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一次建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

林志芳教育部201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方向“种于教.师”,山东省 教育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专家姐成|,山东省教科所“齐鲁名师讲堂_” 项目语文学科指导教师。
现任教于济南幼儿师_范.高等专科学校,主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曾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 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
编著有《诗意语文课谱M 语文陶冶论__》_(〈_倾听花 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J 《小学教育教学实习指要》_等p沐表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1只”的一次廷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山冻济南幼儿师范翕等专科学校淋.志芳【摘要】丁有宽_“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一.^:其“读写 結合,’的理念与实_践对鮮决当下作文教学“无知识”“无教材”“无序刺”“无方法,’等问题仍有借鉴意义e 学习丁有宽 “读写结合五步系判训练"经猃,可着童关注其“读写结合,由读学写”的作文教学的路径、五十个记叙文写作基本功以 及五步训练教学阶梯。
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知识的一衣.系统建构对我国作文知识的 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丁有宽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时代,改革者的薦气■着轚:鐘慕不逊T 1令人,但相对今日,喧嚣浮躁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更>XIAOXUE JIAOXUE YANJIU可貴的数学品格!翻看咨代语文教学史,笔者对20世纪80年代、90年 代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扫出一个厨,有的说抓在一根小棒的中间,像孙悟空耍 金箍棒一样,也可以转出:一个B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 跳跃,儿童的数学品格“润物细无声”。
2.尊重儿童的批判精神,故遂儿童的异想天开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广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 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迸来。
”那些稍纵即逝的时 机,正是我们涵养学生数学品格的契机。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丁有宽教授提出了一种“读写结合”法,用它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法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读文章,二是仿写文章,三是创作文章。
第一步,读文章。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学习如何写好文章。
第二步,仿写文章。
让学生仿照读过的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写作,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
仿写文章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灵活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扩展自身的语言资源,从而促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步,创作文章。
通过仿写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篇文章。
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训练,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以此进行积累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演变出自己的独特写作方式。
这种“读写结合”法的应用,让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相互促进,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想要写一篇表达自己家乡美丽的文章,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一篇表达“故乡”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仿照之后,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一篇表达自己家乡美丽的文章。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并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从现代教学理论上提高呢?丁有宽老师在他4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一建立起小学语文知识结构及教学目标体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体系是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如,“熟读成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说明读写的自然结合。
读写结合不能理解为阅读和作文机械地、生硬地结合。
研究读写结合,首先必须明确阅读和作文都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的任务。
其次必须研究阅读和作文两个过程的关系,读与写是对等的,又是彼此联系的,读与写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点”。
丁老师的读写结合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以下三条线索找到了相应的读写“联系点”,构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知识和教学目标体系。
(一)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是按一定的方法构造的。
语言构造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由段成篇。
不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表达语言,除理解和表达语言反映的内容外,还要理解和掌握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与其他各段之间的关系,例如,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就要理解段内句子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就要理解一句之中的词语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在初读全文基础上,一般是先由字词理解,再到句、段、篇。
作文一般是先有内容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拟出提纲,构思各段之间的关系,再按提纲逐段写下去;写每一段话时,还要把句子的先后关系表达清楚;最后考虑词语运用是否恰当。
阅读与作文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要考虑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语言构造是有方法的,字、词、句、段、篇都有一定的构造方法。
因此,在读与写过程中,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构造方法。
只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构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书、作文能力。
润物无声读写有法-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例的实践策略

润物无声读写有法-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例的实践策略摘要:读写结合,读,指阅读,不仅包括教材文章的精读,也包括课外阅读。
写,指写作,书面表达。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挖掘文章写作训练的元素,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促进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课标课例改写补白续写读后感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读写结合,读,指阅读,不仅包括教材文章的精读,也包括课外阅读。
