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

合集下载

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陈东林包烨华楚佳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6期[摘要]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治疗方案在临床不断应用,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本文主要围绕经筋理论,阐述从经筋角度认识膝骨关节炎,基于经筋理论的诊查方法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运用及膝骨关节炎的经筋病变规律,总结近年来基于经筋理论的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指導临床治疗。

[关键词] 经络;经筋;针刺;膝骨关节炎[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6-0193-04[Abstract] Meridian sinew is the system of the qi stagnating, gathering, dispersing, and collateralizing in the sinews, muscles and joints of twelve meridian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Acupunctur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meridian sinew theo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have also confirmed that acupuncture based on the meridian sinew theory has a definite clinical efficac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Based on the meridian sinew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knee osteoarthrit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ridian sinew, th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methods based on meridian sinew theory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the law of meridian sinew lesion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study achievemen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based on meridian sinew theor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provide better guida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Meridian sinew; Acupuncture; Knee osteoarthritis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骨关节疾病[1],临床多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周围的疼痛、肿胀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筋有寒 , 急 , 则 引颊 移 口 , 热 则 筋 弛 纵 , 不 胜 有 缓 收, 故僻 ”“ 厥 阴 之筋 …… 其 病 …… 阴 器 不 用 , ,足 伤 于 内则不 起 , 于寒 则 阴缩 入 , 于 热则 纵 挺 不 伤 伤 收” 。而“ 少 阳之筋 … …从左 之 右 , 目不开 , 足 右 上
毒— ・
(展 苎



。 . № 9
灵枉 经奠理 逾在针 灸簟床 的应用概
金 星 指导: 陈 捷
福建 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 00 501 [ 摘 要]对 ( 枢 ・ 氓 经筋》 中相 关理论 的分析 , 篇 结合现代对 于经 筋实质 的研究 以及 经筋理论在针 灸临床
Ap l ai no ‘ f n p i t f‘ c o Co i ”M u c lt r e r u u cu eCl ia s u au eTh o yi Ac p n t r i c l n n
JN Xig Di co: HEN I n r trC e
Fjo U i r t o C F zo ui, hn 50 1 ui nv sy fT M,uh uFj ,C i 3 0 0  ̄ e i  ̄ a
9 2


—— —
中国 科 技 \
/ 牲 m 期 利
两I呻I 2J 第 第 期 羞 ” 灯 用 。张 介 宾 《 类 经 》 :燔 针 , 针 也 。劫 刺 , 火 气 而 劫 散 寒 邪 日 “ 烧 因 也 ”“ 针 者 , 纳 针之 后 , ,燔 盖 以火 燔之 使 暖 也 。 ” 可 见“ 针 火 针 ‘ 刺 ” 为 一 种 刺 法 , 要 用 于 燔 焯 实 主 逐 寒邪, 治疗 筋 寒 转 筋 之 病 症 , 如 《 正 灵枢 ・ 筋》 经

经筋痹及有关的针刺方法

经筋痹及有关的针刺方法

经筋痹及有关的针刺方法有关经筋痹及有关的针刺方法做一下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经筋痹即十二经筋痹,是因劳逸不当,外邪侵袭,经筋痹阻,筋脉失养而致,以十二经筋所属的某处筋骨、肌肉、关节等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痹症,也是指病位主要在十二经筋组织的一类痹症:经筋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经筋痹论治较少。

部分医家虽对经筋痹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但仍不系统,且认识模糊。

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痹证仅仅看作是内科杂病,完全摒弃了经筋痹的内容,与《内经》原旨殊不符合。

随着对痹症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薛立功教授对经筋病系统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筋痹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经筋痹论述的整理和研究,以求能更准确地认识经筋痹,使经筋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经筋痹全称十二经筋痹,是按人体的十二经筋组织部位命名的一组痹症。

十二经筋即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是中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体系,“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病变主要导致肢体运动失常,出现筋骨疼痛、关节肿痛、筋急和筋纵等痹证症状,而形成经筋痹:由此可见中医也是有解剖及生理概念的,而不是只有气血观念的。

经筋痹的病因病机经筋痹的发生内因与劳逸失度、体虚久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外冈以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为主。

此外,跌打损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亦常为致病原因。

1、劳逸失度长期劳作,肢体筋肉、关节过度的负重,使相关经筋慢性损伤,或长期的关节制动,皆可使气血运行涩滞,痰浊瘀血停滞经筋,或经筋失却濡养,导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功能失常,筋肉失其解利自如,机关失却滑利,久而引发本病。

