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统(BRT)毕业设计
brt可行性报告

BRT可行性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评估快速公交系统(BRT)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可行性。
通过对BRT的优势、挑战以及在不同城市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本报告得出了关于BRT实施的可行性建议,并探讨了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
简介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以专用车道、快速车辆和高效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公交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BRT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并被视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优势BRT相比于传统的公交系统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BRT系统可以利用专用车道,从而避免了与其他交通流共享道路造成的拥堵。
其次,BRT系统通常配备先进的车辆和技术,提供更快速、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此外,BRT还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交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重要的是,BRT相对于轨道交通等传统系统来说成本更低,建设周期更短,使其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首选方案。
挑战然而,实施BRT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BRT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质量。
缺乏充分的规划可能导致BRT系统与其他交通模式冲突,从而降低了其效益。
其次,BRT系统的可行性也受到土地利用、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BRT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需要精心策划,以确保其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
成功案例尽管面临挑战,但全球范围内仍有许多成功的BRT实施案例。
例如,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TransMilenio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BRT系统之一。
该系统通过合理的路线规划、高效的车辆运营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成功地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模仿。
可行性建议基于对BRT优势、挑战和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1.精心规划:在实施BRT系统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确保其与现有交通模式协调一致。
2.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支持BRT发展的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3.社会参与:听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BRT系统符合城市的实际需求。
浅谈BRT规划流程

二、BRT系统规划流程
1.前期规划流程 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公共交通 规划及BRT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在BRT规 划体系中,下位规划不得违背上位规划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 则之一。 规划流程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背景资料的分析收集以及相 关交通 背景资料的研究,结合上位规划,对拟建项目功能进 行全方位定位。
三、设备及设施规划条件
1. 相关工程规划条件 BRT相关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车道、站台、枢纽、 起终点、驻车场、控制中心、交通控制设施及景观设计。 相关工程设计第一步是概念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应考虑 一些限制条件,如投资规模和具体资源分配等。概念设计中 应给出各种要素的规模,包含所有附属工程位置、尺寸,基 本设计图纸及投资等。 2.设备规划条件 BRT是一种公共交通领域里许多新技术新设备的集合 体,在规划中,应注意选取符合服务要求,同时在资金投入 上符合项目计划的设备。主要需要考虑的有车辆技术,收售 票系统及智能交通系统。 3. 附属设施规划条件 BRT的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一个城市交通组 成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 以满足不同要求的乘客。主要设计内容有:行人系统、自行 车系统、P&R。
拟建线路起终点不应设在市区内大客流断面位置也不宜设在高峰断面流量小于全线高峰84brt服务运营计划brt车站brt车辆brt车道brt需求设置大站普通公交中间站特殊标识车辆混合交通无线通需求城区级线路设施专用车辆特殊标识全线专有成本城区级直达线交流栏目编辑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14的位置
交流 栏目编辑 金香梅
设施
专用车辆 特殊标识
全线专有 信息服务, 路权(路 售 检 票 系 口平交) 统 ITS 车
辆优先
③ 高成本 高成本
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功能定位与标准选择

快速 公交系统 的线 路组织方式 大致有两种 , 一
种是采用与轨道 交通类似 的单一线路 , 在干线 的起 点、 终点或主 要枢纽 处布设支线 , 形成干支 结合 的
形式 ; 另一种是采用 与常规 公交相 同的复 合线路 ( 护 航线 路) 线路 的形 式多样是 B T灵活性 的体现 。 。 R
性 的
利用现代 化
大容 童 路空 间快速
B T B s ai rni , R ( u pd as ) 即快速 公交系统 。 R T t
铁 道 勘 测 与 设 计
19 )一 0( 06
媛 、 勘澜与设计 . 曩
运 行 的公共 交通 方式 , 具有 与轨道交通 相近 的运量 大、 快捷 、 安全 等特性 , 且建设周 期短 , 价和运营 造
— —
低 噪音 的车辆 以及快速 便捷 的收 费系统 , 并且结合 运 输导 向 的土 地开 发模式 的运 输系 统 。
() 2 能源 基金 会 ( n ryF u d t n : E eg 辆 , 营在在 公共交通 专用 运 道路 上 , 持轨道 交通 的特性且 具备 常规 公交灵活 保
