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合集下载

我的父亲王近山作者王媛媛

我的父亲王近山作者王媛媛

我的父亲王近山(王媛媛)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许多战斗情节取材于开国中将王近山:抗战时期,他指挥部队全歼日本战地参观团,打了个十分漂亮的伏击战,此战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战例课;解放战争时期,他和他的英雄部队活捉了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两位中将司令官——黄维和康泽;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身为三兵团代司令员,指挥5个军(包括朝鲜人民军两个军),参加了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王媛媛是王近山将军的第六个孩子,她出生不久即被王近山“送”给了自己鞍前马后的司机,这样,王媛媛就有了两个“司”字辈的爸爸:一个司令爸爸,一个司机爸爸。

选取其《司令爸爸司机爸爸》一书中与王近山相关的章节,以飨读者。

(一)司令爸爸经历的几次交通车祸我的司令爸爸王近山,南征北战了几十年,打起仗来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和车。

过去他最喜欢的是马,不管走到哪里都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

后来部队配备了机械化装备,其中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汽车,爸爸就改坐汽车了。

司令爸爸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几次交通车祸事故,对他来说真的都是很不幸的,不但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而且在他的内心也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第一次是在1947年的初春,国民党集中兵力分别占领了济南、延安。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之后,开始调动刘邓大军在中原一带举行大反攻。

司令爸爸当时是二野六纵司令员,在挺进大别山的初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架势已经拉开,整个战役的部署已经安排妥当,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

那天,就在去往前沿阵地的途中,敌人的炮弹不断在冰雪崎岖的山路中轰炸。

战事紧、任务急,暴脾气的司令爸爸一上汽车就催促着司机:“快!快开!快开!”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打起仗来威严、霸道,而且是要冲到战场上的第一线指挥作战。

可越是这样,司机越紧张,一脚不慎,汽车翻进了山沟。

爸爸被人从车里抬了出来,他的大腿粉碎性骨折。

在那段时间里,爸爸的腿打上了石膏,只好老老实实地躺在医院里,由我的妈妈韩岫岩看护着,在后方休养。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美双方军力部署真相回顾(大组图)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美双方军力部署真相回顾(大组图)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美双方军力部署真相回顾(大组图)图:电影《上甘岭》女英雄“王兰”原型。

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荣立二等功。

这是她1953年在朝鲜留下的照片。

一些台湾人经常鼓噪着美军如何强大,连美军败北的战役上甘岭也被说成“其实没有多少美军参战”借以说明美军之能力如何超人,那么,就让我们还原一下历史,看一看上甘岭战役到底双方军队对比是怎么一回事。

图: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12军参战部队连续击退敌连以下兵力反扑653次。

图为参战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击,收复阵地。

区区一个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中美双方投入兵力总数居然达到十万之众。

所谓的联合国军(其实是乌合之众)当时的阵容如下:美军整编第七师(全部参战,人数18500人),美国空降兵187团(缺一个营,一共3255人),南韩第二、第九步兵师,外加两个武装营(一共是38050人),此外联合国军配备十八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多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补充新兵9000余人,总兵力在65000人左右。

中国军队,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四十九两个师,十二军的31师、34师一个团,榴弹炮兵第二、第71师,火箭炮209团,60军炮兵团,高射炮605、61团各一部,总兵力42000人左右。

最后双方阵亡总数为36000人,志愿军我方约为11000人,联合国军约为25000人,上甘岭每平方公里阵亡9700人!至今摆放在军博里面的一棵奇异的树干,上边布满了158块弹片,这是上甘岭之树。

这次战役由我人民解放军战功卓著的王近山同志指挥,为世界战史上所罕见。

美军高级将领战后回忆这次战役不得不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美国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上将《朝鲜战争回忆》)美军军方最高负责人说:“这次作战是我方对外作战拖的最久,血腥最烈、蒙受损失最大的一次。

共产党中国吞噬联合国军资源这次为最大的一次。

向守志老将军为《不信青史尽成灰》作序

向守志老将军为《不信青史尽成灰》作序

向守志老将军为《不信青史尽成灰》作序博主按:2010年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的时候,我在《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的基础上,写出第二本彭德怀传记——《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

经老友赵于平帮助,联系到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时年93岁的向守志上将,我请向老为拙著作序,向老欣然同意。