如《素问·宣明五气》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出劳累过度、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经筋理论与筋针疗法PPT30页

经筋理论与筋针疗法PPT30页

END
经筋理论与筋针疗法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

中国第一本针麻专题刊物 《针刺麻醉》后改名《针刺研 究》,在提供国内外针麻情况 和促进推广针麻研究工作方面 作出贡献
④诱导和留针:手术前对穴位先进行一段时间刺激,称为 诱导,一般20~30分钟左右。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 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进行普遍运针,时间 稍长;后者是对重点穴位进行运针,在术前五分钟进行。 手术过程中刺激一般须较轻;但对某些敏感部位,手术时 可加强针刺感应;某些手术刺激较轻的步骤,可暂停运针 或通电,予以静留针。例如脑外科切开脑膜后就可静留针 一段时间。
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采用灸法治疗痛症。针灸广泛地 治疗疼痛性疾病,且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但 跨进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 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 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 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我们先介绍一下针麻的优、缺点和作用、方法。
● 针刺麻醉的优点 :安全、无副反应;适用范围广;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同医生配合;术中生理扰 乱较轻,术后恢复较快。
1. 使用安全,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
因为针刺作用本身是对机体的良性调整,无不 良的副作用,因此可以避免因用药引起的医源性疾 病以及因操作失误或用药过量而导致的意外,同时 针刺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功能还可提高某些手术的安 全度。
• 目前除中国外,临床仍在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 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随 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渐趋活跃: 人体痛阈的 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 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 的心理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观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 ,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从理论 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阐明了针麻镇痛是有物质 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 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筋理论结合毫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

经筋理论结合毫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

经筋理论结合毫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摘要: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椎间盘反射、纤维环断裂、啃骨引起的综合征,神经痛或根和尾神经压迫。

临床症状“腰痛”、“四肢麻木或桡部疼痛”是临床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被称为“新九针”之一的毫针刺法在治疗颈椎病和三叉神经痛方面显示出其优越性。

本课题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研究内容,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的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以丝状针针刺法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丝状针针刺法的基础上采用毫针刺法,通过两个疗程的观察,评价治疗前后j0a腰痛评估系统和mcgi11疼痛问卷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客观评价,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经筋理论;毫针刺法;腰间盘突出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是由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纤维环断裂、骨髓疝引起的综合征,神经刺激或神经根和尾神经的压力。

大多数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或放射性切除”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是什么。

中医中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名称但症状常见于中医“腰果”、“腰腿痛”和“关节痛综合征”,认为关节痛综合征是由肿瘤、疼痛和麻木引起的,由于经络长时间劳累或梗阻,肌肉和静脉阻塞,或因风、冷、湿导致经络营养丧失,引起子午线不良弯曲和拉伸的原因。

治疗可分为手术、非手术和治疗。

专家报告说,认为只有10%的患者真正需要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复发率高,外伤通常不是该病的首选临床治疗,80%到90%的临床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来缓解甚至治愈,未经处理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按摩针灸,针灸法治疗,主要手段是针灸,由于其治疗方法的多样性或组合,在这一领域广泛使用,具有简单和廉价的特点,患者愿意接受。

1.从经筋理论三个方面(理筋、柔筋、强筋)进行分析1.理筋筋脉管理是指综合运用多种中医技术,调整经络损伤中的一些“腱结”和“腱痉挛”,缓解肌肉收缩,放松关节,平衡周围软组织,达到理解和修复的效果。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针刺麻醉疗法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针刺麻醉疗法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针刺麻醉疗法【概述】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

它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手术时病人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机体康复快等特点。

本疗法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疗法创始于1958年,上海、西安的有关医疗单位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

以后,迅速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引起强烈反响。

至1959年底,有上海、陕西、湖北、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江西、黑龙江、甘肃、广西等省市区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但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

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了渐趋活跃。

人体痛阈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生化指标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

30余年来,针麻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巩固四个重要时期,临床应用病种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种常见手术,应用病例超过200万例。

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说明针麻镇痛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本内容】一、术前准备1.术前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历、神经类型和思想情况,以确定针麻手术方案,然后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备采取相应的措施。

2.针麻手术时,病人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术前需将针麻的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绍,以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3.术前,可在病人身上选穴试针,了解“得气”情况及对针刺的耐受力,以确定手术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

