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之文体学分析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之文体学分析作者:刘敏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摘要:海明威的小说话语朴实但含蓄隽永,简洁的言语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寓意,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本文试通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对主题的贡献。
关键字:文体学意象;修辞;叙事角度欧内斯特?海明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因此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美国文学史上,其作品多以围绕“海明威式”的主题——生者的孤独、不畏死亡以及面对艰难困苦的“硬汉”勇气和尊严等方面展开。
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尤为突出,有的评论家一贯认为海明威在短篇小说风格方面的成就等于或高于他在长篇小说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在短篇小说中将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风格用海明威自己的话来说是“冰山原则”:“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
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
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
”[2:179]《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用词和情节都十分简单,但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是海明威一贯“冰山原则”的展现。
探究其具体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是如何通过将深刻的内涵寄托在朴素简洁的用词上,这对研究海明威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写作背景在海明威诸多的短篇小说中,《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被认为是海明威写作技巧与对人类生存状态深刻洞察的代表作。
该小说写于1933年,当时海明威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身体和心灵都受到重创。
正如他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像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洞的字眼总令我困窘……我观察了很久,没有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原来光荣的东西也没呈现出光荣,而牺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只是把肉埋掉罢了。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符号象征分析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符号象征分析王碧荣(厦门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精炼、简约的文笔反映战争时期或战后人们孤寂迷茫而又富于自尊的灵魂。
海明威写作中著名的“冰山原则”说明了文学创作中简约的语言形式实则蕴含了深远的可诠释空间。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冰山原则”就在于以有限的符号形式创造无限的意义空间。
本文从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的符号象征入手来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符号象征揭示其简洁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海明威;皮尔士;符号象征;孤寂;自尊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2-0211-021引言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杰出的著名小说家,他大部分作品是关于战争期间或战后人们孤独迷茫的生活状态和对生命的抗战。
对海明威而言,即使躯体被残害、灵魂被摧毁,能够在压力之下表现出强大的尊严继续生活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里,作家塑造了一个孤独绝望曾经自杀的老人形象,他虽然不再年轻、身心也疲惫不堪,但是他仍努力地找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自己的生活寻求尊严。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篇不足一千字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几乎没什么故事情节,描写了深夜里一位老人独坐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小餐馆里,旁边有两名侍者在对话。
对话占去了作品的大部分篇幅,并且省略了话语发出者的身份以及其他修饰形容词。
作家通过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塑造了三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形象,孤独的老人、年长的侍者和年轻的侍者。
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作品《午后之死》中以“冰山”为喻,认为作家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他提倡以简洁的语言形式来呈现故事,让读者靠文字的字面意义和话语发生的语境推测出语言背后的多层含义。
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学分析

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学分析2011年第27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1.27No.42011(总第118期)JOURNAL0NORTHUNIVERSITY0CmNA(S~IALSCIENCEEDmON)(Sum.118) 文章编号:1673—1646(2011)04—0096—03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学分析杜娟(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文字极简,结构简单,充分体现出其文学最简主义的创作风格.这使读者有极大的空间对其主题和寓意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并进而对其作品内外的人生展开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叙事聚焦的运用和转换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并提示作品主题的深层意蕴.关键词: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叙事学;叙述聚焦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d.issn.1673—1646.2011.04.021 ANarratologicalStudyonAClean,Well—LightedPlaceDUJBan(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 Abstract:AClean,Well-lightedPlaceisoneofErnestHemingway’Sfavoriteshortstories.With limitedwordsandsimplestructure,ittypicallyrepresentshiswritingstyleofminimalism,leavingmore spaceforreaderstointerpretthethemeandmeaning,evenbeingimmersedinthedeepthinkingofthe reallife.Fromtheperspectiveoffocalization,thispapermakesanarratologicalanalysisofthisstoryto revealitstheme,andconcludesHemingway’Snarrotologicalfeatures.Keywords:Hemingway;AClean,Well—lightedPlace;narratology;focalization美国20世纪着名作家海明威,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着称于世.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通过省略对话部分中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将作者,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减去解释和议论,体现其作品的文学极简主义风格.