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朱修林——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朱修林——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本文为朱修林老先生所著,根据周潜川的易筋经十二式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
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
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
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
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曰:《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
“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
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 ( 掌心向上 ) ,令两掌心朗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 ( 前额发际内二寸 ) ,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繃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1. 颙-- yong
2. 骽--通 腿 tui
3. 臑 nao :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人的上肢。亦指臂之羊矢穴 蹼臑 , 臂羊矢也。――《说文》按 , 臂上也。羊豕曰臑 , 在人曰肱。肩臂臑。《仪礼·少牢馈食礼》。注 : “肱骨。”折肩肋肺臑。――《仪礼·乡射礼记》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少林达摩《易筋经》全文――易筋经十二势

少林达摩《易筋经》全文――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
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
《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
《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拳法简介“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
《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
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
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
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
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
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
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
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
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朱修林1994.12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
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
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
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
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
“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
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易筋经》十二势详解【易筋经简介】易筋经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
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
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
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人身心、肺、脾、肝、肾,是谓五脏,再加心包,此六者属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是谓六腑,六者属阳。
五脏六腑加心包,是为十二经常脉。
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这八脉不属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是为奇经八脉。
”而《易筋经》就是打通这些经脉的武学宝典。
养身口诀『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易筋经功法问答】一、易筋经能单个动作练习吗?一天练习几遍最合适?答:初练者,“日行三次”为宜。
即:早、中、晚三次。
四、易筋经习练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答:“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
”练习中“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行,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
初练动式,必心力兼到”。
有些动作暂时达不到标准可以先做“意到”,在熟悉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再逐步达到标准动作的要求。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清晰打印版

第六式: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 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 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 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 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 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 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 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图6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 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 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 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 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 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 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 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 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二式: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 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 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 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 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 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 成立正姿式
图12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图1
图2
图3
图4-1
图4-2
图6
图10-1
图10-2 图9-1 图9-2 图12
简介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 即人的精神,形体和 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 寿的目的。 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 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 帮助作用。
第九式: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 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 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 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 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 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 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 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右、式姿式反复作 三遍
百年珍藏《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超强内功心法

百年珍藏《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超强内功心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朱修林1994.12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
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
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
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
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
“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
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所不同。
我曾访问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荚的。
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1确的。
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第一式韦驮献杵的口诀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
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
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
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筒”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
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献杵的口诀如下: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用劲,全身放松。
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
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
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脚掌的长度。
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档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
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髃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3、4公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
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
轻贴着大腿的外侧。
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胧,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
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以能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按:两掌前起,是起阴掌还是起半阴半阳掌,没有说清楚,学者进一步摸索。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
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操作,不可参前落后。
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2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按:交成“阴掌”(掌心向下),这个“交”字,应该用“变”字,合十掌要变阴掌,须将合十掌向正前方伸笔直,边开边翻成阴掌,同时后踵配合离地腾起至足趾尖点地。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掌托天门国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舐,鼻中调息觉心安,两掌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
令两掌心朝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图3:掌托天门式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
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
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
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
后踵且须微微向两侧分开些,使“阴跷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行上升。
同时使“会阴,络穴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生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三关自然通畅。
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到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绷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的坚强,似树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骨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左右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
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舐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长,绵绵不断为标准。
再次,把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攀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眸。
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项,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
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
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一边下落,图4:摘星换斗式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背贴着“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两旁,横开约三寸)。
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
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3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微运动着。
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
这样交替轮回操作;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
因为这种架子是托天门的方法,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
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向内才谓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的口诀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列举如下: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图5:倒拽九牛尾式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拢,如鸡头形。
气机集中在掌心劳宫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
第二动作,在右手操作的同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操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
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呼吸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手向后倒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
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微微相应而颤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
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
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4倒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掌指翘立笔直,掌心向外),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