [] 1胡裕树,范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 J 新疆师范丈学学报.1 5() ] 9 2. 8 [] 2旎关淦.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中国语文,l9 6 _. J 9 l(). 当成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用了。要表示 “ 恍然大悟”的意思,可以 用短语 “ 一下予明 白” 彻底 明 白”等 ,“ 白”后边可 以有直接受 “ 明 [] 3胡裕树, 范晓. 有关语法研究三 个平面的几 题[ . 语文,1 21). 个问 J 中国 】 9 4 9 事 ,即宾语 ,所 以上面 的病 句可改成 “ 了老师的讲解 ,我一下子 听 [] 4何伟.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 [].海师范大学学报 .1g 4 J. £ 9l( ). [] 与 .旌关造.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 面[]汉语学习,l9 2 J. 9: ). j( 彻底 明白了逗 号和顿号的区别 。 ” [] 6杨庆蕙. 现代汉语正误词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 M. 93 上面 的病句是 同时违 反了句法 、语义 、语用三 个平 面的规则 ,
多模态话语分析ppt课件

内 意义层面 话语意义 容 层 面 形式层面 形式及关系
概念意义 人际意义 谋篇意义
形式
语言、图觉、 声觉、感觉
关系
互补 非互补
• 表达层面 媒体
语言
伴语言 纯语言
非语言
身体、 非身体
外语教学中模态的选择
• 基本因素(1)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话语范围
• (2)教学对象的情况,以及与授课者的关系--话语基调
2002年首届国际多模 态话语研讨会在奥地 利萨尔斯堡召开,并 出版会议论文集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以后 每隔两年举行一次。
2009年我国国内第一本 多模态话语专著《视觉 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 模态话语研究》出版
2006年在意大利Pavia 召开的第三届多模态大 会,涵盖了身体符号学、 数字和因特网语类、多 媒体翻译、多模态文化 和教育、视觉艺术和电 影等七个主题。
意义的表达是由多种模态符号来共同实现的,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所有的模态符号都是各 自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孤立地研究一种符号模 态不能解释话语的全部意义。
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这个概念,他们将系统功能语 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拓宽到视觉模式,创 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 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 架,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 析方法。
李战子( 2003) 对 Kress和 Van Leeuwen的多模 态话语的社会符 号学分析方法进 行了研究,指出 其对于加深认识 语言的社会符号 特点、对于多模 式话语的产生和 理解以及英语教 学都具有重要意 义。
胡壮麟(2006, 2007a, 2007b)从 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研究了多模态化和 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
信息的传递方式不仅仅只是通过单模态进行传递,现在更多的信息是以多模态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过去,多模态话语分析只是关注于文本分析,而忽视了电影、图片以及其他多模态事物的分析。
Kress和van Leeuwen(1996)提出:图像也属于话语的范畴,并且也可以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分析。
因为在一个图像中所展示的模态数量往往大于一,因此,用分析文本和单模态的话语分析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分析图像的模态话语。
根据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Kress和Van Leeuwen建立了视觉语法,这一语法系统可以运用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中。
根据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拥有三层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
这对应于语篇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
本文将主要分析多模态的人际功能出发,探讨在人际意义中,接触、社会距离、观点以及模态四个概念是如何共同来完成人际意义。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人际意义自20世纪起,话语分析发展取得飞速的进步,并且在研究人类话语意义系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在此时,我们的研究以多模态话语文本内容为研究重点。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话语的组成成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人们现在趋向于用语言与非语言同时进行交流,比如:声音、手势、音乐、颜色和动画等。
这一些交流手段都可以定义为多模态话语。
因此,只局限于书面话语分析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在的多模态环境。
现在的话语分析已经从单模态的方向转变为多模态的方向。
自1990年起,我们把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符号模式来构建意义的话语称之为多模态话语。
在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作为视觉图像的分析理论框架。
他们指出,视觉结构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它更可以含有意义,就如我们的语言意义。
网络表情符号分析

网络表情符号分析 摘要: 本文以网络表情符号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表情符号的历史沿革、特点、成因、传播功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etwork emoticons as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etwork emoticons. 关键词院网络表情符号;历史沿革;特点;成因;传播功用;发展趋势Key words: network emoticons;history evolution;characteristics;causes;communication function;development trend中图分类号院TP39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6-0200-020 引言网络聊天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对于更多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年轻群体来说也许早已是再惯常不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网络聊天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人际传播。