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文化
族谱家谱_精品文档

族谱家谱一、引言族谱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家族成员及其关系的一种重要文献资料。
作为一个家庭的历史纪录,族谱家谱承载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族谱家谱的意义、历史渊源、编制流程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通过对族谱家谱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并传承家族的文化遗产。
二、族谱家谱的意义族谱家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族谱家谱是家族成员身份的象征。
它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结婚情况、子女等信息,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其次,族谱家谱是家族文化的宝库。
通过族谱家谱,人们可以了解家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聚会习俗等,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最后,族谱家谱是家族历史的载体。
通过族谱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家族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祖先的事迹和贡献,使家族成员对家族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归属感。
三、族谱家谱的历史渊源族谱家谱作为一种重要文献资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编制家谱来记录家族的世系和血脉关系。
在古代中国,族谱家谱的编制和维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被视为家族生活的中心活动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族谱家谱被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崇拜,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
而在现代社会,尽管家族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对族谱家谱的需求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追根溯源和寻找自身身份认同的需求。
四、族谱家谱的编制流程族谱家谱的编制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需要仔细搜集、整理和核实家族成员的信息。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族谱家谱编制流程。
1. 确定编制范围:首先要确定编制的族谱家谱的范围,包括确定起始人物和衍生成员的选取。
2. 收集资料:收集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
3. 组织整理: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或档案。
4. 核实验证:对资料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采用核实亲属关系、互证或考证等方式。
5. 编排结构:根据家族成员的亲属关系,将族谱家谱按照一定的结构编排,包括世系、字辈、分支等信息。
家谱的文化意蕴—徐姓起源的史学解读与研究

家谱的文化意蕴—徐姓起源的史学解读与研究家谱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记载家族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更是传承血脉与家族精神的关键载体。
徐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姓氏之一,其家谱的研究对于揭示徐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史学的角度,对徐姓家谱的文化意蕴进行解读与研究。
一、徐姓的起源及其家族发展历程徐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夏朝。
据记载,徐姓的祖先是帝舜的后代,属于华夏族的一支。
在商周时代,徐姓逐渐分布到各地,并形成了多个分支家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徐姓家族逐渐壮大,有些分支甚至成为了一方重要的地方势力。
二、徐姓家谱的编纂与传承徐姓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家族文化传承方式,凝聚了徐姓人的血脉和家族精神。
家谱的编纂与传承是一项严谨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代代相传,由家族人士继承下来。
在家谱中,除了记载家族人的姓名、出生、婚姻等基本信息外,还会附上家族成员的事迹、功勋以及家族宗旨等内容。
家族成员通过研读家谱,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三、徐姓家谱的文化意蕴1. 传承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念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统。
通过研读家谱,人们可以了解祖先的过往经历、奋斗历程和价值观念,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家族传统。
徐姓家谱中的故事和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后人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培养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家谱是家族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通过梳理家族成员的血脉关系,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家谱中记录的祖先的辛勤努力和家族的荣誉,能够激发家族成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3. 研究社会、经济和历史变迁徐姓家谱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家族的发展历程,还可以通过家族的兴衰和变迁来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变化。
通过研究家谱中的历史文献和家谱编纂背后的动机,可以揭示出徐姓人在历史演进中的角色和地位。
代中国“家谱文化热”初探

代中国“家谱文化热”初探作者简介:杨载田,男,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经济地理。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掀起一股修续家谱的热潮,出现了族族都修谱,人人都入谱的盛况。
它既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宽松,海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引导。
关键词:当代中国;家谱;家谱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群众自发修续家谱的活动勃然兴起,且有长盛不衰之势。
对这种现象已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其中有反对之声,更多的是抱支持但必须改革创新的态度。
本文在学习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探析。
一、中国家谱及其家谱文化的基本理论(一)家谱及家谱文化的一般概念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房谱、世谱、支谱、谱系、谱传、渊源、统谱、通谱、谱牒、玉牒、家乘、会谱、合谱、主谱、坟谱、祠谱、联宗谱、世系图、族系、世家、世谱、世纪、世系录、世家谱、族谱、家世渊源录等几十种名称,但家谱是其中使用得最多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所谓家谱,就是一种以谱表形式记载一个以同宗共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主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而且有学者认为它与方志是中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
家谱除具有“列昭穆,别长幼”的特殊功能外,它还具有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姓氏源流、家庭伦理、家族制度、道德教化、风俗人情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种功能,乃至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出现了具有广泛群众社会基础和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家谱文化,而且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
(二)家谱的一般体例和主要内容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民国时代,已很成熟、完善。
尽管收载内容多寡不一,编纂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谱都遵循着一定的体例和范式:⑴谱名,即家谱的名称。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如《萧山史村曹氏宗谱》。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家谱文化与中国古代家族史

家谱文化与中国古代家族史在中国古代,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中的成员一般有着血缘关系,共同承担着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家族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直到现代,家族文化和家谱文化仍然在某些地方保留得非常完整。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家族史的一部分,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发展,是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家谱文化的由来、家族史的特点、家谱文化对于家族史的重要性以及家谱文化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谱文化的由来家谱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在《易经》中。
《易经》中有一卦叫做“家人卦”,解释为家族需要有长辈的支持才能团结一心,达到相互扶持、团结一致的效果。
因此,在古代,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家谱文化,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血统关系的一种书籍。
在古代,家族对于家谱非常重视,认为通过家谱可以传承家族的荣誉和声望。
