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2012-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磁共振成像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磁共振成像诊断
刘本瑞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即斑块破裂危险性高,并且可能造成栓塞事件发生的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检查方法很多,超声检查、CT 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MRI具有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骨伪影、三维断层血管扫描成像、多种扫
描技术等特点,对血管壁情况、血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成分鉴别、斑块炎症反应、血流速度。
【总页数】2页(P1371-1372)
【作者】刘本瑞
【作者单位】163714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J], 王明月;勇强
2.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靳美;戴艳萍;曹利;齐丹;张春媛
3.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J], 王明月;勇强;
4.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J], 王明月;勇强;
5.易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诊断进展 [J], 赵庆锋(综述); 白文坤(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青年学术论坛·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张 波 杨晋名 杨 嬗 唐 烨 潘 磊 冯 ? 曹 鑫 耿道颖 张 军【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的发生与斑块位置的关系,探讨斑块所处位置可能引起IPH的潜在机制。
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从放射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中提取。
应用ITK SNAP软件3.6.0对原始图像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
根据斑块在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IPH(SNAP)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判断有无IPH,记录斑块位置所处象限;观察增强前后的斑块信号差异,判断增强的程度。
结果 最后共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2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各有1枚斑块,14例患者仅单侧有1枚斑块,共计118枚斑块。
有IPH斑块28枚,IPH体积/斑块体积的比值为0.23±0.16,斑块强化率达100%(28/28);无IPH的斑块90枚,斑块强化率为62.22%(56/90);有IPH斑块的强化率显著高于无IPH斑块(犘<0.05)。
无IPH斑块的分布:第Ⅰ象限6个(6.67%),第Ⅱ象限28个(31.11%),第Ⅲ象限16个(17.78%),第Ⅳ象限40个(44.44%)。
有IPH斑块的分布:第Ⅰ象限6个(21.43%),第Ⅱ象限8个(28.57%),第Ⅲ象限0个,第Ⅳ象限14个(50.00%)。
有IPH斑块在第Ⅰ象限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IPH斑块(犘<0.05),而在第Ⅲ象限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IPH斑块(犘<0.05)。
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可能会影响IPH的发生,IPH与斑块强化间存在一定联系。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斑块内出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壁切应力【引用本文】 张波,杨晋名,杨嬗,等.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J].上海医学,2021,44(4):221 226.DOI:10.19842/j.cnki.issn.0253 9934.2021.04.002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9411951200)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张波、杨晋名、杨嬗、唐烨、潘磊、冯?、曹鑫);上海脑重大疾病智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耿道颖);复旦大学医学功能与分子影像研究所(张军)通信作者:曹鑫,电子邮箱为13262566515@163.com;张军,电子邮箱为zhj81828@163.com张波与杨晋名为共同第一作者该论文经审稿,已入选“春蕾杯”科研论文评比犛狋狌犱狔狅狀犻狀狋狉犪狆犾犪狇狌犲犺犲犿狅狉狉犺犪犵犲犪狀犱犾狅犮犪狋犻狅狀狅犳犮犪狉狅狋犻犱狆犾犪狇狌犲狊犫狔犺犻犵犺 狉犲狊狅犾狌狋犻狅狀犿犪犵狀犲狋犻犮狉犲狊狅狀犪狀犮犲犻犿犪犵犻狀犵 犣犎犃犖犌犅狅,犢犃犖犌犑犻狀犿犻狀犵,犢犃犖犌犛犺犪狀,犜犃犖犌犢犲,犘犃犖犔犲犻,犉犈犖犌犣犺犲,犆犃犗犡犻狀,犌犈犖犌犇犪狅狔犻狀犵,犣犎犃犖犌犑狌狀. 犇犲狆犪狉狋犿犲狀狋狅犳犚犪犱犻狅犾狅犵狔,犎狌犪狊犺犪狀犎狅狊狆犻狋犪犾,犉狌犱犪狀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犛犺犪狀犵犺犪犻200040,犆犺犻狀犪犆狅狉狉犲狊狆狅狀犱犻狀犵犪狌狋犺狅狉:犆犃犗犡犻狀.犈 犿犪犻犾:13262566515@163.犮狅犿.犣犎犃犖犌犑狌狀.犈 犿犪犻犾:狕犺犼81828@163.犮狅犿犣犎犃犖犌犅狅犪狀犱犢犃犖犌犑犻狀犿犻狀犵犮狅狀狋狉犻犫狌狋犲犱犲狇狌犪犾犾狔狋狅狋犺犻狊狑狅狉犽【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犗犫犼犲犮狋犻狏犲 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occurrenceofintraplaquehemorrhage(IPH)andthelocationofcarotidatheroscleroticplaquesusingthreedimensional(3D)high 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 MRI).