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愈合机制
损伤的修复名词解释

损伤的修复名词解释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损伤,无论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是心灵上的伤痛,都需要经过修复过程才能恢复原状。
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理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解释损伤的修复的相关名词,并探讨其意义以及各自的作用。
一、自愈力 (self-healing capacity)自愈力指的是生物体在受到损伤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能力。
这种能力存在于许多生物体中,包括人类。
当我们遭受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时,自愈力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作用,促使受损部分的细胞和组织修复并重建。
这种自愈力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并重新找回健康和幸福。
二、再生 (regeneration)再生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恢复其原有形态和功能的过程。
在某些生物体中,如蜥蜴和水螅等,再生能力非常强大,它们可以重新生长失去的尾巴或四肢。
对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再生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些情况下,如肝脏和皮肤的损伤,我们的身体仍然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再生是一种关键的修复机制,它可以显著改善损伤区域的功能和外观。
三、愈合 (healing)愈合是指受损部位或组织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愈合通常发生在无法进行再生的情况下,如骨折或心脏肌肉损伤。
在愈合过程中,身体会以产生新的细胞和组织的方式填补损伤区域。
愈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本组织类型的愈合,二是瘢痕愈合。
原本组织类型的愈合是指受损组织恢复到与原始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如骨折愈合后的骨骼恢复。
而瘢痕愈合则是指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瘢痕组织,这种组织通常与原始组织的功能和结构存在差异。
四、再建 (remodeling)再建是指在愈合过程完成后,身体对受损区域进行进一步的重塑和调整,以使其恢复更接近正常状态。
再建通常涉及到细胞和组织的重塑,以及血管和神经网络的重建。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再建的结果往往是损伤区域逐渐恢复到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愈合的名词解释医学

愈合的名词解释医学愈合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名词,指的是受伤或创伤组织在适当的条件下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它是我们身体自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和健康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1. 愈合的类型愈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初期愈合和延迟愈合。
初期愈合是指伤口或创口两边的组织直接连接起来,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种愈合通常发生在手术切口、撕裂伤和自然断裂伤等情况下。
而延迟愈合则是指伤口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愈合,通常在较大的创伤、烧伤或溃疡等情况下出现。
2. 愈合的过程愈合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阶段、增生阶段和重塑阶段。
在炎症阶段,伤口附近的血管会收缩,血小板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减缓出血。
同时,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水肿、红肿和疼痛等症状,同时启动血液和免疫细胞的迁移。
进入增生阶段后,损伤组织开始修复和增生,新的血管和细胞开始形成。
纤维母细胞在这一阶段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合成胶原蛋白并逐渐填充伤口。
细胞增殖和基质重建的过程在此阶段得到推动,最终伤口的强度和稳定性也在逐渐恢复。
在重塑阶段,新的组织开始调整和完善。
胶原蛋白逐渐重新排列,伤口处的疤痕形成。
虽然疤痕可以帮助修复伤口,但其功能和外观往往不同于原始组织。
这一阶段也是为了保护内部组织免受新伤害的侵袭。
3. 促进愈合的措施为了促进愈合过程,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首先,保持伤口的清洁和湿润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清洗伤口,并使用药物或敷料来防止感染,可以帮助创伤愈合更快。
其次,饮食和营养也对愈合起到重要作用。
维生素C、蛋白质和锌等营养物质被证明对愈合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为伤口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促进愈合。
除此之外,适当的活动和运动也可以促进愈合。
适量的活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并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然而,过度的活动可能对伤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4. 愈合的并发症尽管愈合是身体自然的反应,但有时会出现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伤口开放、瘢痕增生和愈合不良。
