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种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种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蒋高明

最近,俄罗斯托姆斯克大学罗曼.努捷尔曼研究认为:城市树木有碍空气流动,使街道长时间处在废气的笼罩之中。要想通过植物吸收,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这需要一段时间,十分被动。要是阴天,这些过程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马路边都栽有树,情况还会更糟。夏天,树长满了树叶,形成一道道浓密的绿墙,会阻碍街道的正常通风。

长期以来,一提到城市绿化,人们脑子里的“定式”是,树木能够吸收气体污染物、滞尘、杀菌、减少噪声、释放氧气,因此城市里得多种树。努捷尔曼的发现岂不是误导人们在城市绿化中的方向。其实不然,任何问题都要个度,处理不好就会走向偏差。这里引发了一个关于行道树如何布局,树种如何选择的问题。在中国,努捷尔曼提出的问题倒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问题还在我们对于城市行道树种植缺乏生态学的指导,缺乏文化多样性方面的考虑。

第一,行道树的疏密和乔灌草结合问题。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是有道理的。笔者15年前在英国时发现,他们很少像我们那样种植密集的行道树,而是在公园里集中种植城市森林,任其自生自灭(一般不可能自灭,生命的本质就是延续生命)。纽约的行道树也比较简单,但是有大片的绿地,基本上是欧洲的模式。我国是十分重视行道树的国家,从单行行道树,到多行行道树均有种植。但是,我国行道树人工化痕迹非常明显,样式千篇一律,疏密掌握不尽合理。在城市中心地区,两旁高楼林立,大量种植密集的行道树,不容易使空气流通,出现过俄罗斯科学家的试验结果。树木高大,尤其在高楼两侧,非常容易造成空气窝风,再加上汽车尾气排放氮氧化物,以及大量人群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污染物不容易排放,行道树所起的作用不是有利于消除污染,而是对人体不利。因此,人口密集地区行道树宜稀不宜密,宜独不宜群。对于郊外或者非人口密集区行道树则应当密集,不能仅有乔木,还要有亚乔木层和灌木层,草本层甚至地被层,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即感官上不能很通透。另外,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我们将许多行道树的路面硬化了,不能生长灌木和草本植物。笔者在美国看到他们郊外的行道树,非常密集,视线无法通透,两边居民的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还增加了城市美。他们的行道树疏密掌握得当,物种搭配合理,错落有致,感觉非常自然。

今后我们的城市也应当注意在有条件的地方,如郊外,非常宽阔的马路两旁,将单一的行道树向行道树林发展,由绿线向绿带发展,再由绿带向集中的公园绿地发展,形成郁闭的城市森林。街心花园尤其要注意大量引种本地灌木的天然草本植物,使其将空间郁闭起来。从而增加城市的绿岛效应,减少热岛效应,净化和美化环境;同时给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提供隐蔽的活动地盘。

第二,本底种和外来种问题。本地种是长期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一类植物,它们也是动物友好型的。外来种顾名思义来自异国他乡,是将原来生物链上的一个成员搬了过来。我们不否认一些外来种很好地适应了本地生态,但是这样的植物一般生长的环境以栽培条件为主,如农田和城市,需要人类的呵护。一个基本的生态逻辑是,本地种多长寿,可用种子繁殖(本地的动物也可帮助繁殖),自生自灭,可以脱离人工呵护,与当地环境很好地协调;而外来种则相反,甚至控制不好会成为入侵物种。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被也一样,如果全国的城市植被主调都以本底种为主,那么我们的城市才会有特色。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长江流域以北的城市行道树,基本是英国梧桐和法国梧桐在“一统天下”,再加上建筑的雷同,城市千篇一律,何美之有?上述两个梧桐统治中国城市100多年了,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呢?来自美国的火炬树有步英法梧桐后尘的趋势,值得注意。

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才将大量的外来种充斥自己的城市。笔者在英国调查,英国人也很喜欢我们的银杏,但是仅种在植物园里或者庭院里观赏,而不充斥到大马路上。城市行

道树配置长期以来由领导说了算,由规划部门设计,他们脑子里装的物种只有区区几十种,且多为商品种。北京有维管植物2263种,其中乔木237种,灌木244种,可供绿化选择,而北京却将外来的有潜在入侵行为的火炬树列入了六大造林物种,岂不令人深思。

第三,长寿树木和短寿树木问题。本地植物多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大部分速生的外来种系无性系繁殖,寿命短,所谓“长得快、死得也快”。例如北京有百年以上古树有40816棵,种类30多种,他们几乎无一例外为本底种。树木生长有各自的规律,寿命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千年。如果一味强调速生,很快见绿,那只好三五十年,甚至十几年就得更换树种,不可能留下古树。因此,从寿命的角度来看,城市行道树和城市森林也应当多发展本底种。

第四,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问题。这是北方城市设计者经常困惑的问题,他们希望树木能够一年四季看到绿叶,甚至看到花,园林部门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引进物种,改良品种,甚至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其常绿、常花。类似的做法唐朝武则天也做过,她想要在冬天让牡丹花开,大臣们只好扎绢花满足她的虚荣心。曾有一段时间王府井周围还有假的塑料花,冬天也“开放”,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武皇帝。花开花落、常青还是落叶都是自然的,是很美丽的,硬要改变就不协调。常绿种,在北方只有那些针叶植物如油松、侧柏、白皮松、桧柏、云杉、冷杉、雪松(引进种)等,阔叶的常绿种是从南方引来的,多为灌木如冬青、女贞等。城市植被设计时,这些基本的生态学常识是应当了解的。

第五,生态功能完备和人工扶助问题。自然界中的森林不需打药、施肥、浇水等人工扶助。城市行道树实现这个自然属性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大片的绿地,如果物种搭配合理,生态功能完备,会逐渐脱离人的呵护。城市造林的理想原则是,种植本地物种,种成片林,最终成为城市森林,有自然属性。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实现了这个目标,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关键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园林设计师那里逐渐普及,城市森林会离我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城市郊外的行道树、高速公路、铁路两旁应尽量向行道树树林发展,要以大量的本地植物为主,能够自生自灭,元素循环能够“落叶归根”;乔灌草相结合,实现百分之百郁闭,成为野生动物的隐蔽场所,同时对保护两旁农田或者城镇免受噪声污染。灌木层和草本层增加后,一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增加了绿叶量;二是释放更多的氧气和减少更多的污染;三可以是群落更加稳定,抵抗城市不良环境的干扰;四增加了景观多样性;五为一些中小型动物提供隐蔽的空间和食物。英国高速铁路多半地下,两旁的本地植物形成的森林群落郁郁葱葱,郁闭度很大,视线无法穿透;而我们的高速公路两旁北方清一色的杨树,严重缺乏本地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根本没有郁闭起来,寿命短,十几年就要淘汰,显然缺乏科学规划。上述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