犕犲狋犺狅犱狊 Ninety two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admittedtoourhospitalbetweenApril2019andJanuary2020werecollected.Theirimagingdatawereextractedfrom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Multi plannerreconstruction(MPR)ofaxialandsagittalimageswasconductedbyITK SNAPsoftware3.6.0.IPHwasobservedbyMRIsignalcharacteristicsofplaqueinsimultaneousnon contrastangiographyandintraplaquehemorrhage(SNAP),andthequadrantofplaquedistributionwasrecorded.Thedegreeofenhancementwasjudgedbyobservingthesignaldifferencebeforeandafterplaqueenhancement.犚犲狊狌犾狋狊 Finally,atotalof66patientswereincludedinthestudy,ofwhom52patientshadoneplaqueineachsideofthecarotidartery,and14patientshadonlyoneplaque.In28plaqueswithIPH,theratioofIPH/plaquevolumewas0.23±0.16,andtheplaqueenhancementratewas100%(28/28).In90plaqueswithoutIPH,theplaqueenhancementratewas62.22%(56/90).Theenhancementrateofplaques·122·上海医学2021年第44卷第4期withIP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withoutIPH(犘<0.05).ThedistributionofplaquewithoutIPHwasasfollows:6(6.67%)inthefirstquadrant,28(31.11%)inthesecondquadrant,16(17.78%)inthethirdquadrantand40(44.44%)inthefourthquadrant.ThedistributionofplaquewithIPH:6(21.43%)inthefirstquadrant,8(28.57%)inthesecondquadrant,0inthethirdquadrant,and14(50.00%)inthefourthquadrant.TheproportionofplaquewithIPHinthefirstquadrant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withoutIPH(犘<0.05),andtheproportionofplaquewithIPHinthethirdquadrant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withoutIPH(犘<0.05).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 ThelocationofcarotidplaquemayinfluencetheoccurrenceofIPH,andthereisacertaincorrelationbetweenIPHandplaqueenhancement.【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Carotidplaque;Intraplaquehemorrhage;High 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Wallshearstress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可形成栓子,阻塞颅内动脉造成远端脑组织缺血导致脑梗死发生。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4・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22,26(1):134-138,138.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黄毅军3史伟浩2朱磊2,何*3余波4(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普外科,上海,221927;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20242;4.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血管介入外科,上海,221301)摘要: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展与脑卒中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提高斑块稳定性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尤为重要。
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背景,斑块稳定性的概念,颈动脉狭窄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发病机制,最后阐述评估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654.3;R6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53(2022)01-134-05D0I:12.7619/jcmp.22213661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stabilityHUANG Yijun1,SHI Weidao2,ZHU Let2,HE Qing1,YU Bo5((.Department of'General Surgery,North Division of Hua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University,ShanghnO201907; 2.Departmed o'Vnsculnr Surgery,Huashan HospitnlfffiOahd do Fudan UnOenhy,SSangant,220048; 5.Department of Vascular SnterventionSurgery,Pudong Hospitri Affiliated do Fudan UnOenPy,SSannl'lnt,221301)Abstroch:Thd disedse pngnssiou of carotiC atherosclerosis is closeiy related to thd iddopmeni of stroUr.Improvemeri of piqur staCilito is panicalariy imponaai fun redrcina thr iaciCedca ani mon talite of strood.This review systematicaliy reviewed thd bacagrouna of carotil atferosclerotic plaqcd, thd caaapt of plaqcd stdaility,thd relatiousyin betweed carotin aoeo stedosis anC plaqcd stdaility, anC tyv patyouedesis of pldqcd staaility.Finally