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霉素

合集下载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蓟马
单用:2.5%菜喜67~100毫升/亩 混用:2.5%菜喜45~60毫升/亩+10%吡虫啉 40克/亩
使用多杀霉素防治害虫的建议
喷雾应均匀喷湿作物的叶面、叶背及心叶 提倡与其它杀虫剂轮用
同季作物连续施用不宜超过2次
特点
安全:纯天然物质,毒性极低,安全收获间隔期 短,在蔬菜上仅1天,特别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 速效:具有胃毒和触杀双重作用方式,施药后数 小时见效。 高效:防治小菜蛾、蓟马和棉铃虫效果突出。 无交互抗性: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是害虫抗 性治理的首选药剂之一。 轮用与混用:提倡与其它杀虫剂轮用或混用,同 季作物连续施用不宜超过2次。
第 2次 药
高 氯 50毫 升 / 亩 对照
2.5%菜喜悬浮剂防治节瓜蓟马1d和3d的田间药效
(在广东、海南、浙江等地9个试验的总结)
1d 处理 用量 (毫升/亩) 小区数 3d 平均防效 平均防效 95%置信区间 小区数 95%置信区间 (%) (%)
2.5%菜喜SC
2.5%菜喜SC
40
67
41
毒性(2)
慢性毒性(NOEL): 狗 小鼠 大鼠 大鼠 大鼠/白兔 无 无(5mg/kg/天) 无(5mg/kg/天) 无(5mg/kg/天) 无 无
神经毒性: 致畸性: 致变异性:
作用机制

催杀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以胃毒为主。催杀与其它各类
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
杀虫剂(类型) 主要作用位点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 乙酰胆碱酯酶
81.1~88.7 64.3~78.1
76.3~83.7
35 31
27
82.9 a 66.3 b
63.9 b
76.5~89.4 57.2~75.4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课件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课件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48%催杀悬浮剂防治棉铃虫的效 果
3(5 安徽望江示范 2,2005)
30
25
百株虫量
20
15
10
5
0 药前
3天
7天
第 1次 药
3天
7天
第 2次 药
催杀10毫升/亩 催杀12毫升/亩 催杀5毫升+Bt 120克/亩 高氯50毫升/亩 对照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2.5%菜喜悬浮剂防治节瓜蓟马1d和3d的田间药效
• 小菜蛾
• 48%催杀6毫升/亩
• 蓟马
• 单用48%催杀6毫升/亩 • 混用48%催杀2.5~3毫升/亩+10%吡虫啉40克/亩
注意事项:1)催杀非常粘稠,配药时一定要二次稀释;2)彻底洗 出粘着在袋壁/瓶壁的药液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2.5%菜喜悬浮剂的使用
• 小菜蛾
• 单用:在南方小菜蛾高发区用2.5% 菜喜90~120 毫升/亩,其他区域单用2.5%菜喜45~60毫升/亩
多杀霉素在中国的登记状况
作物
防治对象
用药量 (有效成份,克/公顷)
使用方法
棉花 棉铃虫 甘蓝 小菜蛾 茄子 蓟马
30.2~40.3g ai/ha 12.5~25g ai/ha 25~37.5g ai/ha
喷雾 喷雾 喷雾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48%催杀悬浮剂的使用
• 棉铃虫
• 单用48%催杀10~12毫升/亩 • 混用48%催杀5毫升+16000国际单位Bt 100克/亩
空白对照*
150
* 括号内的数值为虫口数量/20顶尖。
(165) (207) (311) (395)
陶氏益农多杀霉素
2.5%菜喜+10%吡虫啉 60+40

多杀霉素

多杀霉素
SpinTor® Naturalyte® insect control Success® Naturalyte insect control Tracer® Naturalyte insect control GF-120® Naturalyte fruit fly bait Entrust® Naturalyte insect control
作用机制
• 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破坏烟碱及GABA控制的离子通道,引
起昆虫神经系统的兴奋
• 与其它类型杀虫剂已知的结合位点无干 扰
- 烟碱类杀虫剂
- 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如氟虫腈fipronil)
- 阿维菌素类杀虫剂
作用方式及活性
• 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 • 对多种虫态均有效 • 可渗透叶片(具渗透活性),可杀 死潜叶蝇幼虫
前言
乙基多杀霉素是刺糖菌素spinosyn类杀虫剂中
的新成员,是对天然产物spinosyns经化学修 饰而得
Spinosyns刺糖菌素类
J+L
(经化学修饰)
Spinetoram 乙基多杀霉素
RADIANT™ SC insecticide DELEGATE™ WG insecticide
A+D
Spinosad 多杀霉素
在spinosyn类杀虫剂中,spinetoram是一个全新 的、独特的有效成份
乙基多杀霉素
• 可用于防治小菜蛾、夜蛾类、蓟马、潜叶蛾、 舞毒蛾、桃小食心虫、卷叶蛾和尺蠖等多种重 要害虫
• 对有益昆虫及非靶标生物较安全 • 适用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 很好的毒性及环境特性
- 对哺乳动物、人类低毒,对环境友善 - 用量小,减轻环境负荷
• 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蓟马和潜叶蝇等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害虫效果试验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害虫效果试验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害虫效果试验
干亚华;钱刚;高宇;赵胜荣
【期刊名称】《上海蔬菜》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多杀霉素又名多杀菌素,是在刺糖多胞菌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

