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东北封禁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摘要】清代对东北地区实施了严格的封禁政策,旨在控制边疆地区的动荡局势。
通过对封禁政策背景及原因、具体措施、影响以及持续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深远。
封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东北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同时也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受到限制。
封禁政策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一些地方采取了逃避措施。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政治稳定,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对东北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清代,东北,封禁政策,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影响,持续性,局限性,意义,社会影响,历史启示。
1. 引言1.1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概述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控制东北地区人口流动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这一政策旨在限制东北地区居民的流动和交往,以防止边疆地区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对中央政权造成影响。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不仅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政策持续时间长久,影响深远,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封禁政策的背后,既有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稳定和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也有对边疆地区文化、经济与政治特点的认知与考量。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政权对东北地区的治理理念与手段,同时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东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清代对东北封禁政策的背景及原因1. 维护统治稳定:清朝统治者实施封禁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
东北地区地势广阔,民风彪悍,易生叛乱,通过封禁政策控制人口流动和消息传递,有助于减少反抗活动的可能性,确保统治者的权威。
2. 防止外族侵略:清代初期,东北地区多次遭遇外族侵略,尤其是满洲人侵略明朝时期。
为了防止外族再次侵袭,清朝实施封禁政策,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控,隔离外界势力,确保边疆安全。
内幕揭秘 中国为何要把一半长白山划给朝鲜中朝关系

内幕揭秘中国为何要把一半长白山划给朝鲜中朝关系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满洲民族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长白山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
1882年8月,朝鲜国王要求清廷允许朝鲜“刷还”在中国非法垦居的朝鲜人,清朝允许朝鲜的这一做法。
但后来朝鲜移民朝鲜政府不但未刷还越境边民,反而并以穆克登碑为据,于1883年7月提出土门、豆满并非“一江之名,而为两江”的主张,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
这一主张,不仅原来的非法流民未被刷还,反而有更多的朝鲜越境民迁移至此。
这一举动成为后来“间岛”问题的发端。
1885年6月,朝鲜咨清政府,再次主张土门、豆满两江之说,指称海兰江南本来是中国的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并要求双方勘界。
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两国派使共同勘界。
但双方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其一、关于江名,中方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名称之谐音;朝方主张土门、豆满(图们)为两江。
其二、关于正源,中方主张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朝方主张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封禁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保护满族风俗习惯、防止汉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在东北地区实行的长达二百多年的一种统治政策。
它是清朝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清朝政府实施与维持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试图通过对封禁政策相关问题的梳理,以期得出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标签: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回溯历史,东北地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
它是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的一种政策。
封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是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手段,也是清朝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东北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封禁政策的起止时间关于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起始时间,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将柳条边的修筑视为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1];二是将康熙七年(1668)《辽东招民授官例》的废除作为封禁东北开始的标志[2];三是将乾隆五年(1740)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看作封禁东北的起点[3];四是将封禁东北当作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政府的封禁起源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并厉行于乾隆[4]。