C explaiaed tyv imanina mpyoUs C of pldqcd staaility.Key woros:carotin plaqdd;plaqdd staailita;carotin steoosis;pathouedesis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以脂质代谢障碍为主,动脉狭窄和斑块破裂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综合征、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韩旭;赵锡海;刘丹青;崔豹;马露;马林;蔡幼铨;娄昕;蔡剑鸣【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4(016)002【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总页数】4页(P181-184)【作者】韩旭;赵锡海;刘丹青;崔豹;马露;马林;蔡幼铨;娄昕;蔡剑鸣【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特点分析 [J], 郑立峰;高龙飞;亓勤德;王爱兰2.频发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检查及血小板活化分析 [J], 刘运涌;楚兰3.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J], 是明启;侯小艳;王玉洲;郭晖4.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J], 周君;孙志宏;张钰;唐风云;刘初民;沈轲5.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 [J], 马妍;蔡艺玲;黄玉杰;蒯东;王晓健;黄承光;游潮;曹毅;于加省;罗祺;邹安琪;段炼;黄胜平;何伟文;吉训明;凌锋;佟晓光;佟志勇;顾宇翔;王东海;王继跃;任军;阿里木江·艾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脱落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是否稳定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P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斑块的易损成分及类型。
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影像学手段均能够诊断CP,而CTA及MRI对CP 诊断研究最具有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现就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腦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1位致死性疾病[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
作为影响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备受关注,其具有多发、易破裂及诱发血栓形成等特点。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斑块内成分、斑块的分布及管腔的血流动力学紧密相关[2],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神经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具有破裂纤维帽斑块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提高[3]。
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而正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其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4]。
所以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的易损性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是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
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有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
现将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研究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生,继发钙化、出血及血栓,形成斑块,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引起管腔狭窄,严重者发展为管腔闭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由斑块破裂脱落的栓子栓塞颅内血管或颈动脉狭窄引起。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ICAD)是导致中国人群缺血性 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的脑卒中由斑块破裂 所致。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脑卒中的控制和 预防非常重要[1]。目前,临床上评估血管的检查方 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 graphy angiography, 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 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磁共振血管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等, 然而, 这 些血管成像方式仅显示管腔狭窄,不能提供有关血 管壁的潜在病理信息。HR-MRI可以提供动脉粥样 硬化和血管壁的特征信息。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使 用HR-MRI显示颅内动脉的动脉壁和管腔的可行 性。某些血管壁或斑块特征,如阳性重构、斑块内出 血和斑块负荷,可以被用来识别需要早期预防或更 深入治疗的高危患者。目前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中使用的HR-MRI大多是在3.0T的磁场下进行的, 超高场强(7.0T)技术的出现使HR-MRI的应用更 加深入。
1 HR-MRI 技术
HR-MRI是通过抑制血管内血液流动信号获取 血管壁等静态组织图像的一种成像方法,利用的是 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黑血技术,所谓黑血是指磁共 振血管成像中,在血流进入成像容积之前施加一个 饱合射频脉冲,使血流预饱和。当其流入成像容积 时再施加射频脉冲,由于已被预饱合血流的纵向磁
