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
贵州黔西县旅游景点

贵州黔西县旅游景点
贵州黔西县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以下是一些黔西县的旅游景点:
1. 凯里古城:凯里古城是贵州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
2. 草海:草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之一,被誉为“高原明珠”。
这里拥有广袤的湿地、湖泊和丰富的植物、鸟类资源,是观赏自然风光和鸟类迁徙的绝佳地点。
3. 牟尼沟:牟尼沟是一条美丽的峡谷,拥有丰富的森林、瀑布和山水景色。
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游客可以参观当地村落,了解彝族文化和传统风俗。
4. 水西河漂流:水西河是贵州黔西县的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水清澈,沿途景色壮观。
游客可以选择在这里进行漂流活动,体验刺激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5. 青岩古镇:青岩古镇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小镇,有着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道。
这里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庙宇、古民居和传统手工艺品。
6. 邹城故里旅游区:邹城故里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是邹忌的故乡。
这里有着许多与邹忌相关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忠烈庙、紫薇圣母庙等。
以上只是黔西县的一些旅游景点,还有许多其他美丽的地方等待游客的探索。
黔西市的旅游景点

黔西市的旅游景点
黔西市的旅游景点包括但不限于:
1. 草海:被称为“高原明珠”,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与青海湖、滇池齐名,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2. 碧云洞:是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结构十分奇特,吸引了不少游客。
3. 水西古城:是黔西县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著名的水西马就主产于此,古人因之誉为“黔西之景此独秀”,是黔西古代八大景观之一。
4. 观音洞古人类遗址: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是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
5. 灵博山象祠:全国唯一的象祠遗址和阳明先生写下千古佳作《象祠记》的灵博山。
6. 解放村:是“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柳岸水乡,田园风光。
7. 大海子村:是“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田园风光,民族风情。
8. 乌骡坝布依寨:是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体验布依族风情的理想场所。
此外,黔西市还有体验苗族风情的东风湖、化屋苗寨等景点。
黔西县人民政府、杨成华二审行政判决书

黔西县人民政府、杨成华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征收【审理法院】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1.02.02【案件字号】(2020)黔行终1316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陈垦崔凤芹石佳宏【审理法官】陈垦崔凤芹石佳宏【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黔西县人民政府;杨成华【当事人】黔西县人民政府杨成华【当事人-个人】杨成华【当事人-公司】黔西县人民政府【代理律师/律所】蔡鹏贵州本芳(黔西)律师事务所;周立华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鲁金艳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蔡鹏贵州本芳(黔西)律师事务所周立华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鲁金艳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蔡鹏周立华鲁金艳【代理律所】贵州本芳(黔西)律师事务所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高级人民法院【原告】黔西县人民政府【被告】杨成华【本院观点】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案涉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是否合法。
【权责关键词】合法违法举证责任证据不足维持原判改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一致,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案涉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是否合法。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本案中,上诉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作出案涉房屋征收补偿决定。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是作出房屋征收补偿决定的根本前提和主要证据,而本案中上诉人并未提交证据证实上诉人在作出案涉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前对该区域的房屋作出征收决定,故其作出的案涉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主要证据不足。