文学评论家CynthiaWhitneyHallett对极简主义的文学故事做了如下解释,即这些故事是通过对话和完美的表面细节部分来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靠叙述者反省的评论和角色来讲故事Hj.基于这一观点,本文拟通过叙述聚焦的运用和转换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联系意向和主题分析揭示作品的内涵,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1叙述聚焦及其分类叙述聚焦(Focalization,又译为聚焦)是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在《修辞格Ⅱ》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已经成为当下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术语之一_2].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其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引.在参照了叙述视角研究的基础上,热奈特详细阐述了叙述聚焦理论,并根据叙述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提出了叙述聚焦的三种类型:①无聚焦(Non—focalization)或零聚焦(Zero—focalization).在这一叙述聚焦类型中,事件被没有限制的全知叙述视角所叙述,热奈特用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公式*收稿日期:2011—03—17基金项目:中北大学2010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杜娟(1981一),女,硕士,讲师,从事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总第118期)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学分析(杜娟)97 来表示;②内聚焦(Internalfocalization).在这一叙述聚焦类型中,事件通过聚焦人物的视点,感知,认知被呈现出来,热奈特使用了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公式;③外聚焦(Externalfocalization).在这一叙述聚焦类型中,事件的叙述只局限于从外部视以及行为报告(Behavioristreport)等角度出发,基本上只陈述摄像机所能拍到的东西,热奈特使用了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公式.2叙述聚焦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运用2.1叙述聚焦的动态转换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述中,就像摄像机在电影拍摄中的使用一样,海明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叙述聚焦的动态转换.小说开头,作者使用零聚焦来点明小说题目《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意义,并暗示其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夜已深了,咖啡馆里只剩下一个老头,坐在电灯照射形成的树影下.白天,街上尘土飞扬;夜里,露水使灰尘落了下来;老人喜欢坐到很晚,因为他已经聋了,而现在是夜里,静悄悄的,他能觉察出不同来”.这里,”夜”,”树影”,”灰尘”象征性地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场景,并暗指当时的灰暗时代背景.然后,他利用内聚焦的方式,通过简洁少量的对话交待了故事中的其他两位主要人物:夜已深了,两位侍者在交谈.两位侍者之间展开的对话极为简单,寥寥数语,向我们道出了咖啡馆老头前一周企图自杀的传闻和他的简单身世.这里极少量的文字却尤为重要,作者在此有意使用了没有任何修饰成分的简单句,使故事更加客观可信,而全部采用短句的对话也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安和压抑.接下来,通过内聚焦向外聚焦的转换,海明威将视角转移到走过大街的少女和一个大兵.而在这里,海明威只是加上了侍者的猜测和评论:”如果他不尽快溜走的话,警卫队会把他抓走”,并没有对他们的身份进行说明.这种外聚焦形式,就像电影拍摄所用的方式,只展示给人们摄像机可以拍摄到的东西引.海明威从不浪费文字,正如他所使用的叙述聚焦转换总是有其意图.现在,他通过极简的对话再次使用内聚焦.这一段对话看似无足轻重,实则非常重要,就如基石之于雕像,恰恰反映了他的风格.聚焦转换到老人的行为:他想再来一杯白兰地.显然,年轻侍者已经极不耐烦,他们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他们之间的对话暴露了年轻服务员自私的内心,他并不明白为顾客提供这么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讲是多么重要.而年老侍者更能懂得生活深一层的意义,愿意在这样的夜里提供给别人一个光明的去处.因此,当老人离开,他不得不关闭咖啡馆,在无边的黑暗里,年老侍者无法人睡,睁着双眼直到天亮.最后是那段着名的独白,作者缩小了他的聚焦,用一个老侍者的长篇独自来表达他内心对于“虚无”的想法.在结尾,他使用了内聚焦方式.老人与年轻侍者似乎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年老侍者看似中和了他们的观点,实则却有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声.这也正是内聚焦的重要作用,从年老侍者的角度,作者内心的想法和写作的目的得以传达,并将读者和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作者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思.2.2叙述聚焦的使用:对话对话的大量使用是这篇小说最为重要的叙述方法,也是其最特别的地方,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聚集于文中两位侍者的谈话和心理活动描写,作者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完全置身于故事之外.大量省略了对话者身份的对话的内聚焦形式,使得故事简单生动,而且更加客观可信,并且故事的角色及人物心理状态在对话中得以发展, 并向读者们一一展现.不置一词,通过故事人物向读者传达一种观点,抑或仅仅是引导他们去思考,这正是这篇小说独特的技巧.在小说中,海明威曾一度将对话中的人物来回交替却不做解释.这虽然会使读者感到迷惑,但同样也使读者认识到一点:发言者的顺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两位发言者是否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通过这种模糊发言者的方式,海明威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人也有可能有和自己内心截然相反的意见. 所以,尽管这种对话方式令人费解,海明威使用这种模糊性自有其目的L5】.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所使用的对话方式是多变聚焦的使用,它随着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而变化.在故事的前半部分,老头是故事的中心人物,而在后半部分,年老侍者成为重点.在改变叙述聚焦的同时, 98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作者以简练的文字向读者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3《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意象及主题分析意象是叙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作者思想,传达写作目的的重要手段.在这篇小说中,最明显的意象显然为”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咖啡馆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逃避外面暗夜的庇护所.”黑暗”是恐惧和孤独的象征,而”光”象征着舒适和他人的陪伴.在小说中,老人无助地呆在咖啡馆”电灯照射所形成的树影下”,但是咖啡馆的光明虽然能给他暂时的安抚,他却不得不离开干净明亮的咖啡馆,走进黑暗的夜.对他来说,”光明”所带来的安宁是短暂而不完整的.“……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个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老人知道他所依靠的树影的庇护是没用的.或许他坐在树影下只是因为他的年老在电灯明晃晃的照亮下不显得那么明显.甚至他的失聪带给他的是对外界噪杂世界黑暗的庇护.老人的失聪也是小说另一强有力的意象.“……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的不同.”失聪把老人与世界隔离起来.在白天,外面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自己与世界的脱节.”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繁忙的街道,吵闹的市场,机动车的噪音充斥白天,而夜里却是无边的黑暗,整个世界充满绝望.老人深知这一点,他宁愿自己完全与世隔绝,或许只有选择堵住自己的耳朵,才能在这黑暗的夜里来到这咖啡馆里寻求短暂的光明,慰藉和逃避.在小说中海明威使用的另一个意象为”虚无”.“虚无”正是老人想要逃脱的东西.故事结尾,老人孤独地离去再一次告诉读者,这是空虚无助的人生,生命即将结束,老人并没有找到自己内心安息的静地.在最后年老侍者的长篇独白里,作者选择让人物直抒胸臆,透出了一份沧桑和参透着充满“虚无”人生的无奈.