仅仅是简单的键盘敲击,人们便把自己的话语变成电脑屏幕上的一行行文字,用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甚至还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的技术手段实现彼此的“面对面”交流。借助网络聊天,人们在物理空间之外的虚拟世界里获得了更多全新的人际传播体验,得到精神与心理的满足,实现了新的自我认知。在网络世界中,网民们还拥有自己创制的一套有别于文字的独特符号,用以模拟现实世界人际交流过程中的神情体态。由于该符号一开始以人类的各种表情形态出现于网络世界中,故通常人们将之称为表情符号或脸谱符号。本文以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为准,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1 网络表情符号的历史沿革网络表情符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1982 年被美国人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用“:-)”这个符号表示笑话,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这样,网络使用者就能避免网上交流产生的误解。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得到了迅速普及和使用。 西方式的表情符号要将脸拧转九十度才看得明白,所以当表情符号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它发扬光大,发明了另外一种横式的表情符号:利用“*”、“^”、“-”等符号作眼睛,“_”、“.”、“o”等符号放在中间成为口部,做出^_^、*_*、^o^、^_~之类的笑脸,也有在笑脸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作为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_-|||表示类似日本漫画中尴尬的面部,-_-b 表示人物脸上滴下汗水等等。在日本,网络表情符号被称之为“颜文字”,指用文字或各种线条、符号等组成的图画。颜文字创造出来的各种表情比之前的更加生动活泼,让人不得不惊叹网民的聪明和智慧。 现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短信的通行,表情符号被大家广泛接受。但鉴于各民族、种族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各种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又不免会出现意义模糊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更为丰富生动的专门化表情符号形式。归结起来,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1 符 号阶段主要是各种符号组合成的表情符号,这样就形成各种抽象化的表情脸谱。网民们对此还做了一个分门别类地划分:淤动物篇<。)#)))臆烤鱼;(??)nnn 毛毛虫;<*)>> >=< 鱼骨头;(=^ ^=) 猫以[。。]以螃蟹;(谣(肄)谣) 猪;(:以水母;)m鬼耀耀耀盂动作篇(谣^ 谣) 当然!;z( U__U )z 可恶…(手扠腰);(>赃<)}} 好冷喔耀( +_+ ) 刺眼!;(x___x) (昏倒)榆表情篇(?_??) 什么事啊?;(逸殷臆) 感动耀;( 已o 已) 目瞪口呆;( *>.<* ) ~@ 酸耀耀!;( S _ S ) 见钱眼开! 1.2 图形阶段最初人们在进行聊天的时候只能使用文字交流。但是随着QQ 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与早前的表情符号相比,现在的表情符号更加形象和生动。但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这就是图形与文字结合的表情符号形式。 2 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2.1 形象性网络表情符号实质上是一种象形符号,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通过运用象形特征很强的示意符号,网络表情符号能生动地再现网络聊天中传受双方喜怒哀乐悲苦的各种神态、体态。无论是符号阶段还是图形阶段的网络表情符号都具有直观可视,视而见意,一目了然的形象性特征。 2.2 情感性基于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功能在于模拟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神情体态,用来集中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情绪状态,所以,毋庸讳言,网络表情符号天然地具有情感性特征。 2.3 辅助性其一,辅助性指网络表情符号不能脱离文字进行单独的意义表达。网络交际,不可能完全由表情符号来完成,脱离了文字,表情符号的意义表达是不明确的。其二,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人际交流中发挥的是辅助文字交流的作用。在现实交际中,交际双方除了语言表达外,还需要采用非语言的手段进行辅助。比如,通过面部表情来传递思想,因此在网络中双方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例如,通过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表情符号来辅助文字交流,使交际双方得以更好地认知彼此,推进沟通。 3 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原因3.1 交流中的电脑化、键盘化作为一种交流符号,网络表情符号是伴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而出现的。也就是说,表情符号的出现依赖于交流的工具———电脑和键盘。 换言之,交流中的电脑化和键盘化是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基础。 网络交际的中介主要是电脑,操作工具也是以键盘为主,主要以文字进行交流,但是交流的表情神态却很难同时体现出来。为此,网络表情符号便在网络中流行开来,最后形成一种固定的交流符号。 3.2 亲近性和个性化表达的要求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相比,网络人际交流的优势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人与人交流的自由性、匿名性;劣势在于交流手段的有限性。那么,在扬网络人际交流之长的同时,如何避其之短呢?如何回避单一文字交流的呆板乏味呢?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优势的模拟成为一种必然的考虑。网络表情符号正是应此而生。丰富生动的表情符号能再现交际双方的嬉笑怒骂,在增添交流情趣性的同时,也在冰冷的虚拟空间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亲切感和相互了解,推动了交流的深入和对彼此个性特点的认知。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只有语言的交流,而没有任何表情、手势、体态,那么他的个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的。同理,在网络人际交流中,表情符号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弭网民的个性特征。换言之,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号无疑能给网民展示自我个性提供丰富的表现手段。 3.3 交流丰富性的需要网际人际交流,由于看不到对方,因此就会心态平和放松。年轻的网名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喜欢机智而轻松的交流,这也就促成了网络表情符号的生成。