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

合集下载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家族的一员。

它被认为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角色,并且与很多疾病的发展和进展有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细胞介素18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18最初是在1995年被发现的,它由肝脏和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产生,并被发现能够刺激白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的产生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

白细胞介素18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是多样的。

首先,它能够刺激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促进它们产生INF-γ和其他促炎因子。

其次,白细胞介素18还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它们对细菌等外源性病原体的杀伤能力。

此外,白细胞介素18也参与了免疫细胞的极化和调控,对炎症过程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8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它的产生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等,能够刺激白细胞介素18的产生。

另外,TLR(Toll-like receptor)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也参与了白细胞介素18的调控。

此外,一些转录因子,如NF-κB和AP-1,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白细胞介素18的产生。

白细胞介素18在多种疾病的发展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炎症性肠病(IBD)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白细胞介素18的高表达与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进展有关。

其次,白细胞介素18还参与了一些肿瘤的发展。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并且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此外,白细胞介素18还被发现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肾脏疾病等疾病的发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研究人员已经尝试使用白细胞介素18作为治疗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靶点。

一些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已经被开发出来,以抑制白细胞介素18的活性。

白介素化学本质

白介素化学本质

白介素化学本质
白介素是一种由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介素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

白介素的化学结构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它们都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的分子量通常在10-100 kDa之间,其中一些较小的类型分子量仅为4-5 kDa。

白介素通常被分为两类:Th1和Th2。

Th1型白介素主要与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相关,如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

Th2型白介素则主要与体液免疫相关,如抗体产生和过敏反应。

除了这两种类型的白介素之外,还有其他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类型,如Th17型白介素和调节性T细胞分泌的白介素。

白介素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细胞对感染的反应、促进炎症反应等。

白介素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注射某些类型的白介素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并改善病情。

因此,白介素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很大的意义。

- 1 -。

小分子 白介素

小分子 白介素

小分子白介素白介素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

本文将从白介素的分类、功能、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白介素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的差异被分为多个亚型,如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4等。

每个亚型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具有特定的作用。

其中,白介素-1(IL-1)是最早被发现的白介素之一,它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介素-2(IL-2)则是一种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参与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

白介素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例如,白介素-1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维持,参与机体对外界损伤和感染的应答。

白介素-2则能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免疫应答的效应。

白介素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表面的白介素受体与白介素结合后,可以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如JAK-STAT、MAPK和PI3K/Akt等,进而调节细胞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

此外,白介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白介素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由于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些白介素被用作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药物。

例如,白介素-2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此外,一些白介素还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总结起来,白介素是一类重要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

它们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触发信号转导途径,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应答。

白介素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被用作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药物。

随着对白介素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白介素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白细胞介素-2 (IL-2)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

主要由T细胞产生。

是在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生理作用有刺激T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毒作用和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等
二、检测方法
IL-2主要检测方法为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双抗体夹心ELISA 法。

三、临床意义
1、IL-2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增殖,并使其杀伤活性增强,进而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等。

2、IL-2 还可以增加抗体和干扰素 (IFN)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3、IL-2的表达异常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尽管外周血、尿液中IL-2 水平,或激活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的异常没有疾病特异性,但是可作为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数据。

4、IL-2升高:肿瘤、心血管病、肝病等疾病时均可使 IL-2 水平升高,在器官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时也出现IL-2表达升高。

5、IL-2降低:在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时均可伴有 IL-2 水平降低,如 SLE、麻风和艾滋病等。

白细胞介素6中文说明书 (3)

白细胞介素6中文说明书 (3)

白细胞介素6中文说明书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简称IL-6)是一种蛋白质
分子,属于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

它在人体中起着重要
的免疫调节作用。

IL-6来源于多种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等。

它的产生受到多种刺激因素的调控,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组织损伤等,这些刺激因素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产生IL-6。

IL-6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靶点,包括免疫细胞、神经系统
细胞、肠道上皮细胞等。

它在免疫系统中起到促炎症和抗
炎症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IL-6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
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另一方面,IL-6还能够抑制炎症
反应和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IL-6在疾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参与了多
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

此外,IL-6还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神经系统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相关。

在临床上,IL-6已经成为某些炎症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

一些IL-6抗体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总的来说,IL-6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它在免疫系
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于了解IL-6的功能机制和调控途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它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 of Cytokines)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一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 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可由其他细胞产生, 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着。

目前已报导的白细胞介素已有18种(IL-1~18)。

☆☆相关素材☆☆图片白细胞介素-2 二干扰素 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

☆☆相关素材☆☆图片各类干扰素的特性三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Garwell等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α。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

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

☆☆相关素材☆☆图片肿瘤坏死因子的分类及特征四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ng facte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poietin,TPO),也是重要的造血刺激因子。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不同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根据来源最初将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K),将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K)。

目前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以下6类: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简称白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虽然后来发现它们的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并非局限于白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沿用。