二、选穴选穴以易得气、无疼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方便为原则。

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刺麻醉的原理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当今医学领域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干扰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针刺麻醉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领域,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本文将对针刺麻醉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针刺麻醉的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和神经系统。

针刺麻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针刺麻醉被称为“针砭”,是一种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刺麻醉的原理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麻醉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激活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麻醉的效果。

具体来说,针刺麻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麻醉效果:第一,刺激穴位可以产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可以影响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知。

第二,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神经元的放电,从而减轻神经传导。

第三,刺激穴位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加快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用于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

针刺麻醉在治疗疼痛方面尤为有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刺麻醉还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在临床应用中,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穴位的选取,不同的穴位对麻醉效果有不同的作用。

其次是刺激的技术和强度,刺激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对麻醉效果也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内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作用,而致经筋任何一个局 部性组织发生病变时,导致全身性的联锁反应,出现单纯型 和/或复合型的以疼痛和可触及有形的病理改变等临床症状 和体征,现代称之为“经筋病症”。经筋病症的特点,主要有 疼痛性、痉缩性、静态性、痉缩结灶性、痉缩失均衡性、压迫 性、累及性、累及演进性、隐蔽性、致疲劳性、类似性、多维性 等,其中疼痛性是经筋病症的最常见特点,痉缩性是经筋病 的最基本的病理病机基础。
【中圈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识码】 A
肼∞u鹪虹g 厶1弘昭1,
A姗.Z硼k喈岬1眦.tu聆1.舢‰峨,曲劬商反a如胍咖e口Murcs^dket砥如咖姚1旷1IA∞c印ryu聊£眦时口胁以艄n胁—r胛矧凡on1,,舶z矾础ⅣiG2m0n020,30肋,^珊『fGm鼽;∞2.一‰把昭,1l,咖f
3经筋与针刺麻醉的关系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经筋的循行分布和神经分布极 具相似性,人体痛觉等感觉的产生主要与神经系统的传导功 能有关。而作为50年代末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麻 醉,它是在中国传统中医学针刺镇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针刺人体穴位和手法诱导,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的一 种非药物麻醉的新方法。针刺麻醉的成功,标志着针灸学已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 它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了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 方法,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神经生理、生物化 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 研究,它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J。既然 经筋循行分布与神经的分布极为相似,针麻主要是通过改变 神经的感觉传导而发挥作用的,那么经筋与针麻之间又有怎 样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近年针麻文献资料(65 篇)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各图。
·41·
2经筋的分布与神经的关系
从经典著作对经筋的循行分布描述来分析,其在四肢部 的循行分布与现代神经解剖中相应部位的神经分布极为相 似。《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 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 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 内廉……”,这种循行分布的描述与现代神经解剖中尺神经 的分布大体吻合。《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 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 膈内廉,入腋下,出缺盆……。”还有手阳明之筋的循行描述, 这两者的循行分布和现代神经解剖中桡神经的分布基本相 似。“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 上臂阴,结腋下……”这与正中神经的循行线路很相似。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 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 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 ……”,这两者的循行分布与股神经的分布基本相似。“足 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 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 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足阳明之筋, 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 上结于髀枢”这三者的循行分布与腓浅神经的分布相类同。
另外,从经典著作对经筋在头面部的分布和其病症的叙 述中分析,经筋的功能失调产生的症状与现代神经解剖中脑 神经受损出现的症状相似。如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 入系舌本”“其病……舌卷”;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耳中鸣痛引颔”;手 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顺;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 左角,络头,下右颔。”与面神经麻痹有关,这些分布和症状分 别与第Ⅶ、Ⅷ、Ⅸ对脑神经的分布与症状相似。足太阳之筋, “其支者,别人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 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 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 用,命日维筋相交”;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 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 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 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 僻。”从这些循行分布和症状来看,足三阳经与脑神经的关系 也是十分密切的。手足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功能失调与脏腑 病症也有关系。如“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散贯贲,合 贲下,抵季胁。其病……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手心主 之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胸痛息 贲。”“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 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唾血脓者”,这说明手三阴经筋主 要与胸腔中的脏腑功能有关。又如“足太阴之筋,……聚于 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筋属于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 主要功能是“联络肢节,保护内脏”,其循行分布绝大多数与 经脉一致。但随着现代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断发展,经 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于临床工作,这一过程 完全符合“理论一实践.理论”的科学形式,针刺麻醉就是在众 多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医疗工作者的创 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近代针灸史上的一大创 新,那么,探寻针刺麻醉的理论基础就成为目前研究并进一 步发展针刺麻醉的要务,通过对近年来针刺麻醉的相关文献 和经典中医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经筋理论可能是针刺麻醉 的理论基础。
·40·
文章编号:1005羽57(2006)12-0040讲
·论
垤·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
吴焕淦1, 张仁2, 口锁堂1, 刘立公1,施征1 (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2.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摘要】从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出发,分析经筋与神经、神经与麻醉、针刺与麻醉的关系,并从以往针刺麻醉文献资料统计结 果来佐证其临床实践应用价值,论证经筋理论在针刺麻醉中的关键作用和如何从经筋理论阐释针刺麻醉。 【关键词】经筋理论;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原理
经筋循行走向:从《灵枢》中论述的十二经筋循行来看, 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为始,向上行布散于头面、躯干及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1D302)
作者简介 万:方吴焕数淦据(1956一),男,教授,博士
胸、腹腔。经筋虽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但其循行 布散中具有广泛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起了机体某一局部的 有机协调关系。如足三阳、手阳明经筋皆结于“劓”(颧部) ,足三阴、阳明经筋皆聚于“阴器”,手三阴经筋合结于“贲” (胸部),足阳明经筋“合少阳。……上合于太阳”,足少阴经 筋“与足太阳之筋合”,手少阳经筋“合手太阳”,手少阴经筋 “交太阴”等。大多数的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支配, 具有产生主动性随意运动,从而带动机体活动的功能,这种 运动会对经脉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而经脉具有流 注传递顺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能产生随意运动。
25
裁20 《15 暖lO 翻5
O 列缺扶突合谷间使内关气舍太冲天鼎外关支沟足三里 穴位
图l颈部手术麻醉用穴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颈部手术针刺麻醉主要选取合谷和扶
突两穴,这两穴都分布在手阳明经筋线路上,《灵枢·经 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 ……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顾;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这说明手阳 明经筋不仅循行分布于颈部,而且与头颅亦有联系。通过针 刺这两穴起到的麻醉作用,可以反证说明手阳明经筋“挟 脊”“络头”,就是经筋循行分布和神经分布的相似性,只不 过现代神经的分布描述是从中枢(上部)向下(周围)进行, 而经筋的描述是从周围(下部)向上(中枢)进行的。但如果 单从经脉、经别角度出发,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分布是在颈 部,也与脊柱相联系(“入柱骨”),可不直接与头颅联系,经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未与任何脏腑直接发生属络联系,但 不少经筋在循行过程中均进入胸、腹腔,使其循行有内、外行 之分。手三阴经筋均进入胸腔:“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 散贯贲,合贲下”;“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 脐”;“手厥阴之筋……散胸中,结于贲。”足三阴经筋中,唯 “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手、足三阳经 筋均行于体表,不入胸、腹腔,符合中医理论“阴主内,阳主 外”之观点。
·42·
脉与神经的相似性比经筋差,而手阳明经筋弥补了其循行分 布上的不足,所以,从经筋理论来阐释针刺麻醉作用机理更 具合理性。

