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指研究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包括人类的二语习得,即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过程,也称为外语习得。

研究者主要关注语言学习者在习得和使用一种新语言时发生的本地化变化,也因此而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定位为一门研究语言知识、语言行为和双重事件转换的学科,处于中介文化研究、语言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三者之间。

2研究定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至今仍处于发展中,当前的研究多聚焦于把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及认知的关系联系起来,更注重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行为评价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实践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语言环境、语言能力有关的研究,比如研究双重事件转换、学习者自律行为、夸克习得理论等等。

3进展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一直在加快,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诸如Fozeki(1994)和Artz(1987)提出的“夸克”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晓语言的知识,还需要借助自己的原语言能力;在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下,人们更能够剖析语言错误的根本原因,而给出能够塑造语言学习者习得方式的解决方案。

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在重视对语言习得者习得路径及学习策略的跟踪和考量,以讨论他们的行为模式、信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以上可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在不断推进和进展,应用当下认知语言学新理论,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4研究前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极大的活跃发展潜力,也将为未来研究留下更多可能性。

未来,研究者应加强如何更有效地实践让学习人群更有效地习得语言的研究,改变研究重心,并为把习得者学习方法和经验更直接地嵌入教学过程,提供有意义的实践参考。

同时,有必要加强了解有关超越口头语言范围的语言知识,如文化素养、社会性等,其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将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定位为一门研究二语习得相关的学科,多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而且还有更多研究前景可以期待,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必将越来越趋于成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发展的简要回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语言学家通常把母 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 所关注的是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虽然也关注母语系统本 身规律的研究,但是,他们更为关注的是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learner language system)规律的研究。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其次,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 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方法上也有所不 同。
语言学家往往根据母语规则的标准来描写和 分析学习者的偏误。
例句(1)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状语通常要 放在谓语的前面。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因 为学习者还没有掌握汉语状语的位置。
例句(2)通常的语法解释是,谓语动词是不 及物动词,不具有处置义。
Corder认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在于: 偏误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师提供学习者学会了
哪些规则的信息; 偏误为语言习得研究者提供学习者怎样学会
语言规则的证据; 对于学习者而言,偏误可以作为他们发现目
的语规则的机制和策略。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简要回顾
Cord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把目光 放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考察上,把学习者的 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窗 口,从中发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 规律的。
例句(1)状语位置的偏误可能涉及学习者母 语迁移的心理过程;
例句(2)和例句(3)可能涉及学习者目的 语规则的泛化的心理过程。
此外,上述两种心理过程还反映了学习者的 言语加工策略。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目的 不同。
上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的“原则与 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理论成 为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共同 关注的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理论
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学习策略、记忆和注意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XX
PART 03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特点
REPORTING
习得过程阶段划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初级阶段
学习者开始接触第二语言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规 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 交流。
掌握第二语言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 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需求
许多国家将第二语言教育纳入基础教 育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助 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01
探究第二语言习得 的内在机制
揭示学习者如何掌握和运用第二 语言的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02
分析学习者个体差 异
REPORTING
认知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认知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直接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 策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 要作用。
母语迁移
学习者的母语认知结构和经验对 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迁移作用,包 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与之 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并逐渐融入目标语社群。
其他相关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语言学 习密切相关,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的发展和功能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迅速,第二语言习得已成为当今学术界以及实践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

据近几十年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形式与意义的连接,它涉及到一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学习与使用的过程。

研究的结果表明,语言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良好的语言习得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从过去的研究可以看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层面,从认知到情感,从社会到文化。

研究者们从这些不同方面探索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和语言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涉及到不同的人群,其特定的特征取决于其学习者特质和语言环境。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模型,以及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者可以从重复练习、看书学习、动手操作等不同方面来培养第二语言习得能力。

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掌握语言基础,学习结构,熟悉和运用习得的语言。

同样的,一个人可以阅读外国文学去探索文化,提高文化意识。

还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戏剧等来学习语言,增强记忆力。

过社交媒体的学习也是另一种模式,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和第二语言习得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更直观易用的学习环境,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率地学习语言,提高学习效率。

在虚拟环境中,语言学习者可以观看视频、聆听语音以及参与任务,这有助于提高语言习得者的综合能力和可操作语言的意义。

此外,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训练系统使用人机交互技术,例如智能聊天机器人,来模拟人类的语言交流,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口头交流技能。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到今天,研究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学习的有效方法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新的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类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 (L2) 过程中的认知、神经和教育机制。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句法模式在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Cognitive Theory) 和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 的背景下,句法理论模式声名鹊起。

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机制化的、自主的、无意识的句法规则的翻译过程。

这个模式大力倡导语言技能的层次化,强调语言规则的概括、抽象和系统性。

这种理论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抽象,推动语言学习从语义向形式转变,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但是,这种模式无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义、实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者们需要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

第二、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受到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它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认知过程,认为习得一门语言需要不断重构,迭代和动态调整。

这个模式可以处理和解读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性,因为它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本质,而且更重视学习者的交互和文化认知。

它将自己视为一种广义的理论,因此不仅限于学习过程,更涉及学习背景和跨文化联系。

尽管这个模式带来了新的视角,但它需要更好地结合实践。

第三、社会情境模式社会情境模式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社会情境中,强调个体、社群和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涉及到个体认知,而且涵盖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强调社交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种模式不仅将语言学习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中,还扩展了语言教育的范围,提供了个体、社群和文化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一、产生背景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

