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著名诗句大家耳熟能详,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名将、宿将、英雄。
曾统兵领万骑出雁门进攻匈奴,儿子李敢曾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到李陵一代,更是骁勇善战,以5000士兵对匈奴骑兵8万……就是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一生得不到封侯,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遭汉武帝的排斥。
当然和李广性格也有关系,但也不是难封的理由。
毕竟这位将军深得人士的影响,使匈奴胆寒的将军。
为了有所表现,能在漠北战中击败匈奴,得到封侯。
67岁的李广最后一次出征。
那一战卫青让李广来做侧应。
那是一场非常残酷的血拼。
在汉武帝指示下和卫青的操纵下,使李广在漠北决战中,不与敌人主力接触。
卫青指令李广东路迂回,因线路绕远,军队又没有向导,而且水草缺乏,军队迷路了,超过了与卫青的部队会合的期限。
卫青虽然得胜还朝,但是死伤也是非常惨烈的。
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在幕府责问大将军卫青为什么不让我的部队与匈奴正面交手,而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仅仅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怎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说罢拔剑自刎。
王维说李广难封一个原因:“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数奇“指李广的背运,运气坏得出奇,他居然在大漠中迷路了。
为什么会“迷路”呢?卫青受谁的旨意下令要李广突然改道,改道会打乱以前的作战步续,增加突发情况的发生。
李广知道可能自己遭到暗算,他为了不牵连他的部下,自己揽其全责。
到了朝廷很难说清啊,面对众人的怀疑和责难有口难辩,有人会觉得他不顾大局,陷害卫青,居然要让整个军队失败,一生英名将丧尽于此,这才是最难忍受的。
李广只能以死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衷心。
这位从汉文帝一直到汉武帝征战了47年的老将,以这样令人痛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李广由于种种原因使之不能封侯,但历史自有公论。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了才德出众却不得志的所有人的代名词。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广一生的行事,我们便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没被封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怨愤可言。
李广,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军前自杀,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之热泪。
太史公本人还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向汉武帝辩解而被施以宫刑。
然而,他并没有揭示造成李广不能封侯的深层次原因,却使得李广的“飞将军”正面形象代代流传,二千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
而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却是意气用事、难着边际,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李广缘何而不封侯。
“李广难封”之因,我们应对历史做冷峻的思考。
任何结果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
外因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内因。
我们先谈外因。
李广的青年时代恰逢文景时期,那时国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打一场大战,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李广来说不是好事,但也绝不是坏事。
要知道,个人勇、力远远赶不上李广却被封侯的大有人在。
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事汉文帝做郎官,同样出征、同样有战功,又同样抗击匈奴,李蔡封为乐安侯,官到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边史、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的。
偏偏李广本人却不能封侯,甚至落得引刀自刎的下场。
这样分析,不能说李广太委屈,社会不公平,而是说,文景武帝的社会背景虽对李广不太利,但不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句。
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典故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一位大臣,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
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冯唐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多上报了6个首级的斩获,而获罪改任。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
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
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
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
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
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到其至死也没有封侯。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广难封

龙马一生终难封侯最近读了下《史记》中的列传篇中的一些篇目,对其中“李广难封”的原因一直很好奇,而在第一次读《李将军列传》时,似乎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又再读了几遍,终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原因。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对其的赞扬可谓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对于《李将军列传》,初次读来,似乎其没有什么缺点,有的只是骁勇善战,潇洒豪迈,善待士卒等等的优点,更是很难找出其终难封侯的原因,我们感到的其难封真是命运的不公。
