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合集下载

易筋经动作详解

易筋经动作详解

易筋经动作详解点击蓝⾊字体轻松关注筋经共计⼗⼆势,其预备势为:两腿开⽴,头端平,⽬前视,⼝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然放松。

第⼀势:韦驮献杵第⼀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胸前成抱球势,屈腕⽴掌,指头向上,掌⼼相对(10厘⽶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平⾯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期正直,环拱⼿当胸,⽓定神皆敛,⼼澄貌亦恭。

第⼆势:韦驮献杵第⼆势——橫擔降魔杵接上式,两⾜分开,与肩同宽,⾜掌踏实,两膝微松;两⼿⾃胸前徐徐外展,⾄两侧平举;⽴掌,掌⼼向外;两⽬前视;吸⽓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8-20次。

诀⽈:⾜指挂地,两⼿平开,⼼平⽓静,⽬瞪⼝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掌托天门 接上式,两脚开⽴,⾜尖着地,⾜跟提起;双⼿上举⾼过头顶,掌⼼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沉肩曲肘,仰头,⽬观掌背。

⾆舐上腭,⿐息调匀。

吸⽓时,两⼿⽤暗劲尽⼒上托,两腿同时⽤⼒下蹬;呼⽓时,全⾝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将两拳缓缓收⾄腰部,拳⼼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掌托天门⽬上观,⾜尖着地⽴⾝端。

⼒周腿胁浑如植,咬紧⽛关不放宽。

⾆可⽣津将腭舐,⿐能调息觉⼼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势右脚稍向右前⽅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向下沉,右虚步。

右⼿⾼举伸直,掌⼼向下,头微右斜,双⽬仰视右⼿⼼;左臂曲肘,⾃然置于背后。

吸⽓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时,全⾝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只⼿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端吸⽓频调息,⽤⼒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尾势 右脚前跨⼀步,屈膝成右⼸步。

右⼿握拳,举⾄前上⽅,双⽬观拳;左⼿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右肩,左拳垂⾄背后;呼⽓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问健康h 健康讲堂〉〉授课人简介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授课人/马宏博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马宏博,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姜 良铎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山东省名中医李克勤教 授,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O擅长治疗妇科疾患如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IVF-ET 中医辅助治疗、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乳腺疾病、胎盘绒毛植入、异位妊娠等;对内科杂病诸如脾胃病、呼吸病等亦 有深入研究。

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委员。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源于中国古代养生导引术,是一种内外 兼练的导引强身功法。

“易”指变通、改变、变换等含义,“筋”指 筋骨、筋膜等含义,“经”指南法 典等含义。

2014年,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简称易筋经十二势导引 法),成为我国首个中医导引学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8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 严蔚冰老师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作为中医诊疗法项目入选。

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的功效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每一势都 有针对性地疏导人体一条经筋,濡养相应的经络和脏腑。

加之练习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效果明显,可 及时消除身心疲劳,非常适合现代人习练。

青少年习练该法可强筋壮骨,促进体格发育。

成人习练该法 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预防疾病发 生,防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产生。

该法除调节自身,防治未病 外,还可用于慢病康复。

该法通过对人体经筋的调摄,由经筋影响经络、脏腑,从而恢复和提高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和自康复能力。

临床上已用于帕金森病等中老年慢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先天性智力残障、失眠、颈肩腰腿痛等的康复治疗。

练习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注意事项在练习前,先排空大、小便,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然后在腰上 扎一根腰带,腰部的带脉将身体一分为二,在带脉以上为阳,带脉以下为阴,带脉约束着人体经脉与阴阳,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一起学!易筋经传人亲自教你: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三盘落地势)

一起学!易筋经传人亲自教你: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三盘落地势)

一起学!易筋经传人亲自教你: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三盘落
地势)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疏导手厥阴经筋,与此相应的是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

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手厥阴心包经失调常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笑无常等。

【分解演示】
第1步动作要领:两脚开立,自上而下放松,舌抵上腭,双目平视。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膝下蹲成大马步。