化矢量很小,几乎不产生信号,所以血流呈黑色(低 信号),而周围组织为高信号,从而产生对比,衬托 出血管的影像,又称预饱合技术[2]。传统的HRMRI使用的是二维(two dimensional, 2D)序列。常 规多对比度成像序列包括: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 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MRA)、T1 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 T1WI)、T2 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imaging, PDWI)。 2D序列可以为病变血管壁提供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和信噪比。然而,在没有管腔狭窄的情况下,它不能 实现对多条血管病变的检测。三维(three dimen sional, 3D)成像技术可以检测更多的病变血管,可 以进行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并在不同的剖面图上评 估斑块负荷和颅内主要动脉的分布。同时三维成像 技术扫描速度更快,空间分辨率更高,还可以减少部 分容积效应,从而使图像更加清晰准确。与3D技 术相比,2D序列提供了相对更好的“面内”空间分 辨率,侧重于更多关于血管壁病变的细节。因此,颅 内动脉的最佳成像方案应该同时包括2D和3D序 列。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cdfi)、磁共振成像(mri)及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指标。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诊断方式分为cdfi组(n = 62)、mri组(n = 60)及cta组(n = 63),对比各组诊断效果。
结果 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4.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
结论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确诊,而设备不足时,可仅采取mri增强扫描,亦能够有效指示患者纤维帽状态,为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86-02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一类病变,属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于脑力劳动人群中最为常见,老年人群病死率较高[1]。
颈动脉粥样硬化除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外,其硬化斑块极易受损、脱落,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2]。
因此,研究合理的诊断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治疗体系是保证患者生存、提高预后的关键。
我院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3]。
高分辨磁共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高分辨磁共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刘昭言;欧阳雪晖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年(卷),期】2022(6)7
【摘要】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占所有病例的19%~35%。
易损斑块的形成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先前已经证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方面表现出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本文就高分辨MR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刘昭言;欧阳雪晖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3.高分辨核磁共振与多普勒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对照研究
4.声学造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斑块内出血研究进展
5.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斑块易损性特征的可靠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经过2次180°翻转之后,成像层面外大范围短T1组织( 200–1200 ms, 包括后来流入成像层面内的血液)净磁化矢量接近0,从而在成像层面 内无信号(黑)。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速度快、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角度直、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层厚薄、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Pre-QIR
R-ECA
Post-QIR
R-ECA
Plaque R-ICA R-ICA
Plaque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应用:预饱和技术的使用
序列参数优化:
T2WI TE=57 ms
PDWI TE=13 ms
“流空”好
“流空”差
我们已经不再进行 PDWI扫描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由两个双反转射频脉冲对及随后的两个反转延迟时间 TI1和TI2组成 在每个双反转中,非选择性的脉冲首先将整个目标的 磁场反转,紧接着第2个层面选择性的脉冲立即恢复 扫描层的磁场 理论上QIR是一种对血液T1 值的变化高度不敏感的新 技术,对较大范围T1值的血流信号(200–1200 ms), 尤其是增强后的血流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TR合适、信号亮:Optimal TR = thickness / velocity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TR合适、信号亮:Optimal TR = thickness / velocity
层厚(20mm)
TR =
流速(1mm/ms) = 20 ms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与临床风险
不稳定斑块5 斑块破溃 急性血栓形成 管腔急性狭窄或闭塞 血流骤然减少或阻断 释放栓子 远端颅内血管栓塞 斑块快速增大 管腔快速狭窄
5、Mumoli, et al. (2008). Circulation 118(24): 2594-2595.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病理学特征6