目前已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摘要列表如下:2.干扰素(IFN)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丙型干扰素生物学性能比较详见下表:3.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75年Gar well等将卡介苗注射给荷瘤小鼠,两周后再注射脂多糖,结果在小鼠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脂多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下:(1)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生长抑制和细胞毒作用;(2)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吞噬杀伤功能,间接发挥抗感染、抗肿瘤作用;(3)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Tc细胞杀伤活性;(4)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1、IL-6、IL-8、CSF 等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发生;(5)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间接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6)引起代谢紊乱,重者出现恶病质。

白介素

白介素

双位点夹心法竞争法ELSA间接法捕获法
特点 • 竞争法ELISA可用于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测定,也 ①酶标记抗原(抗体)与样品或标准体中的非标记抗原 可对抗体进行检测, (抗体)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抗原)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抗原)和酶标抗原(抗体)是 其原理是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和一定量的酶标抗 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点少于酶标记与非标记抗原 原(抗体)竞争与固相抗体(抗原)结合。标本中 (抗体)的量之和 抗原(抗体)含量愈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原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 (抗体)愈少,最后的显色也愈浅。小分子激素、 抗原(抗体)的量(酶活性)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 药物等ELISA测定多用此法。 原(抗体)的浓度成反比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基础: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 体的酶标记。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 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 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 由此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 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三个必 要的试剂: (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 剂"; (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 物"; (3)酶作用的底物
ELISA基本原理
•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 其免疫活性; (2)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 体),而且此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 保留其酶活性; (3)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 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 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 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的 抗体或抗原量成一定比例;再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 酶催化后变为有色产物,根据其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以了解被测标本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有些白介素可由 2 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名称的由来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 细胞繁殖等)。

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 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

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人白细胞介素1 p ( 1 B )人1 p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a、1 p、1、18 及1F5至F10。

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p链,p三叶草构像。

1 a和1 p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勺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

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

因此 1 亦被称为体内致热原。

1 在调控血细胞生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白细胞介素 2 ( 2 )白细胞介素 2 是T 细胞和细胞产生的15.5 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2 最重要的作用是诱导T 淋巴细胞增殖(从GO 期进入S期)和分化。

人胸腺中的T细胞前体表达2R? 并分泌低水平的2,这种自分泌作用可促进胸腺细胞增殖。

2 参与调节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和表达。

2能诱导细胞增殖,增强细胞的活性,诱导细胞和,并刺激它们产生细胞因子。

高剂量2 能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在体内,2有抗肿瘤、抗微生物感染、引起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人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受体a链(2 2 a)白细胞介素 2 受体(2 , 2R) 是一个异源三聚体蛋白,表达于一些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的表面。

2R 由三个亚基- a (25), B (122)和丫(132)以非共价的形式组成。

a和B链参与2的结合,B和Y链参与结合后的信号传导。

2R的B和丫链均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成员。

2R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T细胞和细胞活化后增殖,促进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维持等。

然后对于可溶性2R a的生物学活性则知之甚少。

有研究报道,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观察到在免疫系统激活后2R a的水平升高人白细胞介素 3 ( 3 )白细胞介素3(3, 3) 又称多能集落刺激因子(), 最初是等于1982 年诱导裸鼠脾中的成熟T 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其可诱导20-a-羟固醇脱氢酶的合成。

人3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与4, 5 和的编码基因临近。

人和小鼠 3 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近29%, 因此其生物学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

3 的生物学活性非常广泛,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系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在临床上可考虑应用 3 刺激骨髓形成,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还能促进细胞( ) 对实体瘤的杀伤作用。

人白细胞介素 4 ( 4 )4是一种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以往称为B细胞生长因子1。

在B细胞生长的早期活化B细胞,并使被抗原、抗或脂多糖活化的 B 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 期。

4 增强类抗原的表达和23()在B 细胞上的表达,诱导同种型()转换,如促使小鼠B细胞从分泌、3、2b转变成分泌1、2a、和。

也增强单个核吞噬细胞表达类抗原,但对炎症性细胞因子(如18)的释放和这些细胞的杀菌活性有抑制作用。

4 也活化细胞毒性T 细胞,对于淋巴细胞的发育以及驱动体液免疫反应和抗体产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白细胞介素 6 ( 6 )白细胞介素6(6)由多种细胞产生,对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造血和神经系统有多方面作用。

6 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 6 个方面:调节免疫应答、调节造血系统、诱导急性期蛋白、调节肿瘤生长、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其它。

调节免疫应答:诱导 B 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诱导T 细胞表达2 受体和产生2,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激素,保护神经原抵抗毒分化。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诱导神经细胞分化、支持细胞存活,诱导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性物质,促进神经重建,诱导急性期蛋白,诱导多种急性期蛋白合成和分泌。

