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淤地坝现状与发展前景
神木市虫子峁淤地坝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神木市虫子峁淤地坝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虫子峁淤地坝带病运行,存在安全问题,对工程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坝溢洪道存在问题对策建议1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流域内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严重威胁两岸及河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淤地坝是陕北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的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水利基础工程。
它既能拦泥蓄水,又能淤地种粮,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在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泥沙输入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虫子峁淤地坝属沙峁镇孟家墕行政村,距神木市城55km。
坝址位于沙峁镇孟家墕行政村黄河流域二级支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虫子峁淤地坝于70年代由群众自己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06km2,现状坝高13.0m,坝顶宽4.0m,淤积坝高9.0m,现泥面距坝顶4.0m。
总库容63.03万m3,已淤库容52.63万m3,滞洪库容10.40万m3,淤地面积4.21hm2。
枢纽工程为大坝和右岸土质溢洪道两大件。
坝体中间有巨大冲沟,右岸土质溢洪道不具有泄洪能力,严重危险着坝体的安全运行,必须新建泄洪设施。
本次设计确定工程规模为骨干坝,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为5级。
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2主要建筑物现状虫子峁淤地坝枢纽工程为大坝和溢洪道两大件组成,坝体中间有巨大冲沟,右岸土质溢洪道不具有泄洪能力。
大坝为碾压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3.00m,坝顶高程921.0 m,坝顶长85m,坝顶宽4.0m,淤积坝高9.0m,现泥面距坝顶4.0m,大坝迎水坡坡比为1∶2.0,背水坡坡比为1∶2.0,上游坝坡无防护设施,下游坝坡无排水沟。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探讨

2023-10-30•引言•淤地坝建设与林地关系概述•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分析目录•淤地坝建设优化与林地保护措施探讨•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淤地坝建设是解决水土流失和农田水利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占用林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
探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与方法02淤地坝建设与林地关系概述淤地坝建设对于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性林地的重要性及占用影响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价值。
占用林地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影响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功能。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与林地现状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占用林地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引起重视。
针对当前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淤地坝建设和林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较多,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03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分析目前关于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
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法规缺失由于法规不完善,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也存在不规范之处,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审批程序不规范对于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监管,也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手段,难以遏制违规行为。
监管不到位施工难度大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复杂,淤地坝建设的施工难度较大,占用林地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陕西淤地坝:黄土高原上的“聚宝盆”