两手握拳提至肋下。

第2步动作要领:两手由拳变掌,透过指尖以暗劲下插。

第3步动作要领:两掌心以掌根用劲,向前慢慢推出,至水平位。

向内收于腋下。

转掌下压至腰间,两掌虎口相对,旋腕、握拳。

第4步动作要领:两手握拳上提至肋下。

慢慢放下,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同时起身。

重复七次为一组,做一组。

【要点解析】1、三盘落地势导引法是由起势、下插、前推、内收、转掌下压、旋腕握拳、提起、收势等八段小导引集合而成,其主要作用是煅炼筋劲、提高免疫力。

2、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此二经虽有名而无实际形态,但确实有其功能所在。

经常导引此势可缓解胸闷、胀痛等,对心胸乃至整个胸腹部都有保护作用。

理论篇
实践篇
hi,亲~~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麻烦点一下最下面的小手,给个赞吧!再转发到你的圈,让大家都能看到。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第六式: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 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 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 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 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 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 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 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图6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 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 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 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 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 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 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 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 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二式: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 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 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 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 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 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 成立正姿式
图12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图1
图2
图3
图4-1
图4-2
图6
图10-1
图10-2 图9-1 图9-2 图12
简介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 即人的精神,形体和 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 寿的目的。 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 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 帮助作用。
第九式: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 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 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 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 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 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 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 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右、式姿式反复作 三遍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不再神秘!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不再神秘!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不再神秘!本刊记者/ 柴玉采访专家/ 严蔚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导引术和健身气功的关系,严蔚冰认为导引是中医五大技术体系之一,气功是近代对部分以养气炼气为目的的导引之俗称,强调练养人体之气的功夫,有健身和医疗之分,故在古籍文献看到的多是导引。

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

全国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获得者。

著有《帕金森病导引康复法(图解)》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有一次在教学中,注意到一个年轻人,连续几天总是坐在角落,皱着眉,一言不发,情绪低落。

交谈后,得知年轻人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对生活没有热情,常常焦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

严蔚冰建议年轻人试试练习易筋经。

在他的指导下,这个年轻人开始学习、练习易筋经。

严蔚冰叮嘱年轻人,常做可疏肝解郁的青龙探爪势和卧虎扑食势。

半年后,年轻人的病情竟然有所好转,身体莫名的疼痛没有了,也开始喜欢与人交往。

易筋经改变了这个备受抑郁病折磨的年轻人。

易筋经的神奇功效,不可小觑。

经筋与经脉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十二经脉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

经筋与经脉互并为系,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

经筋是指十二经筋,具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协调阴阳的作用。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十二经脉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经筋学说来源于《灵枢》,与经络学说并列成篇,其中详细阐述了人体十二筋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和常见病症。

隋代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中,将经筋与经脉分立卷宗。

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老中医谈中药论: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

老中医谈中药论: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

老中医谈中药论: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 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既往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经筋和经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尽管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着有机的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结构上、生理上和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针灸学》中称:“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根据此定义,似乎经脉包括经筋,经筋是外周性的经脉。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经筋和经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经筋与经脉同属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作用;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协调阴阳的作用。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尽管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着有机的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结构上、生理上和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二者的区别 1. 循行之区别 1.1 体表范围之区别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基本一致,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也有个别的经筋循行分布不及于经脉,例如,足厥阴之筋的循行仅终止于“阴器”。 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经筋补充和延伸了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1.2 循行走向之区别 在循行方向上,经筋与经脉也有区别。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经筋和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这一特点与十二经脉在循行走向上既有向心性循行又有离心性循行不同。十二经脉内联脏腑,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所以是顺逆交错相互衔接,周流贯注如环而无端。经筋维络周身,各筋的形态“中无有空”,无通行气血作用,其循行方向均从四肢末端起始,呈向心性走向躯干头面,以联缀四肢百骸。十二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方向决定十二经筋不可能有十二经脉那样的阴阳表里及交接流注程序,除足少阴之筋合足太阳之筋外。 1.3 循行过程之区别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等特点,如足三阳之筋结于“頄”,各经筋之间通过结聚,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协调着人体的运动。此外,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都聚合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腕、肘等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相吻合的。①“以筋会于节”: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②集中结聚分布: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③经筋间交合联系: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过程中的相交、相合从而加强经筋间的联系。 1.4 属络之区别 十二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体表部位,虽然手足三阴之筋也内行胸腹廓中,但均不直接入脏腑,这与十二经脉内属络脏腑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十二经筋的命名上皆未冠以脏腑之名。如《黄帝内经太素》云:“ 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由于十二经筋不隶属脏腑,故在临床上对于脏腑疾病从筋论治者较少。 1.5 分布形式之区别 有学者认为,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体和胸腹腔,而且经筋不是像经脉那样呈线状的分布,而是较宽的立体分布与经脉相伴行,呈片、面状分布,且补充了十二经脉未至之处。 2. 作用之区别 十二经筋虽受经脉气血之濡养,但二者作用各异,经筋包括了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维系四肢百骸、主司周身关节的运动,并对周身各部分组织脏器起保护作用。明代张介宾《类经》云:“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府藏,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经脉理论主要体现为行血气的功能意义,经筋理论则主要说明机体的部分组织构成。 3. 取穴方法之区别 经筋取穴是“以痛为腧”,即在病理状态下产生的有形可查的阳性体征,也称“经筋病灶”;有时一个小的“病灶”可以引起一个大范围的疼痛,而把这此小“病灶”解除就可以治愈大范围疼痛。而经脉取穴多以“辨经取穴”为主,如同经取穴、他经取穴等,所取的穴位不一定是该病真正的“病灶”。故经筋腧穴和经脉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经筋腧穴更能显示它的特殊作用。《灵枢·经筋》曰:“其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正是由于经筋与经脉的区别,因此,经脉与腧穴的密切关系不见于经筋理论,才有了经筋病症以痛为腧,燔针劫刺的特点。