调节造血系统:诱导造血干细胞生长,诱导巨核细胞成熟。

调节肿瘤细胞生长,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其它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活化或骨细胞,促进角质细胞、肾小球细胞生长,诱导合成,结合包膜蛋白。

人白细胞介素8 ( 8 )白细胞介素8( 8)是一种分子量为8-10 的多肽,是由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对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是能够调节T、 B 淋巴细胞成熟分化的激素样分子,它们在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8 作为炎症介质还可引起感染,逐渐侵袭各器官,造成功能低下以至衰竭。

随着8 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国外广泛开展了对8 在各种炎症性疾病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其中8 在多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尤其受到关注。

人白细胞介素10 ( 10)白细胞介素10( 10)主要由 2 细胞产生,是能抑制 1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Y和2等)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

10也可由其它细胞产生,还有许多其它功能。

10 又名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B细胞衍生的T细胞生长因子(B T ,等。

10主要针对T细胞、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起抑制性作用。

10对T细胞的作用是双相的,这种作用与4的抑制作用不同。

4直接抑制细胞;而10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10是成熟T细胞、不成熟T细胞和胸腺中T细胞发育的辅助生长因子。

10 抑制巨噬细胞向1 细胞提呈抗原,减少巨噬细胞表达分子、1 和B7 分子。

人白细胞介素11 ( 11 )白细胞介素11( 11, 11) 最初是从 1 活化的骨髓基质细胞中发现的一个细胞因子,对应答 6 的小鼠浆细胞瘤细胞系具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

人11 编码199 个氨基酸的前体多肽,具21 个氨基酸残基的疏水信号,经水解可产生 1 78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11 蛋白。

11 与34712133 配体以及协同刺激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可与3, 促血小板生成素,协同作用促进巨噬细胞的生成和血栓的形成;11 也可促进红细胞生成,骨髓组织形成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还可调节造血微环境。

人白细胞介素12p70 ( 12p70 )白细胞介素12, 也称为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或毒性淋巴细胞成熟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

12 是分子量为75 的异源二聚体组成的糖蛋白。

其中较小的亚基p35与6,同源,而较大的亚基p40经证实与可溶性6受体具同源性。

p40可形成同源二聚体,作为12的拮抗剂能与12受体结合。

12对人T细胞和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诱导休止期与活化的T细胞,细胞表达Y与,与其他Y协同诱导剂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诱导Y的表达,增强细胞与T 细胞的杀伤能力,诱导激活的T细胞与细胞增殖。

人白细胞介素13 ( 13 )白细胞介素13 是一类可广泛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炎症因子产生, 具有抗炎及抗肿瘤作用的新型多效性细胞因子, 在生物学功能上与24 有许多相似之处, 并主要由活化T 细胞合成和分泌。

13 的生物学活性包括趋化单核细胞,延长单核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抑制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1、6、8和a等炎症因子产生。

协同抗活化B细胞的增殖,诱导和上调B细胞□类抗原、23和72的表达,诱导B细胞产生、和。

诱导大颗粒淋巴细胞()产生Y,并可与2协同刺激产生丫,因而在诱导活性以及 1 型细胞免疫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人白细胞介素17 ( 17 )白介素17A (亦称为8),是由4+ T细胞表达的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能促进炎性反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多发性硬化、牛皮癣、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过程中表达水平升高。

17A 对多种细胞产生多样性的生物学功能,包括能刺激上皮、内皮或成纤维细胞分泌6、8、和2, 增强人成纤维细胞胞间粘附分子-1( 1 )的表达, 维持34+定向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能诱导其成熟为中性粒细胞,K B的激活和T细胞增殖的共刺激等。

研究表明由 E. 表达的非糖基化17 对人和小鼠细胞系具有活性。

人白细胞介素17E ( 17E )25又称为17E,是细胞因子17家族中新发现的成员之一,主要由活化的 2 细胞和肥大细胞所分泌。

2517E 编码177 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推测含有一个32 氨基酸的信号肽。

成熟的人17E 与成熟的小鼠17E具有76%的序列同一性。

人17E与17家族其他成员间具有25-36%的序列同一性。

17E 结合并激活17(也称为171, 17R)受体,17表达于肾和肝,在脑、睾丸和其他内分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

在炎症反应条件下,17 表达水平上调。

17E与17的结合诱导的活化,并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8的产生。

目前研究发现2517E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与肺部感染、哮喘、肠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关系密切。

人白细胞介素18 ( 18 )白细胞介素-18 (18),也被称为干扰素-丫诱生因子()。

18 与12 的生物学活性非常接近,与 1 家族蛋白具有结构相似性。

与12相似,人18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中可以增强细胞的活性。

研究还发现人18诱导产生丫和,而抑制10的产生。

18刺激T细胞的增殖效应是通过一种2依赖途径进行。

18作为一种1 相关类细胞因子,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密切相关,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有18 的参与。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类风湿关节炎() 、1 型糖尿病、变应性哮喘、炎症性肠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