陕西淤地坝:黄土高原上的“聚宝盆”刘艳芹【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9(000)019【总页数】3页(P76-78)【作者】刘艳芹【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志丹县罗家河淤地坝庄稼长势喜人“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在生态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是防治水土流失的“神器”,这一广泛流传的民谚,就是当地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深情赞誉。
“小时候沙尘暴特别多,出去一趟,嘴里嘎嘣嘎嘣的,都是沙子,眼睛里一揉,也是沙子。
”靖边县村民李润梅说:“如今到处绿意盈盈,一座座淤地坝不仅拦住了泥沙,保住了水土,也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资料显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谷面积占总面积的40%左右,产沙量却占75%左右。
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是控制泥沙下泄最直接、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措施。
靖边县建成的1236座坝库,累计拦泥6亿多t,90%的面积实现了不向黄河输送泥沙。
淤地坝不仅是控沙拦泥的神器,还是丰产增收的“聚宝盆”。
淤地坝在减少泥沙输入黄河、确保黄河安澜的同时,将泥沙就地拦蓄,使之成为土肥水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据测算,坝地粮食平均亩产500kg,高的可在1000kg以上。
陕西绥德、清涧、子洲、宝塔、延长等县(区)坝地产粮均占到粮食总产的30%左右。
榆林市横山区曹阳湾村建成淤地坝30座,水库5座,人均坝地达到2亩,促进了3000多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造林种草1.7万亩,加快了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米脂县高西沟村有410亩坝地,实现了少种高产,农、牧、林土地利用结构由1∶1∶1调整为1∶2∶3,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在坝地较多、利用较好的地方,群众种植烤烟、葡萄、油葵等经济作物,发展大棚蔬菜,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目前陕西省共建有淤地坝3.3万余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的一半多。
这些淤地坝累计拦泥59亿t,淤成坝地90多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年灌溉面积6万亩,增产粮食4亿kg,带动养殖效益380万元。
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现状调查与分析
马宁;朱首军;王盼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11(31)3
【摘要】对陕西省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中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整理。
结果表明,陕北大、中型淤地坝控制面积为28 703.84 km2,拦沙总量达4.11×1015kg,反映了淤
地坝具有显著的拦泥淤地作用。
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两两成正相关关系。
陕北榆林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
但种植作物太过单一,而延安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只局限于拦截泥沙。
陕
北淤地坝主要的管护方式为集体管护。
淤地坝各部件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坝体隐患。
【总页数】6页(P155-160)
【关键词】水土保持;淤地坝;拦沙效益
【作者】马宁;朱首军;王盼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31
【相关文献】
1.淤地坝运行管理与效益调查分析 [J], 贾兴义;范正印;李林虎
2.1994年陕产地区淤地坝水毁情况调查 [J],
3.榆阳区淤地坝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调查 [J], 马慧;奚福明
4.陕北淤地坝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J], 阎岁胜;惠养瑜
5.河南省淤地坝建设与运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J], 杨吉山;史学建;左仲国;孔祥兵;肖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摘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
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淤地坝;发展思路1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上拦下保(拦蓄上游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不能承受的超标准洪水和泥沙,保护下游水利水保工程不受洪水泥沙威胁)、蓄洪排清、拦沙淤地,直接为当地生产和治黄服务。
榆中县最早于1978年10月建成树梓沟骨干坝之后,淤地坝项目逐年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来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淤地坝63座,其中骨干坝20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22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积70.25 km2,淤成坝地195.40 hm2,已生产利用117.50 hm2,累计拦泥756.83万m3。
坝地面积占我县粮田面积的1.60%,年产粮52.88万kg,占全县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的0.16%。
2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削峰滞洪、减蚀固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淤地增产治穷致富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有效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淤地坝是拦泥减沙的关键措施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
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
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竣工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延伸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
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对咸水岔流域3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0‰~1‰,每公顷坝地拦泥6.40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
志丹县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探讨

志丹县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探讨摘要:淤地坝的建设属于极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其主要包含在沟道建设中,必须具有大量人力与财物力的支持。
并且,开展淤地坝建设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社会效益,在治水、治泥、治淤工作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根据现如今一些实际状况来看,在我国淤地坝建设中还具有各种问题。
文章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的现状,然后对其管理工作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发展方向引言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8.5%。
志丹县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有着丰富的建坝资源。
淤地坝建设可以起到拦泥、蓄水、缓洪作用,而且对农民增产增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淤地坝发展和建设现状志丹县淤地坝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群众自发建坝为主,大多为中小型淤地坝,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所建的淤地坝标准低,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垮坝,需要进一步加固配套。
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通过总结以往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小型淤地坝成群、无骨干、易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了防洪标准较高的治沟骨干坝,起到了拦截上游洪水、保护下游中小淤地坝安全生产的作用,扭转了过去一遇较大洪水就造成连锁垮坝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为进一步保证淤地坝的运行安全,充分发挥淤地坝的整体效益,在全面总结淤地坝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淤地坝建设思路。
我县实施了三条坝系,分别为孙岔坝系、牛沟坝系、保娃沟门坝系。
全县现有淤地坝316座,其中骨干坝75座、中型坝181座、小型坝60座。
总库容1.44亿m3。
二、淤地坝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坚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是淤地坝建设的基础。
淤地坝概况

