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但临床治疗挑战较大的疾病。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使心房无法充分地收缩,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而当血栓脱落并堵塞脑血管时,就会引发急性脑梗死。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会威胁其生命。
本文将通过一例病例的分析,介绍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
病例患者是一名62岁的男性,因突发言语不清和右侧肢体无力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长期未进行规范治疗。
体格检查时,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面部麻木,生理反射存在不对称。
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区缺血梗死。
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存在明显的房颤。
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相关检验后,确诊患者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房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合并急性脑梗死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
治疗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在于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针对房颤,需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谨慎选择抗凝药物和控制剂量。
对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针对本例患者的情况,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患者开始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保证抗凝效果。
患者同时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使血栓得以溶解,恢复脑血流。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在治疗的患者也接受了相关康复护理和药物治疗,以帮助其恢复脑功能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肢体无力减轻,语言功能有所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通过这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和脑梗死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该病例分析旨在讨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家属立即送至附近的医院。
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的征象。
经神经内科会诊后,患者被转到心内科进一步处理。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考虑其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进行以下检查:1. 心电图(ECG):房颤患者的ECG可以显示心脏的不规则节律,有助于确认房颤的存在。
2.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可以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3. 听诊:听诊心脏可以检测到心脏杂音或不规则的心律。
治疗:治疗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和预防再发。
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凝治疗: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防止再次出现脑梗死。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2. 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症状发作时间在4.5小时内,可以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功能。
3. 心脏节律管理:对于房颤患者,需要控制心律,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心脏射频消融术来管理心律。
4. 血压管理:高血压是房颤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血压进行控制。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预后和随访: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的预后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脑梗死的大小和位置、治疗措施的及时性以及患者的患病基础等。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脑部影像学和心电图,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再发。
结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抗栓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需要积极管理心律和血压。
合理的治疗和定期的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使心脏泵血功能不正常,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有时候会脱落,随着血液流向脑部,导致急性脑梗死。
在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病例中,抗栓治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以减轻脑部损伤。
下面是一位65岁男性患者的病例分析。
该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被送往急诊治疗。
经过临床检查和MRI头部扫描,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内支干栓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
他的心电图显示出持续性房颤。
对于这样的病例,首先要进行脑血管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以评估血流情况和动脉阻塞程度。
血栓溶解治疗(rt-PA)可能是一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选择。
在房颤患者中,这种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为使用rt-PA溶解血栓的同时也可能溶解出房颤引起的血栓。
在这种情况下,抗栓治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抗栓治疗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形成新的血栓,并减轻既有血栓的病理效应。
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在该病例中,患者被用阿司匹林(100mg/天)和华法林(INR目标范围2-3)进行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在开始使用华法林之前,需要进行血液凝血酶原时间(INR)的监测。
INR是用来评估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目标范围为2-3,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定期监测INR可以确保华法林的剂量在适当的范围内,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在规范的抗凝治疗下,病人的症状逐渐减轻,并且在几个月后,MRI头部扫描显示脑梗死区域的梗死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并发症。
总结而言,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抗栓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减轻脑部损伤。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会出现不规律的快速心跳情况,这容易导致血液在心脏内部滞留,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并流向脑部,则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尽早溶解血栓,减少脑部的损伤。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一位患有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的病例分析。
这位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因头痛、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被送到急诊。
经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等),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发合并房颤。
这意味着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抗栓治疗,以减少脑部损伤,并预防未来的血栓再次发生。
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我们给予了以下的抗栓治疗方案:1. 溶栓治疗:患者首先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以尽快溶解脑部血栓。
溶栓药物可以迅速起效,帮助患者恢复脑部供血,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情况。
2.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以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脑卒中的再发。
3. 脑血管扩张药物:为了帮助脑部血液循环的恢复,患者还接受了脑血管扩张药物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血液供应,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明显减轻。
