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

合集下载

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发展历程1. 谱牒的起源谱牒,又称谱牒纪谱、官牒或谱册,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管理人民和家族关系,制定了谱牒制度。

谱牒是一种家谱或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或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关系。

2. 谱牒的发展谱牒作为一种制度和文书形式,逐渐发展壮大。

在封建社会,它经常用于记录家族的血统和家族的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编写谱牒,使其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文书。

3. 谱牒的功能谱牒不仅仅是一种家族纪录,它还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可以展示家族的血统和世系,使人们了解自己的家族背景和家族的历史。

其次,谱牒还扮演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作用,有助于人们确定自己的家族地位和身份。

此外,谱牒还可以用于继承财产、管理产业和传承家族的传统。

4. 谱牒的制作和保存编写谱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

首先,采集相关家族成员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编写出详细的家谱内容。

最后,制作成册并进行保存。

在过去,谱牒通常由家族成员亲自编写和保存,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5. 谱牒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族关系的变动,谱牒的作用逐渐减弱。

然而,谱牒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家族观念,也是对家族传统和家族价值观的珍视和传承。

总结:谱牒作为一种家族纪录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意义。

它经历了起源、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传承家族传统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谱牒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客家谱牒之文化意义

浅论客家谱牒之文化意义
16734629201101001206家谱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第2卷 第 1 9 期
2 1 年 2月 01


学院ຫໍສະໝຸດ 学报 Vo .9 I2 No 1 .
J RNAL OF L 0U 0NGY AN I RS Ty UN VE I
必溯 其上世迁 徙源流 ,故 欲论 客家迁移 的历史 , 不
能不 聚其谱乘 以资归 纳 ;世 人每 以族谱侈谈 华 胄 , 攀援 高 门 , 以为 内容所 述 , 全不 足信 , 必受 其欺 , 不 知此乃浅 人不善鉴 别所致 , 非谓谱牒 果无参 考与研
究 的必要 也 。
求於 谱牒 者 , 则并 不在 乎此 , 乎其 族姓 之何 时 自 在
关键词 : 牒 ; 谱 文化意 义
中图分类号 : 17 G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2 (0 10 — 0 2 0 17 — 6 92 1)1 0 1 — 6
家谱族 谱是一种 特殊 的文 献 ,就其 内容而 言 ,
是 中 国五千年文 明史 中最具有平 民特色 的文献 。 记
F b u r 0 1 e r ay 2 1
浅 论 客 家谱 牒 之 文 化 意 义
陈 弦章
( 岩学院文 学与传媒 学院 龙 福建龙岩 34 1) 6 0 2
摘要: 家谱族 谱是一 种特殊 的文献 , 载 同宗共祖 血缘 集 团的世 系、 物和 事迹等 方 面情况 的 记 人 历 史图籍 , 蕴藏 着大量的资料 , 以谱牒具 有诸 多的文化 意义 。 所
又互相依存 。 几 十年前 。 史学大 师顾 颉 刚认 为 : 我 国史籍 之 “ 富, 举世无 比。 然列入公 认的官修正 史 , 由于种 种原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摘要:和其他民族一样,女真谱牒经历了由口传谱牒向书写谱牒的发展过程。

景祖一系完颜阿离合懑、完颜勖、完颜宗翰留意女真系谱法度,搜集、传承先祖遗事,撰定女真完颜族谱,为女真谱牒整理做出贡献。

女真谱牒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女真谱牒的传承,教育女真子弟保持传统族风、遵守世选世婚制度、重视士族作用,延续民族发展。

女真谱牒文化既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又包含着鲜明的崇尚汉文明的趋向。

关键词:女真;谱牒;民族本位;汉化文明金代女真和其他民族一样,其世系谱牒同样经历了由口传谱牒向书写谱牒的发展变化。

景祖一系完颜阿离合懑、完颜勖、完颜宗翰留意女真系谱法度,传承完颜先祖遗事,撰定女真完颜族谱,为女真口传谱牒的流传,书写谱牒的收集、整理做出贡献。

女真重视谱牒的撰写,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其谱牒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女真谱牒的流传,确保女真皇族的世选世婚制度、保存继承女真的传统族风、重视汉人士族的作用、以及维护政权稳定、延续民族发展。