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

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一、引言伤口愈合是机体为了回复组织完整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化学反应过程。
在愈合的过程中,细胞信号通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信号通路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系统,控制着细胞生长、分化、存活和死亡等一系列重要生理过程。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细胞信号通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和途径,调节和促进伤口愈合。
因此,深入研究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对于加速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伤口愈合过程的细胞信号通路伤口愈合主要包括炎症反应期、修复增生期和重塑重建期。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细胞信号通路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炎症反应期的细胞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期,创伤刺激引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使大量的白细胞、巨噬细胞和炎性介质聚集于伤口,以便尽快清除损伤组织和病原体。
细胞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期中的作用主要有:1.核因子-κB(NF-κB)通路NF-κB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核转录因子,广泛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在炎症反应期,细胞识别到损伤刺激后,NF-κB通路得到激活,导致一系列炎症介质的表达和释放,包括白细胞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凝血酶、前列腺素、氧自由基等。
2.缺氧诱导因子(HIF)通路伤口组织缺氧是炎症反应期的常见特征。
HIF通路是细胞适应缺氧环境的重要途径。
HIF在缺氧条件下得到激活后,能够诱导其下游基因转录的表达,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连接蛋白等。
这些基因的表达能够促进新血管形成和组织修复,支持伤口的愈合。
(二)修复增生期的细胞信号通路在修复增生期,伤口开始形成新的血管和组织结构,细胞信号通路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是前列腺素E2(PGE2)信号通路。
PGE2通路是一种转导神经、免疫和生殖等多种生理过程的重要信号通路。
在修复增生期,PGE2在伤口周围组织中高度表达,并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基质重构。
创伤 血小板激活机制

创伤血小板激活机制创伤是指由于外界或内部因素导致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
当身体受到创伤时,血小板激活机制会被触发,以防止过多的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其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以止血。
当创伤发生时,血管内壁受到破坏,暴露出血小板黏附分子。
血小板黏附分子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使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
血小板黏附后,它们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物。
这些物质进一步刺激周围的血小板激活,形成一个血小板聚集的过程。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伤口,并防止进一步的出血。
血小板激活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一旦创伤发生,这些调控因子会被激活,并迅速传递信号,启动血小板激活机制。
血小板激活机制的正常功能对于伤口的修复至关重要。
它能够迅速形成血栓,防止过多的出血,并为伤口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促进细胞增殖和再生。
然而,当血小板激活机制异常时,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过多或过少,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当血小板激活机制过度活跃时,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引发心脏病和中风等严重疾病。
而当血小板激活机制不足时,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使伤口无法正常愈合。
因此,研究血小板激活机制对于理解创伤处理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血小板激活机制的调控机制和相关信号通路,可以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了解血小板激活机制的异常情况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创伤引发的血小板激活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它在维持血液循环和伤口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血小板激活机制的调控机制和异常情况,有助于理解创伤处理和预防相关疾病的机制,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细胞凋亡对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

