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

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8.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9.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简答题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了“救亡图存、全面抗战”的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4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3.《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

刊物宗旨在“改造青年之思想”和“批评时政”。

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在上面发表文章,鼓吹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提倡文学革命。

1920年9月由陈望接编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称为党的理论刊物。

4.遵义会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会议》。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及问答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及问答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时代的开始。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对和愤怒抗议巴黎和会上将中国的山东问题交给日本的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3. 新文化运动:指的是20世纪初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的文化观念,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为中国的文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4. 五卅运动:指的是1925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上海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工人和学生运动,又称“五三零事件”。

五卅运动最初因法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挫败而引发,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工权益、抵制日货和办学改革等。

该运动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特点,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 南京国民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是为了应对国共分裂情况下政权的重新组建而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位于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

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开始掌握政权。

6. 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制造了一起用来借口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爆发前夜的重要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伪满洲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

7. 南京大屠杀: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城内的居民进行的大规模杀戮和暴行。

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残忍的一部分,其罪行被认定为对人类罪的一种。

8.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8月28日至10月9日的中日两国在重庆召开的一次会谈,是中国国共两党和日本政府首次正式进行和平谈判。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光绪帝下诏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主要旨在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变法并没有获得成功。

2. 辛亥革命:指1911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革命以武昌起义为开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五四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

该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
的高潮,起因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并反对维护帝国主义势力。

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以学生为主导的一次大规模抗议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五卅运动:指1925年上海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劳工抗议活动。

该运动是对国民党政府及其对待工人的反抗,对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东征西讨:指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大战役。

东征是指红军长征,在1934年至1936年间,红军长征了数千公里,最终到达陕北。

西讨是指红军进军西北,在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游击队领导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军队的战役。

6. 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后,对南京市民
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暴行的事件。

这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行动
中最严重的一次暴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它们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

综述云变幻的八十年三、简答题1.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简要说明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3.简要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及其特点。

4.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5.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参考答案及解析]三、简答题1.鸦片战争前夜,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是:(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4)国防力量微弱,军备废弛。

与此同时,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阶级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2.(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

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

从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里,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苦难的历史,这其中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简答题就像是一扇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小窗户,让我们能一窥究竟。

咱们先来说说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就像是给历史中的一个个小零件做个说明书。

拿“洋务运动”来说,这就像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自救行动。

那时候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得有点懵,一些有见识的人就想着,咱得向西方学点东西来让自己强大起来。

于是就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开办工厂、学校,训练新式军队。

这就好比一个生病的人,发现别人有一种强身健体的法子,就赶紧拿过来用用。

像江南制造总局啊,那就是生产枪炮的地方,就像给自己打造新的武器来防身。

再看京师同文馆,这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地方,就如同我们现在学外语一样,是为了能和那些“厉害”的国家交流,看看人家到底为啥那么强大。

论述题可就不一样了,它像是一场关于历史的大讨论。

比如说论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那可是一群有理想、有热血的人想要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尝试。

从意义上讲,这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打开了一扇小窗,让新的思想、观念照了进来。

变法提出的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等内容,都是在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的活力。

可为啥失败了呢?这就好比一群人想要在一个老房子里搞大装修,可房子里原来的那些旧势力,那些守着老规矩的人就不愿意了。

他们力量还很大,所以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简答题呢,有点像给你个小问题让你简单明了地回答。

像“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把辛亥革命里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拎出来。

辛亥革命就像是一把大火,把封建帝制这棵老树给烧了个差不多。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可是了不得的事儿。

还建立了中华民国,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就好比原来大家都觉得皇帝统治是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发现,原来还可以有别的玩法,老百姓也能当家作主呢。

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我们得有点小窍门。

对于名词解释,一定要把这个名词所涉及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都讲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名词1.虎门销烟 1893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厉行禁烟,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

6月率地主官吏在虎门海滩将鸦片当众销毁,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2.魏源鸦片战争时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抨击时弊,倡言改革。

在社会剧烈动荡和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睁眼年看世界,编著《海国图志》《圣武记》等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大势的最高认识水平,成为提供中国向幸福学习的重要标志。

3.租界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取得的独占控制地区。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中国上海获取租界。

租界实际上是独立于中国行政、司法等主权之外的“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据点,是中国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的象征之一。

4.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

它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外人主要特权之一。

始于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外国侨民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由本国领事仲裁,它是一种扩大了的治外法权,是片面的而不是对等的。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两国之间的交往是互惠的、平等的,但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只能给予列强优惠,而不能获取列强的优惠。

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

6.永安建制 1851年太平军占领永安后进行了休整,;加强了军事、政治建设,称为“永安建制”。

主要活动有整饬军队,分封诸王、制礼作乐、颁布“天历”、清除内奸等。

纯洁了起义队伍,为太平军进一步北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厘金制度是一种商业税。

太平天国天国时期,为解决军饷问题,清政府实行了厘金制度。

1853年这一制度首先在扬州仙女庙实行,之后在全国推广。

厘金制度回生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20世纪30年代此制度才被除数废除。

8.洋务派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认识到要乡挽救清朝统治必须学习西方,他们以“中体西用”为其基本思想,提倡编练新式军队、引起机器生产、学习科技知识、派遣留学生等活动,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訢等。

其洋务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9.官督商办洋务派举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形式,由政府委派官员监督,由商人出资兴办。

