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教案
教案—勾 践 灭 吴

勾践灭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赏析文章的方法。
2.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从如下两点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
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疑点:《国语》的作者是谁?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解题1、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
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
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2、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 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乃号令三军。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勾践灭吴》教案例如一教学目的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
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才能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才能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慨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
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恳求报仇?勾践是怎样答复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场后,国人有什么表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目标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特点]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一、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继续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理解越国终能灭吴的原因,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辩证分析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三)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字词、句式(主要课文无注释又较难理解者或新知识点)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居住)不可不养而择也(养、培养;择,选择录用)夫虽无四方之忧(即使)将不可改于是矣(指代吴越两国长期势不两立的局面)纳之太宰嚭(进献)将进之(进献)卑事夫差(卑,恭卑;事,侍奉)今寡人不能(两个单音词,没有才能)公与之母(给予,提供)三年释其政(免除)此其利也(有利的机会)勾践辞日(推辞、不接受)不患其众之不足也(担心、顾虑)国人皆劝(劝勉、鼓励)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是故败吴于囿(因此)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安与知耻(感到、感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离开)去民之所恶(去降、不做)时雨既至(已经)……既栖于会稽之上(已经)逐使之行成于吴(终于、竟)逐灭吴(于是、就)寡人请更(请允许我……)国之父兄请日(请求)……请报之(请允许我们……)其达士(指示代词,“那些”)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欲其旅进旅退(句中语气词,表期望,不译)2、词类活用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却、返回)……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各→动词,“积蓄、准备”)服之而已(使……臣服、认输)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必庙礼之(庙,名→状,“在庙堂上”;礼,各→动,“举行宴享”以示尊重)……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蒙受耻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暴露)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动,“穿”)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又郊败之(名→状,“在国都的郊外”)3、句式……又何求焉?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夫吴之与越也,仇佳谁敌战之国也(……也,……也式判断句)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寡人之罪也(谓语前加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二)越国战胜吴国的根本原因及本文的主题:勾践灭吴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除了靠着一种领导者的意志、政治眼光、谋略和毅力之外,根本原因在于采取了以民为本的政策,“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民众的全力支持下一举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PPT。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勾践灭吴?为什么勾践要灭吴?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学生标记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师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历史调研,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勾践能成功灭掉吴国?”“勾践灭吴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分享答案。
3.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对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七、对比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对比分析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与其它历史事件有何不同之处?”“勾践灭吴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分享答案。
课堂复习教案:勾践灭吴
课堂复习教案:勾践灭吴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勾践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及其故事传说。
2.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及影响。
3.对春秋时期政治斗争和战争形势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形势。
2.勾践灭吴的原因和经过。
3.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从文献记载中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正确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综合分析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环节1.引入通过展示吴越古国的地图、文物和简要历史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时期的政治地理,加深对勾践灭吴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内容(1)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形势引导学生通过文献记载,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形势,包括分封制度、国家间的同盟与对立、军事战略和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为后面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背景做好准备。
(2)勾践灭吴的原因和经过引导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原因和经过,包括吴越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对峙、勾践组织起义和发动战争的历史过程,为学生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奠定基础。
(3)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包括促进中原王朝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和贡献、对历史形象和文学艺术的影响等方面,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3.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就勾践灭吴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和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理解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文献材料的自学,撰写一篇勾践灭吴的读后感和笔记,以便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1.了解勾践灭吴的相关知识和历史事件的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和表达。
2.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和意义,能够准确分析和阐述相关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评价和思考。
3.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历史和文化的修养和素质。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讲解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课文内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的分析。
2.文言文的词汇、句式、语法特点。
3.人物性格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3.人物性格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简要讲述一下。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1.分析人物性格(1)引导学生分析勾践、夫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翻译课文(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语法特点。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1.复习课文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谁能复述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论证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3.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文言文词汇:忍辱负重、刚愎自用、卧薪尝胆。
(2)翻译下列句子: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课《孔子世家》。
第四课时1.复习课文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旨?2.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3.课堂练习1.勾践灭吴的原因是什么?2.勾践在灭吴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课《孔子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勾践灭吴(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 2
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 絺(chī) 譬(pǐ) 雠(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3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4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5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 提问:第五、六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④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齐读五、六自然段) 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次齐读五、六自然段,尝试背诵)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