这四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当属第四种。
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阶段。
虽然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天命和崇德年间对东北的封禁只是针对朝鲜人,而非严格意义上针对汉人的封禁。
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针对汉人所实行的封禁政策的雏形或者原型。
而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也可以看作是封禁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在探讨清政府解禁东北的时间上,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上。
清朝对东北的管理措施

清朝对东北的管理措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一个王朝。
在清朝统治时期,东北地区是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管理东北地区,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以确保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一、设立东北三省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始于其建立之初。
为了更好地管理东北地区,清朝在该地区设立了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这些省份成为了清朝对东北地区实施统治的行政单位,从而便于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二、实行关外与关内分治清朝在管理东北地区时,采取了关外与关内分治的管理模式。
关外是指中国东北地区,而关内则是指中国内地其他地区。
清朝将东北地区与内地其他地区分开管理,以此确保其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统治。
这种分治模式使得清朝能够更加集中资源和力量对东北地区进行管理,同时也便于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和控制。
三、实行“驻防制度”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清朝还实行了“驻防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清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许多军事要塞和军事驻地,以确保其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
这些军事驻地不仅起到了军事防御和保卫的作用,还能够对东北地区的民众进行管理和控制,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
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边防控制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还表现在加强对边境地区的边防控制上。
清朝在东北地区的边境地区设立了许多边防军事要塞和边防关卡,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和控制。
这些军事要塞和边防关卡不仅起到了防御外敌的作用,还能够对边境地区的民众进行管理和控制,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
五、推行农耕经济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管理,清朝还推行了农耕经济。
清朝鼓励东北地区的农民进行农耕生产,发展农业经济。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规划和指导,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为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提供了经济基础。
总结起来,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设立东北三省、实行关外与关内分治、实行“驻防制度”、加强对东北地区的边防控制和推行农耕经济等。
洋务运动在东北开展的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中,为了挽救其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洋务派为代表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运动。
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表达对它的“龙兴之地”的关照,洋务派对东北这一重地的洋务运动做了积极地努力,兴建了大量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洋务派的这些活动对当地无论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一直被清王朝视为“龙兴之地”。
清军入关后不久 ,清王朝就对东北采取了“封禁”政策,严格禁止关内各族劳动人民到东北垦殖,企图保持东北这块根基净土,这使得原本就十分落后的当地经济受到了限制。
由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脆弱,使得东北地区的边防守备大受影响。
[1]1858年5月,沙俄军队对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侵略,正是由于清朝边备空虚,才使得其阴谋步步得逞,中国大片疆土被沙俄霸占。
1861年至1866年,奉天、吉林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更暴露了清军的无能。
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表达对它的发源地的关照,对东北这一重地的洋务运动也做了积极地努力。
从洋务运动初期到甲午中日战争这几十年时间里,东北在军工、电报、电讯、造船、金属矿业等方面创办并初具规模的近代企业约有18个左右。
清朝开垦东北制度

清朝开垦东北制度
清朝时期,为了恢复东北地区残破的经济,顺治帝下发了《辽东招民开垦令》,用招头招民到东北来开荒种地,以招民多寡授予招头官职。
这一政策在东北地区实行了约60年,直到1860年(咸丰十年)封禁政策开始实施。
然而,封禁政策实施的原因是复杂的。
以往多认为是维持满汉之别,保持满族尚武、国语骑射习俗;同时也为了维持八旗生计,避免旗民纠纷,防止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到东北地区;此外,东北地区还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为保护清廷对人参、东珠、黄金等资源的垄断,保持国有土地,实行封禁。
清廷加强八旗军的实力和地位,提高其威信,同时全部控制东北、大漠南北、西北等广大地域,形成对中原地区高屋建瓴、引而不发的态势,从而对汉族产生心理上的威慑作用;为保障控驭蒙古的战略地位,清廷严控关外汉族人口数量。
在封禁政策下,清朝政府禁止内地人到东北地区谋生,甚至严禁越过柳条边(一种由清廷在东北边境上修浚的边壕)。
这导致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几乎停滞,大量土地无人开垦。
然而,顺治帝跟孝庄太后曾建议将东北土地弛禁以缓解内地流民危机。