他想用”虚无”来说明,人不过是活在”虚无”中的”虚无”.虚无是无情的单调重复,是无尽的空虚,是每一次无意识的心跳,拒绝屈从于死亡的心跳.老人的孤独感是虚无,年老侍者知道空虚和无奈但却无能为力.”这正是西方绝大数人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尽管他们像小说中的老者一样富有,却仍然内心空虚,绝望不已.L6J,’在小-i,jvu~..尾,老人离去时”虽然脚步不挺稳,却很有神气”,也从另外一方面向”虚无”的人生指出希望.人生的意义,正如老侍者所守护的光明一样,或许就在于逃避它的无意义.尽管人活在”虚无”中,可还需要追求光明和洁净.显然,充满绝望意味的意象在这篇小说中随处可见.光明与黑暗,年轻与年老的对比尖刻鲜明,留给读者一种没人能逃脱人生低迷灰暗的感觉.甚至对于那个愿意给孤独无助的人们提供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年老侍者,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孤独和绝望.通过这些意象,折射出了海明威对虚无的恐惧,对世界深深的迷惘和无奈叹息,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的感慨.4结束语如上文所述,叙述聚焦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一短篇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结构上, 它紧密连接故事的发展;在文体风格上,从叙述视角,文章基调和文字选择等方面,它间接地引导着读者进行理解.通过叙述聚焦转移,故事场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这篇小说因其极简的文字及简约的艺术形象,向读者展现了海明威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向读者展现了话剧般身临其境的故事情境,引发人们对内外现实的深入思考.参考文献[1]HallettCW.MinimalismandtheShortStory——Ray? mondCarver,AmyHempelandMaryRobinson[M]. Seattle:EdwinMellenPress,2000.[2]申丹.视角[oil/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511—527.[3]Jahn.Manfred.WindowsofFocalization:Deconstruc. tionandReconstructingaNarratologicalConcept[J].Style,1996,30(2):241.267.[4]尚必武.叙述聚焦研究的嬗变与态势[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56—60.15]MartinWagner.Hemingway:ACollectionofCritical Essay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6]潘蕾.特殊的结构深刻的主题——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5(2):4】一43.。
解析海明威的虚无主义_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_解读[1]
![解析海明威的虚无主义_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_解读[1]](https://img.taocdn.com/s3/m/2aaae632aaea998fcc220e83.png)
华
美 国 评 论 家 内 森·斯 科 特 曾 作 过 这 样 的 结 论 , 在
[2]苏 顺 强.论 海 明 威 的 虚 无 思 想[J].外 国 文 学 研 究 ,
等
“干净明亮的地方”之外是黑暗,这种“充满着无的虚
2000,(1)。
无”使人失去信心,折磨人的睡眠,让金钱成为一种无
[3]毛 坚 舫 .孤 独 的 心 灵 自 尊 的 生 活 — ——论 海 明 威
的侍者感到虚无就是缺少实实在在的物质, 故尔无法
的海明威风格。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通过老人和两位
理解那位生活富足的老者为什么依旧绝望并企图自
服务员的故事阐明虚无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只有在内
杀。 对于老者来说,虚无就是孤独和死亡,他忍受不了
心保持一片干净明亮的地方才能抵御虚无, 阐明了虚
生活中的无希望、无友情、无真理、无意义。 相对来说,
1.虚 无 主 义 的 渊 源
的地方》整篇小说的主题。
哲学上对虚无主义一词的首次使用起于弗里德里
3. 海 明 威 作 品 中 虚 无 的 主 题
希·H·雅可比。 后来,虚无主义一词经由屠格涅夫而流
一定的艺术手法, 总是和一定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
行起来,成为一个表示如下观点的名称,即:唯有在我 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的、 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的存 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 德国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客观世界 中 生 存 的 最 基 本 的 方 式 是 “ 忧 虑 ”, 因 为 他 感 到 他 所 处 的世界所有境遇只不过是虚无, 而这个虚无的世界又 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人只能悬在“虚无”中无穷无尽 地“忧虑”着,而所有的“忧虑”都是通过恐惧、痛苦、厌 恶以及选择行为表现出来的。 海明威的许多小说处处 隐现着虚无的阴影。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核心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信息,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由读者凭借想象力在已有文本基础上去填补,进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背景空白,描写空白以及意义空白三个方面分析海明威经典短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展现海明威小说“空白”而不“苍白”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冰山理论省略空白空白艺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一向以简练著称。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
”[1]随后,海明威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解释:“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坐着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2]在此,海明威将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本犹如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只是故事的八分之一,而故事其余八分之七更加宏伟的部分,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被作者省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才使得文学作品虽然简短却不失宏伟。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核心就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东西,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需要读者在已有八分之一的基础上,凭借想象去感受和体会。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故事中,随处可见由于省略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与作家“八分之一”的文本叙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深刻的故事。
一、背景空白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像是一个更完整故事的片段截取,作者将大量的生活内容省略,隐藏于作品背后,作为小说文本的补充和映衬。
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有三位主人公:一位老者,一位中年侍者和一位年轻侍者,作者本可以对他们每个人都各自设计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生活内容,比如他们的姓名,家庭状况,各自的经历等等,但是这些都被作者省略掉了。
海明威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语言游戏探微

《 哲学研究》 体现 了他语言意义 中, 在 语 言和 现实 之间建 立 了某种 一 一对应 的关 系 , 为名 称 的意 义 就是 它 所指 的对 象 。维 特 根斯 坦 前 期 主张 认
哲 学 的任务 就是用 逻 辑分 析 的方法 消除语 言 的歧 义 和误 用 , 求词 和 命题 的精 确 的 客观 的意 义 。但是 事 寻