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 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 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 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 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1. 纵向研究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 横向研究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 通过对21 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验证了Brown 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1. 习得过程( 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 习得次序(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1. 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 Dulay and Burt (1974)被试:两组6---8 岁的儿童,一组是60 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作者:苏岩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采用历时文献分析法,以上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为起点,从语言输入、吸收、输出三个角度,对有关二语习得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最后指出这些理论成果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吸收;输出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自然和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输入、吸收与输出是三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输入”是指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能接收到的并能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输入的形式包括听和读;“吸收”是指被内化并纳入中介语系统的输入部分,从根本上讲,只有被吸收的输入才会对二语习得起作用;“输出”是指学习者在经过输入吸收后产出的语言与信息,输出的形式包括说和写。

随着认知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与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剖析输入、吸收与输出。

本文将以Krashen“输入假说”为基点,从输入、吸收与输出的角度,对二语习得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述评,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视角1.输入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Krashen在他的“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中首次使用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一概念,并将可理解输入假说,即“i+1理论”,作为其“监控模式”的核心内容。

根据Krashen(1982)的定义,如果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i,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

i与i+1的缺口或距离,是通过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结构的调整,以及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和学习者以往的经验来弥补的。

Krashen(1985)进一步指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征:可理解的,有趣且关联的,非语法程序安排的和足够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的研究开始兴起,尽管现有的成果并不算很丰富,但足以表明它们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热点,实证研究的出现也基本以此为界。

新世纪以后,学者们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汉语语法、汉字、语音、词汇四个方面发展过程的研究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其中语法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最丰富,而且开展最早,其研究势头也始终最为强劲。

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是进入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其中呈现出两个热点:了的研究和把字句的研究。

孙德坤对外国留学生现代汉语了le语法规则的习得过程进行了国内第一次个案跟踪研究,寻求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经历的过程及影响该习得过程的因素。

作者在两个阶段分别跟踪了两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L和W,研究发现:L先习得了2,约两周后习得了1,
此后出现了两个了的冲突、混淆期;W则将了的使用限制在句末的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之后,表现出对了语法功能运用的窄化和成句作用的泛化现象,并在整个学期中常回避了的使用,从而出现了不少偏误。

这篇文章在提出研究课题和纵向研究方法上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显示出个案研究方法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和特色。

孙德坤的研究拉开了了发展过程研究的序幕,之后,赵立江,Shou-hsin Teng,杨素英、黄月圆、孙德金,余又兰等又先后对这一语法点的习得过程进行了不同角度和方法的研究,使了的研究成为语法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这些研究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孙德坤以个案研究为特色,而Shou-hsin Teng,杨素英、黄月圆、孙德金等则均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规模研究方法。

其中前者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了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显示:了2较早为学习者习得;了1则要经过数年伴随一定错误比率的学习过程才能被习得;几乎没有人试图使用所谓的双了结构。

而现行的汉语教材并没有以学生了的习得过程为依据编写,有待改进。

个案研究与语料库研究的结合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接近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本质。

靳洪刚基于国外对主语突出语言和主题突出语言的区分,从语言类型普遍性角度考察把字句的习得过程,证明了母语为主题突出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主语突出语言时,会经历语法化过程;反之则经历语用化过程的假设。

文章通过语法判断测试、翻译测试、故事陈述测试等方法,考察五种把字句的习得过程,指出把字句的习得过程就是一
种语言语用化的过程,表明语言类型的普遍性对习得有一定的影响,且有助于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先后难易顺序。

该文以理论为导向、追求实证的研究路子是值得提倡的,而运用语言类型普遍性的理论观点进行语言习得研究,也很好地体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显示出汉语作为典型的主题突出语言而具备的特殊的研究价值。

汉语的把字句也是语法习得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本文之后,熊文新,高小平,余文青,崔永华,高红,黄月圆、杨素英,张武宁等也对这一特殊的汉语语法项目进行了研究。

除了了和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外,代表性成果还有:
王建勤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抽取了914条例句作为研究样本,借鉴Gatbonton的扩散模式,第一次对母语背景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建勤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和/跟不一样表差异否定结构及功能的过程的描述与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简化策略、外化过程的心理机制、语境认知与模板制作机制及策略取向等理论问题,对西方学者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检验和补充。

李英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扩散理论,通过个案研究、小组研究,对留学生不/没+V否定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在语法测试中,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会混合使用不和没,但未出现没的泛化,相反不具有一定的强势地位;习得过程中,至少有两种因素影响学习者对不和没的选择:时间词、语块熟悉度;学习者对不/没+V否定结构的掌握程度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

施家炜运用韩国留学生个案研究语料,寻求汉语语法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该文属于广义的发展过程研究,通过实证性研究,寻求到两种较易操作、也较为科学客观的衡量语言习得或语言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平均句长和平均停顿次数。

国内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近十几年发展势头仍较为强劲,成果丰富。

该领域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请见表1。

表1 国内语法发展过程部分研究成果列表
我们也注意到:汉语语法、汉字、语音、词汇发展过程研究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进入新世纪后已大为改观。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两刊20042013年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文献中,语音习得研究26篇,占比17.8%;词汇习得研究29篇,占比19.9%;汉字习得研究19篇,占比13.0%;语法习得研究39篇,占比26.7%。

尽管语法习得研究仍占据多数,但不均衡态势已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研究的内部,也同样存在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有限的语法点上,而有些项目却鲜有涉及。

从研究方法上,语法习得研究多采用语料库语料或自然语料分析的方法,以及纸笔测试的方法,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匮乏;从研究导向上,语法习得研究有自上而下的理论导向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导向两
种,而以后者居多。

选自《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疑问句系统的习得与认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