一口传谱牒几乎是所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呈现的一种谱牒形式。

它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

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上古传说时代的家族世系,如《史记》中记载黄帝各支系的《五帝本纪》等,就是源于口传谱牒。

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口传谱牒当更为普遍。

女真建立金朝前后,北方少数民族皆有口传谱牒的记载。

早于女真的鲜卑族有口传史诗《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

”①其中包含有对鲜卑族世系的传述。

晚于女真的蒙古族亦有保存祖先系谱的族风,典籍记载,蒙古族各部落要“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

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做成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②。

女真文字产生之前,女真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口头文学发展阶段。

在迄今采集到的女真族神话、传说、民谣、巫歌等口头文学作品史料中,有不少是关于族源谱系的内容。

景祖时,女真完颜口传系谱逐渐清晰并有系统。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年间时已有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一户客家先民近十万人入闽。

”可知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中原南下避乱、避役百姓入汀垦荒开居的客户。

石壁村一地,在客家先民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南方乃至后来远播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汀州府宁化石壁及汀江航行远播海外。

从客家人的姓氏谱牒和《客家源流考》中可见端倪。

《刘氏族谱》:“始祖讳祥公,妣张氏。

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洞。

”《廖氏族谱》:“唐时我祖避乱,由于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避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遂众。

”《江西罗氏大成谱》:“唐僖宗之末。

…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迁赣州府宁都州。

历数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梅县《邓氏族谱》:“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全一。

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迁宁化石壁乡是矣。

”《丘氏族谱》:“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而汀之宁化石壁。

”《曾氏族谱》:“洪立十五传孙纡惇,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迁福建宁化石壁,生子仲辉。

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

”《庐江何氏族谱》:“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

公遂居宁化石壁村。

”《黄氏族谱》:“九十八世黄裳,生三子、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刁氏渊源》:“始祖刁清,原名法瑛,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悦甫。

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揭阳蓝田村。

”《伍氏族谱》:“始祖伍宗于元末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迁入松口溪南。

”《钟氏渊源》:大将钟全慕是随从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

王审知喜其骁勇善战而有谋略,官至节度使,任汀州刺史。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12期姓氏是如何流传的?家谱在血脉流传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家谱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家谱,即族谱,也称宗谱或家乘等,是一种以谱记形式记述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家谱以姓氏和人名为核心,可作为血缘寻根的重要文化依据。

研究家谱的学问则叫谱牒学。

家谱及谱牒学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均留下了当时有关姓氏的记载,它们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因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至少应有3000余年。

家谱的诞生与发展夏、商之前的时代通常被视为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随之诞生。

谱牒研究专家王鹤鸣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一文中指出,口传家谱是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是通过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

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如彝族“毕摩”鲁成龙,为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传承人,其口传谱系为: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在文字出现以前,结绳记事在记录和交流信息方面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些民族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族群活动。

人们使用绳子打结记载家族世系和成员延续状态,称为结绳家谱。

如满族的子孙绳,如果家族里有男孩出生,就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强壮,成为骑射能手;红色或黄色的布条则代表女孩,祈愿她长大后温柔善良,心灵手巧;隔代之间,会用猪后膝骨隔开。