上诉人所提其作出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于法有据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其次,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被征收房屋的价值应当进行评估,评估机构的选定由被征收人协商,协商不成的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确定,被征收人对评估结论有异议的,应当给予其复核和鉴定的权利。
黔西县重新镇旅游景点介绍

黔西县重新镇旅游景点“石牛夜饮”黔西“古八景”之一的“石牛夜饮”位于重新镇小坡村一何姓寨子后面松林里,特别引人注目。
林间大大小小的“石牛”以各种各样的姿态静卧于松林中,神态悠然,如在晨曦或暮霭时走进“石牛”群,林间雾气缭绕,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相传,地处渭河边上的英雄桥田坝秧苗曾在晚上经常被牛偷吃,一次一只正在偷吃秧苗的牛被守田的农户用秧粑打中后往山上跑了,第二天,当地农户在山上的“石牛”背上找到了秧粑印,印证了偷吃秧苗的牛就是这些山上的“石牛”。
为了防范这一群神奇的“石牛”下山偷吃秧苗,他们请来精通巫术,在“地理学”方面有研究的人在一些较大的“石牛”身上凿了一些小孔。
从此,这群神奇的“石牛”就乖乖地在这里守候这个美丽的传说了。
渭河山水风光渭河是黔西县主干河流野济河左岸最大的支流,在重新与定新的交界处长约7公里,此段河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沿河溯流而上,越过英雄桥电站大坝,水库中碧波荡漾,两岸芦苇随风招摇,林间树头鸟雀翻飞,库区的“石象饮水”形象逼真,令人回味无穷。
来到官塘河,陡峭的右岸一大石柱拔地而起,高10丈许,后面是万丈悬崖,对岸是险峰绝壁,石柱上长满了各种奇特的树木,这就是“藤角石笋”。
从“藤角石笋”再往上走100米左右,就到了令人惊奇叫绝的“破岩”了。
“破岩”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破”,近观破岩:碎石一堆;远观破岩:犹如四方城堡。
“破岩”的破有一种鬼斧神工之妙,破而不碎,碎而不垮。
相传,破岩原本不破,她常于夜晚与对岸相隔百米的“石笋”偷情。
偶有“欢愉恨更短”时,他们便阻断河水漫溯上游。
后来,“破岩”与“藤角石笋”偷情阻河一事被诉诸天庭,雷公奉旨将破岩击碎于此,并划下了一条深沟,让他们永远不得相会。
从官塘河到夹岩一段悬崖峭壁,芦苇奇树倒映于水中。
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隙罅间常有瀑水飞流,那素湍绿潭的秀气就甭提有多迷人了。
岩到上夹岩一段称为“一线天”,该河段长约2公里,水势平缓,河谷狭窄,抬头仰望,大有坐井观天,天存一线之感。
贵州省黔西县历史名人

贵州省黔西县历史名人贵州省黔西县历史名人历史名人李世杰:李世杰(1716—1794),字汉山,号云岩,康熙五十五年出生在黔西隐者坝一书香门第,从小好学,博览群书,熟读治政治军之道,德才兼备,乾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
乾隆二十二年,李世杰任泰州知州,勤政重农,对前任遗积案400余件,不辞辛劳,谢绝一切宴会,戏乐,日日理事,仅4个多月,旧案结完,新案无积。
任泰州知州五年间,农商兴旺,百姓乐业,民称“李青天”。
乾隆二十七年升任镇江知府时,童叟迎送。
乾隆南巡时,李世杰亲办一切迎驾所需,概不累及百姓。
乾隆三十年世杰升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十六至四十七年巡抚河南期间,因黄河决堤数百丈,上令堵缺和疏引,李世杰移驻灾区,拯灾民,查奸吏,储材料,疏引河渠,劳心劳形,日夜不暇。
乾隆四十八年普升四川总督,五十一年任两江总督。
李世杰治政有方,处理突变,机智果断,文武兼资,时人誉为“黔中奇男”之一。
李世杰为官50余年,勤政爱民,倍受乾隆器重,先后赐《御制诗》、《时晴斋法帖》及福字如意、寿杖、朝珠、珍珠手串等,病逝后,赐谥“恭勤”。
历史名人上甘岭战斗英雄易才学:党的忠诚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卫士、中国人民自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易才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5岁。
易才学同志,男,汉族,1930年农历10月出生在贵州金沙县花底乡,1946年随家搬到黔西县耿底乡小寨——耳海,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2年10月14日参加上甘岭战斗。
在部队被敌人火力阻击时易才学奋勇向前,在战友的掩护下,以超人的毅力奋勇炸毁敌人的四个火力点,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随后又抢修了工事,坚守坑道,用缴获的机枪、炮弹等武器击退敌人数次反扑,巩固阵地。
战斗中他缴获轻重机枪14挺,大小卡兵枪73支,火焰喷射器2具,歼敌百余人,战绩卓著,表现了高度的英勇机智、高度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得到了党和人民以及朝鲜人民的高度赞扬:荣记特等功一次、荣获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授予的国际二级国旗勋章一枚,荣获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黔西县可行性研究报告

黔西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推动黔西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黔西县的发展前景进行可行性研究。
二、市场分析黔西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县内的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
因此,黔西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根据黔西县发展旅游业的需求,初步估计投资规模为5000万元。
资金筹措的方式可以包括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
四、技术可行性黔西县发展旅游业需要建设和改善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
同时,也需要引进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管理系统,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黔西县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可行性评估,预计投资后两年内可以实现盈利,并逐渐增加盈利水平。
随着黔西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六、风险评估与控制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规避措施的制定。