反过来,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丰富性也有利于实现沟通、增进传播效果。 3.4 交流及时性的需要在网络论坛和聊天室里,为了提高交流效率,节约上网时间、上网费用,网民群落经常会利用现有的输入方式创造性地对网络语言进行改造。借助于此,他们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很多现有的表情符号。在使用时,只需点击一下,就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用符号表达的动作、表情,大大地节省了交际时间。比如,在SOGO输入状态下,输入“哈哈”二字,就会出现两个相应的表示笑容的表情符号———“^_^”和“o(疑_疑)o…哈哈”。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有了看得见的神态又有了听得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这些设置好的表情符号能够作为现成的工具来直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交际效率,适应了网络交流及时性的需要。 4 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用网络表情符号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技巧。表情符号的运用最终还是为网络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服务的。即:实现自我认知、获得知识经验、满足情感需要、建立和谐关系四项功能。这里笔者所谈论的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作用,是和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交流方式文字相比较而言的。 4.1 增强对现实中人际传播的模拟,实现网上人际交流的效果由于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面部表情很重要,因此就需要用网络表情符号来完善对话的呆滞和枯燥,实现人际交流的逼真效果。 4.2 增强亲近性、情趣性,引起有意注意,实现网上人际传播的沟通和调节在网络聊天中能否吸引对方,主要就看话语的表达技巧。而网络符号也是一种表达技巧,对双方而言,表情符号是一种无形的粘附作用,表现如下:淤产生亲近性。网络表情符号具有形象性,因此相对文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因为网络符号作为人们神态和体态形象的缩影,很容易使双方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能够继续维持交流。 于增添情趣性。无论是交友聊天还是发表意见,大家的目的都是追求放松。而网络表情符号正好能够把人们的幽默之情表现出来,使交流增加情趣感。 盂引起有意注意,消除视觉和心理疲劳。网络表情符号利用其形象性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样能够消除人们聊天时因文字过多而产生的视觉和心理疲劳,实现对话双方的沟通和调节。 4.3 有利于提高交流速度,实现有限时间内信息的最大化网络聊天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的,因此打字速度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决定着聊天是否热情等。为此网民们为了打破这单一的模式,就创造出形象的符号来进行交流。这样既能改善因打字没说话的缺陷,也能满足交际双方快速交流的需要,实现了有限时间内信息的最大化。 5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无论符号阶段还是图形阶段的网络表情符号,都是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又极不稳定的语言符号。很难准确地说出它将来的发展趋势。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受高保真视频广泛使用的冲击,网络表情符号会不会消弭? 笔者认为,视频聊天固然在网络中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但它也破坏了网络人际交流最大的优势———自由性与匿名性。如果,网民们不能再在网络中隐匿自己的年龄、身份、性别,就不会有自由的高谈阔论和随性的交流。基于此,笔者认为,网络表情符号会进一步存在并继续发挥它原有的作用。 综上,网络表情符号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带有键盘式特性的交流符号,在网络人际交流中,它有独特的传播功用,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院[1]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03.[2]黄春平.论网络聊天中的脸谱符号[J].新闻大学,2004.[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2001,10.[4]曾瑞兵译.人际关系与沟通[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201
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应运而生。
传统的语篇分析侧重于对广告语言特点的分析。
本文则基于kress,g&van leenwen的视觉图像分析框架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语言符号、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对自然堂一则电视广告进行分析,指出以多模态形式出现的广告语篇较之传统广告形式的优势,以期为广告欣赏及制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广告语篇“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产生,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
”(李战子,2003: 1-8)广告作为一种语篇体裁,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种符号模态---语言、图像、音乐的混合使用(cook,1992)。
传统话语分析侧重于分析语言文本,因此,继续使用传统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当今的电视广告显然已行不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的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kress,g&van leeuwen 所建构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
目前国内虽然有不少关于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论文发表,如李战子、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唐青叶等,但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见专著出版。
本文将以自然堂一则电视广告为例,运用多模态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从语言、图像和声音方面解读该广告,以说明电视广告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1、基本理论框架1.1多模态语篇的定义模态(modality)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朱永生,2007)一般认为有五种交际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
人类通过单个感官与外界互动被称为单模态,若是通过多个感官则为多模态。