甲骨文家谱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立新研究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并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湖北档案 10 2010·3
睹,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此表体对谱牒学 的发展特别是对家谱族谱的编修产生了非常深刻 的影响。 ⑥
3、魏晋南北朝的谱牒遗存。 如《姓氏簿状》,这部 谱书由谱学家贾氏所撰,属于亲表谱中的一类。 它集 合了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即全国的所有士庶,合七百 一十二篇。 此书修成后,正本藏于秘阁,另录副本存于 左户。 ⑦
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管理体系,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 机构。
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档 案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晋太元间,贾弼之笃好谱 籍,广 集众 家,专 心治 业 ,受朝 廷之 命,编 撰 18 州 ,126 郡谱牒 ,合 712 卷,藏在秘阁。 自此,历代统治 者都 十 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整理工作,宋、齐之际,为了清查 冒牌士族,都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检籍”活 动。 梁、陈二朝,也留心谱学,派员整理各士族谱系。 北 朝谱籍成书虽少,但北魏太和间,也曾诏诸郡中正各 立本地姓族,名曰“方司格”。
明清时期, 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和玉牒。 这些档 案均收贮于楠木制成鎏金铜皮包制金匿内。 除了皇 史宬外,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管 着官修的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和因 修史而征集的档案材料。 大库的防范十分严密,“三 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 美富者。 ” ⑤
谱牒资料与人口学研究: 谱牒的核心是世系,每 一部家谱都用连线、图谱或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 一族的始祖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 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并且完整的谱牒应登录该 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嗣状 况等。 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这些统计往往更加完 善真实。 ⑩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发展到新阶段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各贵族出于尊祖敬宗需要在鼎彝礼器上竞
相铭刻自己的家系。 二,是随着宗法制度的普遍实行,国家也设立
了专职官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 理,从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 三,史官修谱制度又造就了一批谱学世家并集 中了全国的贵族家谱,因而出现了第一批谱学 著作,最著名的当属《世本》。
传承中华文化等其他一些作用。
家谱的作用
在新千年里,家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构 成,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赖以维系亲情 的纽带,合理研究和利用家谱成为我们中 华文明伟大崛起的重要课题之一,千万别 再被“韩国棒子”抢走了!!!
家谱编修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家谱在编修时除依照具体历史史实 外大多会采取“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 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以及按照儒家礼教 重新塑造祖先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 方夜谭式地溯‘源’溯‘流’的历史现象”。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 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 承制。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 人,与之相适应的是 “尊祖敬宗”的祖先 崇拜。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 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 巩固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目的,于是家谱 在特定的需要中迅速发展起来。
《世本》的重要意义
《世本》记录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之际历 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 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他事迹, 集各代、各家分散的世系于一书,使之流传于 后世。后来的谱家、史家追溯各姓族世系源流, 莫不以此书为 渊源。

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谱 牒 的 性 质 与 功 用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这 里要 说 的是 ,在整个 人类 历 史 发 展 的长河 中 ,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祖 先 ,对族 群 的认 知尤其 突 出 ,更 加 自觉 ,更为成 熟 。这表 现
在其 很早 就形 成 了宗 族 ,建立 了宗 法制 度 ,进 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人
21 第 4 0 2年 O卷
尽集 天 下之家谱 ,俾学 者分科 研究 ,实不朽 之盛
类对 自身 繁 衍 谱 系 的认 识 逐 渐 清 楚 了 ,趋 于 自 觉 ,进而 从动 物界 中分离 出来 。十 分 明显 ,这 是 人类 走 向文 明的一 大进 步 。 谱牒 的产 生与 人类 对族 群 的认 知 和重视 密切 相 关 。《 礼 》上说 “ 周 以族 得 民” ] 官 。章 、 [卷 天 冢 学诚则 言 : “ 之 大 者 ,莫 过 于 人 ;人 之 重 者 , 物
谱牒 是一 种认 知 。世系 图是谱 牒 的核心 。谱
牒所 载世 系 图 极 为详 明 ,既有 纵 向的 世代 传 承 ,
又 有横 向 的支分 派别 ,将一 个宗 族 的世代 繁衍 的 谱 系清 晰地 展 现 出来 。这 是一 种 深 层 次 的认 识 ,
是对 家庭 乃 至宗族 的血 缘关 系 的理性 认知 。
者是 相辅 相成 的 。
有 自觉 意识 的 。这种 自觉 意识 ,一 方面 表现 在对 客观 自然界 的认 识上 ,从 而能 够有 效地 利用 和改 造 自然 ;另 一 方 面也 表 现 在 对 人 类 本 身 的认 识 上 ,进 而促 进 了人类 本 身的繁 衍 和发展 。大家知
道 ,在 自然万 物之 中 ,不仅 动物 ,就 是植 物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