为了验证由上海农乐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10%多杀霉素悬浮剂对甘蓝小菜蛾、菜青虫的的防治效果,以确定适宜剂量、持效期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为该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我们于2012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干亚华;钱刚;高宇;赵胜荣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607;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607;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J], 章昭
2.10%多杀霉素悬浮剂对甘蓝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J], 任淑年
3.10%多杀霉素悬浮剂对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J], 余化斌;李萍萍;李大银
4.25g/L多杀霉素悬浮剂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 [J], 张绪萍
5.25g/L多杀霉素悬浮剂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 [J], 张绪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摘要】多杀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包括发酵、分离和纯化、结构改造、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等多个环节。

在发酵生产工艺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菌种、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使得多杀霉素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保证。

分离和纯化工艺则是将多杀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处理。

结构改造工艺可以对多杀霉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变,以改善其药效和药理特性。

质量控制工艺则是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多杀霉素的质量符合标准。

技术改进和发展趋势则是不断提升多杀霉素生产工艺的效率和质量,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多杀霉素、生产工艺、发酵、分离、纯化、结构改造、质量控制、技术改进、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概述多杀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

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本文将从发酵生产工艺、分离和纯化工艺、结构改造工艺、质量控制工艺和技术改进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多杀霉素生产工艺的全貌。

通过深入了解多杀霉素的生产工艺,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制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多杀霉素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竞争力。

2. 正文2.1 发酵生产工艺发酵生产工艺是多杀霉素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多杀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其生产过程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来达到一定的产量和纯度。

在发酵生产工艺中,选择适当的菌株和培养基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生产菌株包括链霉菌、米糠霉等,而培养基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到菌株生长和产生多杀霉素的需求。

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产酶。

在多杀霉素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适当的诱导剂和营养物质来提高产量。

发酵过程一般需要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在此期间需要不断监测和调整发酵条件,以确保多杀霉素的产生和积累。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4页word文档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4页word文档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在和县1a发生9~10代,是白菜、甘蓝上的重要害虫。

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在心叶为害,影响包心。

由于小菜蛾的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抗药性水平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随着杀虫剂在蔬菜上的频繁使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加剧农药残留,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多杀霉素,又名多杀菌素,是在刺糖多胞菌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生物杀虫剂,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安全间隔期短的杀虫剂。

为更好地防治甘蓝小菜蛾,推广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杀虫剂,笔者于2013年进行了10%多杀霉素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药剂为10%多杀霉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多杀霉素悬浮剂(菜喜),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防治对象为小菜蛾。

试验作物为甘蓝,品种为福星。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前茬为花椰菜,面积570m2。

试验地土壤质地为壤土,pH值6.8,有机质含量为31.20g/kg,水解氮115mg/kg,速效钾82mg/kg,有效磷17mg/kg。

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条件一致。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10%多杀霉素悬浮剂667m2用量12.5mL、15mL、17.5mL;2.5%多杀霉素悬浮剂(菜喜)667m2用量70mL;空白对照(ck),共5个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个小区面积28.5m2(1.9m×15m),共20小区。

1.4 施药及调查方法甘蓝于2013年1月14日育苗,3月28日定植,株行距38cm×38cm,期间除使用330g/L二甲戊灵悬浮剂防除1a生杂草,再未使用其它肥料与药剂。

多杀霉素的作用

多杀霉素的作用

多杀霉素的作用多杀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

产生多杀菌素的亲本菌株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Metrz & Yao)最初分离自加勒比的一个废弃的酿酒场。

多杀霉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目前还不知道是否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有交叉抗性,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多杀霉素的作用。

多杀霉素的作用:多杀霉素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烟酸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菌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可使害虫迅速麻痹、瘫痪,最后导致死亡。

其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媲美。

安全性高,且与目前常用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杀虫剂,既有高效的杀虫性能,又有对有益虫和哺乳动物安全的特性,最适合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应用。

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多杀霉素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残效期较长,对一些害虫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无内吸作用。

能有效的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也能很好的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取食叶片的害虫种类,对刺吸式害虫和螨类的防治效果较差。

对捕食性天敌昆虫比较安全,因杀虫作用机制独特,目前尚未发现与其他杀虫剂存在交互抗药性的报道。

对植物安全无药害。

适合于蔬菜、果树、园艺、农作物上使用。

杀虫效果受下雨影响较小。

多杀霉素的作用就介绍到这里,多杀霉素的作用就介绍到这里,多杀霉素的作用方式新颖,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一种含多杀霉素和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含多杀霉素和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含多杀霉素和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作者:张爱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摘要本文所研究的杀虫剂组合物以多杀霉素和苏云金杆菌为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多杀霉素和苏云金杆菌的质量比为1~25∶1及1∶1~25。