一般业务由商人经管,而领导权掌握在官方。

这类企业带有浓厚的衙门习气,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结合。

10.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十几名涉嫌船员。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污蔑广东水师侵犯了英国船只,要求放人并赔礼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放了人犯,拒绝赔礼道歉。

这就是“亚罗号事件”,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1.辛酉政变(祺祥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六岁的载淳继位,江以载垣等八人辅政。

11月,慈禧和奕忻暗中勾结,发动宫廷政变,下诏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处死,其他人充军或处死,从此慈禧掌握了大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

12.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1月,清政府为适应同资本主义列强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而设立,它主管外交和通商等事务,首次任命奕忻、桂良、文祺等三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它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1901年改为外务部。

13.马嘉理事件 1875年英国驻华公使的翻译马嘉理率领武装人员从云南入缅甸欠迎接英军侵入我国,回来经过云南,向当群众开枪,云南人民进行自卫,打列了马嘉理,侵略者被赶出云南。

英公使以此胁近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14.烟台条约马嘉理事件发生后,巩固借此向清政府提出赔款等无理要求,1876年9月,由李鸿章与威妥玛签订该条约。

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及英国在长江流域的通商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的云南和西藏地区。

15.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同各省举人在北京会试期间,传来了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一千多举人签名响应。

它冲破了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变法维新思想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16.“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捕,之后中他们被除数封建顽固派残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17.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

1998年9月21日,慈禧回到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恢复太后训政。

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等,28日杀害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同时罢免其他维新派官员数十人。

除京师大学堂外,废除全部新政,变法宣告失败。

18.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召集华侨20多人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它的宗旨是振兴中华,会员的秘密誓词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

1895年1月在香港组成兴中会总部。

19.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7月在东京组织该项党。

以实行民权、民主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号召党员同心协力、力图三次革命为目的。

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使该党成了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没有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产生大的影响。

20.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粤湘、鄂、四川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在四咱尤其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2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在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下,熊秉坤等革命党人首先发难,各营革命士兵纷纷响应,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接着光复汉阳、汉口。

起义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响应,将已经高涨的革命形势推到高潮。

25.邓世昌爱国次将领,广东番禺人。

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94年黄海大战中他率领致远号奋勇杀敌,当弹尽舰伤时,他命令全速冲向日本军舰吉野号,不幸被日舰击沉,他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26.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

由于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引起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的沙俄的不满,于是俄国拉拢法国、德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日本被迫妥协,但要清政府支票3000万两白银作补偿。

此后三国向清政府邀功请赏,沙俄趁机在中国东北扩大侵略势力。

27.东南互保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勾结中国东南各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在英国的策划下,张之洞、刘坤一通过大买办盛宣怀与上海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其目的是阻止义和团向南发展。

28.府院之争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斗争。

黎元洪得到了英、美的支持,段祺瑞则取得了日本的支持。

府院之争形式上是中国两个政客集团、两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际上却反映了英美同日本在中国的争斗。

这一争斗,在中国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暴露出来。

29.张勋复辟又称宣统复辟。

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领3000辫子军(定武军)从徐州北上到达北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并逃跑。

7月1日,拥立废帝溥仪复辟,改民国6年为宣统9年。

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借机组成“讨逆军”入京讨伐。

12日,张勋兵败,复辟破产。

30.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

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以三权分立为原则,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其下设立司法、执行和评议三个部。

该组织对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31.皇族内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以奕劻为首的第一届内阁成立。

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4人,在满洲贵族9人中,皇族成员占7人,这个所谓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一个“皇族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的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

32.租借地指一个国家以租借的名义在另一个国家暂时取得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地区。

租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出租国,出租国有权要求随时收回。

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强租中国的港湾岛屿,并享有驻扎军队的特权。

租借地实际上是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一种形式,是列强侵略中国饿根据地。

33.势力范围也叫权力界限,指各国在一个国家的一定的范围内,有自由活动互不侵犯而划定的地域。

该地域不能割让给第三国,并承认该国在这一区域内有优先或独占的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为适应其资本输出的需要,在中国竟相划分势力范围,并拥有修铁路、开矿产等特权,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独占殖民地的一种形式,它给中国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四.简答题(共24题)1.简述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后果答: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是封建政府被迫用以自卫的一种手段。

③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所致。

④为了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

后果:①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分)②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烟毒泛滥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危害①破坏了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英贸易因鸦片输入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由入超变为出超。

白银大量外流,因此引起银贵钱贱现象,回生了劳动人民的实际负担。

由于有限的社会购买力由鸦片所吸收,工商业深受其害。

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吸食者意志萎靡、道德败坏,同时造成了社会购买力的极大破坏。

③加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清朝吏治愈益腐败,清军更加失去战斗力。

3.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①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侵入有顽强抵抗力。

②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有矛盾,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鸦片。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中国人购买力日益低下,外国商品对华输出大受影响。

4.简述湘军的特点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令各地在籍士绅举办团练。

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湘勇”,史称湘军。

在组建湘军时,曾国藩针对八旗、绿营的流弊,采取改革措施,使其具有如下特点:①组织上形成严格的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

②思想上灌输封建伦常名教。

③治理上恩威并用。

以这种形式建立的湘军战斗力明显提高,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5.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条件是什么?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的灾难日益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