() 1 能力大
一
根据上述定义 , 快速公交系统 应该包 括 以下六
个 组成 部分 。 () 1 道路
般 的 B T系统高峰 小时通行单 向可承担 的 R
客流为 80 至 200 , 0 0 00 人 运送 能力介于轨道交通和 常规公交 。 如果采取 加大车辆编 组、 增加道路条数 、 科学灵活 的运营调度 的措施还能使系统的运力进一
快速公交系统 ( R 的功能定位与标准选择 B T)
鄢 巨平
( 中铁第 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 限公司 )
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交通科技与管理23智慧交通与信息技术 BR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和普通公交之间的新型城市交通系统,BRT快速公交系统依托现代化的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实现了城市客运效率的提升,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千万,交通出行的需求巨大,造成了城市交通高度饱和的状态,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和使用,采用先进的交通车辆、高品质的服务和专用的道路空间,有效缓解了广州市的交通压力,为大众提供了更加舒适、快捷和安全的乘车服务。
1 广州市BRT快速公交系统的优势1.1 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 广州是我国人口数量繁多的超级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道路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对公共交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广州市而言,公交出行速度缓慢、准点率低、舒适性差是制约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应用,采用专用车道,保障了大部分人群的出行效率,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
1.2 有效节约了乘客的出行时间 BRT快速公交系统采用专用车道,减少了快速公交与私家车、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了等待信号的时间,提升了车辆的运行速度,这就大大节约了乘客出行的时间,减少了因道路交通拥堵、车辆老旧、车速缓慢等造成的乘客出行时间的浪费,提升了出行效率。
广州BRT公交开通运营后公交车运营速度为23公里/小时,与开通前常规公交12.5公里/小时的运营速度相比,提速84%,快了近一倍,1.3 有效提高了乘客的候车和乘车体验 BRT快速公交系统的使用,采用现代化的车辆管理和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手段,以全新的车辆改变了传统公交车糟糕的乘坐体验,其拥有专用的候车车站,减少了日晒雨淋等恶劣天气对乘客候车的影响;合理安排路线,并通过智能化的提示帮助乘客及时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车辆的舒适程度和载客数量都较传统公交车有了巨大改善,有效提高了乘客的候车和出行体验。
新型有轨电车系统与BRT快速公交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新型有轨电车系统与BRT快速公交系统的比较与分析作者:周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7期摘要:现代有轨电车与快速公交BRT 为两种功能上比较接近的公共交通,本文分别从运能和旅行速度、车辆性能、经济性、能耗、环保、舒适性和美观影响等角度系统分析对比两种交通方式,旨在为今后城市发展中等运量的交通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共交通;有轨电车;快速公交;适用性分析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呈现出出行需求量增大和多层次化的特征。
近十年,地铁、轻轨等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地铁覆盖不到的城市和区域,常规公交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公共交通需求。
近年来,有轨电车、快速公交BRT、中低速磁悬浮系统、自动导轨系统等中等运量的公共交通在我国发展起来。
现代有轨电车与快速公交BRT作为我国目前中运量公共交通发展的主流,二者在旅行速度、运能等方面亦十分接近,因此使得城市交通部门在选择决策时面临困难。
本文将从有轨电车与BRT系统功能、经济性、环保美观等角度系统地对有轨电车与BRT进行对比分析,为后期城市发展中等运量的交通提供参考,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有轨电车与BRT系统功能的比较表1:现代有轨电车与快速公交BRT系统的的基本情况比较系统项目现代有轨电车 BRT系统单项运能(万人/h) 0.8-1.5 0.8-1.2平均运行速度(km/h) 20-35 18-25路权状况独立或混合路权独立或混合路权单位综合造价(亿元/km) 0.7-1.6 0.4-0.7车辆使用寿命大于25年小于10年动力模式电力燃油系统单位能耗(kwh/人·km) 0.05-0.1 0.2-0.3建设周期 1.5-2.5 1-1.51.1运能与旅行速度现代有轨电车的运能与列车的编组、载客量、旅行速度等因素有关。
有轨电车的编组较灵活,在2~7节之间,单列车的载客量在200~500人之间,最高运行速度可达70km/h,根据计算,有轨电车的运能可达到0.8~1.5万人/h;常用的 BRT 车辆为 12m 的单机车和 18m 的铰接车,额定载客人数分别为 75人和 150 人,根据计算,BRT 单车道系统的最大运能约8000~12000人/h左右。
基于城市BRT公交系统服务设计初探

基于城市BRT公交系统服务设计初探摘要:针对城市brt快速公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服务设计为理念,肯定城市brt快速公交对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带来的巨大变革。
从服务设计出发,按照“服务于人”、“以人为本”的标准改进城市brt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brt快速公交;服务设计;公交;城市居民1brt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快速公交是介于公共汽车、电车、轻轨与地铁之间的一种交通工具,其自身具有建设周期短、建设成本低、运输能力大等优势。
快速公交具有自己的公交专用道路空间,具备轨道交通运营基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达到了轻轨的服务水平,同时又具有普通公交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这种快捷的公共交通方式成为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
brt快速公交作为现代智能交通系统,拥有着快速、便捷、安全等诸多优点。
中国当前社会发展正在逐步的扩大化,以及地区的扩大化,这样的条件下也就加快了居民的出行节奏以及加大了出行的路程。
中国现代的城市条件道路和资源非常严峻,所以当前的城市条件应本着节省道路资源、减少尾气污染的原则进行公交发展。
据统计,中国当前城市内小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是公共汽车的23倍左右,一辆公共汽车的载客量约是小汽车的40倍左右。