写,指写作,书面表达。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挖掘文章写作训练的元素,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促进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策略。
1.变换角度,抓改写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
如在教学了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的意思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
看来有效的练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纳这种方法。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的写下来。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丁有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方镇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量。
素质教育成了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李岚清同志在谈素质教育时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
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并非一件易事,它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需要诸多条件参与,诸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等。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与学的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所以教材教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早有慧眼,几十年来就是为实施素质教育而致力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的。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丁老师集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引进现代科学理论成果,成功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吸收了国内外各种教材教法的优点,改革了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和方法,创立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的教材教法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材体系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都体现了素质教育。
一、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看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厌读怕写,差生面积大的现象。
丁老师寻思:如果能从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将有重要的普遍意义。
有了这个改革教育思想基础,丁老师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存在顽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偏爱优生,放弃差生。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论文: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论文: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等课程理念。
在这些课程理念的观照下,读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亟须更新和发展。
笔者认为,“读写共栖”是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一、读写结合与读写共栖1. 读写结合的发展与主要问题读写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对读写关系的朴素认识。
20世纪20年代,国内便开始了对“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1924年,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在其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出“缀法与读法的联络教学法”,这被认为是“读写结合”概念的开端。
之后,许多语文教育家都对“读写结合”有过论述。
石民镛在《小学课外作文指导法》中写道:“我以为看书同作文应当打成一片。
看书有了感想和意见,就作文;作文要取材料,就看书。
如此看书,看书有了目的;如此作文,作文不至枯燥。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分析了阅读对写作的意义:“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
”“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
”张志公在论及写作教学原则时,提出:“主要的原则应该是密切地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言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读写结合的教学实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徐开质“‘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教学法,王运遂“读、写、改整体”教学法,许祖云“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实验,阳仁杰、曾齐圣“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实验等。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丁有宽是中国著名作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丁有宽认为,读写是相互联系的,读写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他提出了“分段读写、寻找特点、写出来”的教学方法,即通过阅读优秀的作文,寻找作文的特点,然后模仿和借鉴这些特点进行写作。
1. 阅读优秀作文教师在课前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阅读,可以是教材中的范文,也可以是其他来源的优秀作文。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篇作文进行阅读。
2. 寻找特点学生在阅读作文时要注意寻找作文的特点,可以记录下来,可以是作者的观点、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
可以分小组或个人进行思考和讨论,也可以请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3. 分段读写学生将作文分成段落,根据作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提炼。
可以通过标记或画线的方式,将作文的段落和特点标记出来。
4. 模仿写作学生根据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和提炼,进行模仿写作。
可以将作文的段落进行替换、改写或添加,保留作文的特点和风格。
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句子的表达、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5. 互相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6. 修改完善学生根据同学的点评和评价,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针对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完整性进行修改,力求使作文更加优秀。
1.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
通过模仿和借鉴作文的特点,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分析作文特点时需要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模仿写作也需要进行创造和想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写作,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和丰富。
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
写, 以写 促读 , 写结 合 ” 读 是有 深厚 的哲 学 、 心理 学 、 语 言 学等 理论 基 础 的 ,是符 合 语 文学 科 教学 规 律 和时 代 发 展 要 求 的 。 1语 交 际 -I , 、 能 力 的 发 展 培 养 , 3 i练 听 说 J , t 只
