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合集下载

徐氏家谱

徐氏家谱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核心提示: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家谱:“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渔阳地区(今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为《乘》,因此后称史籍为“史乘”,“家乘”一词也因由而生。

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

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

“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时必鉴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封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重要工具。

本文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的概念,限定于姓氏族人源流、繁衍、迁徙、分布的范畴。

1.家谱的谱序、跋:《序》、《跋》是家谱前的定性括文,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出原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的特色。

宋朝的郑樵在所著之《通志》的《氏族序》一篇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

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

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

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

”显然,在隋、唐两朝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许多家族名士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

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氏谱图序》、《荥阳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名人家风家训,是一些著名的家庭或个人为了传承家族文化、教育子女而制定的家规家训。

这些家规家训往往体现了他们的家族传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以下是一些名人家风家训的例子:
1.诸葛亮《诫子书》: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2.颜之推《颜氏家训》: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之祖。

这部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3.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些名人家风家训不仅对于他们的家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

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

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日期:2012-02-08][字体:大中小]一、曹氏家庙概述根据“百度百科”全文摘录:曹秀先(1708―1784),字恒听,又字芝田、冰持,号地山,南昌新建县人。

清代大臣,文学家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充《世宗实录》馆编修官等职,后擢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历工、户、吏三部右侍郎。

乾隆三十六年(1771)晋礼部尚书。

受命在上书房总师傅行走,充《四库全书》馆总裁。

乾隆帝特赐“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

曹秀先为官清廉,人称“诚敬勤慎”,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并多次用自己的薪俸在家乡设置义田,兴办义学,兴修水利。

乡民将御赐“秩宗衍泽”匾额悬于曹氏宗祠,以褒扬其德尚。

曹秀先学问渊博,著述甚丰。

每逢国家大典,撰进诗文,屡蒙紫貂文绮之赐。

有《赐书堂稿》、《移晴堂四六》、《依光集》、《使星集》、《地山初稿》、《省耕诗图》、《衍琵琶行》等问世。

他还擅书法,取法钟、王,自成一家。

时人以拥有他的书品而为珍宝曹秀先卒于任,赠太子太傅,谥文恪。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曹秀先原籍新建县桃花乡鲁江村,即今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水湖管理处港口村。

乾隆皇帝曾经降旨建造两座家庙,一是曹秀先家庙;一是刘墉家庙。

刘墉家庙位于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小南孟村,已被列入文物保护。

近年来全面重修,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旅游热点。

南北两座家庙,均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但是就文化艺术地位而言,南方的曹秀先家庙远远高于北方的刘墉家庙曹秀先家庙在曹家村北面,距村落里余,建成于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

典型的皇帝园林宫殿式建筑,其规模气势恢弘,非常壮观,建筑面积3公顷,前后三进,除了三座大殿外,另有偏殿九十六间,共计九十九间;加上厢房、库房,厨房及佣人住房等附属建筑,总计有屋近两百间。

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的是,所有墙壁嵌满了书法石刻。

每块石刻大约高150厘米、宽60厘米,共计900余方,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其中有皇十一子永?以及达官显要大家名流的经典佳作。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黄祖珩【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

【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

后因称史籍为史乘。

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

后人撰写家族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

如《即墨黄氏家乘》内有明清皇帝诰命,圣旨、敕谕,家族名臣给皇帝奏疏、议,家族贤达传记、墓志、科举、著作目录、诗词文章等。

【玉牒】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

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

3、典册。

4、神仙名籍。

【考】①老。

②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②母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唐经棣诗词对联选