秋天我收到向老署名的序言文稿,开国老将军的序言字字千钧,令我感激不尽。

没有料到拙著的出版经历了三年多的艰难过程,三次严苛审查,险些判处死刑。

四年后,拙著起死回生,付梓出版,向老已经97岁矣!我下周回到深圳,第一件事就是给向老寄书。

U盘里载有向老的序言,哄着旅馆里那台笨电脑,费力发出这篇博客。

序言彭德怀元帅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1934年,我17岁的时候带领100多人集体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枪林弹雨、艰难曲折的军旅之路。

在红军时代,彭德怀一直是我心中敬仰的我党我军的领袖人物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我在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任连长、营长,跟随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首长挺进太行山。

而在太行山指挥华北前线八路军的最高首长就是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

我参加过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反“九路围攻”的战斗,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无不包含着彭老总的一份心血。

1940年8月,朱彭左首长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

因为此时朱总司令已回延安,在太行山直接指挥战役的就是彭老总。

我团一举破击了平汉铁路高邑至内丘段,大获全胜。

抗战后期,我已经是太行军区一分区建制团团长,在军分区秦基伟司令员的指挥下,连续作战,收复失地,给日寇最后一击。

那个时候,在延安总部的彭老总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得力助手。

我直接成为彭老总麾下战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战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二)

战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二)

(转载)战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二)(转载)战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二)战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二)但苫米地的“拖刀计” 还真使一些游击队追过去吃了亏。

为此,他得意洋洋,说:“什么‘游击术’?遇到我这‘拖刀计’ 克星就不灵了吧!” 然后,他带兵孤军深入,一路玩弄“拖刀计”,诱使八路军和游击队上当。

刘伯承见苫米地一味地用“拖刀计” “反打” 八路军的“伏击战”,对陈赓说:“苫米地这家伙以为我八路军好欺负,竟敢犯兵家大忌,孤军深入,就在长乐村给他个伏击吧。

” “好!看他这个拖刀计灵,还是我们的伏击战厉害!” 陈赓说。

这天,日军步兵、炮兵,加上骑兵、辎重等一共3000多人马,又从武乡沿浊漳河向东前进而来了。

走了半日,苫米地又开始同八路军玩“拖刀计” 了。

晚上10点日军一路无事地往回走,准备在回路上给八路军“来个伏击”。

结果他大部队过了长乐村后,辎重部队却还在白草延附近,后卫部队只有500多人。

这伙辎重和后卫部队走着走着,突然枪声大起,陷入了386旅的伏击!陈赓率领771团,叶成焕、王近山率领772团相对发起了攻击,一下就把3000多日军拦腰斩断,苫米地在后面的后卫和辎重部队在型村、李庄、白草延、马庄一线被截成几股,被771团与772团分割起来,围着打。

虽然日军被突然出现的八路军弄得手慌脚乱,但“扫荡” 是有备而来,这半个多月来,苫米地的“拖刀计”不仅没有“拖” 到一个八路,而且把日军一个个“拖” 得孤独、烦躁。

现在他们一被激怒,恨不得见人就咬,于是都疯狂地投入抵抗战斗。

乱战之中,日军把牛车、死马都推到了阵地前沿,躲在中间向八路军还击。

386旅和他们进行着抗击战,双方都打出了狠劲。

激战至中午,苫米地走在前头的才反应过来了,立即率领已过长乐村的1000多人马急急返回“解围”,谁知在戴家垴一把被772团3营10连截住,双方在戴家垴打起来了。

敌众我寡,日军武器精良,弹药充足,10连的子弹眼看就要打完了。

日军嗷嗷叫着冲过来。

中国最牛的地方---红安

中国最牛的地方---红安

浅谈湖北红安县在中国军队中的贡献湖北红安县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市70公里外的东北角,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小县,在这里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反映的是革命时期红安的一种热情,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军队,中国将军会发现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红安背景。

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爆发地,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后在红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三支主力部队的诞生地。