是为学 生 书面语 能力 的提 供先 行条 件 、打 好基础 而 已 , 比如 一个 文盲 也会 夸夸其 谈 , 说得 头 头是 道 , 但这 不能 说他 语文 能力 就强 。 语 文学科 教学 目的如果 只是 “ 养学 生 读写 能力 , 培 教 的 学 校 — — 广 东 省 潮 安 县 浮 洋 镇 六 联 小 学 实 地 考 , 情 个性 察 、学 习 他 的 教 育 思 想 和 带 规 律 性 的 读 写 结 合 教 学 经 特 别是 写 的能力 ” 那 么诸 如 思想教 育 、 感 熏陶 、 发 展 、 维训 练等 ( 在 叫 “ 思 现 人文 教育 ” 以及 习惯 培 养 、 ) 验 。
维普资讯让 习 小 学 特 级 教 师 , 家级 有 突 出 贡 献 专 家 。他 长 期 致 力 于 习 作 课 , 作 文 课 , 学 生 写 话 、 作 即 可 。 笔 者 认 为 , 国 这 样理解 似 乎有些 偏颇 、 端 化 。古时 有 个笑话 : 个 极 一 “ 书 育 人 , 化 差 生 ”和 “ 写 结 合 教 材 教 法 ”两 项 科 教 转 读 研 实验 。 专 著 有 《 与 顽 童 》 《 学语 文 读 写 结 合 》 《 我 、小 、 小 人 肚皮饿 了 , 了三个饼 还未 饱 , 给他 吃半 个饼 就饱 吃 再 以 学 生 记 叙 文 读 写 学 习 法 》 《 学 生 记 叙 文 读 写 结 合 系 了 。 此 时 他 恍 然 大 悟 地 说 :“ 后 我 肚 皮 饿 只 要 吃 半 个 、 小 同 “ 是 进 (内 )是 列 训 练 法 》 《 学 语 文 读 写 结 合 系 列 训 练 法 》 《 有 宽 饼 就 够 了 。 ” 样 , 读 ” “ ” “ 化 ” , 一 种 基 础 性 、小 、丁 读 写结 合教 学教例 与经验 》 《 学语 文读 写 同步 系列 、 小 训 练》 《 有 宽 小学语 文读 写 结合 法》 、丁 8本 。 主 编 、 写 编 的 五 、 六 年 制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被 国 家 教 委 推 荐 全 国 试 用 。曾 获 党 和 国 家 颁 发 的 国 家 级 部 级 荣 誉 证 书 2 0本 和 金 质 奖 章 8枚 , 大 功 三 次 。 立 在 上世 纪 7 0年 代 末 ,笔 者 即 发 现 长 期 扎 根 农 村 教 育 的丁 有宽 虽道 路坎坷 ,历经 磨难 , 矢志 不渝 , 心 却 呕 沥血 于他 的事业 ——读 写结 合法 实验 及 “ 童 ”教育 , 顽 且 硕 果 累 累 , 值 可 贵 。 笔 者 为 他 不 倦 追 求 、 本 务 实 价 务 的 敬业 精 神所 感 动 ,随后 深 入 到丁 有 宽 的家 乡和 他任 的 积 累 ,而 “ ” “ ”( 外 化 ” , 一 种 交 际 性 的 表 写 是 出 “ )是 达 。 叶圣 陶 的话说 , 拿 读是 “ 吸收 ” 写是 “ 吐 ” , 倾 。没有 “ ” 哪来的 “ ” 进 , 出 ?只 有 积 累 丰 富 了 , 达 起 来 才 会 像 表 古 人 所 说 的 ,达 到 “ 右 逢 源 ” 意 到 笔 随 ” 流 于 笔 左 、“ 、“ 底” 的境 界 。 所 以 丁 有 宽 的 “ 写 结 合 ” 提 出 “ 读 学 读 法 从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法
,
先 让 学 生初 读 再 读 课文 扫 清 字
词 障 碍 理 解 文 章大 意 紧 接着 启
, ,
,
篇 大 多 数 学 生 能按 事情 经 过 顺 序
写 、 部 分 学 生并 能 写 得 具 体
,
。
但大
发 学 生 理 解课 文 思 路 在 学 生 思
,
部分 学 生写 得 不 够 具 体 未 能突 出 题 目中 的 第 一 次
★ 优秀 教 师 教学介 绍
、 、
广 东 潮 州 市 六 联 小学 特 级教 师 全 国劳 动 棋 范 国 家级 有 突 出
贡 献 的 专 家 丁 有 宽老 师 针 对小 学
,
—
”
,
。
伞 经 过 部分
”
.
8
.
作者 为 什么 能 把
第 一 次 跳 伞 的事 写 得 这 么 完 整和
语 文 教 学 中 存在 的 读 写 分 离等 间
( 学生 读 读 议议 后
,
老师 着重 点 明
:
洗衣 服 开 始 了 我先 洗 项 领
,
,
作 者是 着 重 写 从 准 备 跳 伞 到 着 陆
的这 个 过 程 是按跳 伞前 一跳 伞 ~
,
职 抓 悠悠
” ,
一 粉地 心 一 下 子 就平
.
“
后 洗袖
,
口
,
我 和 妈妈 到河 边 洗 衣
,
静下 来
“
”
.
段 ) 着陆 后
。
4 ( 7
一1 0 自然 段 结 合课
,
复 习 《第 一 次跳 伞 》 的 写 法 交流
。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通过“读写结合”法,教师可以设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要求和要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范文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和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作品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读写结合”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2. 正文2.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丁有宽“读写结合”法来辅助教学,我们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作文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设定写作目标,激励学生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文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培养他们对作文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总的来说,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丁有宽“读写结合”法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帮助他们在作文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
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
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
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
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
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1.凡是记叙活动场面一类的课文(如《一次科技活动》),其共同思路是: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布置、气氛——活动的程序——结束后的感想。
2.凡是描写环境一类的课文(如《海滨的小城》),其共同思路是:简述位置或总述全貌——按观察顺序(地序、时序等)写——总结或感想。
3.凡是参观一类的课文(如《人民大会堂》),一般的思路是:参观的时间、地点——大概情况(总写)——参观顺序(分写)——参观后的感想。
4.凡是记一件事一类的课文(如《第一次跳伞》),一般思路是:事情的发生(简写)——事情的经过(详写)——事情的结果(简写)。
5.凡是描写小动物一类的课文(如《松鼠》),一般的思路是:总说外形特点——分述身体的主要部分——指出生活习性——说明用途。
6.凡是写人一类课文(如《我们的老师》),一般的思路是: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等)——以事(一件或几件)表人(通过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写其特点)——总结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感情。
在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他提出了下列7条读写对应规律,这就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的性质,并带上理论的色彩:(l)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概括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课文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的方法。
以上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寻找“思维组块”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迁移原理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中会形成各种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就利用相似联系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思维组块”(相似块),借以对照、分析、推理,导致问题的解决。
所以,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的作用,即“思维组块”的作用。
一个人知识量虽大,但未将知识系统化,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顶多他能解决记忆性的问题(如识字、解词等),而对于需要分折、综合、归纳、推理解决的新问题,就困难了。
丁有宽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组块”。
当学生面临有关的读写任务时,就能利用这些“组块”,促成知识的沟通和运用,形成迁移能力。