淤地坝概况淤地坝概况摘录自:贺玉邦,“陕北淤地坝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中国水土保持》,1993年,第一期,25-28页。
?陕北已建成淤地坝3.4万座,主要分布在陕北19个县,属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中年侵蚀模数达2万(吨/km2)以上的区域有7139座,1-2万(吨/km2)的有21217座,0.5-1万(吨/km2)的有2528座。
修建这些工程当时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劳折价约为2.8亿元,现有坝地等固定资产约为5.6亿元。
淤地坝的效益?1.减少入黄泥沙,保护了下游安全。
据统计,陕北淤地坝已拦泥沙达20多亿吨,既减少了入黄泥沙,由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2.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加耕地面积。
解放以来,由于建设铁路、公路、城市,以及农村盖房等占地,使陕北地区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据统计,1957年陕北有耕地面积115万公顷,1991年减少为96.4万公顷,人均耕地由解放初的0.64公顷减少为0.21公顷,致使缺粮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打坝淤地,充分利用了水沙资源,使荒山沟变成了高产田,增加了耕地面积。
据统计,陕北已建成的淤地坝可淤地5.87万公顷,已淤成坝地5.38万公顷,新增加可耕地面积4.03万公顷。
这些坝地耐旱,土壤肥沃,耕作、管理方便,便于集约经营,产量高,是陕北重要的稳产高产农田。
?3.增产粮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陕北坝地种植面积3.77万公顷,年产粮食1.6亿公斤。
横山县红石峁村种坝地3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6%,而坝地粮食产量为11.7万公,占粮食总产的35%。
?4.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坝地水肥充足产量高,特别是旱年增产效果更为突出。
1公顷坝地的产量,可顶3公顷多梯田或10公顷陡坡地的产量。
大量打坝淤地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使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5.坝路结合,便利了交通。
陕北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村庄和土地分割成沟岔、山梁,形成千沟万壑,交通十分不便。
打坝后,坝顶成了生产道路或公路,便利了交通。
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

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2004年11月16日(星期二)下午,听元培中学新地理教师梁晔试讲《黄河》,为他的二期课改新教材公开教学进行一些准备。
元培中学不是新教材试点学校,但是学校决定开设新教材,那时梁晔刚刚毕业,对他来讲压力真是比较大的,而且他也没有参加过新教材的培训,怎么上课还是一头雾水。
我想还是应该帮他一把,找个机会请各校的老师来帮他会诊一下,因此开设一堂教学公开课和进行诊断评价活动。
在试讲过程中,我看到教材中“打坝淤地”四个字,脑海中突然跳出“引黄淤灌”四个字,这“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有什么不同?虽然自己已经好多年没有教初中了,但对全国版老教材中“引黄淤灌”还是印象很深的,以前上课的时候还津津乐道。
记得在某次全国地理高考中,还要求考生画出“引黄淤灌”的示意图。
我还记得“引黄淤灌”是针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是将含沙量大的黄河水引入黄河堤坝后的低洼地区进行沉淀,清水用于灌溉,淤积下来的泥沙使低洼地区地势提高,它是一举多得的工程措施。
但是“打坝淤地”是怎么一回事?当天回到家里,从网上查询了“打坝淤地”,原来它是针对黄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上的低洼地区的,原理和“引黄淤灌”差不多,但是为了将泥沙在沟谷中拦起来,就要打“淤地坝”,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工程措施。
今天看到梁晔老师上传的《黄河》教案,又提到了“打坝淤地”。
我觉得应该搞清这个问题,新教材有这样的提法,老教材有没有?高二的《地理》中肯定是没有的。
高三文科《地理》有没有?仔细翻书,在高三文科《地理》第36页有“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的说法。
再翻箱倒柜找出初中《中国地理》第一册第46页,也有“打坝淤地”的说法。
我手中的书的版本而且是1997年的,换句话说,长期以来自己没有注意到“打坝淤地”这四个字,自己也没有发现过有关“打坝淤地”的考试题,惭愧啊!以下是我对“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认识以及从网上摘录的一些资料。
其一、“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在治理黄河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上海的教材中已经不提“引黄淤灌”了,但在全国版的地理教材中还是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地区淤地坝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介绍陕北地区淤地坝的分布、数量、特点等
二、陕北地区淤地坝产生的效益
1、生态效益
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2、经济效益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3、社会效益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
三、陕北淤地坝存在的问题
1、防洪标准低,排洪能力差
2、工程配套不完整,缺少排洪、泄洪设施;
3、容易产生此生盐碱化
4、坝系分布不合理,缺少骨干工程
5、管理不善,影响安全利用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1、查找问题,合理规划,对淤地坝进行修整;
2、修建排洪、泄水设施;
3、修建截水沟、排水沟,防止土壤盐渍化;
4、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