鲜为人知的《易筋经》,伸筋拔骨

鲜为人知的《易筋经》,伸筋拔骨

鲜为人知的《易筋经》,伸筋拔骨《易筋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因金庸小说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易筋经》是武术绝学,是达摩所传来自少林寺,是虚假的武功,也很难练习。

实际是真实的招式,非常容易学习,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难在坚持练习,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要相信练习之后会出现神力,因为我们做不到天人合一,能做到改善健康就可以。

从民间传本、国家规范发行本以及招式的分解来看,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医关系较深,与佛学关系较少。

我们只看实用性不做来源分析,从个人实践练习对气血、筋骨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强身健体首选,如有致虚极的功力其效更好。

《易筋经》跟《易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跟阴阳、宗气、天人合一有联系。

《易筋经》跟《黄帝内经》的十二经脉有一定的关系,应是有互相的影响吸纳,与内经所写的人体导引术应有互相借鉴,但不是完全一样,是“经络”与“筋络”的区别,《易筋经》讲的是十二条筋骨走向,如何复位和通达人体的筋络与气、血同行。

与《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手足各六条经也是十二经),可以互相参照练习治疗相对应的经证与脏腑,做为导引治疗。

病有转筋者,筋不通。

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致虚极、守静笃,复归于婴儿,刚柔相济,循环渐进等思想一致。

练习《易筋经》注意问题1、气力是通过筋的松、紧、转动引起的力量变化,有紧就要有松,跟平时用力方法不同。

2、练习过程中眼睛是睁开的,半闭目也可以,不要全闭。

这跟人体阳气打开有关系。

3、心情尽可能没有杂念,或者在练习这段时间暂时放下其它事情。

4、正常呼吸,以自然呼吸为主,不可逆气。

紧力时吸,松力时呼出。

5、应学会松静站立的以意引气,以意导引致上中下丹田位置,整个练习过程就是意、气、筋、天、人体部位相结合的导引,从点到全身的真气贯通,此为重点!简单的动作都会引起浑身大汗。

学习《易筋经》之要领、基本功要领:“精于心,简于形。

动作要古朴,紧扣古谱,不求好看,但求有用”。

三个基本功:一、站桩,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握于后,舌砥上腭,抬头挺胸,站立5分钟。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第八式: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 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 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 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 侧。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 约静蹲半至一分钟。然后双腿起立,两 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 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 步,再成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 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第九式: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 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 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 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 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 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 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 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右、式姿式反复作 三遍
图1
图2
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 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 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 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第四式: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 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 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 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 吸自由
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 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 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 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 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 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 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 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 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第十二式: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 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 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 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 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 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 成立正姿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总体论述“晓峰说”:《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

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

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

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

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编者点评:十二经筋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专门对应人体十二正经的,十二经筋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基础和供给,虽然十二经筋涵盖了人体主要经筋内容,但不可否认,人体的经筋组织纵横,且和筋膜相互关联,而且经筋所包含的内容诸多,涉及到了肌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综合内容,所以单纯说每一式对应某一经筋,未必能令人信服。

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这种经气按照特定轨迹和运行速度周流于人体系统内部而不可见,人体的运动对经络经气的运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的运行产生改变,当然如果是病人,则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第一式韦陀献杵“晓峰说”:手阳明经筋。

手三阳经皆循行于上肢外侧,其中手阳明经在上,手太阳经在下,手少阳经在中间。

手阳明经生向前之真力,手太阳经生向左右开之真力,手少阳经生向下之真力。

循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臂的外侧前缘、肩前肩胛及面颊。

初站此桩,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缘酸麻热胀,常练自然消失,渐会感到手阳明经筋(经脉)循行部位有通畅之感,并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经儒说”:走手太阴肺经。