其实细细读来,会发现就在这篇列传就陈列了其难封的中原因。
在陈述其原因之时,本人想说一下,对于史料的阅读,我们必须带着一种很客观的角度去参阅,这样才能很理智的找出许多背后的真相。
譬如在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必须要对其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其作者是司马迁,而司马迁是在判了腐刑后才开始写《史记》的,而其背判处腐刑的原因是因为其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其处以宫刑的。
而李陵呢,则是李广的后人。
所以如此的一串,就可知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当然是优点多,缺点少了!下面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原因一: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我觉得这是李广难封的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说其心胸狭窄,目无法纪呢,《李将军列传》有这么一段:顷之,家居数岁。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说的大致是李广在赎为庶人后赋闲数岁。
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
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
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
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
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
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难封

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难封在汉朝,李家有两位将军在汉、匈闻名,巧的是,这两位将军,都当过敌人的俘虏。
一位是威震敌胆的“飞将军”李广,一位是李广的后人,被俘后诈降不成、真的投降了匈奴的李陵。
李陵终老于匈奴,李广因为面临审判不肯受辱而拔剑自杀,成为历史的遗憾。
李广的先人,是秦朝大将李信。
李信是秦国最能征惯战的将军之一,六国中的燕国就是他率军灭的,赵国和齐国的灭亡也有他的份。
但李信和后代李广、李陵一样,因为攻楚吹大话留下了人生中的污点。
当时秦王问李信和王翦,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将合适,王剪说需要六十万,而李信说只要二十万足矣。
结果秦王信了李信,而李信率军二十万大败于楚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先祖,留下了一生中的污点。
李信的后人,皆以骑马射箭为能。
到了李广时武力值达到了最高峰,其表现主要表现为弓马功夫。
一是准,李广射箭,可谓百发百中;一是力,李广射箭,力能穿石。
有一次李广酒醉,误将一块大石当做老虎,结果一箭射去,箭破巨石。
水浒中有个名将花荣,最擅射箭,他的江湖绰号,就是“小李广”。
大抵在那个时侯,男人的追求,文拜相,武封侯。
李广的一生追求,就是封侯。
自李信以后,李氏家族世受仆射这一官职。
仆是主管,射是射箭。
主管射箭的官职。
因为自负武功高强,李广作战,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杀敌无数。
乃至他的同事恐怕他早早地英勇牺牲。
史记载“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典属国是官职,这名同事叫公孙昆邪。
当时的皇帝是汉景帝。
被同事和皇帝担忧,说明李广的人缘不是一般的好。
于是皇帝封李广为上郡太守,后又先后转任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等七个边郡太守,威震边关。
李广并不是一介莽夫。
如果只是莽夫的话,当不了七郡太守。
最出名的,他曾经使用过“空城记”退敌。
李广这个“空城记”,和后世诸葛亮的不同。
他曾经带领一百多号骑兵遭遇几千匈奴兵,在这种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跑是跑不了的。
历史趣谈: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因为他其实是常败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因为他其实是常败将军?
导语:李广是一名常胜将军,多次与匈奴作战期间,大小几十场战役连连告捷,即使是对手也十分恭敬的称其为“飞将军”;李广自幼从军,因为李广的出
李广是一名常胜将军,多次与匈奴作战期间,大小几十场战役连连告捷,即使是对手也十分恭敬的称其为“飞将军”;李广自幼从军,因为李广的出生地位于陇西成纪,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位置,当时北方匈奴时常入侵中原,李广的村庄经常被匈奴洗劫,所以李广自幼对匈奴十分厌恶,参军之后,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更是表现出色;李广是哪个朝代的?大多朋友都知道,作为汉武帝统一华夏民族的一员虎将,李广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李将军确实勇冠三军。
李广剧照(网络图)
李广是哪个朝代的?李广在西汉时期辅佐过两代君主,在汉文帝期间,李广则是负责御前保卫工作,曾经多次救驾成功,因为李广护主有功,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已经担任御林军统帅,是御前第一侍卫,多次受到文帝的褒奖;汉武帝时期,李广多次击杀匈奴有功,仕途最好的时候被汉武帝受封为边关太守,在其担任太守期间,边境多年没有匈奴的侵袭,为了纪念李广,在其住处,现如今仍有当时百姓雕塑的将军石像。
喜欢汉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广正是西汉文帝与武帝时期的第一战将,各朝各代叫李广的人士有很多,但是飞将军李广只有一个;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一生戎马,最后也是战死沙场,虽然没有如愿封侯,但是其不让匈奴侵袭华夏领土的夙愿还是达成。
李广数奇
李广是汉朝最出色的将军,作为一名驻守边关的武将,李广通过自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难封”的深层原因剖析

对州
“ 李广难封" 的深层 原因剖析
张成 才
河南护理职业学 院 4 5 5 0 0 0
“ 但 使龙 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 阴山” ——王 昌龄 , 这里的 行封赏。 梁孝王是汉景帝 的政治竞争对手 , 此举不过是希望李 飞将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这里勾勒 了李 广的 广能支持他争夺帝位 , 李广竞糊涂到接受他的将军印信, 汉景 英雄形象 , 然而王勃又感 叹“ 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这又是 为 帝 不处 罚他 实已十分 仁慈了。
