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流失调查报告
文物保护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文物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团队于近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文物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现将本次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二、活动背景1. 文物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些文物古迹因年久失修、过度开发等原因,面临着严重损毁和流失的风险。
同时,一些文物盗窃、盗卖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国文化遗产的安全。
2. 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尽管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仍相对薄弱。
部分群众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对文物盗窃、破坏等现象缺乏警惕,导致文物损毁现象时有发生。
三、活动目标1. 了解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1)走访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了解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及具体措施。
(2)调查文物古迹受损情况,分析原因。
(3)了解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状。
2. 宣传教育(1)开展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向公众普及文物价值、保护方法等。
(2)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3)组织志愿者在景区、社区等地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
3. 实地考察(1)参观当地文物古迹,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2)实地观察文物古迹保护现状,记录损毁情况。
(3)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志愿者等交流,探讨文物保护方法。
五、活动成果1. 完成了一份关于当地文物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2. 撰写了一篇关于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的实践报告。
3. 拍摄了一组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图片。
4. 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活动总结1.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的问题。
文物流失调查报告

文物流失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物流失的问题却时有发生,给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揭示文物流失的原因和途径,为防止和减少文物流失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文物收藏者和相关机构,以了解他们对文物流失的看法和经历;访谈对象包括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以获取他们对文物流失问题的认识和意见;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新闻报道和研究论文等。
三、调查结果1、文物流失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二是盗窃、走私等非法行为;三是文化交流、移民等人为因素。
其中,盗窃和走私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这表明了文物保护措施的不足和执法不力等问题。
2、文物流失的途径根据调查结果,文物流失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非法交易;二是私人收藏;三是盗窃和走私;四是非法的考古发掘。
其中,非法交易是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这表明了文物市场的监管不力和国际合作不足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为了防止和减少文物流失,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大对盗窃、走私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文物走私和非法交易;三是加强文物鉴定和登记工作,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四是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五、结论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文物流失问题仍然存在,给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和减少文物流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石刻文物调研报告总结

石刻文物调研报告总结石刻文物调研报告总结本次石刻文物调研报告旨在对我国石刻文物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保存情况、保护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采访相关专家、参观文物馆和研究机构,我得出了以下结论:一、石刻文物的保存情况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石刻文物的保存情况良好,许多重要的石刻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
例如,大量的佛教石刻摩崖石刻位于山西省的云冈石窟和甘肃省的莫高窟,这些石刻文物经过多年的保护,保存完好,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然而,也有一些石刻文物因为年代久远、环境因素等原因遭受损坏,特别是位于户外的石刻文物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受到保护的难度较大。
二、石刻文物的保护措施根据调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法规。
各地文物部门积极介入,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修复、加固、设立保护区等。
同时,一些石刻文物还进行了数字化保护,通过高精度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的形状和纹理保存下来,以便后人研究和欣赏。
三、石刻文物的发展方向根据专家的观点,未来石刻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继续加强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于年代久远、保存情况较差的石刻文物,加大修复和保护力度,防止其进一步受损。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对石刻文物的侵蚀。
其次,加强石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石刻文物的形状、纹理等信息记录下来,建立数据库,方便研究和教育,并且可以用于虚拟展览,方便公众远程欣赏和学习。
最后,加强石刻文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石刻文物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石刻文物。
同时,我国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其石刻文物保护的经验和技术。
总之,石刻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本次调研,对石刻文物的保存情况、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石刻文物。
文物保护调研报告

文物保护调研报告文物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文物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调查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率为95%。
另外,还对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并参观了几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调研结果1. 文物保护意识普遍存在但仍有不足之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认识,认为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得到妥善保护。
然而,仍有部分受访者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出一些对文物保护工作漠视和忽视的态度。
2.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育和普及亟需加强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是培养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学校教育中对文物保护内容的传授较少,导致大多数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文物保护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增加文物保护课程的设置,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3. 文物保护单位设施和人员缺乏调研发现,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设施陈旧,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
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人口流失,文物保护单位面临更为严峻的情况。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设施和人员支持,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和展示。
4. 偷盗文物问题严重调研结果显示,偷盗文物问题在一些地区尤为突出。
一方面,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缺乏有效的安保措施,容易被盗窃。
另一方面,一些无良商人和个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文物,并借此牟利。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保力度,加大对偷盗文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加强对文物市场管理的监管力度。
四、解决方案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培育和普及,增加文物保护课程的设置,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2. 政府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设施和人员支持,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和展示。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流失国宝的回归困境》的结题报告