徐向前元帅的妻子是红安人程训宜,肃反时为保丈夫英勇牺牲,名将杨得志夫人石兰是红安县南人,而郑维山中将其祖籍是红安县檀树岗人(后迁移至麻城。

)当然这是红安与中国军队、中国将帅关系的一点边角罢。

还是看看各个历史时期红安的贡献与辉煌吧。

大革命时期,在中共的红军中约三分之一的兵源来自红安,人数达6万人,而牺牲的红安籍烈士的占整个红军烈士的四分之一,整个大革命时期红安丧失人口占个全县人口一半,约24万人,其中革命烈士14万人,因革命运动而死亡的平民约10万人。

而且死亡的几乎都是青壮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杀戮最为惨重的天台山和老君山一带,原本有6万人口,但到1934年年底只剩下300个老人和几个病弱的。

更是有不少的红安妇女、儿童被国民党军阀当成战例品贩卖到南京和武汉等地的妓院、工厂充当性奴、童奴,因此早在30年代红安整个县就已经元气大伤了。

另外在大革命时期红安还有大批地主、富商早年在外经商所积攒下来的财产充当了我党军队早期的军费(打土豪)。

为我党的军事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红安牺牲的团以上的军事将领40位,其中师级以上高级军事将领8位。

在华北的八路军序列里,129师抗日将领十之八七为红安籍。

这里面就有著名的奇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轰炸机)的陈锡联将军,干掉日军战地参观团的王近山将军(打死160多位日军军官,包括一位日军少将,电视剧《亮剑》有这一精彩战斗),在华东的新四军江抗(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简称)领导人是红安的刘飞将军(刘飞实际上就是京剧《沙家浜》郭建光的原形)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的郑位三先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师、第五师政治委员,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戴季英先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委员、代司令员,为我党敌后游击战争贡献巨大,在华中,红安将军李先念率领160人的游击队逐步发展成为5万人新四军第五师(归中央直接指挥),先后指挥了大悟山反扫荡、三打侏儒山、圣场、桐柏等战役,红安将军程汝怀、石毓灵(两人都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在日军占领武汉后,收编了武汉会战后散落的国民党士兵组成鄂东、鄂中两个游击大队,其中程汝怀部在武穴江面用刚缴获的日军大炮击沉了长江上航行的日军军舰,成为国民党在抗战中游击战的典范。

李云龙的简介

李云龙的简介

李云龙的简介<<亮剑>>中的人物是嫁接的,拼凑的,并不是说历史上某个人就是剧中人的原型,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是历史上很多人的集合体,对李云龙来说,他就是很多很多英雄军人的组合。

《亮剑》李云龙原型解密!!—---王近山外号王疯子,打仗不要命凶狠,文革时被退伍当一农场厂长,被许世友请出山!!影片中李云龙是129师的.历史记载当时129师的几个团编制是: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770团团长张才...因此,基本上可以确定,李云龙的原型是以王近山为基本的素材的。

正在热播的《亮剑》,相信大家都在看,而且品头论足。

现在很多人都在挑李云龙的毛病,如果李云龙是十全十美的人,是高大全、那就不如去看样板戏。

军痞也罢、没教养也罢、不符合解放军的纪律也罢,至少李云龙让人看着有血性、过瘾,能把中国人、中国军人的阳刚之气引出来、逼出来,那就是作者的目的。

李云龙,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我们姑且不管他是军人也好,兵痞也罢。

不过我相信即使是对其不屑一顾之人,也应该欣赏他以眼还眼,以血还血的个性――尤其是小小一个印尼也胆敢跟在日本屁股后头跟中国叫板的时候。

外交部正在跟印尼交涉,看来只要后者口头认个错,象征性地赔点儿银子(给不给还不好说呢),我们这边最终是不了了之的。

那简直与2001年11月,日本大动干戈地击沉东海‚神秘船只‛如出一辙(经查,被击沉的系中国‚闽长运3705‛号渔船。

日本居然动用了‚金刚级‛,并大摇大摆地深入中国海域将之击沉。

然而,在国内媒体上,‚闽长运3705‛号渔船一直被称为‚神秘船只‛)。

眼下整个东南亚都知道中国好欺负了――昨天是日本,今天是印尼;明天则是越南,或者菲律宾……《亮剑》中,凡是李云龙的上司,平时哪个不猛批他成天闯祸?可一旦遭遇恶战,还不是命令他上?国难当头,那些嫌李云龙‚败坏人民军队形象‛的‚文明之师的拥护者‛们,是不是应该考虑物色这样一位英雄来替中华民族出口气啦?李云龙从小当兵,直至升任少将军长,应该说是深受人民军队的教育。