细胞凋亡对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是机体对异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细胞凋亡也是必要的,能够消除不必要的或已经受损的细胞,保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在受到刺激如较大损伤、感染或肿瘤生成时,细胞凋亡就会被过度激活,进而导致组织损伤。
因此,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双重的作用。
一方面,在损伤初期,细胞凋亡能够清除组织内部被损伤和坏死的细胞,防止损伤的扩散和炎症的侵袭。
另一方面,在损伤后期,细胞凋亡则可能会削弱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在损伤初期,发生大量的细胞凋亡是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组织。
黏膜屏障表皮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线,当外部的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于表皮时,皮肤及黏膜细胞会首先发生细胞凋亡,将受到损害的细胞及细胞套膜组织清除掉,从而达到维护机体的健康的目的。
这种大量凋亡的现象被称为炎性反应或是受刺激性细胞死亡,同样也能使机体维持平衡。
随着伤口愈合,邻近的组织细胞向创面区形成侵染范围的邻近边界,然后开始对损伤区的修复。
血管的新生也是恢复创面区正常状态的重要步骤,新的血管可以为创面区提供养分物质和重要细胞。
与此同时,大量的细胞分化、生长等现象也同样在新生血管的作用下得到加速。
但同时,细胞凋亡也开始向后期转化。
过量或过少的细胞凋亡都会影响到伤口的愈合。
尤其是细胞凋亡过少,可能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导致感染等并发症。
细胞凋亡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细胞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涉及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许多研究都着重于探寻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及对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在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也获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对于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有三类细胞凋亡因子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第一类为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和端粒酶-介导的愈合调节因子(TRF)等DNA损伤诱导的细胞死亡分子,它们在紫外线、化学处理、放射线等损伤状况下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将受到损伤的DNA发生致命的破坏。
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中的作用

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中的作用人类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由无数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不仅负责身体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能参与抵御疾病和损伤,并且能够自我修复。
在身体受伤时,细胞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催促身体愈合,并且通过自我分裂增加数量以加速愈合过程。
细胞生长因子就是这些化学物质之一,它能够刺激身体的修复机制,加速伤口的愈合,有助于恢复功能和形态。
细胞生长因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等。
这些因子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可以协同作用,促进愈合过程。
bFGF在愈合中的作用bFG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它由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具有促进血管形成、增加细胞分裂和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的能力。
当人体受到伤害时,bFGF的产生率显著增加,使得血管增生、细胞增殖和基质重建变得更加高效。
此外,bFGF还能够刺激伤口边缘的细胞向伤口位置移动,促进伤口的缩合,从而促进愈合过程。
EGF在愈合中的作用EGF主要由表皮细胞分泌,可以促进皮肤的再生和愈合。
当人体受到皮肤损伤时,EGF的产生也会增加,从而刺激受损的皮肤细胞开始自我修复。
EGF能够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刺激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此外,EGF还能够刺激肌肉细胞的增殖,促进肌肉损伤的修复。
TGF-β在愈合中的作用TGF-β是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最复杂的一种,它由多个不同的基因编码,可以影响身体的许多方面。
这种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中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TGF-β能够刺激干细胞向伤口位置分化,从而促进伤口的修复。
此外,TGF-β还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结语细胞生长因子是身体愈合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身体的修复。
不同种类的细胞生长因子可以协同作用,在人体受到创伤后迅速启动身体的愈合机制,缩短治疗时间,并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侵害。
大黄素对家兔实验性皮肤创伤的促愈合作用及其机制