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该组合物配比范围为5∶1及1∶1~25时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最佳配比为1∶5;6%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48 g/hm2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同时,还具有持效期长、无毒性、无残留物、对人畜无害、降低农药使用成本、不污染环境、重复使用不会产生特异性抗药性等优点。

关键词农药复配组合;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小菜蛾;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 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103-021 技术背景多杀霉素又名多杀菌素(spinosad),是在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其作用机理被认为是烟酸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可使害虫迅速麻痹、瘫痪,最后导致死亡。

其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媲美,且安全性高,与目前常用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杀虫剂。

最适合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应用,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也能很好地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取食叶片的害虫种类[1]。

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菌体的芽孢杆菌。

它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2种毒素,干扰昆虫中肠膜,具有胃毒作用。

苏云金杆菌在产孢阶段产生类芽孢、蛋白质和含晶体的质体,一旦进入昆虫体内,晶体蛋白溶于碱性环境,昆虫肠内蛋白酶将初始原毒素转化为活性毒素,破坏肠道上皮细胞,使昆虫停止进食而最终死亡。

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幼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杀霉素
简介
多杀霉素又名多杀菌素(Spinosad)是在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
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

产生多杀菌素的亲本菌株土壤放线菌
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Metrz & Yao)最初分离自加勒比的一个废弃
的酿酒场。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现为陶氏农业科学公司)的研究者发现该菌可以产生杀虫
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实用化的产品是spinosyn A和spinosyn D的混合物,故称其为spinosad。

多杀霉素的作用方式新颖,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
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霉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目前
还不知道是否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有交叉抗性。

这些化合物可以引起靶标植食性昆虫如毛虫、潜叶虫、蓟马、和食叶性甲虫迅速死亡,尽管管理部门强烈要求在抗性未出现时使用,
该化合物的中度残留活性降低了抗性和群发生的可能性。

当以12—150g/hm应用时,未发
现有药害。

ISO通用名称:spinosad
CIPAC数字代号:636
结构式
Spinosyn A:R1=N(CH3)2,R2=H,R3=CH3
Spinosyn D:R1=N(CH3)2,R2=CH3,R3=CH3
实验式:Spinosyn A:C41H65NO10、Spinosyn D:C42H67NO10
相对分子质量(按1999年国际原子质量计):Spinosyn A:731.98、Spinosyn D:746 生物活性:杀虫
熔点(℃):Spinosyn A:84.0~99.5、Spinosyn D:161.5~170
蒸气压(20℃):1.3×10-10Pa
溶解度:水235mg/L(PH=7);能以任意比例与醇类、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酯类、
醚类和酮类混溶
稳定性:对金属和金属离子在28d内相对稳定。

在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降解,主要是
光降解和微生物降解,最终变为碳、氢、氧、氮等自然成分。

见光易分解,水解较快,水
中半衰期为1天;在土壤中半衰期9-10天。

其它名称:菜喜,催杀
作用特点
它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烟酸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
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菌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
用机制不清。

可使害虫迅速麻痹、瘫痪,最后导致死亡。

其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媲美。

安全性高,且与目前常用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杀虫剂,既有高
效的杀虫性能,又有对有益虫和哺乳动物安全的特性,最适合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应用。

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毒性:
原药对雌性大鼠急性口服LD50>5000毫克/千克,雄性为3738毫克/千克,小鼠>5000毫克/千克,兔急性经皮LD50>5000毫克/千克。

对皮肤无刺激,对眼睛有轻微刺激,2天内可消失。

多杀菌素在环境中可降解,无富集作用,不污染环境。

作用机理
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残效期较长,对一些害虫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无内吸作用。

能有效的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也能很好的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取食叶片的害虫种类,对刺吸式害虫和螨类的防治效果较差。

对捕食性天敌昆虫比较安全,因杀虫作用机制独特,目前尚未发现与其他杀虫剂存在交互抗药性的报道。

对植物安全无药害。

适合于蔬菜、果树、园艺、农作物上使用。

杀虫效果受下雨影响较小。

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C18和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

制剂:2.5%、48%悬浮剂,并有BT及部分化学农药与之复配的产品。

使用方法:
1. 蔬菜害虫防治小菜蛾,在低龄幼虫盛发期用
2.5%悬浮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或每667平方米用2.5%悬浮剂33-50毫升对水20-50千克喷雾。

2. 防治甜菜夜蛾,于低龄幼虫期,每667平方米用2.5%悬浮剂50-100毫升对水喷雾,傍晚施药效果最好。

3. 防治蓟马,于发生期,每667平方米用2.5%悬浮剂33-50毫升对水喷雾,或用2.5%悬浮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重点在幼嫩组织如花、幼果、顶尖及嫩梢等部位。

注意事项
1.可能对鱼或其他水生生物有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

2.药剂贮存在阴凉干燥处。

3.最后一次施药离收获的时间为7天。

避免喷药后24小时内遇降雨。

4. 应注意个人的安全肪护,如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如接触皮肤或衣物,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清洗。

如误服不要自行引吐,切勿给不清醒或发生痉挛患者灌喂任何东西或催吐,应立即将患者送医院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