在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状况下,选择公交优先发展的方式也是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情相符合的。
公交优先发展也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本着以百姓优先的原则进行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合理性。
普通公交主要承担较近距离的直达服务,整体服务水平差。
但brt快速公交拥有着灵活快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建设速度相对较快。
并且其高效、快速、运量大的特点能够体现现有的道路网利用价值,从而从根本上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发展brt快速公交系统有着必要的意义。
2brt公交系统与城市交通环境的关系(1)运输能力大。
目前brt公交系统的人次运输能力可以达到2~4万人,这种运输能力和城市轻轨的水平基本相同,是常规普通城市公交运输能力的5倍左右,同时brt公交车辆往往都采用的是新型大容量公交车辆,在提高了运输能力的同时还减少和降低了平均的运营成本。
BRT系统建设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通过专用车道、站台及车辆提供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的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称作“地面上的轨道交通”。
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其在技术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吸收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所有长处,同时摒弃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缺点”。
在技术上兼收并蓄,创造了一种“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的大容量运送系统”。
BRT建设、运营和维修成本要比轨道交通低很多,同时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灵活性高。
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约五十个城市发展了该系统,成为现代城市改善交通状况的战略举措之一。
1 BRT系统构成1.1 BRT的概念BRT系统起源于拉丁美洲,目的在于摆脱城市交通压力与财力有限的双重困境,建立了借助公交专用道、实现地上“地铁”的高效公共交通方式。
一般意义上来看,BRT系统被定义为一种灵活的、橡胶轮胎车辆的快速公共交通运营模式,由快速公交站、快速公交车、服务、运营方式、智能交通系统等元素集成的系统,BRT系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可以形成城市独特的形象。
美国交通部(FTA)对BRT的定义为:BRT是结合轨道交通系统的品质及常规公交运输的弹性,运行在专用车道、高承载车道、快速道路或一般街道上,结合使用智能交通技术、公交运行优先、第五山与低噪音车辆以及快速便利的收费系统,并且结合交通引导土地(TOD)发展政策的运输模式系统。
1.2 BRT系统的特征BRT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BRT专用道、独特的站点、新型公交车、车外售票、ITS应用、线路和运营规划。
(1)BRT专用道确保公交快速通行的基本要素,美国FTA对专用道分类主要包括公交专用道路、高速公路上的高容量车道(HOV)、外侧公交车道、中央公交车道、逆向公交车道等类型。
brt快速公共交通的理解

brt快速公共交通的理解
一、快速公共交通的概念
快速公共交通(Rapid Transit),又常被称作“现代化的轨道交通”,是指低成本、大容量、快速、安全、方便的公共交通方式。
它是指一种高速度、高容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方式包括地铁、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以及高等级公路。
二、BRT的定义
BRT(Bus Rapid Transit)是快速公共交通的一种,它是一种充分吸纳现有设施和技术的公共汽车运输方式,集传统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的优点于一身,以便实现最大的运输效率。
BRT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BRT可以保证服务的最大速度,从而提高公共汽车运输的效率。
2、安全:BRT引入了一套有效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使其达到安全运行的要求。
3、舒适:BRT系统采用最先进的车辆技术,确保乘客的舒适性。
三、BRT的优势
1、低建设成本:BRT工程建设成本低,主要投入在修建快速路段、沿线设施建设和公交优化方面,比拟铁路建设的投资,BRT的投资成本要低很多。
2、易于运行和管理:BRT系统的设计更加简单,维护方便,运行更加容易,管理也更加方便。
3、大容量:BRT系统容量可达几千人/小时,可以满足地区交通需求。
4、可持续性:BRT系统可有效缓解城市的拥堵问题,改善空气污染问题,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统(BRT)毕业设计 学号:20100703****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成都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 统(BRT)
学生姓名:*** 教育层次:专科
专业名称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指导教师 ***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轨道交通的定义.....................................3 2:世界各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 (1):德国发展情况.................................4 (2):日本发展情况.................................5 (3):中国其他地方发展情况.........................6 3:成都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发展背景及现状....7 (1):成都轨道交通的背景...........................7 (2):成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10 4:成都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12 (1):成都轨道交通所存在的问题.....................12 (2):成都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13 5:成都交通的优缺点及乘客需求度.......................11 (1)成都轨道交通发展的优缺点及需要度..............12 6:轨道交通对成都及四川的影响.........................15 (1):对优化交通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15 三:结论.................................................16 四:结束致谢.............................................16 五:参考文献.............................................17