三、 皇帝 喜好 : 汉武帝希 望开疆拓土 , 本身更 喜爱青年 将 领担 当大任 。汉武帝前 中期很喜欢卫青 , 封他做大将军 , 为军 政最高统帅 ,而 当霍去病涌现 出来后 ,卫青就被汉武帝冷 落 了。 而李广多次出战匈奴无 有胜 绩 , 还有全军覆没被生擒 的历 史, 以至于最后 每次有人 向汉武帝举荐李广 , 汉武帝都不确信 李广的能力 。 四、 生不逢 时 , 命运 多舛 : 从 汉文帝 十四年至汉武 帝元狩 四年 , 李广历 经三朝 , 从军 四十七 年 , 大小七十余 战。文帝 曾 日: “ 惜乎 , 子不遇 时! 如令子 当高帝时 , 万户侯 岂足道哉 ! ” , 景 帝朝因私受梁孝王的将军印信 而受 到景帝 怀疑 、 打压 , 武帝时 多次出击匈奴而无功有过 , 不得封侯 。 五、 心胸狭窄 , 不 能容人 : 李广在家 闲居时 , 曾有一天外出 打猎 , 和别人一起在 田野 间饮酒 。回来时走到霸陵亭 , 霸陵尉 喝醉了 , 禁止李广通行 。 李广的随从说 : “ 这是前任李将军 。 ” 亭 尉说 : “ 现任将军 尚且不许通行 , 何况是前任呢 !” 便扣 留了李 广, 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 没过多久 , 匈奴入侵。 于是天子就 召 见李广 ,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 随即请求派霸 陵尉一起赴 任, 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我们 与汉初 名将 韩信 对 比一下 , 韩 信落魄时 ,淮阴屠户 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 “ 你虽然长 的 高大 , 喜欢 带刀佩剑 , 其实是个 胆小鬼罢 了。” 又 当众侮辱他 说: “ 你要不怕死 ,就拿剑刺我 ;如果怕死 ,就从我胯下爬过 去。’ , .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 低下身去, 趴在地上 , 从 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 认为他胆小。 后来 韩信召见曾经让 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 任用他做 了中尉 。 比较之下可见 李广心胸狭窄。 六、 不 善用兵 , 容易 冲动 : 李广武 艺超群 , 英勇过人 , 却爱 逞匹夫之勇 , 做为将 军 , 经 常一个人 冲上 去与敌人拼 杀 , 置大 军于不顾 , 经常 与部 下失去联络 , 另外 , 李广带 兵习惯率性 而 戴 他。 为, 军纪不严 , 对作 战没有策 略和部署 , 只是一味冲杀 , 所 以在 那 么李广如此优秀为什么不能封侯 呢 ,笔者认为有 以下 《 史记 . 李将 军列传 》 中多次看 到李广在 战役 中凭借 自身 的好 几 点原因 : 武艺 和好箭法击退敌人 ,却看不到他统领军 队集体作 战的描 白马之盟 : 汉高祖 刘邦曾与群 臣杀 白马盟 誓 “ 非刘不 述 。 王, 非功不侯 ” , 这对整个汉朝历史 的约束是极大 的 , 司马迁 与 七、 无法适应从 被动 防御 到主动进攻 的转变 : 文景时期 , 李广生 于陇西成纪 , 自 幼苦 练射箭 , 打仗英 勇无 比 , 从不 畏 惧。 汉文帝 十四年参军 , 在文景 时期 , 历任陇西 、 北地 、 雁 门、 代郡、 云 中等地太 守 , 多次与匈奴 交战 , 汉 武帝时期 又多次带 兵 出击匈 奴 , 在 匈奴军 中赢得 了 “ 飞将 军 ” 的称 号 , 然无 有大 功, 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中 因为迷路而错失战机 , 最终拔刀 自 刎, 结束 了他悲壮的一生。 那 么李广有什么优点 而被称为 “ 飞将 军” 呢? 善射力 强 , 有 勇有谋 : 李广之善 射实 已达 到 出神 人化 的境界 , 史 载有李广射 石的故事 , 李广外 出打猎 , 看见草 里的 块石 头 , 以为是老虎 就向它射去 , 射 中了石头 , 箭头都射 进 去 了, 过 去一 看 , 原来是石头 。 接着重新再射 , 始终不能再射进 石头 了。李广做上郡太守时 , 一次 出城追击 三个 匈奴人 , 射 死 了两个 , 活捉 了一个 , 这时突然 出现 了几千名匈奴骑兵 。李 广 的百名骑兵都大为惊恐 , 想 回马飞奔逃跑 。 李广说 : “ 我们离开 大军几 十里 ,照现在这样 的情 况 ,我们这一百名骑兵 只要 一 跑, 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 , 我们 会立 刻被杀光 的。现在我们停 留不走 , 匈奴一定 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 的, 必定不敢攻击我 们 。” 李广 向骑兵下令 : “ 前进 ! ” 骑兵 向前进发 , 到 了离匈奴 阵 地还有 大约二里 的地方 , 停下来 , 下令说 : “ 全体下马解下 马 鞍! ” 骑兵们说 : “ 敌人那么多, 并且又离得近, 如果有了紧急情 况, 怎么办? ” 李广说 : “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 逃跑 , 现在我们 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 , 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 诱敌之兵 。” 于是匈奴骑兵始终不敢来 攻击 。 二、 身先士卒, 爱兵如子: 史载李广与士兵同甘共苦、 同进 同退 , 每战必身先 士卒 , 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 , 见到水 , 士兵还 没有完 全喝到水 , 李广不 去靠近水 ; 士兵还 没有完全 吃上 饭 , 李 广一 口饭也不尝。 因此 , 士兵们都愿 意追 随他 , 百姓也很 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广难封的原因
摘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使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李广难封的悲剧给后人留写了无限的感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剧呢?本文从大的两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其原因。
关键词:自身原因、外界原因
一、自身原因
1.性格缺陷
(1)自负其能,过度自信
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
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
李广守城时曾经亲率一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士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千骑兵,李广的一百士兵非常恐慌。
李广命令士兵前进扎营,假装诱敌,让匈奴不敢来袭击,然后半夜撤回了军营。