家谱文化因此在家族中广泛传承,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家族史的特点家族,是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长相守:家族中的人们一般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度过生活各种丰富多彩的时刻。
2、同源血缘:家族成员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同源于同一祖先,拥有相同的基因和文化传统。
3、传承历史:家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家族成员需要不断承担着传承历史和传统的责任。
4、共同目标:家族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共同为家族的发展努力着。
三、家谱文化对于家族史的重要性家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组织形式,家族的历史和发展是家族成员想了解的内容。
家谱文化的作用在于记录家族的历史和发展,认清家族的根本,推进家族文化的传承。
1、记录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家谱文化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从一个家族的家谱中可以看到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家族的文化传承,明白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2、认识家族的根本:每个家族都有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家谱文化还可以体现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家族文化的根源,帮助家族成员更好地认识家族文化的根源。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12期姓氏是如何流传的?家谱在血脉流传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家谱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家谱,即族谱,也称宗谱或家乘等,是一种以谱记形式记述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家谱以姓氏和人名为核心,可作为血缘寻根的重要文化依据。
研究家谱的学问则叫谱牒学。
家谱及谱牒学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均留下了当时有关姓氏的记载,它们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因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至少应有3000余年。
家谱的诞生与发展夏、商之前的时代通常被视为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随之诞生。
谱牒研究专家王鹤鸣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一文中指出,口传家谱是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是通过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
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如彝族“毕摩”鲁成龙,为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传承人,其口传谱系为: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在文字出现以前,结绳记事在记录和交流信息方面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些民族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族群活动。
人们使用绳子打结记载家族世系和成员延续状态,称为结绳家谱。
如满族的子孙绳,如果家族里有男孩出生,就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强壮,成为骑射能手;红色或黄色的布条则代表女孩,祈愿她长大后温柔善良,心灵手巧;隔代之间,会用猪后膝骨隔开。
甲骨文家谱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立新研究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并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家谱的文化传承—愿姓起源的历史探究与价值
家谱的文化传承—愿姓起源的历史探究与价值愿姓起源的历史探究与价值家谱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而愿姓的家谱在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记录着愿氏族人的世系关系,更寄托了对于血脉传承、家族团结和文化传统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愿姓起源的历史探究,探讨家谱的文化传承重要性,并分析家谱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一、愿姓起源愿姓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周朝时期。
相传,周武王灭商之后,赐封愿氏为诸侯,并赋予愿氏王族的地位。
愿姓的始祖,即为周武王时期的王室贵族愿姬。
因此,愿姓的家谱所记录的世系关系,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根据家谱的记载,愿氏世代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军事事务和文化传承。
愿姓先贤英勇善战,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功绩。
正是由于这些先贤的努力和奉献,愿氏一脉得以繁衍生息至今。
二、家谱的文化传承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传承功能。
首先,家谱通过记录人物世系关系,传承了家族的血脉。
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亲属关系的文件,更是一份凝聚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家谱的编纂过程中需要各个亲属共同合作,加深了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其次,家谱记录并传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
家谱中常常会记载家族的历史典故、家训、家风家训等,这些记录不仅仅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承,更是整个家族文化的传承。
家谱作为一本家族的历史书,记录着家族的光辉历程和文化实践,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和认同家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家谱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社会,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家谱的传承能够加强家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在人口分散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逐渐疏远。
而家谱的编纂和传承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和认同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家谱的传承有助于个人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家谱和墓志铭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血统、地位等信息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家族组织形式之一。
而墓志铭则是刻在墓碑上的铭文,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与悼念,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1. 家谱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家谱是家族的宝贵资料,记录着家族历史和文化信息。
家谱的编纂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最早的家谱是出现在唐代,当时官府规定官员要提交家谱,以确认其“清正”身份。
家谱编纂的目的是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责任。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家族的祖训、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家族成员的职业和教育、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丰富内容。
因此,家谱是人们了解祖先及其生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
家谱不但传承家族文化,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队伍之一。
许多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家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等。
家谱里还有很多关于家族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这反映了古代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2. 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墓志铭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说:“一刻钟的人生和一句墓志铭同样重要”。
墓志铭通常在墓碑上刻写,反映了逝者生前经历、品格、业绩等信息,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墓志铭中记载着逝者的人格、品德和功绩,是人们缅怀先人、纪念逝者的重要物证。
墓志铭既有虔诚、肺腑之言,也有诗词、寓言,反映了古代文学艺术以及哲理思想,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墓志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男女观、家庭观以及生死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如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家谱和墓志铭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
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中华家族历史的镜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家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家族中的辈分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无疑是中国家族史中最为著名的一份家谱,被誉为“中华家族历史的镜子”。
