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海啸》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关于海啸的中考题语文试卷

关于海啸的中考题语文试卷

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海啸的警示海啸,一种自然界中的极端灾害,它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

然而,正是这种灾难,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海啸的威力无法估量。

它是一种巨大的海浪,可以瞬间摧毁沿海城市,造成无数生命损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夺去了近30万人的生命,震惊了世界。

这场灾难警示我们,大自然的威力无穷,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海啸的发生往往与地震有关。

当海底发生地震时,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海底地形的变化,从而引发海啸。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地震监测,提高预警能力。

同时,海啸还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台风、风暴潮等,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气象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面对海啸,人类应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海啸的成因、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

海啸作为一种跨国界的自然灾害,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共同提高预警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再次,加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沿海城市的抗灾能力,如建设防洪堤、加固海岸线等。

最后,关注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啸的破坏力。

我们要关注气候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海啸的发生。

海啸,这一大自然中的极端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生命,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1. 请简要概括海啸的成因。

(2分)2. 请列举文章中提到的应对海啸的措施。

(4分)3. 请谈谈你对海啸带给我们的警示的理解。

(4分)二、作文题目:面对海啸,我们该怎么办?要求: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海啸的认识。

2.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应对海啸的具体措施。

3. 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500字。

(满分50分)【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海啸的成因:海底地震、气象条件(如台风、风暴潮)等。

2. 应对海啸的措施:(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海啸的成因、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嘿,朋友!你知道地震和海啸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吗?
就好像一个是凶猛的老虎,突然嗷的一声蹦出来,这就是地震;而另一个像是老虎引发的巨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那就是海啸。

比如说,2011
年日本那场大地震,那动静,就跟天要塌了似的,紧接着海啸就跟疯了一样冲上岸,把好多东西都给毁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地震引发了海啸呀!
你想想看,地震不就是地球在那发脾气嘛,猛地一抖动。

这一抖动可不得了,要是在海里发生,那海水能不跟着晃荡起来嘛?这晃荡着晃荡着,不就变成了那巨大的水墙,向我们冲过来啦。

你说可怕不可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地震和海啸,我朋友瞪大了眼睛说:“哎呀妈呀,那可太吓人了!”可不是吓人嘛!就像有只大手,随时能把一切都给搅乱。

地震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点着,海啸这个“大炸弹”就可能被引爆。

咱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它们呀,不然啥时候危险来了都不知道。

你说是不是?
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可真的是好渺小好渺小呀。

但咱也不能干等着呀,得学习怎么应对呀!
那到底怎么应对呢?首先,得了解地震和海啸的知识吧,知道它们啥时候可能来。

然后呢,要是感觉到地震了,赶紧找安全的地方躲好,可别傻乎乎地还在那晃悠。

等危险过去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得时刻警惕着海啸会不会来。

总之,我们得重视地震和海啸,不能轻视它们。

它们虽然可怕,但我们也有办法去应对,只要我们准备好了,就不怕它们来袭!。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海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海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海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 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 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 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2016中考语文阅读50篇精选: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2016中考语文阅读50篇精选: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2016中考语文阅读50篇精选: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地震与海啸的关系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20年中考阅读海啸阅读题答案

2020年中考阅读海啸阅读题答案

2020年中考阅读海啸阅读题答案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年中考阅读海啸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海啸》阅读原文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海啸阅读答案 《海啸》阅读答案(6篇)

海啸阅读答案 《海啸》阅读答案(6篇)

海啸阅读答案《海啸》阅读答案(6篇)语文阅读理解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

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较重要的。

为了加深您对于海啸阅读答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6篇《海啸》阅读答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篇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变体②: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变体③: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变体④: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主旨。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首先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答题套路:(1)抒发感情:通过(),抒发(寄寓/揭露)()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了()的感情(进行评价)。

《海啸》阅读答案篇二(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和C不给分。

一对一错给对项的分。

(给分理由:D分析正确,细节较多,难度较高;B分析正确,难度不高;E原文为“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答案为“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的信念的真理性”,“善良”属推断成分。

)(2).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死也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互相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海啸》阅读及答案

《海啸》阅读及答案

《海啸》阅读及答案《海啸》阅读及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与海啸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
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
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
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
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
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
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
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
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
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
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
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
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
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
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
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来自:新华网作者张家伟内容有改动)
小题1:本文是一篇介绍地震与海啸关系的________说明文,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6分)
①“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
作用——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
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
作用——
③“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
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
作用——
小题3:“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
区域海啸”。一句中划线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和
生动两种,选文的语言应属平实说明。
B.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没
有多大关系。
C.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但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D.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的原因是: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地震发生后,
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海
啸。
小题5:日本发生了大地震以及海啸,面对这一灾难,谈谈你的感想。(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事理 逻辑顺序
小题1:举例子——说明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见得就能引起海啸,有说服力。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浪高度之高,破坏力之大。列数字、作比较——具体有力地强调了海底
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小题1:不能去掉。因为“可能”表推测,表明地震有导致海啸的倾向,但并非一定会发
生。若去掉,就太绝对了,语言就不准确了。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此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
+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四段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谈感想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