还原于历史真相的“上甘岭战役”大揭秘__战略网

还原于历史真相的“上甘岭战役”大揭秘__战略网

还原于历史真相的“上⽢岭战役”⼤揭秘__战略⽹还原于历史真相的“上⽢岭战役”⼤揭秘__战略⽹⾄今,许多连篇累牍的描写上⽢岭战役的⽂章,纯属为原15军某些个别⼈沽名钓誉、冒领战功、却⼤肆剽窃了第12军的战果;⽽为某个⼈吹⽜,抬轿⼦,捞取政治资本的造假⽂章!由御⽤⽂⼈为秦基伟个⼈所编写的《秦基伟回忆录》中,现被⼤量历史真实⽂献和⽂件,确切的查明:许多内容是夸⼤事实、或者是弄虚作假东西!尤其是以张嵩⼭为代表的、只是某些⼈御⽤的吹⿎⼿⽽已!他写的上⽢岭《摊牌上⽢岭》《解密上⽢岭》这段历史,绝⼤多数⼤多纯属弄虚作假、肆意篡编历史⽽⼤肆编造和捏造历史真实史实的现在根据空降兵第15军司令部档案室,所保留的上⽢岭历史⽂件,从这些⼤量⽂件中,揭秘和揭露出被15军秦基伟。

崔建功等少数⼈⼤肆弄虚作假、伪编我军历史,竟然长达60年的多个关键问题:其⼀、史实真相是:15军在上⽢岭只打了19天的仗,其中有17天半,是钻在坑道⾥被动的被敌⼈打!并没有所谓“15军打了前23天,12军打了后20天”的假说!第15军⾃1952年10⽉14⽇上⽢岭战⽃打响,⾄11⽉1⽇夜⾥被12军部队接防上⽢岭地区防务,仅仅打了19天的仗!19天中,根据15军历史⽂件统计查明:第15军也只有开战的第1天,仅在上午守住了部分阵地,但是,随着上⽢岭2个⾼地‘主阵地’的丢失,导致全线防御解体,彻底⽡解崩溃!即告丢失全部表⾯阵地⽽被迫钻进坑道!⽽唯⼀的⼀天能够在⽩天坚守住表⾯阵地的仅有11⽉1⽇这天,其他17天半,全部都是龟缩的坑道⾥,依赖纵深部队打企图恢复表⾯阵地的反击战!但15军和45师的作战结果却是:屡反屡败,屡战屡败!没有⼀⼨被丢掉的阵地和⼟地,被有效收复!何谓主阵地?不妨引⽤历史⽂献,原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司令部《上⽢岭地区作战总结(1953年3⽉4⽇)》的这份历史⽂件⾥,这篇对12军31师,在上⽢岭作战总结中的⼀段内容:“主阵地,是指在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点线或体系,也即是全部阵地中的⾻⼲阵地(或者叫做核⼼阵地),该阵地失守时,将使我军全线防御解体。

志愿军180师在朝鲜全军覆没真相

志愿军180师在朝鲜全军覆没真相

志愿军180师在朝鲜全军覆没真相郑其贵师长赵三禄大校,原60军政治部主任博主与赵三禄、王顺秀王顺秀,82岁。

原郑其贵警卫员。

正师级张泽石老人,战争爆发后,从清华大学休学参战。

原180师文工团干事,曾为战俘。

回国后任教师。

83岁。

赵年智老人,86岁。

180师的军医,后为战俘。

回国后,任外科医生180师的文物采访梁玉琳将军。

梁老曾为180师政治部青年干事。

1988年,授少将。

83岁60多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80师的种种流言蜚语,诸如“全师覆灭”“军旗被缴”“师长被枪毙”等等。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进行了这次大型采访。

鲁迅说:“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我为什么要写180师,甚至是放弃了其它的选题?或许就因为我曾经是军人?是的,当我向那些老军人说出我曾经也是一个兵的时候,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向我彻底敞开了心扉。