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文字、声音、形象、动作等多种交流模态来传递信息的语篇。
(kress,g&van leeuwen,2001)换言之,多模态语篇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由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模态隐喻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多模态隐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表达的隐喻。
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出发,探讨绘本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分析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绘本中的图像、文字等符号元素,揭示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达形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分析读者如何通过解读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来理解绘本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在多模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绘本创作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绘本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文献综述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不仅存在于纯文本中,也广泛存在于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模态中。
绘本作为包含文字与图像两种模态的文本,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的语篇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得到了新的解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绘本中的图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他们认为,图像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与文字模态一样具有语法结构。
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
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既涉及文字模态,也涉及图像模态。
文字模态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
多模态话语分析讲稿

编辑课件
取景与显著性
整幅海报的背景色彩对比鲜明,形成分割 线条,形象地向观看者展示了截然不同的 两个世界。海报的上下两端色调黑暗,象 征着贫民窟的艰苦生活 这样的生活是男女 主人公想要逃脱的生活。海报的中间部分 色彩斑斓,象征着光明而美好的生活 这是 男女主人公向往的生活。影片名Slumdog Millionaire 色彩渐变,形成了明显的分 割线条,与明暗鲜明的背景相衬托,再现 了影片的主题。男孩的侧面头像是整张海 报的焦点,占据着海报的四分之一空间, 整个头部被分为黑暗和光明两个对比鲜明 的部分,象征着男孩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以及现实中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态度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表达对图像中参与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水平视角和垂直 视角来分析,正面视角给观看者或者图像制作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 融入其中的感觉。 从平视角度来看,则表示观看者和参与者相对平等的关系,仰视则表示参与者处于强 势地位。
• 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如色彩、色调、深度和再现细节等。 • 社会距离: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亲近距离: 只看得到脸部或头
多模态视域下主流媒体短视频媒介语言特点研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多模态话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O'Toole(1994)、Kress和vanLeeuwen (1996/2006)开创了这个研究领域。
[1]多模态话语研究是在话语分析只注重语言系统和语意结构而忽视了图像、背景、声音、颜色等其他的意义表达形式的背景下出现的,将语言符号和其他社会符号视为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
在分析研究对象语言特征时,考虑语言符号本身的同时,将视觉、听觉等符号资源也纳入考虑的范畴。
[2]经过多年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已经脱离了单纯语言学的范畴。
近年来,短视频蓬勃发展,主流媒体为搭上短视频发展的快车,纷纷打造并推出自身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栏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与《新闻联播》相比,《主播说联播》一改以往严肃的面孔,以活泼、生动的语言来解说社会热点,发表评论看法。
从中也不难窥探出,主流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尝试话语风格的转变。
在当下主流媒体话语风格转型之际,从多模态的角度来洞察主流媒体的话语方式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多模态的判断标准有两条,首先是看涉及模态的种类,有两个及以上即称为多模态,比如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既要用到视觉,也要用到听觉。
其次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通常来说涉及到两个及以上即可称之为多模态,这里的符号系统指的是图像、声音等等。
就《主播说联播》来看,受众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既要用耳朵听,也要用眼睛看。
同时,节目中涉及到图像、字幕、声音等等符号系统,符合了多模态的判断标准,因而该栏目是以多模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本文从多模态的角度对《主播说联播》栏目的短视频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其媒介语言特点,进而以小见大,管窥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方式的转型与重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选取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
其一是创办时间较长,反响较好。
