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1、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的态度。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立足课本提炼观点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跳出课本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一、导入新课

猜字谜:小老鼠看书(打一四字成语)——咬文嚼字

二、解题

1、释义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2、明确观点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算是一个贬义词。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咬文嚼字》属于哪个意思?

朱光潜先生别出心裁,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齐读第3段)

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是贬词褒用。

“贬词褒用”,就是采用说反话的方法,把带有贬斥、憎恶等贬义感情的词灵活运用,临时转化为喜爱、赞美的感情。

例: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狡猾”一词本是贬义词,意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此处则贬词褒用,既表现了顽皮而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又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可谓一举两得。

“偷偷的”一词本意为形容行动不愿让人觉察,不光明正大,描绘了春天的小草生长时的勃勃生机以及不易被人觉察的情态。

例1:预付定金10000元整。

定金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履行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若买家不履行合同,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发展商不履行合同的,应双倍返还定金。“订”是可以退的但是不能赔偿。

例2:货到全付款。

某公司向某容器厂订了一千只钢瓶,关于付款,合同上表述为“货到全付款”。第一批货5百只钢瓶送达后双方方生争执。

例3:还欠款两万元。

借了3万,还了两万,还欠一万。书写人应承担最不利于自己的结果。

生活处处是陷阱,没点咬文嚼字还真不行。当然,生活中需要咬文嚼字,文学世界例更离不开咬文嚼字。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形成“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的态度。

三、研读文本

明白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接下来看看“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文末提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具体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道理的呢?

1、浏览课文1——5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道理?

咬文嚼字三例: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

示例一:郭沫若改字

比较下面语句的意味有何不同,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这”字表现力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叙述语,而是坚决的判断,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

例:《水浒》“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大虫口你倒涎!你这你这……”

“你这”式语法是否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例:《红楼梦》“你是个好小子”“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改了不好,“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而且改了之后从语法分析句子不通。

郭沫若改台词一例告诉我们,句式不同,传达的情感就不同。

例1:你这个小调皮。你是个小调皮。

例2:同样一个意思,由于句式不同,那么表达效果也有差别。①他学习好。

②难道他学习不好吗?

③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学习好。

④大家都说他学习好。

⑤他学习不赖。

例3:鲁迅《祝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先生的经典描写应,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在这里借郭沫若改字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考场作文讲求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文学大家一般不喜欢开门见山,采用纡回战术。本文就是通过事例引出观点,有的作品甚至到结尾才提出观点,卒章显志。

2、小组讨论剩下的两个事例,归纳从中得到的启示。

方法:判断改动的形式

分析改动得好不好,为什么,找出段落中的关键性语言

归纳从中得到的启示

示例二:王若虚改《史记》

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王若虚改《史记》告诉我们,繁简不同,文章的意味也不同。

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例1: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