近一年来,我采访了180师至今健在的梁玉琳将军、郑其贵师长的家属、王顺秀师长、赵三禄副军长、张泽石老人、赵年智等老人,得出的结论是:民间传说都是胡说。

志愿军战俘张泽石讲:“一定要讲真话,要写那些普通士兵的命运。

”这句话,一直伴随我写作《我们没有全军覆没——180师在朝鲜》的全过程。

我想,我要将听到的真话,如实写出来。

这是一个历史记录者的责任。

虽然责任现在是那么不好面对,但责任总是在的。

总是要有人扛起来的。

要不,中国历史怎样往下走?要不,陷在泥坑里的历史怎样爬出来洗净污泥接着上路行军?我们可以因为胆怯而对历史的真相闭上眼睛,但未来没有历史真相如何发展?我们可以不要历史,但我们怎敢不要未来?不要未来是自绝是自弃,可未来只能在历史真相的大地上一点点长大。

那么,请勇敢地接受历史真相。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卢智老师是原180师师长郑其贵的女婿。

他是个历史谜,多年来,他也一直在追问这个重大事件。

郑其贵曾对他说——“事情的真相不是结论说的那样。

我对不起战友们,我个人承担了吧。

只有我承担了,其他人就可以减轻责任……被围的那些天,我脑子高度紧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法治周末记者咼欣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二儿子王岩很想为父亲写一本书,为父亲尽一份孝心。

同时,因王近山作为热播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而为人们所关注,王岩也想借此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书写完后,王岩颇费斟酌地给书起了一个名字:铸魂。

这本名为《铸魂》的半回忆录、半传记小说,在2014年11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王岩用笔名“石尚山”,将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当作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献礼。

书中,王岩再现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经典战例和战场奇迹。

同时,首次正面讲述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战地浪漫曲,真实记录了二人的婚变过程以及王近山被下放农场后的经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有责任站出来澄清对于父亲的误读曲解,也想更正一些对父亲伤害性的,甚至是污蔑的不实言词。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份迟到的交代。

”近日,在接受《法治周末》独家专访时,王岩和王近山的小女儿王珍珍代表家人,表达了这样的态度。

用16年,重拾父亲的一生1998年的初春,81岁的韩岫岩带着儿女孙辈到八宝山公墓为王近山祭扫,纪念王近山逝世20周年。

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3岁当时正忙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并将“副参谋长”改为“军区顾问”。

中央军委随即补发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

南京军区破格操办了王近山的丧事。

不久,邓小平又亲自交办开国上将宋任穷等同志,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北京八宝山公墓国家高级领导同志灵堂安放。

在当日祭扫回家,韩岫岩一直抬头注视着墙上王近山的照片。

在王岩的试探下,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个谜和这些故事带走。

虽然我和他离婚了,分手了,但是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告诉你们有关我和他的故事。

从那时起,王岩便萌发了真实还原父亲这一生的想法。

家里人也一致认为:王岩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1968年,19岁的王岩穿上军装,赴南京入伍,成为王近山儿女中的第一位军人。

那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王岩”。

次年,王近山从他下放的农场调回南京军区,父子在南京重逢。

王岩与父亲的相处时光多了起来。

在王近山小女儿王珍珍的印象里,父亲与二哥王岩总是在交流军事,因此她觉得,写父亲,写父亲打过的那些仗,“得二哥来”于是,全家签名,“授权”由王岩执笔,来写父亲。

“每次我们让父亲讲讲战争时期的事,他总是讲自己身边那些小战士,讲自己的战马,却很少讲自己。

”王珍珍说。

也因此,还原战争时代的王近山,除了母亲与兄弟姐妹们的回忆,王岩还需要寻找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了解。

搜集材料的过程曲折而漫长。

有些老人和王岩相谈甚欢;有些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有些老人出于一些考虑,拒绝了访谈。

王岩说,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决定,他都能理解。

在书中,王岩记录了父亲身边很多战友。

“黝黑的脸庞上一副凛然正气”的尤太忠、有着“精干睿智的眼睛”的肖永银、把“我生来就是为他挡子弹的!我是他的‘光荣警卫"挂在嘴边的张高,甚至是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小战士潘海生……对于以前在部队只写过公文的王岩来说,写作的过程“很痛苦”。

而且,王岩觉得,肩上的责任不亚于一项艰巨、重大的军事任务。

他想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也想揭秘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进入“战斗”状态的王岩很像当年前线指挥的“王疯子”:有时候几顿饭不吃,通宵坐在电脑前打字,和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较真”。