我们也注意到患者的心律得到了控制,房颤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减少。
这表明抗栓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
患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饮。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抗栓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梗死。
下面是一个病例的分析。
病例概述:患者为一名65岁的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史。
该患者近期出现了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前往就诊时发现其心电图显示房颤。
并在进行脑部CT检查后确认为急性脑梗死。
根据病情,医生决定采取药物进行抗栓治疗。
治疗方案:1. 抗凝治疗:患者被立即给予了肝素静脉滴注,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和肾功能,通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调整肝素剂量。
2. 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同时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毫克,以增加血液的流动性,并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以确保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
3. 核磁共振(MRI)检查:为了进一步评估脑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患者接受了MRI检查,以确定治疗的进一步方案。
MRI结果显示患者脑梗死局部较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和进一步治疗。
4. 控制危险因素: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可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医生建议患者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定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糖、遵循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患者未来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
5. 心肌保护治疗:由于患者存在房颤和冠心病,医生推荐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以保护心肌功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6.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物理疗法和语言治疗,以帮助恢复功能。
总结: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抗栓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
控制危险因素、心肌保护和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对于每个患者,医生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和进一步梗死的风险。
56例房颤心电图结果分析

脏 病 , 伴有 s — 改 变 及 室早 、 多 TT 快速 心 室 反 应 等 , 不 同 有
程 度 的 心 肌 损 害 , 功 能 较 差 。 续 性 房 颤 多 由 阵 发 性 房 心 持 颤发 展 而来 , 大部 分病 史 较长 。 发 性房 颤 1例 , 3 且 阵 1 除 例 为特 发 性 房 颤 外 , 8 虽 为器 质 性 心 脏 病 , 心 肌 损 害 余 例 但 较轻 , 不伴 有s — 改 变及 早 搏等 情 况 。 多 TT 35 预 后 特 发 性 房 颤 往 往 无 明 确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 分 . 部 有 家 族 史 ( 献 记 载 约 5 ~6 , 由 诱 发 因 素 引 起 , 文 % %) 多 如 过 量 饮 酒 、 烟 、 乏 、 绪 激 动 、 度 劳 累 等 , 可见 于 吸 疲 情 过 也 部 分健 康 人 ,因此 预后 较 好 。持 续性 房 颤 预后 与 基 本病 因 、 颤 时 间 长 短 、 无 严 重 心 肌 损 害 、 治 疗 的 反 应 良 房 有 对 好 与否 等 因素 密切 相 关 。有器 质 性 心脏 病 , 续性 房 颤 , 持 若 伴 有 并 发 症 者 则 预 后 较 差 , 因 房 颤 患 者 的 心 房 失 去 正 常 的排 血 功 能 , 排 量 下 降 , 心 使心 功 能 下 降 , 重 心 功 能 加
( 稿 日期 : 0 0 0 — 9 收 2 1— 4 2 )
国疗养 医 学 21 0 0年 1 月 第 1 卷 第 1 2 9 2
・
1 27 1 ・
文 章 编 号 : 0 5 69 2 1 1 2 1 2 一 1 10 — 1 Xf0 0 — 1 7 O 1
5 例 房 颤 心 电 图结 果 分 析 6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房室结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不规则收缩,心室率快而不规则。
房颤患者易发生栓子形成,特别是位于心脏左右耳窦附近的左心房乳头状肌肉,这些栓子可以脱落并到达大脑造成脑梗死。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病例分析来探讨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
病例背景:本次病例是一名65岁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
近期出现头晕、眩晕、言语不清等症状,被送入急诊科。
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右侧中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
患者心电图显示存在房颤,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例。
治疗过程:1. 抗栓治疗:由于患者存在房颤,存在栓子形成的风险。
抗栓治疗是首要的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风险评估等因素,可以选择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通常采用抗凝治疗。
在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肝素静脉滴注治疗,后续随访中转为口服华法林。
2. 血压控制:高血压是房颤的常见合并症,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
在本病例中,患者被给予了血压适当的控制药物,并进行了血压监测。
4. 并发症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合并症。
对于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急性脑血管再通治疗,如静脉溶栓或机械血栓切除术。
并且,需要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神经功能。
随访与预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定期随访和检查。
饮食、运动、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进行了管理。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脑功能得到恢复。
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治疗,并定期进行复诊。
总结: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抗栓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栓子形成和脑梗死的发生。
但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规范的随访管理,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改善。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心脏节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上、下房无法正常协同收缩,导致心房内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
当血栓脱落后,可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发急性脑梗死,因此房颤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抗栓治疗。
患者,女性,65岁,有高血压史,于入院前1小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T:36.8℃,P:80次/分,R:18次/分,BP:145/90 mmHg。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右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4级,深感觉异常,浅感觉正常。
脑部MRI检查显示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缺血灶。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在启动抗栓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患者的出血风险评分为CHA2DS2 VASc 3分,HAS-BLED评分2分,说明患者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根据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情况,抗栓治疗的获益大于潜在的出血风险。
抗栓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再发血栓,防止脑梗死的进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出血风险评分,决定给予抗栓治疗。
常用的抗栓药物有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由于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不明确且既往未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考虑给予静脉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选择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静脉抗凝药物。
