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热敏灸文档

热敏灸引言热敏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特定的热敏灸药物在人体经络穴位上施行热敏刺激,以达到调理人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热敏灸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改进,已经成为中医理疗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热敏灸的原理、方法和适用病症,以及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估。
热敏灸的原理热敏灸的原理是通过将特定的热敏灸药放在穴位上,并通过燃烧或加热的方式使其释放出热能,刺激经络系统和人体内部的机能。
这种热能刺激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加速病理代谢物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人体健康的效果。
热敏灸的方法热敏灸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穴位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热敏灸。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涌泉等。
2.热敏灸药物的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热敏灸药物。
常用的热敏灸药物有艾叶、艾草等。
3.热敏灸药物的加热:将选择好的热敏灸药物进行加热处理,使其达到合适的温度。
4.穴位的热敏灸:将加热后的热敏灸药物放在选择好的穴位上,并适当施加刺激,使热能充分渗透到经络系统和人体内部。
5.热敏灸的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能力,控制热敏灸的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
热敏灸适用病症热敏灸适用于多种病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风寒湿痹:由于寒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2.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和疼痛,常见于炎症性疾病或过度使用引起的损伤。
3.肩颈痛:由于肩颈肌肉痉挛或劳损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4.腰腿痛:腰部和下肢出现的疼痛和不适,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5.冷痹症状:由于寒冷引起的肢体冰冷、麻木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注意事项在进行热敏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灸前的准备:在进行热敏灸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病因和病情,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2.穴位的选择和确定: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中医诊断来确定。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直接灸技术【目的】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镒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
其作方法是:①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
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②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土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
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
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fto③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
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
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施灸时先在所灸腌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脸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镜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参考课件)热敏灸疗法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 缓解:
(1)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 肩痛缓解
(2)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 腰部困重紧痛感缓解
(3)悬灸三阴交,热流传至下腹部,盆 腔积液改善
(4)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肠功 能明显改善
19
以上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 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 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 部和表面的热感)。
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 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 觉等奇异现象 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即为热敏穴位
12
1、透热:灸热 从施灸点皮肤 表面直接向深 部组织穿透, 甚至直达胸腹 腔脏器。
13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14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
10
子 宫(37) 风 池(20) 大肠俞(35)
热敏穴的规律
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 健康状态——静息态,皮肤表面和局部
温热感 疾病状态——敏化态,热敏六感
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 “小刺 激大反应”(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
11
腧穴热敏六态
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一种新 类型
患者细心、凝神感受灸感,一旦出现及时告 知,标记热敏穴位。
27
热敏穴选择三原则
首选与后选(主选与次选) 出现热感经过或直达病位的热敏穴位为首选
穴位 出现非热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穴位,又以痛
感优于酸胀感 出现较强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穴位
28
艾灸剂量三要素
艾灸强度 艾灸面积 艾灸时间
灸法操作规范及流程

灸法操作规范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灸法操作规范及流程》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进行灸法操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热敏灸疗法ppt课件

热敏灸在慢性病调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缓解哮喘症状
详细描述
热敏灸能够缓解哮喘的症状,如咳嗽 、气喘等,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 质量。
热敏灸在慢性病调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糖尿病症状
详细描述
热敏灸能够改善糖尿病的症状,调节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热敏灸在美容养颜中的应用
总结词:淡化色斑
应及时调整。
效果不明显
如效果不明显,可尝试 调整热敏穴位或延长施
灸时间。
04
热敏灸的临床应用
Chapter
热敏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缓解疼痛
详细描述:热敏灸通过刺激穴位,能够激发身体自身的镇痛机制,有效缓解各种 疼痛症状,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热敏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血液循环
选穴方式
传统灸以病位为主,热敏 灸以热敏穴位为主。
施灸方式
传统灸一般采用固定穴位 、固定灸法,热敏灸采用 探查热敏穴位、个性化灸 法。
疗效评估
传统灸以症状改善为主要 评估指标,热敏灸以灸感 传导和临床综合疗效为主 要评估指标。
02
热敏灸的作用机制
Chapter
热敏灸的作用原理
热敏灸通过艾灸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利 用艾叶的温热药性和艾灸的温通作用, 激发穴位经络的传感和放大效应,调整 机体功能状态,起到调节人体气血、温
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
热敏灸通过刺激穴位,使穴位局部的皮 肤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
营养状态。
热敏灸能够刺激穴位内的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
体的抗病能力。
热敏灸