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七、可行性结论通过对黔西县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黔西县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力,并且在合理的投资和管理下,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并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建议黔西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提升和风险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贵州黔西县简介

贵州黔西县简介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部,东临毕节市,西倚都安县,南濒渡口海峡,北靠兴仁县,县
境地处贵阳市与习水县的交界处,是贵州省安顺市进入西部的门户之县。
黔西县是一个著名的文物历史名城,拥有湿地生态保护区、公园、博物馆等人文观光
景点,县内拥有68个古建筑,其中清代大型古建筑有县城恒山古城、冯山古城等,这些
都是黔西县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此外,黔西县还有各种自然风景,游山玩水,游览著名
名胜和古老建筑,是醉美的景色。
黔西县地处沿海线,是全国乡镇海港的重要空港。
2014年,黔西县投资建设的黔西庆阳机场完成通航,至今已成为安顺市的重要载客航空港之一。
黔西县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与毕节机场、习水县飞机场、安顺有班线,交通便捷,
不断拓宽了西部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了贵州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黔西县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盛行的县,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
展农村文化事业。
黔西县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构建贵州黔西县软件产业基地,扩大产业
投资规模,使黔西县成为一个软件创新型国际科技园区。
经过不断的发展,黔西县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既有现代农业以及发达的交通、能源、信息、教育、文化、体育等集群。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黔西县新春文艺晚会和元旦
晚会等重要传统节日活动一年四季不断,丰富了这块历史文化土地的天际线。
黔西县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快,规划新的城乡建设,利用港口和机场资源,拓展航空运
输面,不断提升了黔西内外的交流合作。
未来,黔西县一定会成为贵州新的展示桥面,充
满活力和活力的,服务全贵州的重要出入口。
黔西县太来乡乡情

黔西县太来乡乡情、教情简介一、乡镇概况太来彝族苗族乡地处黔西县东部边陲的野济河畔,与金沙、修文、息烽三县隔河相望,古有“鸡鸣三县”之称(原金沙属黔西),县内与素朴镇、协和乡、花溪乡、中坪镇毗邻。
是古水西通往修文由此经过的驿站,故现在的太来街原名“店子场”。
太来乡,在清代属崇善里六甲,修有营垒,民国初属东一区。
1932年建镇,由于火灾频繁,为讨吉利,便按祸去福来即“否极泰来”之意取名“泰来”,后因“泰”字过繁,演化为今“太来”。
1991年撤区并乡时,将当时属协和区下半区的太来、沙寨、长槽、箐口四个小乡并为现在的太来乡。
当时太来乡内人口中主体少数民族彝族和苗族占总人口的33.7%,故定名为“太来彝族苗族乡”。
太来乡是黔西县最边远的少数民族乡镇之一,2001年素太路修通后,乡政府驻地太来街距黔西县城45公里,距省城贵阳92公里。
2002年被列为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2006年为省委石宗源书记扶贫开发联系点。
全乡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有耕地24492亩,其中,水田2648亩,旱地21842亩。
辖13个行政村,184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31174人。
平均海拔960米。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及各种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辣椒等。
初步探测煤炭资源储量达3.85亿吨以上。
有“巨狮啸天”、“姊妹峰”等奇景;有黔西县古代十二座古城池遗址(法地保城和普城);还有“佛爷挂珠,仙女晒裙”等“八大景观”。
2010年,生产总值29414万元,财政收入1122万元,农民纯收入3173.00元。
二、经济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省、地、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扶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和黔西县“四大战略”,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共新修维修通村、通组路46条196.8公里。
硬化院坝及户间便道65830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西县的地理位置:黔西,毕节市辖县,是中国杜鹃花都—黔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
2007年末划除金坡、仁和两个乡镇及红林乡石笋村、岩脚村委托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后,辖26个乡镇36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街道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
黔西,是毕节市东大门。
贵毕高等级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捷,区位优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东经105°47′~106°26′、北纬26°45′~27°21′间。
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势明显。