研究论文圆明园文物流失及流失国宝的回归困境目录✧摘要 (3)✧问题提出 (3)✧研究方法 (3)✧研究过程 (4)✧研究结果 (5)✧建议 (8)✧参考文献 (8)摘要圆明园已经建园300周年,而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已过去了150年。
新中国成立了60年,文物先如今又在何方?有多少文物不知去向?他们如何回来?圆明园300岁的时候,新中国派出了一只寻宝小组开赴美国,寻找那价值无穷的圆明园文物。
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圆明园举行。
让我们,一起为圆明园的文物回归出一份力,多多的关注圆明园文物回归吧!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一.研究背景前段时间,法国佳士得总部企图拍卖中国圆明园珍惜鼠兔铜兽首的事引起了中国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海外流失了多少?邮路是到了哪里?如何回归?这些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活动仪式”在圆明园隆重举行,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圆明园管理处也联合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启动了“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
二.研究目的理解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我们文化传承的载体,特别是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更是与跌宕起伏的国家历史与命运紧密相连,与我们的民族情感紧密相连。
1、圆明园兽首拍卖?是什么促成了如此高昂的拍卖价格?如何看待这场拍卖?2、如果我们想把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追索回来的话,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3、呼吁整个社会关心圆明园,使圆明园遗址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网上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二.时间安排阶段时间主要任务研究方法1 12.1~12.30 上网查资料文献法2 2.2~3.20 去圆明园调查游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式的看法调查3 4.23 圆明园采访调查4 5.1~5.3 与组员讨论并整理采访资料(去保利博物馆)5 9.23 圆明园采访调查6 10.3 圆明园展出文物拍照考察7 10.6 根据《文史参考——圆明园专刊》讨论并完善论文三.研究过程其中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了首次圆明园考察,在圆明园举办庙会期间有一次来到圆明园采访路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法的看法。
保护文物调研报告

保护文物调研报告保护文物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文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盗窃、环境污染等,许多文物面临被破坏和失去的风险。
为了有效保护文物,我们展开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当前文物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2.调查不同地区的文物保护措施以及其有效性;3.探索创新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访谈,并使用问卷调查了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四、调研结果1.当前文物保护的现状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对文物保护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资源有限和文物众多,一些文物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危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经济支持都相对薄弱。
2.文物保护措施的效果我们调查了几个典型地区的文物保护措施,发现一些有效的举措,如强化安保、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力量不足、资金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
3.创新的文物保护方法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创新的文物保护方法。
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损检测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原貌和结构。
同时,强调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也被视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的关键。
五、调研结论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资源有限、资金短缺等,需要加强管理和共同参与;2.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正在逐渐被现代科技手段所替代,这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都有积极意义;3.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对于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六、建议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量,确保文物的安全;2.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文物;3.加强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流失调查报告.ppt.ppt

归祖国。
流失文物何其多
部 分 流 失 海 外 的 文 物
据中国文物协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 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 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 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 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
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在47个
鸦片战争至今
文物四次外流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
二次大战 日本侵华
改革开放后 文物走私
改革开放前 商店经营
最近中国文物回流受大家关注,文物回流 不知是祸是福,文物随着时代的久远而愈 发弥 足珍贵,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忠实记 录者和传播者,它记载着历史的兴衰,刻录着 民族发展的轨迹。为使众多国宝重返祖国,几 十年来,中国政府、爱 国人士、社会团体、爱 国华侨以及国际友人都投身其中,多渠道促成 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
队名:超能战队
组员:贺 格、熊 娜、 沈赛丽、
李 峥、刘迎雪、万梦莹
主讲:贺格、沈赛丽
福建文物部门调查 初步确认“ 肉身坐佛” 为我被盗佛像 150323_标清. fl v
二零一五年四月
一尊千年佛像的命运牵动
着国人的心。这尊佛像内 藏有一具高僧遗骸,目前 为一名荷兰收藏家所有, 在匈牙利自然博物馆展出 。福建省文物局则初步确 认,这尊“肉身坐佛”应 是福建省大田县1995年被 盗的章公六全祖师像。
们祖先的文明见证,是我们后人政府花高价从强盗
手里赎买的吗?
儿女爱国情怀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正是这份爱国热情让海外文物的价 格不断被抬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阻碍 了其他文物的顺利回归。 我们渴望海外文物早日回家,但是 我们不支持购买,买回的不再是国宝, 而是国耻!
文物保护调研报告