Parameters Technique Blood-suppression TR(ms) TE(ms) TI(ms) FOV(cm) Slices Matrix size 2D-TOF 2D GRE 29 4.3 3D-TOF 3D GRE 29 2.1 T1 W 2D FSE QIR 800 8.9 T2 W 2D FSE 3000 57 CE-T1W 2D FSE QIR 800 8.9 Oblique T1 W 2D FSE QIR 800 8.9
薄纤维帽(或纤维帽已经破裂) 大脂质核 富含炎性细胞(巨噬细胞) 较多新生血管 斑块内大范围出血 斑块表面钙化
6、Cai, J, et al. (2002). Circulation 106(11): 1368-1373.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优势
显示不稳定性斑块 没有电离辐射
TI()(ms)
FOV(cm) Slices Matrix size Slice thickness(mm) Excitation Echo train length Fat suppression Scan time, min
256×192 256×256 256256 256256
Yes
2.7
QIR CE-T1WI 增强斜矢状位 QIR CET1WI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参数
Parameters
Technique
2D-TOF
2D GRE 29 4.3 20 44
3D-TOF
3D GRE 29 2.1 14 26
T1 W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12
T2 W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蔡剑鸣
背景
中国:脑卒中 新发:每年250万人 (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 致死:每年150万人 (占第1位)
美国:脑卒中 新发:每年70万人 致死:每年16万人 (占第3位)
背景
缺血性(70%)
栓塞性(40%)
腔隙性(20%) 脑动脉硬化 (10%)
256×192 256×256 256256 256256
2
1 1
2
1 1
2
2 12
2
2 10
2
2 12
2
2 12
S
Yes 2.7
S
Yes 3
Yes 6
S, I
Yes 2.3
S, I
Yes 6
Yes 1
Fat suppression
Scan time, min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扫描方法
平扫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多种因素所介导的长期、慢性炎 症过程2
1、起始病变
2、脂纹
3、临界病变 4、粥样瘤 5、纤维粥样瘤 6、复杂病变
2、Ross, R. (1999). "Atherosclerosis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Am Heart J 138(5 Pt 2): S419-420.
Yes
Yes
1
考虑到20ms是根据血流峰值流速计算,根据实际我们设定TR=29ms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2D-TOF versus 3D-TOF
血流信号: 2D-TOF更亮,主要用于定位(3D-TOF、 T1W、T2W、斜矢状位T1W),一般不用于影像医生 对病变进行分析,重建图像便于临床医生直观观察 信噪比及分辨率: 3D-TOF更好,主要用于观察管腔 狭窄程度及斑块本身的情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可变因素
年龄 种族 性别 家族史 遗传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吸烟 喝酒 高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正常颈动脉血管壁结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 时间飞越法(TOF)MRA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 时间飞越法(TOF)MRA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 时间飞越法(TOF)MRA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 时间飞越法(TOF)MRA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时间飞越法(TOF)MRA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血流速度:速度快、信号亮 血管与层面角度:角度直、信号亮 层厚:层厚薄、信号亮 重复时间(TR时间):TR合适、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亮血”序列:2D-TOF versus 3D-TOF
原始图像
3D-TOF
原始图像
重建图像
2D-TOF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
SE序列中的“流空”现象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中T2WI即利用SE序列中 的“流空”现象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2D FSE 3000 57 14 12
CE-T1W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12 256256
Oblique T1 W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2 256256
Blood-suppression
TR(ms) TE(ms) TI(ms) FOV(cm) Slices Matrix size Slice thickness(mm) Excitation Echo train length Pre-sat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扫描设备
GE公司3.0T磁共振扫描仪
4或更多通道相控阵颈动脉专用线圈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推荐扫描序列
平扫 轴位 2D-TOF 轴位 3D-TOF 轴位 QIR T1WI 轴位 T2WI 斜矢状位 QIR T1WI (如果增强扫描,则 使用增强斜矢状位 QIR T1WI ) 增强
TOF MRA 序列参数优化:
Parameters Technique Blood-suppression TR(ms) TE(ms) 2D-TOF 3D-TOF T1 W T2 W CE-T1W
Oblique T1 W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2 256256 2 2 12
2D GRE
29 4.3 20 44 2 1 1
3D GRE
29 2.1 14 26 2 1 1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12 2 2 12
2D FSE
3000 57 14 12 2 2 10
2D FSE
QIR 800 8.9 600 14 12 256256 2 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