给予的剂量为每日1次,亚低分子肝素,使用剂量根据抗Xa活性来调整。
进行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在抗凝治疗的还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进一步预防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分和临床经验,选择给予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剂量为每天一次口服,剂量为100mg。
患者在住院期间,出血风险评估和临床病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出血风险评估的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大出血的危险因素等。
临床病情观察主要包括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血压的控制、出血情况等。
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预防再发脑梗死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孟祥武
唐荣华
1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房颤〔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3)03-0648-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3.03.067
1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第一作者:孟祥武(1975-),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
诊治。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1〕。
与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死亡率更高
〔2〕
,住
院时间越长,遗留的神经损害和功能障碍越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患者房颤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其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及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
接诊的56例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观察组)及32例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对照组)。
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5 80〔平均(66.4ʃ11.8)〕岁;左侧梗死25例,右侧梗死16例,双侧梗死13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9 68h ,平均(35.74ʃ11.09)h 。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7 79〔平均(65.2ʃ10.9)〕岁;左侧梗死14例,右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7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10 69h ,平均(37.12ʃ12.23)h 。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梗死部位、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辅以降颅压、减
轻脑水肿、利尿、清除自由基治疗,1次/d ,2w 为1个疗程。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
疗效标准
治愈:0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以上;显效:1 3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89%;好转:生活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
料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2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P <0.05),观察组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P <0.05)。
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n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恶化总有效率(%)
观察组563(5.4)10(17.8)15(26.8)21(37.5)7(12.5)
50.01)
对照组326(18.7)10(31.3)6(18.7)7(21.9)3(9.4)68.7
与对照组相比:1)P <0.05;下表同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x ʃ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619.84ʃ11.021)
14.75ʃ5.311)对照组
32
14.76ʃ12.26
5.09ʃ1.98
与对照组相比:1)P <0.05
3讨论
房颤多发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3〕。
据有关统计,
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在中国房颤患者约1000万以上,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为1%,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
〔4〕
,70岁以上发病率约在5%以上,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
10%。
众多资料提示,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
〔5〕
,尤其并发症被认为是房颤患者致死的最重要的原因〔6〕。
从房颤的发生原因来看,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7〕
,
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衰等,而当发生房颤后,病人
心房活动快而不规则,心率与脉率不一致〔8〕
,病人主要表现为
心慌、头晕、气短等
〔6〕。
根据统计,无器质性疾病的房颤病人年
死亡率比正常人多出一倍;如果伴随高血压,死亡率则是正常人的2 3倍。
可见,房颤不仅可以加重原有的心脏病,更大的危害是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9〕
,血栓脱落随血液运行可引起
脑梗死。
据统计,房颤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大约是心律正常人
的4 7倍。
回顾性分析发现,脑梗死合并房颤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者,说明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病情较单纯脑梗死者危重,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脑梗死合并房颤者降低程度小于单纯脑梗死者;而且脑梗死合并房颤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单纯脑梗死者,此结果提示脑梗死合并房颤者预后较单纯脑梗死者差。
因此,本文认为脑梗死合并房颤者要想提高其疗效,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控制房颤。
房颤发生时,心房有作用的收缩功能丧失,血流缓慢,容易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阻塞脑血管或外周动脉,就会导致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栓塞。
而如果采用药物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心房内血栓产生。
综合所述,一旦老年病人出现房颤,要尽早实施抗凝治疗,以达到预防脑梗死的目的。
·846·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2月第33卷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颤的诊疗指南也规定,房颤病人如无禁忌证,均需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但华法林在服用后有出血的风险,所以主要应用于发生脑卒中可能性较高的病人,而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施用。
4参考文献
1饶立新,李牧蔚.华法林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者疗效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5-7.
2杨风彩,盛子静.房颤并发脑栓塞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154-5.
3周华鸣,李冰妍.低强度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1-3.
4赵曦虹,王敏.老年人脑梗塞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
物应用,2009;3(10):47-8.
5范廷俊.老年性脑梗死与心房纤颤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106-7.
6陆备军,徐建然,周建庆,等.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0;33(31):11-3.
7吴美华,朱文慧.浅谈心房颤动并发脑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18.
8张乃奇.华法令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32-3.
9熊建忠,邱光,王心宇,等.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及合理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233-4.
〔2012-03-22收稿2012-04-27修回〕
(编辑袁左鸣)
·
946
·
史秋香等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40例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