县城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距毕节市行政中心七星关区115公里。
黔西的自然气候黔西县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素有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水热同季、干湿分明等气候特征。
常年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
年平均日照1348.9小时,无霜期264天,气温13.8℃,雨日188天,降雨量1005.2毫米。
由于境内海拔高低变化,常有插花性干旱、冰雹、秋绵雨、冷冻等自然灾害性天气发生。
黔西的旅游景区有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花区。
花区距县城30公里,位于县城北部红林、金坡、仁和等乡镇境内,绵延23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杜鹃花品种达19种之多。
花开时节,繁花簇锦,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
我县旅游资源除百里杜鹃外,还有东风湖、六广河峡谷、洪家渡库区、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龙山象祠、沙井观音洞、水西公园、李世杰尚书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了我县旅游基地开发建设的基础,将成为我县今后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之一。
[2]黔西的交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不断发展。
2006年,货物周转量4140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3149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和9.44%。
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3748辆,其中:客车类1193辆,货车类934辆,摩托车类1621辆。
黔西的美食“遵义品茅台,毕节尝烧鸡,风味小吃在黔西。
”在省内外,不少的人都知道这句顺口溜。
那么黔西有哪些风味小吃呢?走进黔西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时,各种风味小吃尽相亮相,这个时候,你只会怪肚皮小。
“麻辣臭豆腐干”,最精典的吃法是,下雪天,在路边支一个用黔西当地产的奇怪造型的煤砂锅,下面放木碳火,砂锅表面刷上生菜子油,把臭豆腐放上去,滋滋声响起,准备一个小碟,放小许盐和花椒粉,臭豆腐烤至金黄色后,撕成小块醮着椒盐辣吃,入口“咸、辣、烫、香”一边猛吃,一边给辣得泪流满面。
早在明初,水西各族群众就喜欢食之,相传奢香夫人就特别喜欢。
“糍粑包豆腐”是在麻辣臭豆腐的基础上,今天又派生了糍粑包豆腐。
用白碱腌好的豆腐烙到里面化汤,切开灌进肉末、葱花等,用糍粑摊成薄片包起来再烤,浓香可口。
“擂茶糍粑”这是一道了不起的风味小吃,是苗族同胞的独创。
相传清代黔西知州夫人大病初愈,用人参汤补,结果引起浑身发肿,大便不下等病症,黔西林泉乡青冈村一个老苗医用擂茶将其医好。
后来发展成黔西最独特的小吃。
具体做法如下:用产至高山地带的火麻籽炒熟、炒翌,再用石臼擂细,放入锅内加大量的水,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搅拌,然后过滤皮壳,放入适量的食盐便成“擂茶”。
将刚炸好的糍粑放入“擂茶”浸泡而食,脆软清香。
现春节期间,苗寨人家,每户必备擂茶食用。
“牛杂汤锅”牛杂汤锅属于草根小吃,来源已不可考,黔西城东聚集有回民居住,回民杀牛后,把内脏、碎肉切成肉丁,加上牛骨头,用1米口径大铁锅纯熟,再于肉层盖一层厚厚的生姜、大算、红剁椒、葱花,红红绿绿,香飘十里,当地有“和尚闻到要翻墙”之说。
黔西小吃品种较长多,另外还有麻辣大头茶、烙锅洋芋、鱼鳅粑、猪儿粑、窝丝糖、桃桃糖、芝麻糖、泡糖、生麦粑、油豆干、姨妈菜、春豆、串串红等。
随便走进街边一个小吃店,花上几元钱,就能吃得自由自在。
黔西的历史文化据沙井乡“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县是祖国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
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
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蜀国和鳖国地。
秦嬴政二十七年入版图,属夜郎县。
汉元光五年属鄨县。
齐、梁之际,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占据鄨县等地,实行部族统治。
唐初,卢鹿部遥附。
贞观中期,鸭池河、六归河沿岸入琰川县。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基本以今县境置龚州。
北宋沿置。
皇祐至嘉祐年间,卢鹿部建立“罗氏鬼国”,州名消逝。
元初,置亦溪不薛总管府和宣慰司。
大德七年废亦溪不薛府、司。
洪武十五年,筑水西城(今县城);次年,置“龙九驿”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驿站。
崇祯三年属水西宣慰司,水西城为设治地,分置则窝,以著则溪。
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辖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
二十二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
乾隆元年,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全州划9个里、51甲、113寨。
1913年置黔西县。
县下行政区划为区、乡镇、保、甲。
1941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有4887平方公里面积,7月,上划北部4个区2400.53平方公里面积入新置的金沙县。
余下境域划为24乡、4镇,共218保2667甲;后又撤并23乡、3镇,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西。
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黔西县委员会和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是月,全县划5个区。
1950年划10个区、231个村,1953年划12个区、131个乡镇。
1958年9月,各乡镇并改为81个人民公社。