大黄素对家兔实验性皮肤创伤的促愈合作用及其机制唐甜;杨静【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年(卷),期】2006(020)002【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治疗皮肤创伤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切除伤创伤模型,同时滴加绿脓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黄素(100~200 μg·g-1)敷于创面,每天1次,连续7 d或14 d.观察创面面积、创面细菌数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生化测定创面组织蛋白和羟脯氨酸(OHP)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TGF-β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Smad 2, 3, 4和7表达.结果大黄素(100~200 μg·g-1)随药物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创面愈合百分率和降低感染创面表面细菌数;创面组织蛋白和羟脯氨酸的含量也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病理结果显示,大黄素200 μg·g-1明显促进创面炎性渗出物吸收、肉芽组织形成和表皮增生.随大黄素浓度的增加,与基质对照组相比,TGF-β1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均有显著差异;对Smad 4蛋白表达无影响,大黄素150和200 μg·g-1使Smad 7蛋白表达降低; 大黄素200 μg·g-1使Smad 3和Smad 2表达增加,其他剂量则无影响.与rhEGF组相比,大黄素100和(或)150 μg·g-1组使Smad 2和Smad 3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大黄素促进实验性皮肤创面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TGF-β1 和Smad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总页数】8页(P112-119)【作者】唐甜;杨静【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1;武汉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家兔实验性寒区野外冻伤对创伤性骨折愈合影响的临床及X线观察 [J], 隆孝才2.苯妥英促创伤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J], 宋述强;程天民3.大黄素对实验性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TGFβ1表达的影响 [J], 唐甜;陕光;张妍4.蜕皮甾酮对兔实验性皮肤创伤的促愈合作用及机制 [J], 周云峰;吴旭;吴昌昊;张元中;张子良;王武军5.艾纳香总黄酮对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J], 许罗凤;王丹;庞玉新;杨全;夏奇峰;李小婷;马青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周期调节与创伤修复研究

细胞周期调节与创伤修复研究细胞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单位,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
而细胞的复制和分化,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细胞周期调节过程。
一旦细胞周期调节发生异常,就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研究细胞周期调节机制,既能深入了解基本的生物学规律,又能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分裂到分裂的整个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G1期、S期、G2期和M期。
其中,G1期为细胞增长期,S期为DNA合成期,G2期为前期,M期为分裂期。
当细胞进入某一个阶段后,必须经过一系列检查点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些检查点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防止异常细胞的过度扩张或与周围组织的错乱。
细胞周期调节的失常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些癌症细胞可能会通过突变、缺陷或异常表达等机制,破坏细胞周期调节机制,使细胞恶性增殖和扩散。
此外,许多癌症治疗方法也是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例如,化疗或放疗等方式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与癌症治疗不同,创伤修复中的细胞周期调节机制则是为了促进细胞增生和分化。
创伤修复是指机体对各种外伤、烧伤或手术等伤害后所进行的自我修复过程。
在创伤修复中,细胞必须快速增殖和分化,以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
同时,这个过程必须受到准确调节,否则可能引起各种组织功能失调或甚至疾病。
在创伤修复中,细胞周期调节机制的关键作用主要在于细胞分裂和增殖的控制。
细胞周期调节的不同阶段受到各种激素、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例如,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生长因子如FGF、TGF-β和PDGF等都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和增殖,并促进新的血管形成和组织修复。
同时,一些信号通路如PI3K-Akt、Ras-MAPK和Wnt-β-catenin等也可以参与细胞周期调节。