热 敏 灸热敏灸理论什么是穴位?穴位是个体化、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体表反应部位,同时也是调控人体功能到达防病治病目的的针灸刺激部位。
什么是穴位热敏化?穴位热敏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现象。
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穴位会发生热敏。
穴位发生热敏的特征:1.透热,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什么是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到达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用: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2.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3.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艾灸疗法适合那些病症: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
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2.阳虚病症,灸贵于针。
3.瘀血阻络,灸之所宜。
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5.热毒之症,亦可灸之。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其他非热感觉 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穴位的探查:(一)热敏穴位的粗定位,在疾病状态下,相关穴位发生热敏化的高概率大致区域。
(二)热敏穴位的细定位,在上述粗定位 的狭小区域对热敏穴位的准确定位。
细定位的探查手法有4种:1.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不固定地反复旋转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热潮红为度。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7(012)008
【摘要】本操作规范为世界中医药学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热敏灸技术操作标准,本标准指出热敏灸技术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施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流程、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总页数】6页(P1959-1964)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
【相关文献】
1.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 [J], 陈俊;叶菁
2.《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技术操作规范》的研制体会和说明 [J], 熊俊;张波;迟振海;陈日新
3.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张娟;王应军;彭宏;刘海玲
4.江西将热敏灸技术服务纳入公卫和医保 [J], 无
5.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 [J], 彭宏; 张娟; 王应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奇热敏灸疗法 (2)

单手双点灸
双手双点灸
6
பைடு நூலகம்
T型灸
2021/5/19
三角灸
7
热敏穴的探查
方法一:热敏穴位的粗定位(依据经验)
方法二:热敏穴位的细定位
探
回旋灸
查
雀啄灸
方
热敏灸感
法
循经往返灸
热敏穴
2021/5/19
8
热敏灸感
热敏 灸感
透热 扩热
2021/5/19
传热
局部 表面 不热 不热 远部热 深部热
非热 感觉
9
1、透热:
2021/5/19
3
概念
媒介:艾热 施灸方法:悬灸
施灸部位:热敏态穴位
热敏灸感
透热 扩热 传热 局部不热远部热 表面不热深部热
非热感觉
灸量: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
2021/5/19
4
施灸方法
悬灸
单点灸 双点灸 三点灸
单手双点灸
双手双点灸 T型灸 三角灸
2021/5/19
5
单点灸
2021/5/19
皮肤表面
深层组织
2021/5/19
10
2、扩热:
施灸点中心
周围
2021/5/19
11
3、传热:从施灸点沿某一方向传导
2021/5/19
12
4、局部不热远部热
2021/5/19
13
5、表面不热深部热
2021/5/19
14
6、其他非热感觉
酸、胀、压、 重、痛、麻、 冷等
2021/5/19
15
灸量
特殊针灸疗法系列课程(二)
神奇的热敏灸疗法
2021/5/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二、操作规程
一、选穴原则
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
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
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
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二、灸法操作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
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
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
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
三、施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腧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腧穴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
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又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1.Ⅰ相期:又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功能活动,为腧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
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迅速和缓慢之分。
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
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
2.Ⅱ相期:又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气至病所”。
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
3.Ⅲ相期:又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及感传强度,发挥治疗作用。
艾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艾灸效应仍在不断积
累并维持、稳定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艾灸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时相。
4.Ⅳ相期:又称消退期,指灸感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
这是机体经过艾灸逐步调整后,机能状态趋向平缓的表现。
三、适应症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目前我们已观察了以下病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症: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从证候方面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均有效。
四、注意事项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虽然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是否完成四相过程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