“我们盼望能有一本全面记录和还原父亲一生的书,看他自己跟自己较劲,都不敢催他。

有时候我晚上睡觉前看他坐在电脑前,凌晨起床时看见他还在,早晨起来他还在写。

”王珍珍说。

有时写完一部分,王岩会给王珍珍打电话交流。

念着念着,电话两边都没了声音。

兄妹俩都说不出话来,只是哭。

“我没少逼他吃速效救心丸。

”王珍珍看着王岩说。

终于,赶在王近山诞辰100周年的前一年,《铸魂》一书正式出版。

子女们第一时间将新书放在父亲的墓碑前。

“这么多年来,作为王近山的子女、家人,我们始终背着一个沉重的负担,觉得父亲不能只是被碎片化地、甚至是错误地宣传。

我们必须如实把真实情况告诉给关注我父亲的人们,我们应该为父亲做点什么,尽这份孝心。

”王岩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从萌发念头到正式出版,王岩走过了整整16年。

王疯子”的“疯”1930年,15岁的湖北黄安(今红安)放牛娃王文善告别家乡时在大别山前下跪磕头,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近山。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为天下人民打天下”去了。

20岁时,他就因骁勇善战,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成为军中尽人皆知的“王疯子”。

“王疯子”的名号似乎源于王近山担任连长时的一次肉搏战。

“他抱着敌人滚落悬崖,头上被山石戳穿一个洞,仍然忍痛拔枪打死敌人。

”王岩回忆道。

从红军时期的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重叠设伏七亘村、敌人腹地“闹天宫”、韩略村全歼日本观战团、爷台山大捷,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血战大阳湖、智取襄阳城、解放重庆,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王近山指挥的,多是恶战和关键性战役。

仅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王近山就几乎履历了所有各部队,并担任军事主官,因此被称为“二野的朱可夫”。

由于他屡犯“兵家大忌”,不按常理出牌,打了胜仗做检讨成了他的“专利”。

1946年的定陶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3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里气氛一度沉闷至极。

当时的野战军“兵不满5万,弹药也很缺”。

没有人敢发言,邓小平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王近山“疯”劲上来,甩开旁边杜义德政委拉他衣角的手,打破会场沉默,主动请战。

“一号(刘伯承司令员)、二号(邓小平政委),我王近山今天在这里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的整3师,我就不回来见你们!我们6纵队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坚决打!如果纵队打剩一个旅,我去当旅长,老杜(杜义德)给我当旅政委;打剩一个团,我去当团长,老杜给我当团政委;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老杜给我当指导员。

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的父老乡亲!”最终,王近山咬牙打赢了这场恶战,取得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又一次关键性胜利在战场上,王近山总爱冲出指挥所,他认为指挥一定要尽量靠前。

“我王近山就在红旗下面。

”几乎每次开战前,他都会告诉自己的战士们。

一次战场受重伤后,王近山怎么都不愿被抬下前线,他对着自己三大爱将之一的尤太忠吼道:“你把红旗给我插起来!我就在红旗下!我和你们在一起!”这样的“疯”,使得他的部队里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关系到王近山安全的万分危急情况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强制手段制止王近山的冒险行动,确保他的安全。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王近山时说:“人家说你是‘王疯子我看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王近山的“疯”,在儿子王岩看来,并不是《亮剑》中李云龙的那种“横”,而是睿智。

“他敢打别人不敢打的仗,人们惊诧:这种仗你也敢打?疯啦?这才是’王疯子’的’疯’。

并非草莽,不讲策略。

他’疯得谨慎,’疯’的有套路。

”王岩对记者说。

熟习军事的王岩,总结了不少王近山的作战经验或作战习惯:不着急下结论,喜欢“看看再说”;精算成本,认为“打仗就是要占便宜”;战时,爱把对手的照片贴在墙上端详揣摸;战前给战士们改善伙食;注意观察和感受战士们的情绪;战前动员做足;总说“五行不定,输个干净”;冲锋号连续吹到胜利;战后第一件事是看伤员即使战役胜利,王近山仍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垂泪。

