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脏腑之间的关系总结ppt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总结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6.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肺 与
肺在膈上 生理:气机升降
肝在膈下
其气以肃降为顺(肺从右降)
制约并调节肝气升发
互制互用,升降协调,
其气以升发为畅(肝从左升) 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2.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
生理 心
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心脉,心阳化赤以生血 心脾协同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心血自充 心血脾气 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化生充足。
与 脾
心行血,推动血液运行不已 血液运行 脾统血,统摄血液不逸脉外 协调配合,血运正常。
心主血
心有所主——主持推动血液运行
血液运行 肝藏血 血液充足 肝有所藏——贮藏调节血量分配 血运通利
生理

精神情志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情志 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 相互协同,调节精神情志。

心血不足,肝无所藏,肝血虚——眩晕、视物模糊、爪甲色淡、肢麻筋挛。

心肝血虚 肝血亏虚,心无所主,心血虚——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心阳
下 温
肾阳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肾与五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肝与肾
肾藏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
肝肾阴阳互资
病理:肝肾精血不足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同源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闭藏
心肾阴阳相互交济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下 温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肺与脾
肺主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病理:肺脾气虚 水湿痰饮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调节
心与脾 心主血
血液生成与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行血 脾主统血
协同调节
病理:心脾两虚,气虚血瘀,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肾水须上济心火, 才能防止心火过亢;心火须下交肾水,才能防 止肾水过寒。只有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彼此协 调。这一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饮食物
食 糜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胆 汁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

《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5.1.1第五章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5.1.1第五章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心肾相交理论 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 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 涵养心阳, 防止心火太亢,这就是心肾相交,《周易》称这种 状态 为“既济”卦象,所以心肾相交又称作水火既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煎服特点:阿胶烊化,鸡子黄兑入。
体 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 象
主治:心火旺——失眠、心烦 黄连——苦寒清心火 肉桂——温补肾阳,助阳化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下两济丹
出处:
陈士铎《辨证录·不寐门》。
主治:不寐。特点为昼夜皆不能寐。心肾两不相交。
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熟地黄、山茱萸。
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土得木而 达”
“木赖土以培 之”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逍遥散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肝与肾
体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肾肝同源(乙癸同源)

象 乙木

癸水


生铁落饮
甘麦大枣汤
酸枣仁汤
精神调节与哪两脏关系密切,其病理如何?
四、心与肾
生理方面:
水火既济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1、肺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

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

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

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

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之说。

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2、肺与肝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肝与肺之间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失常和气血运行不畅方面,如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之候等。

3、肺与肾的关系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

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1)呼吸方面: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只有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

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和本的关系。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去,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

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开阖。

下归于肾之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

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但是,两者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

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3)阴液方面: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

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气清宁,宣降正常。

故曰:“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医医偶录》)。

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候,往往须肺肾同治而获效。

故又有“肺肾同源”、“金水同源”之说。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