该栏目创办于2019年,每期多模态视域下主流媒体短视频媒介语言特点研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李伟【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融合转型、丰富媒介语言,以更加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语言传播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下网络表情符号互动意义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30T14:46:30.56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5月作者:张靖霞赵金霞
[导读] 在数字化的今天,网络表情符号日益成为人们网上表情达意的主要交际手段。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28
摘要:网络表情符号是集多种模态为一体的符号资源,目前分析网络表情符号互动意义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视觉语法中互动意义为理论基础,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图例,对其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旨在扩展多模态理论的应用性,提高网络表情符号使用者对其的理解及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分析;网络表情符号;互动意义
1.引言
在数字化的今天,网络表情符号日益成为人们网上表情达意的主要交际手段。
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中,人们对表情符号的应用已超越了对语言的依赖,图像、视频等模态早已进入日常的网络交际圈。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值得一提的便是Kress &Van Leeuwen的图像视觉模态的分析框架-视觉语法。
因此,本论文将借助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视觉语法,研究网络表情符号的互动意义,旨在扩展多模态理论的适用性,提高网络表情符号使用者对表情符号的理解及交际的有效性。
2.视觉语法
基于韩礼德的三大语言元功能,视觉语法认为图像具有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意义。
互动意义指的是图像可以反映图像观看者与图像中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接触、距离、视角和情态四方面的内容。
“接触”涉及“索取”和“提供”两类行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图像表征参与者与观看着是否有直接的目光接触。
“距离”决定了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远近关系,这种关系是由镜框大小来反映的。
不同的“视角”可以反映观看着对图像表征参与者不同的态度,及二者间的权势关系。
3.网络表情符号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指的是图像可以反映图像观看者和图像里所展示的世界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意义主要体现在接触、距离、视角和情态四个方面。
下面将以以下网络表情符号为例,重点阐释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接触
图1中的表征参与者是一只呆萌可爱的小狗,它的眼睛直直的看着观看者,使它与图片的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了索取的关系。
该网络表情符号以含蓄的方式向该表情的接受者清楚地传达出该表情符号发送者的心情,即“委屈”,正如图1下方所写的委屈二字一样。
这种索取类表情符号,除了表达该表情发送者的心情外,也暗示出他希望得到或索取到该表情接受方的同情与理解。
因此,该表情符号不仅有效地表达了表情发送方难以言表的心情,而且以小狗的形象出现,顿使表情观看者心生怜悯,更易接受对方所传达的内容。
图2中的表征参与者有三人,其中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尔康”为主要的表征参与者,该表情观看者可以看到其面部表情,而其余二人只能看到背面。
在该表情中,三人和观看者之间均没有任何的眼神接触,他们只是给观看者传达某种信息,属于提供类的表情符号。
借助于该表情符号下方的字“我觉得我想杀人”,间接地表达出了该表情发送方“愤怒”或“不满”的心情。
同时,该表情符号借助于“尔康”夸张而又丰富的面部表情,一种幽默搞笑的效果骤然出现。
距离
在互动意义中,距离的远近与社会关系的亲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镜头的大小来体现的。
网络表情作为传达交际者态度与情感的交流工具,展现出的社会距离也常常是亲密的或个人的。
比如微信表情符号“”能更好地说明近距离所体现的亲密关系。
这些网络表情符号只选取身体的部分如嘴唇,而非整个身体,有效地缩短了该表情发送方和接受方的距离,暗示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这些表情也表达出了该符号发送方对另一方深深的爱及友好的态度。
图3则采用的是长镜头,体现的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社会关系。
图3中一共有四个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带有“年”字的灯笼,表明正值过年之际,可是他们的头部全部被写有“抢红包”三字的红包所替代,此外,每个人身上依次写有“长辈、老板、朋友和同学”。
该网络表情符号采用长镜头,暗示出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与该图像观看者间的关系仅仅是社会的、非个人的,同时也表明几乎在社会各个阶层,抢红包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视角
图4中,一个小男孩双膝着地,双手拿着一朵小红花,眼睛像上望去,在图的左边写到“送你小红花”。
在观看该网络表情符号时,观看者往往有一种从垂直角度上俯视该图像中小男孩的感觉。
这种垂直角度上的俯视往往暗示出图像观看者比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拥有更多的权势,更多的优越感。
因此,该表情符号的发送方利用该表情的这种特点,以一种谦虚而又“低人一等”的方式向该表情接收方传达自己的友
好,使得该表情接受方在心理上更易接受自己。
4.结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语言这种单一的模态,集多种模态为一体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网上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借助视觉语法研究其互动意义,发现网络表情符号对互动意义的表达常常体现在接触,距离、视角等方面,它们在拉近交际者间的距离,反应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与权势高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表情符号的生动性及感染力。
参考文献:
[1]Kress, G & van Leeuwen.(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2]唐师瑶.(2006)Q时代的交际想象一QQ表情符号的构型规律及功能初探[J].语言应用研究(6):82-83.
[3]田海龙,张向静.(2013)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视角[J].外语学刊(2):1-6.
[4]余光武&秦云.(2011)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18-21。
作者简介:张靖霞(1992.5.20),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赵金霞(1993.08.05),女,汉族,河北省泊头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