定陶战役结束后,他在静静的战场上,“用颤抖的双手捧起一把掺和着鲜血、弹片、军衣碎屑的焦土,他紧紧地把这一捧焦土捧到了眼前,呜咽着,抽搐起来……”那整整一个白天,王近山都没有离开战场。

他拿着一只染着血迹的新鞋,抽出里面的鞋垫,对警卫员张高说:“这可是几个新战士穿的鞋,他们当兵才只有三天,连花名册都还没登记上就……你看啊,这鞋垫上还绣着这么漂亮的花。

”上甘岭战役,是王近山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交战双方投入近10万部队、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战场殊死搏杀44天。

这场无比惨烈的战役,成为王近山痛而不敢回首的往事。

晚年,在南京的一次电影晚会上,王近山看了半场《上甘岭》时甚至昏厥过去。

当时,他被王岩和工作人员架出了放映厅。

“王疯子”的名号,王近山顶了一辈子。

在逝世二十多年后,王近山成为了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

王近山与韩岫岩“在我眼里,天底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与王近山离婚后,韩岫岩曾这样对王岩说王岩把这句话写进了书中,并按时间顺序,十分细致地再现了父亲王近山与母亲韩岫岩相识、相知、相爱、冲突、分居、离婚的全过程。

这份爱,在王岩的笔下,显得甜蜜、浓烈。

“他们之间这个故事的委婉篇章,也只有韩岫岩才能说得清楚,并作出全面真实的解读。

”王岩说。

1921年,韩岫岩出生在河北保定,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时成绩名列前茅,还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1937年,她跟随父亲和叔叔,一家十几口人参加抗日战争。

在投奔八路军的一条“崎岖坎坷的土路上”,她遇到了“英俊威武”的王近山。

与王近山一样,韩岫岩原名韩秀媛,也是自己改的名。

她希望自己能有“山一样的胸怀和岩石一样的坚强”。

在战地医院工作时,韩岫岩看到了被重伤送下的王近山。

之前的几次见面,让她早对这个“王疯子”有了几丝崇敬。

那一次,她坚决反对医生的截肢方案,坚持保守治疗,日夜守护着王近山,帮他保住了受伤严重的左手臂。

“谢谢你让我笑了,我真的很高兴。

”大难不死的王近山对查房的韩岫岩说。

“你以前没笑过?”“没这样笑过。

”爱情就这样在两个年轻人之间萌生了。

尔后,误会、拒绝、逃避、生气、坦白……婚后多年,王近山半认真半调侃地“总结”:“是我追的她。

”一次战役胜利后,王近山特意去看自己心爱的“疯丫头”。

书中这样描写了二人在一起的那一刻:“我今天是特意来看你的。

”“我知道,我很开心。

”“我也知道你希望我来看你。

”“你……我……”韩岫岩睁大眼睛,愣愣地看着王近山。

王近山拉起韩岫岩的手。

韩岫岩试图挣脱,但挣脱不开。

王近山的手,温暖有力地握着她的手,韩岫岩不再挣扎,顺从地任由王近山拉着了。

“我来是要告诉你。

”“告诉什么?”“我爱你,你应该是我爱的人,我来找你,是因为我非常珍惜你,我还确定,我能给你幸福,而且我知道你也爱我!”“我真的也爱你,可是我担心我不一定适合你!”“你适合!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了!我要让所有太行山的部队都知道,你韩岫岩适合我王近山,我王近山适合你韩岫岩!我以前天天在打仗,天天在战场上拼杀,没有认清自己的感情,觉得我不应该有感情,甚至害怕正视自己的感情。

后来我明白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我有感情,我有爱情。

我原以为躲避你,那样是尊重你的选择。

现在,我决定不再压抑自己的感情了。

我要告诉你,只有我才是你该爱的人,也只有我王近山才配得上你,只有我才能给你幸福!韩岫岩没有说话。

“我请求你嫁给我。

”此时的韩岫岩不知为什么落泪了,她腼腆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武断?你真的疯了吗?”王近山走进韩岫岩,双手扶住她的肩膀,然后紧紧搂住她,她没有反抗,王近山轻声说:“不哭,岫岩,我一定要娶你!现在,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等我收拾了这帮小鬼子就来娶你!”王近山果然没有食言,他打赢了那场仗,骑马来娶“疯丫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