唐经棣诗词对联选

唐经棣诗词楹联选一、诗词1、盛世铸华章唐王贵胄传晋昌,周礼祖德耀国邦。

悠悠时空三千岁,家乘谱牒纪辉煌。

唐氏通谱联中华,寻根溯源纂提纲。

江海为墨天若纸,白玉成碑金饰潢。

跪乳唐孙报列祖,拳拳丹心献芬芳。

赫赫先功标青史,盛世妙笔铸华章2008.10.112、晋祠春风杨柳送子归,千年古柏迎君回。

圣母殿前祭列祖,唐叔祠下思绪追。

桐叶惠封七百载,驰马扬鞭听惊雷。

战车千乘强国梦,摇旗挥戈十国随。

太宗御书传天下,帝王名士墨香徊。

巍巍龙山揽圣殿,碧玉晋水映朝晖。

经棣题2003年3、贞公颂威远将军唐贞公,挥戈灭金豪气宏。

铁骑横扫朱仙镇,精忠为国建奇功。

金牌十二阻北伐,岳武血泪染碧空。

英雄无奈奸贼计,仰天长啸气惯虹。

2005年4、介公颂监察御史唐子方,凛凛英气劾奸妄。

忠愤所激何所俱,浩然正气挽狂澜。

独立敢言真御史,中流砥柱屹如山。

参知政事理万机,鞠躬尽瘁护国邦。

心底无私神鬼敬,冰清玉洁天地畅。

直赠质肃垂青史,伟度高名万古芳。

2005.9.3(北宋御史唐介劾张尧佐,在殿上与宋仁宗争辩,张尧佐被罢免,文彦博罢相,介公从二品贬英州别驾。

介公在宋神宗朝升参知政事)5、蒙公颂汉武盛世中郎将,唐蒙忠心报国疆。

礼服夜郎收沃土,奇功伟业一朝建,神兵十万降南粤,决胜千里迅如电。

交趾两粤归大汉,热血丹心照汉天。

2005.11.9(六世祖唐蒙,汉武帝时拜中郎将,请命前往说服夜郎国归大汉,修筑通往蜀地的千尺道,建元六年,献策汉武帝并指挥十万夜郎兵沿佯河奇袭南越都城广州,收服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的交趾等归顺大汉)6、绵山魂2005.11悠悠绵山介子推,千军万马唤不回。

烈火真金撼天地,壮士一去魂难追。

木屐重耳仰天叹,唐晋忠义卷风雷。

城濮大战定霸业,礼贤下士群英汇。

清明寒食祭介子,心底无私万古垂。

晋文公重耳43岁避难流亡国外,十多位贤士追随重耳,五贤士之一的介子推两次救重耳于危难之中,重耳公19年后复国登基,赐封追随之贤士及晋国功臣之后,唯介子推不愿封赐和母亲一起隐居绵山,晋之公派数万人唤喊寻找介子推,无奈之际晋文公下令三面烧山逼其下山,介子推宁烧死也不下山,次日文公发现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文公仰天长叹,天地为之动容,义薄云天、狭肝义胆的介子推,使文公更加礼贤下士,勤政爱民,四年后与楚国在城濮大战而胜奠定下百年霸业。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发展到新阶段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各贵族出于尊祖敬宗需要在鼎彝礼器上竞
相铭刻自己的家系。 二,是随着宗法制度的普遍实行,国家也设立
了专职官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 理,从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 三,史官修谱制度又造就了一批谱学世家并集 中了全国的贵族家谱,因而出现了第一批谱学 著作,最著名的当属《世本》。
传承中华文化等其他一些作用。
家谱的作用
在新千年里,家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构 成,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赖以维系亲情 的纽带,合理研究和利用家谱成为我们中 华文明伟大崛起的重要课题之一,千万别 再被“韩国棒子”抢走了!!!
家谱编修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家谱在编修时除依照具体历史史实 外大多会采取“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 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以及按照儒家礼教 重新塑造祖先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 方夜谭式地溯‘源’溯‘流’的历史现象”。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 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 承制。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 人,与之相适应的是 “尊祖敬宗”的祖先 崇拜。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 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 巩固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目的,于是家谱 在特定的需要中迅速发展起来。
《世本》的重要意义
《世本》记录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之际历 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 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他事迹, 集各代、各家分散的世系于一书,使之流传于 后世。后来的谱家、史家追溯各姓族世系源流, 莫不以此书为 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乘谱牒家乘谱牒北岳家乘谱牒修谱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

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

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

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

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疏散,风俗浇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在宗的重要;少长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

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

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

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修谱范例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地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

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

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

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

”“次字派,正名定分也。

”“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如生录附载,待五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二氏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末,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在订正之例中,统一格式,采用欧苏并式;宗派划一;严格避讳。

在筹款之例中,按丁派费,只收男丁费,不收妇女的费。

说明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内,男子是主宰,妇女没有地位。

在收领谱牒之例中,修了新谱,必须收回旧谱;新谱编列字号发放,注意保存,杜绝鬻卖典质。

家谱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

家谱举例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晋傅畅有《裴氏家记》。

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

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书·裴子野传》)。

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

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

《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

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

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

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

”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

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

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

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

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

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家谱文件裴姓家谱文献目录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

碑石高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

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

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

碑文为《裴氏家谱》。

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

裴滔为唐人。

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

”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

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

”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

《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

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

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

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

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4卷,乾隆时坊刻本。

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

本谱体例严谨,第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

《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

《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

《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的、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

《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

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

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

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

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

《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7.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抄本。

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

《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

《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

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

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9。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

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

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10.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

蔚为壮观。

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

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

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

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

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

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

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