如果匈奴没有上当,强行袭击,李广和那一百士兵必定为匈奴所虏。
他自负其能让自己和士兵陷入险境,虽能侥幸全身而退,却不值得称赞。
(2)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
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
”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
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3)性情冲动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按照当时的礼节,调走的将领要与总统帅有个告别仪式的。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
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未能参战,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4)讷口少言,脾气古怪
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语,不但不说话,脾气还很倔强。
他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公然藐视上级领导。
在漠北之战,李广和赵食其却在大漠中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卫青回合的期限,按当时的律法是当斩的。
卫青派人去调查此事,准备向武帝报告。
李广非常地恼怒,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最后自刎,结束了一生。
(5)性格残暴
李广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
李广诱骗他们八百多人投降,投降后却把他们杀光了。
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
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的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
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
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
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
用欺诈的手段杀光了已投降的人可见李广不但不守信用,而且残暴无比,令人汗颜。
2.军事局限
(1)治军不以纪律,不重文书,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
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
(2)缺乏战略意识,无大将之才。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
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
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
(3)纯军事主义,无政治意识。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
李广拿到了叛军军旗。
在古代,在战争中,谁拿到军旗,谁就立了功,要受赏的。
但是李广私下接受了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将军印。
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可以说这是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结果景帝很生气,也就没有行赏。
3.生不逢时,数奇
西汉在建立之初就受到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曾率大军征伐,结果被困平城,七日后方才逃脱。
军事上的失利以及汉建立初的民生凋敝的状况,使得西汉统治者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发兵匈奴,转而委曲求全,采取"和亲"政策以求发展。
在没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没必胜的信心下,文帝和景帝是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文景之治”不用武力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李广数奇,命运坎坷。
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
一向以硬碰硬,从而常常导致伤亡或惨败。
二、外界原因
1.封赏制度的缺陷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
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
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2)李广老矣,汉武帝任人唯亲
汉武帝希望开疆拓土,本身更喜爱青年将领担当大任。
而李广老矣。
因此汉武帝很喜欢卫青,封他做大将军,为军政最高统帅,而当年轻的霍去病涌现出来后,卫青就被汉武帝冷落了。
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汉武帝的裙带亲戚,也都被破格任用,受到包括封侯在内的奖赏不用说是非常显赫的。
而
李广没有后台,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
李广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女儿姐妹在宫中做贵妃,虽然作战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闻。
(3)卫青假公济私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
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因为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而且当时卫青的恩人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三、总结
李广的难封的悲剧性因素其实是很多的,有表面的、深层的,时代的、个人的,偶然的、必然的。
悲剧性人物李广是一本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认真吸取吸取教训。
【参考书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11第二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6
〈现〉王传武《李广的悲剧与意外后果》.2006.3第33卷第二期山西师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