这些信号通路通过转录因子等分子机制影响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并最终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除了基础研究外,细胞周期调节与创伤修复的研究对于临床医学也具有广泛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愈合机制 路易斯.桑斯 和 塞缪尔.史密斯 介绍: 选择正确的切口、缝合材料以及闭合技术对手术后促进患者自身的修复机制和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注重这些细节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诸如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确保良好的美容效果。为了正确地选择缝合材料和创口闭合技术,医生有必要充分理解创伤愈合的生理过程,进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在此,我们讨论创伤愈合的病理生理学、缝合材料的性质和创伤愈合机制。
病理生理学 创伤愈合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炎症阶段、迁移阶段、增殖阶段或纤维形成阶段和促进成熟阶段。与迁移阶段相伴随同时出现的是上皮形成和神经、血管生成(图5-1)。上述的各个阶段分别描述如下:
炎症阶段 炎症阶段是肌体对组织创伤的最初反应。当组织被外科器械切开后,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出现损伤。细胞受损、血管破裂,多种血管和组织因子在损伤区域发生相互作用。损伤区域的血管经过短时间的收缩后,受损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局部未闭合的小血管扩张。血小板与受损伤的血管内皮和暴露的胶原相互作用形成栓子堵塞破损血管。补体系统被激活并激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其中包括:局部血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管舒缓素系统。创伤局部出现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溶解,并且释放诸多炎症介质,尤其是缓激肽、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组织胺。此外,补体系统通过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和释放组织胺直接诱导肌体的趋化性反应。这些炎症反应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细胞自溶、局部血管生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以及白细胞向炎症反应区域迁移。在血小板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白细胞自上皮细胞之间向血管外迁移的同时,蛋白质和血浆自受损的血管向外渗出。受损伤组织迅速被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可溶性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填充。肌体的炎症反应强度通常反应组织损伤程度。
在参加炎症反应的白细胞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占有主导地位。这些细胞积极地主动迁移到受创伤的组织中,并且活跃地吞噬坏死细胞碎片和细菌。最终多核巨细胞成为创伤区域的优势细胞。
然而,随着白细胞迁移进入创口下层,存活时间短的粒细胞死亡,生存期长的单核细胞比例增加。
上皮形成 在创口底部发生炎症反应的同时,创口边缘同时也发生了重要事件。立即黏附在手术切口边缘的表皮细胞在损伤后24~48小时开始增厚(图5-2)。位于边缘的基底细胞开始变薄,并向缺损处迁移,最终覆盖缺损。部分基底细胞重新恢复其立方形的形态。当上皮细胞层完全形成后,通过有丝分裂开始变厚。愈合后的上皮组织比较薄,色淡(图5-2)。
鳞状上皮细胞使用胶原酶降解位于其前方的组织,为其向创口方向移动创造条件。上皮细胞通过逐渐破坏组织缺损形成的焦痂这种方式前进。上皮形成过程在焦痂形成最少的损伤部位效率最高。
皮肤缝合可导致上皮组织的微小损伤。有时会把角化上皮带入缝合道,在成熟的创口形成小囊。缝合处上皮形成可能会遗留难看的疤痕,使用皮肤胶带或皮肤U形钉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发生。早期拆线或拆除U形皮肤钉用皮肤胶带替换也能达到此目的。
开放伤口几乎都要被血凝块覆盖。上皮细胞在血凝块下迁移,保持与创面直接接触。蛋白水解酶消化血凝块的基底部以便于上皮细胞迁移。随着上皮生成的进展瘢痕组织与逐渐愈合的创面分离。在大的创伤表面,这种上皮生成过程需要经过大面积的肉芽组织床表面。大量上皮细胞伸展生长,进入结缔组织形成伪足样网钉结构。这些突出的网钉保持的时间不长,伪足的退行直接形成了皮肤-上皮边缘。经过30~40天后,上皮再生的创面被一层瘢痕上皮覆盖,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上皮的特点是薄而质脆。在显微镜下,瘢痕上皮缺少网钉,与正常上皮容易区分。最后,优于瘢痕收缩,它会比最初的创面缩小许多。在此只简单地讨论创口收缩。
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形成是创伤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损伤会破坏有效的组织血液循环。此外,炎症细胞的代谢量增加,导致对氧和营养物质需求增加,进而加剧了局部血液循环的不足。局部能量供应严重不足更突出了重建局部有效微循环的重要性。新生血管必须替代陈旧的受损的系统。创伤部位的新生血管为组织愈合获取源源不断的营养提供了方便。
大家公认,新生血管基本都是在现存的血管基础上产生的。其最初的生成方式均是毛细血管发芽。血管生成有三种方式。第一、作为创伤愈合的第二阶段生成一套全新的血管系统。第二、创伤血管与一个不使用的循环连通,皮肤移植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例子,宿主的创面血管床为移植物提供血液循环。第三、创口一期愈合,血管生长入创伤组织。
而起愈合创口的新生血管网再生。最初,血管内皮细胞自创口边缘有功能的血管向创伤部位出芽,据推测,是血小板和巨噬细胞的生物信号激发了这一出芽过程。有功能的树根不同的毛细血管袢生成这种毛细血管芽,相互连接,重建血液循环。但是这些新生血管的基底膜不完整。这些血管非常脆弱,容易渗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种胶原酶,它可以讲解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便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血管可以参与大血管的形成或停止发挥功能进而蜕变消失。