十指伸直撑开,手背尽量与小臂垂直;两脚内八,十趾扣紧地面;拇指稍用力往小臂折,手心最好有个向身体转的力;除了手脚,其余身体诸部要注意放松。

“听语说”:人的气从肺里出来,第一个走的是手太阴肺经。

大臂基本与肩平,这时你要是有意识的把大拇指外张,就好比手里有个球在长;神态好比见人问询一样,手是环形的。

编者点评:这一式中,“晓峰说”认为所锻炼的经筋为手阳明经筋,而“经儒说”和“听语说”则都认为是手太阴经筋,从上面经筋图上可以看出,手阳明经筋在手太阴经筋上面,两者贴近,一个开始点在食指,一个开始点在拇指,“晓峰说”认为手阳明经筋生向前之真力,所以双手向前合拢作用于手阳明经筋。

在周潜川先生所注释的易筋经解说中并没有讲专一锻炼手太阴经筋,只讲练“肺”也就是整个人体呼吸系统,不光是太阴肺经,胸部和背部相关的大小经筋都要撑开,要求是“胸背筋开,气沉丹田”,另外,“听语说”中讲到腿部不可分开,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周潜川先生认为“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

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

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

”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二式韦陀献杵-横担降魔杵“晓峰说”:手太阳经筋。

循行:手太阳经筋分布于手小指、臂的外侧后缘、耳周围及面颊。

初站此桩,肩后侧、上臂后侧会出现酸麻热胀等现象,久站自然消失,随后出现通畅轻快之感,双掌生出向左右开的真力。

“经儒说”:走手阳明大肠经。

十指伸直撑开,手背尽量与小臂垂直;两脚内八,十趾扣紧地面;瞪大眼、张大嘴撑住,稍收下颏,鼻子吸气,然后声带不震动发“哈”音;除了手脚眼嘴,其余身体诸部要注意放松。

收下巴的目的有二:一是让百会和会阴同一直线。

一是抬下巴再张大嘴巴,有些人容易有呕吐感。

“听语说”:走手阳明大肠经。

手臂张开与肩平,手心向上,但要平,肘略涵,这样有利于放松。

手上的经筋终点如在食指,其实稍微挑一下食指,向外向后扩胸动作,感觉幅度更大,是不是这样?是的,只要手平了就能感到。

好比托碗水,不能洒。

这时脚尖点地,为了气血运行。

双手最好加点力,需要主动的意识去抻;不要考虑呼吸和气,自然会有的,有也别管他,让他自然的在体内运行,不要人为的导引他,这是先天气需要传到那里,都是你自己生理的需要。

心平气静,我想大家能明白怎么回事的,就是不要乱想,眼要平视,气息要匀。

编者点评:这一式,“晓峰说”认为手太阳经筋主左右外开,所以两侧平举为锻炼手太阳经筋,这个观点不知从何而来,只能存疑了,但就实际锻炼中,双掌上托,确实对太阳经筋有抻拉的效果。

“经儒说”和“听语说”均支持手阳明经筋,稍节点在食指,屠龙《浅注》中有“这一式有两掌平伸阴掌以及和两掌立掌,还有两掌平伸阳掌之分,各有方法”,而在具体实操中,双掌上托,反而是小指外侧面抻拉明显,立掌则食指抻拔明显,双掌向下,则食指、中指两处经筋都有明显感觉。

说明姿势的稍微转动,则内里变化很大。

另就下肢的练法中,屠龙《浅注》中有:“潜川先生所传口诀为‘足趾柱地’,这里柱的意思是支撑,支持之意,也就是要足趾担负全身重量的意思,如同房屋基石之立柱,其用意和足趾挂地的效果是一样的,目的是要强化从足趾到腹部的筋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皆走腿之内侧,故脚尖踮起及足趾挂地之之功效实为强化肝肾之功能也。

”第三式韦陀献杵-掌托天门“晓峰说”:手少阳经筋。

循行:手少阳经筋分布于无名指、臂的外侧中间(介于手阳明和手太阳经筋之间)、肩上颈侧与面颊两侧。

初站桩,肩上端易酸胀,久之自然消失。

劲到一定程度,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会出现通畅轻快之感,随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经儒说”:走足阳明胃经。