文 作者力 图尝试用 维 特根斯 坦 的 “ 言游 戏 说 ” 探 析 海 明威 小 说 中的语 言游 戏 ntn/aaeey i , 语 来 o ignd,vrh ga h tn c a ,e.gt l e的精 妙 运笔之 意 , l nwl1he p c e 1i d a 以飨 读者 。 大凡 看过 海 明威 英 文原 著 《 个 干净 、 亮 的地 方 》 人 都 知道 ntn/aa在 该 小 说 中出 现次 数 超 一 明 的 o ignd h 常, 多达 3 , 3次 译成 中文大 多为 “ 没事 ” “ 、虚无 缥 缈 ” 。其 实 nti nd o n aa这个 词 的意 蕴远 比汉 语译 文 丰 富 hg / 深邃 , 与小说 中 “vrtn”有着 异 曲 同工之妙 ; 它 ee h g yi 它与小 说 标题 《 一个 干净 、 明亮 的 地方 》 映成 趣 、 得 相 相
收 稿 日期 :O 9 4 —2 2O —0 8 作者简介 : 胡 丹 (9 5 , , 15 一) 女 江西 萍 乡 人 , 授 , 究 方 向为 语 篇 分 析 、 用 学 、 价 理 论 。 教 研 语 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 12 N . n .6 o4
Au g., 0 9 20
J u 1 fE s Km ioo gU lesy 0 丌a o at l C Jatn rvri i t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读后感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读后感Everyone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nessThere are so many strangers and roads in this vast world. HeNan province has a population of almost 100 million.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and the whole world has a large population of 7 billion.Can you sleep well and never insomnia in the dark? Can you find the feeling of being loved from the strangers? Can you seek out belongingness when you stand on the roadside or sit in the cafe? Are you feeling lonely when you alone? Everyone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ness.According 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one of the levels of human needs is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humans need to feel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cceptance among their social groups, regardless if these groups are large or small.Human also need to love and beloved--both sexually and non-sexually.Many people become susceptible to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this love or belonging element. This need for love and belonging may overcome the physiological and security needs.This article, short but full of profound meaning. There were three person in this article and all of them were pr otagonists. The old man'' liked to sit late because he was deaf and now at night it was quiet and he felt the difference. '' Why didn't he buy a bottle and drink home? How could a deaf man feel the difference? He didn't say any word about what he was thinking in his heart. Bu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 tables were all empty except where the old man sat in the shadow of the leaves of the tree that movedslightly in the wind.'' There is no doubt for us to know the old man's loneliness. A single deaf was not willing to sleep in the dark alone at home. He need belongingness and be loved, so he liked to stay in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Even it was very late. He also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because he was in despair. He had plenty of money but he couldn't get belongingness and love from others.Death means another kind of belongingness for him.There was a young waiter who had a wife.He was in a hurry to get back home. Because he said''He's lonely. I'm not lonely. I have a wife waiting in bed for me.'' He couldn't understand the loneliness of the old man. Because he had belongingness and this feeling came from his family. He also had love and this feeling came from his wife. A person who own love and belongingness could be satisfied with the society and life. So he was in a hurry to get back home and he evaluated the old man:''I wouldn't want to be that old. An old man is a nasty thing.'' He owned love and belongingness and he didn't want to lose this feeling.There is a another person--the old waiter.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he said ''What did he fear? It was not a fear or dread, It was a nothing that he knew too well. It was all a nothing and a man was a nothing too. ''But what' does the ' nada' in this waiter's heart mean? In fact, this old waiter is so lonely. And the nada is the source of his loneliness. He evaluated the young waiter ''You have youth, confidence, and a job,You have everything.''And he also evaluated himself ''I have never had confidence and I am not young.'' And in fact what he lack is not confidence but love and belongingness. Because of lacking love, he said:''I am of those who like to stay late at the cafe, with all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go to bed. With all those who need a light for the night.'' Because of lacking belongingness, he said:''It was the light ofcourse but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place be clean and pleasant.''Because of lacking love and belongingness so he said:''Why didn't you let him stay and drink?'' He didn't wish the old deaf man go back home. He could understand the old man's loneliness. They were the same person. Both of them were lacking love and belongingness. They were trying looking for them.As a matter of fact. The number of those people who lacked of love and belongingness like them is a lot. Just like the end of this article:''After all, he said to himself, it's probably only insomnia. Many must have it.'' This world is so large and strange that too many people insomnia.Too many people feel lonely. Too many people are seeking for love and belongingness.Nobody wants to be ignored. Everyone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ness.。