孝庄认为封禁之事虽有先祖皇帝遗言和风水宝地的考虑,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如先开禁辽东土地以缓解危机。
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刍议

作者: 刘智文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33-136页
主题词: 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
摘要:清代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缘起于天命年间,形成于康熙,厉行于乾隆,不同时期封禁的范围、实质、作用略有不同.其核心是保护'龙兴重地',其目的是保护并独享故乡的经济资源,保护本民族'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兴起的圣地不容破坏.封禁政策阻碍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但并没有完全禁住流民出关私垦,同时也削弱了东北边防力量,为日后俄日大肆入侵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摘要:封禁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保护满族风俗习惯、防止汉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在东北地区实行的长达二百多年的一种统治政策。
它是清朝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清朝政府实施与维持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试图通过对封禁政策相关问题的梳理,以期得出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40-03回溯历史,东北地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
它是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的一种政策。
封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是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手段,也是清朝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东北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封禁政策的起止时间关于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起始时间,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将柳条边的修筑视为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1];二是将康熙七年(1668)《辽东招民授官例》的废除作为封禁东北开始的标志[2];三是将乾隆五年(1740)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看作封禁东北的起点[3];四是将封禁东北当作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政府的封禁起源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并厉行于乾隆[4]。
这四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当属第四种。
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阶段。
虽然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天命和崇德年间对东北的封禁只是针对朝鲜人,而非严格意义上针对汉人的封禁。
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针对汉人所实行的封禁政策的雏形或者原型。
而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也可以看作是封禁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在探讨清政府解禁东北的时间上,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上。
在这种观点下,对于封禁开放的时间也有不同看法:一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视为解禁东北的起点[5];二是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即1860年前后作为解禁东北的开始[6]。
二者虽然在具体时间上略有不同,但都将外力因素作为迫使清朝政府解禁东北的主要力量。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清代弛禁东北的时间还要更早些,指出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直隶南部发生大旱,清朝统治者令直隶地方官员晓示饥民到关东盛京及土默特等丰稔地方,佣工觅食。
又特别指示关外地方官员,贫民携眷出关,即使人数较多,也不得禁阻”[7]。
但笔者认为,虽然此时不准民人携眷出关的禁令已被迫中止,但也只是统治者的权宜之计,并不能将之看作是驰禁的开始。
二、实行封禁政策的原因封禁东北是清朝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清朝政府对东北实行的主要政策。
它实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政治军事、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政治军事因素1.为维护分区统治,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清朝政府对生活在东北的各民族,采取分区隔离的统治政策。
一方面,通过封禁禁止汉人进入满人区;另一方面,也通过封禁禁止汉人进入蒙人区。
于是,形成满、蒙、汉三族分区居住的局面,达到民族隔离、防止各族相互勾连的目的,从而防止对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动摇。
清朝入关以后,实行的是满族贵族和蒙古王公的政治联盟,对蒙古地区采取与中原不同的统治形式,不允许汉族官员染指。
同时,实行民族隔离,也可以防止民族冲突的发生。
此外,就蒙古地区的内部原因来说,封禁不仅可以减轻因私自迁移而对其产生的人口压力,也可以避免其社会秩序受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
2.保全根据地,不为外族人,主要是汉族人所占有,并防范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清朝统治者一向十分重视祖宗之地——东北地区的安危。
于是,在该地区采用封禁政策以防止被汉民的反抗意识所侵袭、爆发反抗斗争。
这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者自以为异族入主中原,仍然存有猜忌之心,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封禁东北使汉人不能进入,也给自己保留了发祥之地。
一旦中原有事,也可以退守,不致重蹈元朝的覆辙。
3.将东北建成八旗的兵源基地和卫戍全国的战略基地,实现对中原的军事威慑与对蒙古的军事钳制战略东北地区在战略上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俯视整个中原,同时也可以钳制蒙古。
因此,清朝统治者带着高度的民族警觉性和排他性,急需一支有实力并且忠诚的军队,以及一块可靠的战略根据地,以在军事上、战略上占据有利地位。
实施封禁政策,可以阻止汉人进入东北,保证满族在东北地区的人口优势。
