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合集下载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2011-12-02 11:58:11 来源:评论:0点击:73预备式1、练功前的准备:本功法在室内室外均可练习,尤以选择有树木花草、平坦幽静的地方为好。

衣着要宽松舒适。

鞋以平底为宜,不要穿高跟鞋。

要摘掉眼镜、手表、项链,排除七情干扰,专心一致,始可练功2、姿势:身体端正直立,不偏不斜。

脊柱竖直,不弓背弯腰。

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轻贴大腿两侧。

两腿自然直立,不屈膝弓腿。

两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脚跟与脚尖成直线,全身放松。

尔后意守丹田。

3、收听返视:周身放松,松而不懈,解除思想与肌体的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心神安宁,运气自然,定息凝神,两眼平视,似看非看。

然后,由远而近,将目光收回眼底三次。

并将听觉收回耳内,意念百会穴和涌泉穴。

意念百会尤如上接青天。

意念涌泉入地三尺。

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

4、呼吸:呼吸绵绵,任其自然,深长细勾,气定神敛。

第一式:韦随献杵l、口诀:立身期正直,两目前平视,臂直向胸屈,调气膻中聚,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动作:接预备式,两臂由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

掌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

距胸约一拳停止,两掌相合,指尖朝上,与膻中穴相对合十当胸。

3、呼吸:双臂上抬,掌心相对时吸气,4、意念及其他:双臂上抬时,意念天地之气、四肢之气随两臂到掌心。

两掌相合时,意念气由大到期小由远而近到两掌,如磁铁相吸合在一起,然后气沉优陀那。

这一式与第二、第三式有密切关系。

这三式是易筋经内经动功的基础。

第一式合十当胸意守膻中,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可以调节肺气,使气上下左右位置适中,经络气脉运行合理。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一身之气,是控制周身气运的总枢纽。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运通畅,升降开合,呼吸均匀调合,从而达到心平、气定。

气机能定,则心意澄清神意内敛。

气的运行路线是我多年体会和我的外祖父按武术练功法总结出来的,供学员参考。

这一式把四肢的气收入气海(膻中),再下行丹田,意念把四肢内气都聚人丹田。

(图注+视频)易筋经拉筋十二式,学会了,延年益寿!

(图注+视频)易筋经拉筋十二式,学会了,延年益寿!

(图注+视频)易筋经拉筋十二式,学会了,延年益寿!中医讲“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中国民间很早就把筋与人的健康、寿命紧密联系起来。

传统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条大筋,从颈部开始引向背部,经腰、大腿、小腿、脚至脚心,它就像经络穴位,并无有形的位置。

人们在工作或者学习中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坐立姿势不正确,或者缺乏充足的运动,运动方法不科学,运动不当,会使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和痉挛,就会造成筋缩。

所谓筋缩就是伸缩范围减小了,原来能拉一米的筋现在只能拉至半米了。

筋缩的“筋”从病理上看,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有老百姓所说的“筋疙瘩”形成,严重的会出现萎缩。

触摸筋缩的筋,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囊样变,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从功能上看,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

筋缩的“筋”,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等一系列病症。

而易筋经里的十二式可以舒活筋骨,活动关节,使周身关节、肌肉得到放松和锻炼,达到气血畅通的目的,是气与力的紧密配合。

从中医学来说,经络和气血循环是相辅相成,经常拉筋,五脏六腑也会跟着活动,更加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明确记载: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日常生活中的习武、气功、瑜伽锻炼都属于拉筋运动。

下面跟小编学习一下十二式到底是怎么做的。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1式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第2式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第3式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朱修林1994.12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

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

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

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

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

“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

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第六式: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 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 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 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 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 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 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 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图6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 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 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 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 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 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 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 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 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二式: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 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 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 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 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 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 成立正姿式
图12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图1
图2
图3
图4-1
图4-2
图6
图10-1
图10-2 图9-1 图9-2 图12
简介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 即人的精神,形体和 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 寿的目的。 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 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 帮助作用。
第九式: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 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 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 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 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 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 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 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右、式姿式反复作 三遍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达摩易筋经”传说是达摩老祖的一种养生功法,练功时,必须在人少寂静的地方,刻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这个功法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入门。

少林寺的功法,名称很多,“达摩易筋经”也属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这个功法有个特点,它能疏通各个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

一个人难得有几十年的锻炼时间,因此就得在一、二个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锻炼出真功夫。

“达摩易筋经”确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1、韦参献杵第一式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图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韦参献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韦参献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摘星换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

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

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①)。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

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倒拽九牛尾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

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

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

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

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

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

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

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朱修林1994.12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

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

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

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

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

“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

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动作一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

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

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顿,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场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

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1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2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

3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

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

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1接上势,平掌。

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看着前下方。

4双掌同时开场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 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 20599 次
•收藏次数: 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
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
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式定后约静止半分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

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

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

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

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
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2.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
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3.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抬。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4.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

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约静蹲半至一分钟。

然后双腿起立,两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步,再
成8式。

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5.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从腰际向体右伸探。

右、式姿式反复作
三遍
6.打躬式
接上式;顺呼吸;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距离约与肩宽;然后变为弓腰,垂脊,挺膝。

头部探于胯下,同时两肘用力,两掌心掩塞两耳两掌夹抱后脑,意在双肘
尖。

式定后随意停留片刻
1.卧虎扑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两目平前视,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

右脚向前迈一大步。

左脚跟掀起,脚尖着地,成右弓步;同时俯身、拔脊、塌腰、昂头,两臂于体前垂直,两掌十指撑地,意在指尖。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身体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扑食左式,凡动作相反,
为左右互换,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1.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
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

式定后脚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成
立正姿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