一方净土一念清静的意思

《一方净土,一念清静》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方净土,一念清静”这句话。
“一方净土”呢,就是说有一个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个小山谷里,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花,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没有吵闹的声音,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垃圾,这就是一方净土。
“一念清静”就是说心里很平静,没有烦恼,没有乱糟糟的想法。
就像有一天,你考试没考好,心里很难过。
这时候你来到一个安静的小花园,坐在椅子上,看着周围的美景,慢慢地,你不再想考试的事情了,心里变得很轻松,这就是一念清静。
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吗?《一方净土,一念清静》小朋友们,咱们来说说“一方净土,一念清静”。
“一方净土”呀,就好像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小世界。
比如在一片森林里,有高高的大树,可爱的小鸟,还有软软的草地,这里没有人大声吵闹,没有汽车喇叭声,这就是一方净土。
“一念清静”呢,就是心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
比如说,你和小伙伴吵架了,心里很生气。
然后你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想着好朋友一起玩耍的开心时光,心里的气就消了,这就是一念清静。
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就去了海边,看着大海,听着海浪的声音,心里马上就舒服多啦,这就是找到一念清静的感觉。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呀?《一方净土,一念清静》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一方净土,一念清静”。
“一方净土”,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小角落。
比如说,在一个小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小鱼游来游去,还有几棵果树,结着甜甜的果子,没有大人的唠叨,也没有作业的烦恼,这就是一方净土。
“一念清静”,就是心里突然变得很平和。
比如,你很想要一个玩具,可是爸爸妈妈不给买,你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你想想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具玩,自己已经很幸福了,心里就不着急了,这就是一念清静。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只小蝴蝶,我就静静地看着它飞,心里什么都不想,特别舒服,这就是一念清静。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净土,拥有一念清静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5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8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9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0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2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5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16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17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18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1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21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2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3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24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25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2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28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2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30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1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32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33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34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35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6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3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39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40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41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2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43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44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45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46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47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48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4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50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5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52 流行语的翻译 53 简?爱性格魅力分析 54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 55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56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5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5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59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60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 61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62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63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64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 65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66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6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68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69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70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7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72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73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7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75 Chris 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7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77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78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79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80 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看其文化内涵 81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82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83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84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85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86 汉英“龙”文化浅析 87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88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8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90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91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92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 93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94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95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96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97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 98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99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100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01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02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103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104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05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06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107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108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 109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110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111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112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113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114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15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116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17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118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19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120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21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 122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123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 124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2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26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27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28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29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130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131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 132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33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34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135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36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37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138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39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4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41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4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14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144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145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146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147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48 钱钟书翻译研究 149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0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151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52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53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