同时,通过吸纳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边疆各少数民族加入八旗,壮大了满族共同体。
此外,封禁政策还将汉族的先进文化拒之关内,至少是柳条边内,保持了满族八旗固有的风气习俗和传统的“国语骑射”,并且凭借着强势的武力维护清朝政府的长治久安。
4.保卫东北边疆、防御外敌入侵的对外政策的需要随着国家整体意识逐渐加深,清朝政府绝不允许任何动乱因素的出现,无论是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旨在分裂、自立或外叛的行动,还是农奴、农民因不堪压榨而发动的起义,清朝统治者都将予以严厉镇压,绝不姑息。
同时,也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的觊觎、渗透或武力侵略。
因此,平息分裂动乱、抵御外侮与维护国家统一,不仅成为清朝中央政府及各级官员的职责,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行动。
十七世纪,随着沙俄侵略的愈演愈烈,清朝政府感到东北军事力量亟待加强,于是在东北驻防八旗,用以捍卫边疆、抵御外(二)经济因素1.独占东北特产,保护满族、蒙古族在东北的经济利益东北三省盛产貂皮、人参、珍珠等特产,尤以黑、吉两省为多。
此外,满族在东北还拥有包括参山、围场、官荒、旗地、牧场及日常生计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清朝皇室因一己之私,封禁大片良田沃土,作为进贡人参、貂皮、珍珠之所,并禁止从事农耕。
因为需求无度,年年索贡,甚至某些贡场资源已经枯竭,仍不准开禁。
此外,清朝政府还在东北设置围场。
这些围场不仅是满洲八旗“操演技艺”之所,也是清朝统治者巡幸东北、围场狩猎、贡奉野味的场所。
因此,清朝政府采用封禁政策,以防止汉人私自进入围场从事垦荒、打猎、采珠、挖矿等活动,损害满族自身的经济利益。
2.维护旗人生计,避免旗、民纠纷满族问鼎中原之后,旗人大量入关。
经过多年的繁衍,旗人数量不断增加,虽然政府在许多方面对其予以照顾,但由于不善经营,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峻。
为使旗人能够自食其力,清朝统治者将关外大量的肥沃良田,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但由于旗人并不精通农事,因而多将土地交给汉民佃种。
清朝政府虽对此无可奈何,仍尽其可能加以限制。
(三)其他社会因素1.为了保存满族固有习俗,防止受到汉族的影响,“不复有骑射清朝统治者将东北地区视为“国朝根本重地”,封禁东北的初衷也是为了维护清朝在东北的各方面利益,其中就有保持满族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力图使其避免汉化。
满洲贵族所谓的满洲风俗主要是指淳朴简约和国语骑射,着力维持而不至于被废弃。
2.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尊严,保持“龙兴之地”的神秘感封禁东北的政策,也是清朝统治者用以维护人们对“龙兴之地”的神秘感,尤其是对长白山龙脉乃至陵寝重地的神圣感的一种举措。
有研究指出,满族崇敬长白山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其先世肃慎、挹娄、勿吉、渤海等,他们都将长白山视为灵山,对长白山有着特殊的尊崇。
清朝时,对长白山的崇祀则更加严重。
例如,“封长白山神,在乌拉小白山建‘望祭殿’,春秋两祭,祀同五岳”[8]。
三、实行政策的具体措施清代对东北的封禁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措施是不同的,但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的封禁是全面而综合的。
概括言之,清代封禁东北的措施主要有:关禁、海禁、边禁、围禁四种。
其一,关禁:主要通过封锁省际要道,实现禁止汉人从长城进入东北。
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军机大臣等议复,严禁民人出关,山海关以外喜峰口,“照山海关之例,令守口官弁,会同各该地方官,逐项查询,给票放行”[9]。
其二,海禁:主要是禁止汉人通过海港进出东北。
在《清代汉人拓殖东北述略》一书中,龚维航将清朝政府封禁东北的政策评价为:“陆路有严密把守之山海关,水路复有禁止偷越海港而取缔商船之令。
”其三,边禁:主要将柳条边作为隔绝汉人出关的界限。
柳条边本身就具有“界线”和“戒线”的双重作用。
“结柳为边,以界内外”[10],是“界线”,可视为划分关内外的自然界线;“插柳结绳,以界蒙古”[11],是“戒线”,可视为戒备蒙古和朝鲜的军事防线;“山海关外迤东一带共设七边门,边门外系各蒙古部落。
七边之东南直接凤凰城为六边(门),乃奉天、宁古塔分界”[12]是划分东北部分行政区域的主要依据。
乾隆时期,它又成为隔绝移民北上的重要屏障。
其四,围禁:主要是满族皇室在东北通过圈占山林荒原,而设立的围场。
这些围场专门为清朝皇室服务,严禁百姓私自潜入砍伐树木、围荒狩猎,可谓是东北边外的“禁中之禁”。
为了将官荒与围荒区别开来,并标示围场的范围,各围场都要挖壕沟、筑封堆。
此外,还要在重要的关隘设置“卡伦”,并实行巡卡“木筹制”。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四种封禁从大到小、由外至里,大致分为三层:关禁—海禁、边禁、围禁。
从地区、省际再到地区内部层层封锁,严格控制了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同时,封禁的类型也十分广泛,包括:蒙地封禁、旗地封禁、山林封禁、矿业封禁、江河湖泊封禁等。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13]虽然,封禁政策限制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封禁政策的特点封禁东北,是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重要方略,因而,该政策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其一,就封禁动机而言,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清朝政府对东北的封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封“土”禁“人”。
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对土地、人口的“封禁”,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隔离”与“封禁”。
当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
其二,就封禁对象而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封禁的对象主要针对汉人,但“其商贾、工匠及单身佣工三项之人,为旗民所资籍,势难禁阻,原系准其居住。
”[14]除这三类人外,其他人口都在封禁之列。
然而,当关内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或其他特殊情况时,为了百姓生计,有时也不得不放行一些携眷之人。
其三,就实施过程而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正如前文所述,有时遇到灾异等特殊情况,并基于现实需要,会放松封禁的条件,甚至开禁。
从而达到“禁中有放,放中有禁”的局面。
也正因此,封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反复性。
五、封禁政策的影响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封禁政策,其目的在于保持满族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维护本民族在东北的利益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