摘要 鉴于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成都市发展轨道交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阐述了成都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并探讨了成都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意义 成都轨道交通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土地,人口与发展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从而促使快速,安全的轨道交通发展。
关键词:成都 轨道交通 发展
一:轨道交通的定义 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具有固定线路,铺设固定轨道,配备运输车辆及服务设施等的公共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大的概念,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世界各国的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德国:磁悬浮技术是起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磁悬浮列车有许多优点:列车在铁轨上方悬浮运行,铁轨与车辆不接触,不但运行速度快,能超过500 千米/小时,而且运行平稳、舒适,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无噪音,不排出有害的废气,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节省建设经费;运营、维护和耗能费用低。它是21 世纪理想的超级特别快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磁悬浮列车。 但磁悬浮列车也有缺点:在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没有轮子是很危险的。要克服很大的惯性,只有通过轮子与轨道的制动力来克服。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如果突然停电,靠滑动摩擦是很危险的。此外,磁悬浮列车又是高架的,发生事故时在5米高处救援很困难,没有轮子,拖出事故现场困难;若区间停电,其他车辆、吊机也很难靠近。
日本:新干线以“子弹列车”闻名。新干线于东京奥运前夕开始通车营运,第一条路线是连接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新干线的轨距属于标准轨(1435mm)。除了迷你新干线的路段外,列车运行车速可达到每小时270或300公里,但在进行高速测试时,则曾创下每小时443公里的最高纪录(由955系(300X)在1996年时所创下)。 日本新干线技术成熟,运行稳定,安全性较高,运行47年来,还没有发生人为致死的事故,号称为全球最安全的高速铁路之一,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之一。[1] 新干线的稳定运行全靠日本成熟的的高铁调控制技术,列车发车间隔可以缩短至5分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种适合大量运输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除此之外由于全部列车都采用动力分散式设计,新干线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之一,反观法国同类的TGV高速列车,由于采用最前端和最尾端的机车驱动的动力集中式设计,摇晃较大、加减速较慢,而无法以仅有5分钟的班距运行。
中国上海:上海磁悬浮列车设计时速431公里/小时,实际时速约380公里/小时,转弯处半径达8000米,上海磁悬浮列车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最小的半径也达1300米。乘客不会有不适感。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隔离装置。磁悬浮列车的车窗是减速玻璃,乘客可以更好的观赏窗外的风景。减速玻璃在与车体接触的边缘处有弧度变形,正因为这个弧度可以使车外景物在透过弧度时发生变形,从而影响车内乘客的视觉,产生减速的效果。并且在挡风玻璃边缘都有渐淡的点状黑色装饰边,同样也起到一定效果。 上海磁悬浮铁路照片 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段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仅次于飞机的飞行时速。 磁悬浮列车上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上海磁悬浮列车也装有线圈,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使列车前进。列车头的电磁体(N极)被轨道上靠前一点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同时被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结果是一“推”一“拉”。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保持一定的间隙(一般为1—10cm),因此运行安全、平稳舒适、无噪声,可以实现全自动化运行。磁悬浮列车的使用寿命可达35年,而普通轮轨列车只有20—25年。磁悬浮列车路轨的寿命是80年,普通路轨只有60年。此外,磁悬浮列车启动后39秒内即达到最高速度。目前的最高时速是日本磁浮火车在2003年达到的581公里/小时。据德国科学家预测,到2014年,磁悬浮列车采用新技术后,时速将达1000公里。而目前中国的轮轨列车运营速度最高时速为486公里 (法国 TGV 电气火车最高时速在2007年的测试中达到过574.8公里/小时)。 三: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成都享有“中国第四城市”、“西部之心”美誉。现在是西部政治、经济、化、金融、科技、商贸、教育、通信中心。这样一个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问题自然也是日益严峻。 背景 1.汽车使用率增加 由于汽车的方便,导致市区内车流日益升高,每逢尖峰时交通堵塞间,上班的、旅游的、购物的车流从四面八方涌入市中心。但汽车的一大缺点,就是十分浪费空间,但数量又不断增加,导致现有道路无法负荷如此大的车流量,而造成堵塞的情形。
2.道路容量不足或设计不妥 道路容量不足亦为造成塞车的因素。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道路扩建的速度又跟不上车流量增加的数度,使得市中心的道路拥挤不堪。 此外,成都也因道路设计不妥而导致交通堵塞。成都的道路主要是规划成辐射状,此设计虽然方便交通堵塞便市郊间的往来,但也导致上下班时,周围郊区的车流全部往市中心移动,而导致市区的重要干道,都塞满了自郊区来通勤的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