二、从系统科学看读写结合。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每个有机体和客观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的分层次的整体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每个系统都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系统科学要求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丁有宽教学法和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渗透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强化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杂乱无序现象。
他把整个语文教学在识字的基础上,按照句、段、篇的总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进行多层次的训练,提出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体现了“目的明、内容精、方法活、时间少、效果高”的要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这五步系列训练是:1.一年级:以字为重点,从句入手。
侧重练习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的话,作为训练写记叙文基本功的起点单位,兼及连续句、并列句和总分句。
2.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段着眼,从句入手,侧重练好9种句法(连续、递进、概括与具体、总分、并列、主从、点面、因果、转折)而以前5种为训练重点。
3.三年级:着力培养学生“三读”(初读、略读、精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以句段为重点,从篇着眼,从段入手,侧重练习8种构段法(连续、递进、先概括后具体或相反、先总述后分述或相反、先点后面或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相反、先概括次记叙后抒情、对比)。
兼及文章开头五法(交代“四索”、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描写引入、抒发感情)和结尾五法(事情结尾、点明主题展示未来、抒发感情、描写)的读写训练。
4.四年级:以篇章为重点,着重进行构篇五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兼及记事四法(事序、时序、地序、以事序为主,综合时序、地序),状物五法(景色、建筑物、植物、动物、场面),写人八法(外貌、语言、行为、心理活动、人物综台描写、一事表人、几事表人、品质表人)的读写训练。
5.五年级:以综合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步读写系列训练,包含着有计划地依次完成上述50个基本功(记叙文读写训练50法)的训练,以及与50个基本功相对应的近300题次的训练,而这些都体现在丁氏主编的有较完整体系的10册读写结合实验教材之中。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训练的目标,有两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阐述。
第一,部分优化。
这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前提。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部分不优化,就谈不上整体的优化,整体优化是以部分优化为基础的,否则,它就失去了落脚点。
相反,如果部分优化了,再加上相应的“组合”,整体才能有优化的可能。
在国外,作文训练从整体入手,还是从部分入手的争论由来已久。
前者认为,写作能力是一个多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应把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螺旋式”的整体训练;后者只强调单线式地由部分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分阶段序列训练。
但教学心理学实验证据并不断然支持哪一种训练方式和观点。
因为相对优越性还要伴随其他条件和因素,才能显现出来。
其中智慧能力是重要因素。
对那些智商比一般人高的,用整体法学得更好。
这一说法解释了古今中外许多人并不是以训练序列进行写作练习而成为文章高手的现象。
但具有这种素质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是很少的。
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采用从部分到整体的分阶段的训练方法,更容易学习得好。
因为每一项训练点,目标明确,内容简单,智力一般的学生容易掌握,从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一个训练点,可使学生对训练进程保持一种新鲜感。
这种对成功的乐趣和对学习进程的新鲜感,正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写作热情,提高努力程度的重要心理动力因素。
丁有宽的读写系列训练,兼得上述两者之妙。
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在全局指导下进行局部训练。
基本功50法,法法过关。
一课一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这就使得每一项基本功的训练,都承担大纲任务的一部分,使每一课书所确定的教学重点,逐步由点联成线,由线织成面,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达到训练计划化、序列化和规格化的科学要求。
这样,在教学实践上就带来了以下的好处:(l)每课书教与学的目标意识明确。
学生学习、教师自检、领导听课,都有了评价的依据和标准;(2)减少了教学内容不合理的重复;(3)保证了大纲要求的落实;(4)方便了教师的备课。
第二,重视语言规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语言规律指组织语言的法则。
丁有宽所总结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正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规律对学生读写训练的指导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固然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语感教学法一”,从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角度来看,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因为它忽略语言规律的自觉指导作用。
鲁迅先生曾对先前那种学古文的方法作过描绘:“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
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
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而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
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
”所以他批评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一种在“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摸索”的方法,而且要经过“年深月久之后”,才能摸索出点方法来。
并用这方法去读、去写。
丁氏教学法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多读、多写的经验水平上。
他不是让学生自然地在暗胡同里摸索语言规律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自觉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语言规律的知识和方法,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作为帮助学生学习范文,了解作者如何叙事、状物、写人,以及表达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的一把钥匙,这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理解性原则和理论指导原则;而且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继承前人文化、历史遗产的历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从阅读心理过程看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
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就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这样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步弄懂,从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一个从语文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上一“回合”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这是从思想到语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
这两个“回合”恰好相反,前一个“回合”是基础,但有待于发展到后一“回合”。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第一“回合”,也要实现第二“回合”。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在第一“回合”的引导,而中高年级则必须把握两个“回合”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