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

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

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

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至宝。

谱牒的收藏,唐以前以官方收藏为主,宋代以后因是各姓氏自己修谱,则多由家族收藏为主。

民国以来,才逐步发展到以政府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为主,民间各家族收藏为辅的格局。

中国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存世的1949年前编印的中国家谱原件主要收藏在国内,最多的上海,约150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约12000种,近10万册),浙江、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均超过千种,河南、四川、广西、湖北等省也有数百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谱2565种,涉及姓氏251个(据1992年《中国家谱目录》统计资料)。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图书馆成为世界上保存家谱最多的单位。

还有大量的散落于民间。

也有一些更远藏于海外,主要的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据2004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王西明等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一书粗略统计:偃师市现有人口83万,姓氏531个,家谱或族谱就有数百种以上,仅郭姓注明有家谱的就有15家。

照这样估算我们洛阳所辖县区638万人(2004年资料)各姓氏谱牒少说会有千种。

这对研究洛阳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

二我国谱牒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口述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

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

这种口述家谱至今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也多表现为诗歌形式。

二、结绳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记述家谱的又一种古老形式。

用结绳来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情况。

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左右的五彩线,上挂表示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家谱。

三、甲骨家谱。

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

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其中之一就是世系。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家谱”之分。

甲骨家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

四、青铜家谱。

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家谱。

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家谱”。

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文字。

商周时代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世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日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族谱牒。

五、碑谱。

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流行,碑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

现在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族都还保存有碑谱。

六、塔谱。

就是刻在石塔上的家谱。

这种形式的家谱全国极为罕见,可喜的是,在山西省临县崔家坪还遗留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嘉靖年间修造的崔氏石塔家谱,殊为珍贵。

七、布谱。

就是在棉、丝织物上书写的家谱。

多数是在一块红色布面上,写上本家族先祖的世系、人名或画着先祖的图像,逢年过节或需祭典时,挂起来祭拜,事毕收藏起来。

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简单的家谱,也称“神轴”、“轴子”。

目前在我省豫西地区的农村还能见到,如偃师的缑氏镇崔河村崔氏家族、汝阳县古严村崔氏家族的家谱都是写在红布上的。

八、纸谱。

就是用纸作为材料书写或印刷而成的家谱,这是我国谱牒的主要记述形式,极为常见,有不少装帧都十分精美。

谱牒按类分,又可分为玉牒,就是皇族家谱和一般平民姓氏的族谱。

从使用文字方面分,有汉字的,这是占主要的,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用汉字撰写,如八旗谱。

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其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

三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

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还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

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

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徙演变、分支、立谱的目的、修谱的意义、编纂过程等。

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形式等。

谱牒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

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

谱牒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戒人勿做坏事等。

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杨。

由于谱牒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远古的华夏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心。

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步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心,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识。

所以旧式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

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

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根”热潮。

70年代中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创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兴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他们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

与谱牒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适应华人回国寻根问祖的需要,全国建立了谱牒研究中心。

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已为“亚洲糖王”郭鹤年先生和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先生等众多华人寻到了他们的祖根;1988年菲律宾女总统阿基诺八十年代也曾到福建寻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多次到福建祭祖,这都是谱牒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之例。

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华人共同祖根的渊源地之一。

当“根前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源于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在河洛”又是每个海外华人的共识。

目前,全省已有200多个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姓氏和谱牒研究,如张姓、李姓、郑姓、崔姓、吕姓、许姓、朱姓、白姓、范姓……并主动为社会现实服务。

我们洛阳借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开展经贸活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之机,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服务。

在海内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谱牒研究在探究姓氏渊源和寻根竭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由于历史的原因,谱牒曾经遭受过劫难。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那些被认为代表着“族权”的谱牒也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很多谱牒在那时被扔进火堆。

到了后来的“十年动乱”时期,中国谱牒又一次面临更大的灾难。

一度把谱牒视为封建的东西,一概否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解冻家谱文化”(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版)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把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