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 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 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上有虎噬(shi)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 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 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 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 兽面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 围以饕餮( tao tie)作为 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 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 为牛首,下为饕餮( tao t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

关司母戊鼎分析与论述2000字司母戊鼎,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
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
商王祖庚是商王武丁的次子,其兄长祖己受后母诬陷,被驱离出京,后含冤而死。
武丁的三弟祖甲是后母所生,父亲偏袒他,有意以其为继承人,祖甲认为有违礼制,不想和二哥争位,于是悄悄离开京城。
武丁去世后,祖庚即位。
祖庚遵行礼制,积极开拓,商朝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为表达孝心,祖庚特铸造方鼎祭祀母亲。
祖庚去世,遗诏令其异母弟祖甲继位。
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阅读起来吧。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
形态特征:鼎体呈长方形,口沿上有两个竖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条柱形足。
器腹各面上下均铸一半浮雕状的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外空白处填有细云雷纹。
鼎器四边角铸有扉棱。
四是上部铸有兽面纹。
两耳外侧对称铸有二虎,虎口大张,入口出饰一人首。
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书体雄壮,力道遒劲。
关于这三字铭文的涵义,历来有各种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据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祖母亲戊而作的,那么其制作时代就应在殷商前期。
从青铜器铸造工艺看,一般认为方形器的铸造比圆形器难,而司母戊大方鼎在铸造工艺上更是显示了古代工一匠们超绝的技艺。
据对铸痕观察,鼎身每面用两块外范,四面其用八块,鼎底则由四块外范拼成,鼎足各由二块外范组成。
总共用外范24块。
鼎耳是先单铸出的,铸好后再与器身浇铸在一起。
从这些繁琐的工序中可看出象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铸造有多不简单了。
据专家对大鼎合金成分的测知,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
行家们还饶有兴味地分析,认为铸造“司母戊”这样巨剞的鼎,即使采用当时先进的体制较末的坩锅熔铜,若同时冶炼,也需70个;如果加上制范修理备方面的工种和管犁人员,则需要二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历史意义: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国家文物——后母戊鼎

鼎的分类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 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 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 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 前十一世纪)铸品,于 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 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 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 本陈列出土最大、最重的 青铜礼器,享有"镇国 之宝"的美誉。现为国 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 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 物名单。
什么是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 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 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鼎的起源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 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 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 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 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 可以烹煮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 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 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谢谢观看!
文物更名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 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 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 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 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 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 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 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 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 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后母戊鼎的介绍词200字

后母戊鼎的介绍词200字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烘(ji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中国的司母戊鼎介绍

中国的司母戊鼎介绍导读: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也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jìng。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
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都是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所区别。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前期屡屡迁都。
而最后的二百七十三年盘庚定都于殷今中国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
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殷。
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帝国,相对于夏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帝国后建立。
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的年代无定说,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间,大约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或554年;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朝立国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司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 bronzeware 的一种。
司母戊方鼎是中国 bronzeware 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探讨司母戊方鼎的历史背景、外观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司母戊方鼎出土于中国河南省的司母戊墓,属于商朝晚期的青铜器。
据考古学家研究,司母戊方鼎的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司母戊方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外观雄伟壮观。
它的高度约为76厘米,口径约为46厘米,底部直径约为38厘米。
整个鼎的重量约为160公斤。
司母戊方鼎的外观特点是其造型精美,纹饰繁复。
鼎的四个腿部呈弯曲状,十分稳固。
鼎的身体部分更加引人注目。
它被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纹饰。
上层主要是神兽纹饰,中层是人物纹饰,下层则是动物和几何纹饰。
司母戊方鼎的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镌刻工艺非常出色。
司母戊方鼎代表了商代晚期 bronzeware 的高度发展水平。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加热和锻打,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鼎的纹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商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
司母戊方鼎的纹饰还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有关,承载着社会的种种意义。
司母戊方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权力和财富,是当时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司母戊方鼎还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显贵的人才有资格拥有这样的鼎。
司母戊方鼎的存在也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总结起来,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古代 bronzeware 的杰作之一。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司母戊方鼎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商代晚期社会的了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样的文化宝藏,让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之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材料的稀有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性,使得它与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沦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青铜鼎、簋、尊、盘、爵等作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
而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家柏树林。
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在当时需要七八十名工匠同时操作才能铸成,要用一千多公斤金属原料。
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大方鼎虽然形大体重,但制作工艺非常精巧。
鼎身的雷纹为地,四周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这种动物纹样,是经过高度艺术夸张变形而刻划出来的。
纹样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威严的气氛。
司母戊鼎在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考古学家认为,这只鼎是商王为祭祀他母亲而制,所以取名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增加
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俗称虎咬人头纹,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3300年,历史的尘烟造就了“司母戊鼎”。
千百年来,以鼎为器、以鼎为礼的习俗,在华夏大地从未有过丝毫中断。
时至今日,中央政府赠予联合国的礼品、河南省政府赠给港、澳特首正是一方巨鼎,大型企业也取大鼎作为镇殿之宝。
以鼎为礼,乃君子间赠予的“事业成功”之美好祝愿;以鼎为礼,更为礼中至尊,表达了“德权兼备,鼎立天下”的最崇高的企业文化精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
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关于“司母戊鼎”的正确称呼,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相信通过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考证,司母戊鼎的神秘面纱很快会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