十指伸直撑开,手背尽量与小臂垂直;两脚平行或外八踮脚;咬紧牙关、双眼上瞪。

大手臂略贴耳朵效果更好。

可以内八踮,效果更好,换脚掌平行或外八是因为一般人内八踮脚会不平衡。

前后晃动,这样气容易不顺。

“听语说”:走足阳明胃经。

这式是抬头看天的,然后要咬牙,还得舌顶上腭,然后把气息调匀。

抻一定需要力的,不要用意念抻。

刚开始找不要怎么用力的,可以用大点的力,等熟悉了,自己就会体会出怎么用力了。

编者评语:武国忠先生在讲解胡海牙《内功八段锦》中有:“前辈们在传授八段锦的时候,口授给我一个从未形成文字的窍门,就是双手向上托举,由无名指带动向上推,无名指与拇指之间犹如掐着一个球。

这是由于无名指上的关冲穴是三焦经的起始穴,把意识放在关冲穴时能让气血很快地充盈起来,对腹胀及三焦经的其他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那么结合“晓峰说”中的少阳经筋和“经儒说”、“听语说”所支持的足阳明经筋都有作用,看来并非单纯作用于一条经筋。

另外,在“听语说”练法见解中有抬头看手的要求,则和其他版本要求不同,在屠龙《浅注》中讲:“潜川先生讲解了韦驮献杵的第三式,何为掌托天门,意思很明确,并非是好像手掌托着天门一般往上用力,而是通过内视之法从头顶天门穴往上观去,实则意思则为使得全身气脉从下往上灌输之意…..。

”就这一式,曹英峰先生所传版本中有如下论述:1、双手上举,要尽量把臂贴到耳朵上,掌跟要撑足,手掌一定要与地面平行,可以交叉。

十指伸直内翘,食指要挑起,向里翘,虎口圆。

2、脚尖支地时,脚踝略外展,全身绷住,这一式动作幅度不是很大,主要动在胸肋,气要吸满,身子要定住,混如金钟。

3、胸肋要像鱼鳃一样明显有撑拔的感觉。

以上三点可以在初练习此式时对习练者有所助益。

第四式摘星换斗“晓峰说”:手少阴经筋。

手三阴经循行在上肢内侧,其中手太阴经循行于上肢上缘,手少阴经循行于上肢下缘,手厥阴经循行于上肢中间。

手太阴经生向后之真力,手少阴经生相合之真力,手厥阴经生向上之真力。

经筋循行:手少阴经筋分布于小指、臂的内侧后缘及胸肋部位。

初站此桩,小鱼际会有酸胀感,久之手少阴经循行部位则生通畅感,掌上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经儒说”:走足太阴脾经。

十指伸直撐開,兩臂注意伸直,定式後再稍往後靠一下,手背盡量與小臂垂直;兩腳内八,十趾扣緊地面;兩眼斜視上手(頭不要動)。

其餘身體諸部要注意放松。

脾经动作上手可往后靠,而非前倾于躯干。

上手还可往后转一点,也可靠近耳朵点。

“听语说”:走足太阴脾经。

有些人是一手下压一手上举,形成对拉。

但我练这个是一手背到后面放松,一手上举抻拉,然后再做另一侧。

要不断的刺激一面,另一面放松。

手向上的力不要太大,大脚趾下踩。

编者评语:八段锦中有:“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口诀,那么和易筋经中这式“摘星换斗”有何不同呢?“晓峰说”认为此式锻炼小指内侧少阴经筋,而“经儒说”和“听语说”均支持调理脾胃功能,也就是足太阴脾经筋。

“晓峰说”的练法,是一手上撑,一手下按,则自然抻拔小指内侧,也就是手少阴经筋,但却没注意下面的经筋练法,可谓局部练法了,要知道上领而下随,足趾点地,下面经筋一样锻炼;而“经儒”说和“听语说”的练法都是覆头手,着重于下面的足太阴经筋(足太阴经脉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部)而没有上肢经筋的说明,是和八段锦的说法相一致的,这也说明易筋经每式并非单纯对应某一条经筋,而是多条经筋。

曹英峰所传版本中有如下说明:“上手手腕处要向里绷紧,要养成习惯,手臂要略弯,手用暗劲撑着;身体前面不要动,后面要拉伸,腿微弯,吸气时上手用背来托,不是臂上去的,整个上举的过程都用暗劲含着,需要仔细体会。

这样慢慢就会感受到腰眼的开闭了。

腰眼起伏是自动发生的,只要做好,就会这样。

慢慢腰会热,强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