本文将以赵氏家族为例,介绍中国家谱学的基本知识,同时深入探讨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的价值。
一、中国家谱学基本概念家谱,是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记录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和纪年相结合的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和家族族谱的专门文献形式。
而家谱学,就是研究家谱的学科。
它不仅涵盖了家谱的编写、收藏、整理和研究等方面,也囊括了家族文化、社会史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
家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代,但是在中国宋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家谱的统一格式,辈分排列更加规范。
明清两代则是家谱编纂的黄金时期。
家谱的编写形式可以分为横排和竖排两种,通常用四、六、八等数为根据,每过两代即换一级数字,以代表不同的辈分。
二、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概述赵氏家族,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
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则是赵氏家族族谱中最为重要的一份。
它记录了自赵国设立以来,历代赵氏族人的姓名、年代和辈分排列等内容,是一份独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最早的版本据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如今已经失传。
现存的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主要有两个版本:《赵氏族谱》和《赵氏辈人传》。
前者由清代社会名流赵献甫于嘉庆年间编写,后者则是清代陕西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著。
这两个版本不仅辈分排列相当规范,内容也异常详尽。
赵氏辈分排列顺序表共列有35代人物,从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盾开始,到北宋末年的赵构为止。
按照中国家谱学的规范,将直系血缘关系排成一条线,形成一个家族的辈分排列表。
该表记录了近2000年来赵氏家族族人的姓名、辈分、配偶、子女和任职情况等,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资料。
家谱的记载—讨论扈姓的历史与文化
家谱的记载—讨论扈姓的历史与文化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血脉和家族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
通过家谱记录,可以追溯家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谱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扈姓为例,探讨家谱对于了解扈姓的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一、扈姓的起源家谱记载了扈姓的起源与发展。
根据扈姓家谱的记载,扈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
相传,周朝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贤士,因庙堂之争而辗转江湖,最终于吴地定居。
箕子在吴地生下一子,取名扈,后人以其名字命姓为扈姓。
由于箕子的贤能和其后代在吴地的辛勤耕作,扈姓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姓氏。
家谱对于了解扈姓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史实,让后人通过家族血脉与历史相联系,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二、扈姓的分布与人口家谱中详细的记载了扈姓的分布与人口。
根据记载,扈姓最早在吴地定居,后来不少人迁徙到其他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家谱记录了各个分支的人口变动、迁徙轨迹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为研究扈姓的族群迁徙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家谱记载,可以清晰了解扈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规模,并为后人了解家族的分布范围和人口情况提供依据。
三、扈姓的文化传统家谱中记载了扈姓的文化传统,如婚丧嫁娶、宗族礼仪、族谱编修等。
扈姓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例如,扈姓注重家族的传统婚丧礼仪,对于婚姻和丧葬有着独特的仪式。
扈姓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会被记录在家谱中,并通过口头或书面传承。
此外,扈姓的家族成员还注重编修族谱,将家族的重要资料整理成册,用以传承和纪念。
四、扈姓的历史名人家谱是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扈姓家谱中也蕴含着许多历史名人的事迹。
根据扈姓家谱的记载,扈姓有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扈志庶、扈廷梅、扈从官,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卓越的贡献。
其中,扈志庶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致力于研究扈姓的文化与传统,为家族的发展和文化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谱文化==============关于家谱文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
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神秘的宗族符号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
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
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
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
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家谱文化的发展: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
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
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
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
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
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
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
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
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
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
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
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
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
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
近10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
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
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的作用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的作用主要有: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
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
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
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
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
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
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
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
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
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
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
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
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
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
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
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
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
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
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
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
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
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
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中华姓氏的起源和分布一、中华姓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