在组织一期修复过程中,血液循环在2~3内建立,在此期间,创口粘连。创口的边缘相互靠近有利于血液循环的建立。有血栓形成的大血管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复通,这些酶还可以促进红细胞通过纤维蛋白网孔。血管内皮细胞很显然是跟随红细胞的路线前进。包括皮肤移植的新生血管形成的试验研究证实移植皮肤的旧血管最初是先充满红细胞然后才建立有功能的血管网络。
迁移阶段 创伤的炎症反应通常在第2~3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此时,创口内的细胞的特征会发生一些改变。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替代粒细胞。此阶段最突出的改变是旺盛从血管出芽式生长;细小、虚弱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细胞。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总称。这一增殖的直接结果是填充断裂组织的间隙。此后不久上皮细胞迅速增殖,覆盖创伤部位。如果修复过程正常,一周内上皮形成完成。肉芽组织退缩,并可以看到胶原合成征象。 巨噬细胞最初负责消化失活和组织,移除异物,吸引成纤维细胞进入创口。通过使用抗巨噬细胞血清的试验证实,巨噬细胞是创伤正常愈合所必须的。没有巨噬细胞,受损的细胞和组织不能被正常清除,创口的强度很差。巨噬细胞释放参与巨噬细胞游走、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出芽的物质。相似的研究证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不是创伤愈合必须的因素。
组织损伤后短时间内,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分化成迁移的成纤维细胞。在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清除了坏死组织、血凝块和异物后,成纤维细胞迅速迁移进入此区域。在炎症反应早期,纤维蛋白贮存于此并充当止血的屏障,同时还为修复成分提供框架。
迁移的使用纤维蛋白纤维作为支架。但是目前还不清楚纤维蛋白纤维是否具有趋向活性或。事实上,大量纤维蛋白可能通过机械地阻断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迁移。成纤维细胞不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这些作为清除纤维蛋白的工具的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激化剂储存在毛细血管芽内。
大范围血肿、坏死组织和会阻碍成纤维细胞迁移。通常情况下,创伤后第3天至第5天出现强烈的纤维形成和血管学成反应。
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同时进行。成纤维细胞最初合成并分泌基质成分、蛋白多糖和多种糖化蛋白。大约在创伤后的第4天纤维组织形成的胶原合成便已经开始了。
纤维组织形成(增殖阶段) 在纤维组织形成阶段创伤区细胞的特点保持不变。胶原快速合成并迅速降解。已经迁移到颗粒化的创面。这些上皮细胞分泌胶原酶,帮助改变创伤区域的胶原含量。与瘢痕上皮组织相互作用的成纤维细胞也胶原酶。
纤维组织形成大约持续2~4周。在这一时期的最后阶段,大部分神经血管网络已经退化。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和创伤区粘多糖的含量以及胶原合成速率均下降。随后是促进创伤成熟阶段。
胶原 胶原主要与创伤区的抗拉强度有关。创伤区通过特殊方式获得抗拉强度(图5-3)。在损伤后的最初4~5天称作迟滞期,在此期间创伤区没有可感知的抗拉强度。随后,抗拉强度迅速提高。这一上升曲线的最大斜率大约出现在手术后的第15天(图5-3)。纤维组织形成期的特点是创口的强度迅速提高。
在纤维合成期之后皮肤和筋膜的强度继续提高。强度提高速率迅速减慢,但是在手术后一年事件内,其强度仍在继续提高。重要的是,即使在一年后,创口皮肤的强度仍较周围正常组织低15%~20%。创伤区的抗拉强度是与创伤区域胶原含量平行升高的。在成熟期,现存的胶原纤维形成交联是创伤区抗拉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弹力蛋白是结缔组织中第二位重要的纤维成分。它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不被更新,并且在创伤修复过程中不起作用。
胶原化学 胶原是一组具有两种特性的生物蛋白。第一、胶原是由三种线性肽链组成的,每个肽链大约由1000个氨基酸组成,成为α链。α链中氨基酸便有一个残基。其中三分之一地氨基酸是脯氨酸或羟脯氨酸。测定的羟脯氨酸含量与组织中的胶原含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为氨基酸含量实际上与胶原是一致的。赖氨酸是另一种与胶原含量有一致关系的氨基酸(图5-4)。
第二、每个α链都按右手螺旋旋转。三个α链平行排列,旋转成左手超螺旋结构,这种复杂的三维结构是胶原所独有的。这种结构解释了胶原除长度(3000Å)和狭窄的宽度(15Å)之外的强度特点。
通过亚分子结构分析已经确定了4种类型的胶原(表5-1)。I型胶原,是皮肤和腱衍生胶原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包括三个α链,其中两个是相同的。通常相同的这两条链被称为α1链,有差异的另一条链称为α2链。然而,两条α链可以共价结合成一条β链,或者三条α链共价结合成一条γ链。
II型胶原只在软骨中被发现。它包含3条与I型胶原结构相似的α1链。III型胶原由3条相同的与I型和II型胶原相似的α链构成。III型胶原只在一些成人组织中少量存在。皮肤损伤时会有一些III型胶原沉积,但是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被I型胶原取代。IV型胶原只出现在基底膜。
表5-1:结构和遗传方面有差异的胶原
类型 组织分布 特征
I 骨头,腱,皮肤,牙本质,韧带,筋膜,动脉和子宫 脊椎动物成熟器官最常见的类型:由两种链组成 II 透明软骨 羟脯氨酸和糖基化的羟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 III 皮肤、动脉和子宫 羟脯氨酸含量高,含有链间二硫键
IV 基底膜 羟脯氨酸和糖基化的羟脯氨酸含量相对高,含有链间二硫键,可能含有大的球形区域
在成纤维细胞中,α链的合成与其它蛋白质合成相似,只是额外增加了一个独特的羟基化反应(图5-4)。没有转运核糖核酸(tRNA)结合羟脯氨酸或羟赖氨酸至胶原。与此相反,脯氨酸和赖氨酸被混和进α链,随后被羟基化。维生素C是羟化作用的重要辅助因子。这一反应需要脯氨酰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如果没有维生素C,胶原将欠羟化,不能合成特征性的胶原。坏血病就是由于C缺乏造成的,其特点是伤口愈合不良,毛细血管脆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