是年12月下旬,将各区并为5个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
1961年,上级划大方县的青冈公社入黔西县,次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90个公社,754个生产大队、3874个生产队。
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各乡、镇、村组建置。
1991年建并撤后,全县分为19乡、9镇、741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9707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97411、金碧镇32793、雨朵镇20981、大关镇30877、谷里镇23787、素朴镇30650、中坪镇24371、重新镇28221、林泉镇32355、五里乡23033、沙井乡31309、羊场乡16748、绿化乡18810、新仁乡18569、钟山乡21533、铁石乡16193、协和乡23540、太来乡20781、甘棠乡31083、永巢乡19460、中建乡8723、花溪乡12590、定新乡15943、洪水乡19356、金坡乡13050、仁和乡18075、红林乡20338、锦星乡26495。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机构改革把741个行政村调整为382个行政村。
2003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其中15个民族乡),382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
年末总人口8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19万人;非农业人口5.87万人。
2007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建立,黔西县的金坡乡、仁和乡加上大方县的普底乡、大水乡已经划归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代管。
黔西县社会发展黔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8县市之一,被列为民建中央重点帮扶县。
近年来,黔西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尤其是在发展民办教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取得了较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黔西干部群众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目标,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高昂的激情,为建设黔西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黔西县的经济状况毕节试验区建设20年来,黔西县扎实抓好“三大主题”试验建设工作,以此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事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7.11亿元,在1987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财政总收入达6.0628亿元,是1987年的34.12倍;粮食产量达35.04万吨,是1987年的2.65倍;油菜籽产量达5.62万吨,是1987年的5.79倍;烤烟产值达1.45亿元,是1987年的3.45倍;煤炭产量达322.39万吨,是1987年的32.24倍。
城镇化率提高到了24.3%。
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
一二三产业排序实现了“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转变,建成了洪家渡、索风营、东风三个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建成了青龙煤矿、黔金煤矿、桂箐煤矿等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以“三水一火”为支撑的新型工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粮食、油菜籽、烤烟等农产品产量跃至全省前5位;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跨入全省前2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工业指标在全省排名大步前移,实现了粮烟农业大县向煤电能源大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61.52亿元,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18.0%。
财政总收入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3亿元,分别增长17.7%和28.0%。
粮食总产量34.2万吨,增长0.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亿元,增长4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增长2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0元,人均增收201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人均增收332元。
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0.87万人。
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谋划和上报项目224个。
二是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扎实开展。
积极调动农村消费需求,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金额667.82万元。
三是投资力度大,拉动明显。
全年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135个,总投资3.4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94亿元。
争取到省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67.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