文物保护调研报告《文物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以全面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为调研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
三、调研内容1. 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我们调研了各级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分析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文物保护政策法规我们对我国文物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梳理,评估了其实施的效果和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3. 文物保护现状我们实地走访了若干文物保护单位,了解了其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改进建议。
4. 文物保护技术手段我们了解了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并分析了如何将这些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到文物保护实践中。
四、调研结论经过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文物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及时修订和更新。
3. 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管理不足、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工作。
五、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 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效率和水平。
2. 及时修订和更新文物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对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提升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
六、展望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统。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物保护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挑战和机遇。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七、结语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 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 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 讨还和捐赠。然而,中国尚无通过法律成功讨还战 争掠夺流失文物的例子,圆明园兽首铜像中回到国 内的5件都是用回购方式进行的。
二次大战,日本侵华
改革开放后,文物走私
改革开放前 ,商店经营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 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 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 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 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 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 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26日凌晨,流失海外圆明园鼠兔首巴黎高价拍出
国家文物局对此发出了《关于审核佳士得拍
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
要求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认真审核
佳士得拍卖行及其委托机构、个人在中国申
报进出境的文物。
通知说:
“近日,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巴黎拍卖了从圆
明园非法流失的鼠首和兔首铜像。佳士得拍
讨论问题:
近代100多年,伴随着列强入侵,大量文物被 偷盗、掠夺出境,流失海外,具体数量已无 法统计。
流失海外的部分文物被收藏在各国博物馆里, 免经中国几次内战和建国后文革的破坏,起 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应如何看待以上两中观点?
流失文物何其多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 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
东晋时期五张僧繇“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虚星神)”,古绢本。现藏于大阪市立 美术馆。 我国东晋时期的作者 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尾星神)”,古绢本。现 藏于日本人阪市美术馆。 我国东晋时期的作者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牛星神),古绢本,现藏于日 本大阪市美术馆。 东晋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斗星神)”。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 东晋张僧繇“五星十十八宿神形图卷(荧惑星神)”。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北宋时期许道宁“渔父图卷”,绢本,墨笔,纵48.9厘米,横209.6厘米。县收 藏与美国奈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 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李安忠的《鹑图》,绢本,设色,立轴,纵24.2厘米,横 27.6厘米。县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北宋石恪的《二祖心图》,纸本,墨笔,横幅,纵35.3厘米,横64.3厘米。现 藏于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 我国金代李山的作品《风雪松杉图卷》 ,绢本,水墨,纵29.7厘米,横79.2厘 米。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具体数量已无法统计。 流失海外的文物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保护。
7. 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 日,“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 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8. 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烛、签筒被打烂 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9. 颐和园佛香阁被砸, 大佛被毁。 10. 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的塑像,全部在文 革被平毁无遗。 11. 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庙宇。全市一百九 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可保留外,通通毁掉。他一声令下,一百多处 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 一包泥塑人头。
3. 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4.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 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5. 世界佛教第一至宝, 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 像之一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
6. 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 捣毁。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
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 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
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 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在47个国 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 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鸦片战争至今 文物四次外流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
动乱年代,文物难保
1840年至1949年一百多年间,是中华大地战 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
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中华大地再次经历 了一次空前浩劫,“十年文革”害人不浅。
十年文革,受破 坏文物知多少
?
1. 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 焚骨扬灰。
2. 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 改造成了“烈士陵园”。
12. 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 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13. 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 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 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 武志》木刻文版焚烧。 14. 汉中勉县“古定军山”石碑,也因诸葛亮是个“地主份子”而被砸毁。 15. 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平毁,祗剩下右军祠前 几株千年古柏陪伴书圣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 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 被捣毁。 17. 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 18. 河南汤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奸党”的铁跪像, 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19.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 灰。 20. 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了个稀烂。
卖行的这一行为违背了相关国际公约的精神
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严重损害了中
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 。”流 失 文 物 客 观 Nhomakorabea 受 保 护
我国西汉时期的一幅《上林苑斗兽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我国北齐时期“校书图卷”,现存放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唐代阎立本的《古帝王图卷》,现存美国波斯顿美术馆。 唐代韩翰的“照夜白图卷”,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33.5厘米。现藏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我国东汉时期《陶盘彩绘禽鱼人畜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 唐代王维的一幅画“伏生授经图”纵28厘米,横49厘米。现藏于日本博物馆。 我国唐代王维的“干雪霁图卷”,纵31.3厘米,横207.3厘米。现藏于日本。 东晋时期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房屋神心星神)”,现藏于日本大阪 市立美术馆。 东晋时期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岁星神)”,古绢本。现藏于日本大 阪市立美术馆。 东晋张僧孙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危星神)”,古绢本。现藏于日本大阪市 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