赫 蛞 旺 {封
合后列内三束太太太郄下陷鱼云支足
谷溪缺关阳骨白冲溪门翳谷际门沟临



穴位
圈2胸部手术麻醉穴位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胸部手术针刺麻醉主要选取内关和郄
门两穴,这两穴都处在手心主(厥阴)经筋上,《灵枢·经 筋》:“手心主之筋,……,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 腋,散胸中,结于臂。”从文中“下散前后挟胁”说明手厥阴经 筋不仅分布于前胸,而且联系于后背脊柱。从现代神经分布 来看,胸壁感觉主要受肋间神经的支配,所以针刺内关和郄 门用于胸部手术其机理解释从手厥阴经筋的分布人手要比 从经脉循行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与现代西医接轨。
上‘,U z忆-
如如删仇讯啪胁幽妇如e眦叭豇6r0可,‰咖i 200020,铂iM
【Ah巾mt】The critical mIe of舢8cle region theory in acupuncture舳estIlesia舳d how to urlde璐taIld acupunctu阳anestIle8ia f南m
clinical印plication of tllese relation8hips f而m tlle 8tatistical results of previou8 literature跚d data on acupuncture蚰esthesia.
【Key、阳rds】 Muscle region tlleory;Acu”ncture明estllesia;Acupunctu阳锄8lge8ia me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