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监测

合集下载

草原鼠害监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鼠害监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鼠害监测实施方案最新草原鼠害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草原鼠害,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原鼠害监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监测区域划分。

草原鼠害的分布范围通常较广,因此首先需要对监测区域进行科学划分。

根据草原鼠害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特点,将监测区域划分为核心监测区、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

核心监测区应覆盖草原鼠害的主要分布区域,重点监测区应覆盖草原鼠害的次要分布区域,一般监测区则是其他可能存在草原鼠害的地区。

二、监测指标确定。

监测指标是草原鼠害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草原鼠害的种群密度、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

针对不同监测区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并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

同时,还应结合气象、土壤、植被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三、监测方法选择。

针对不同监测指标,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人工观察、捕捉标本、摄像监测、声音识别等。

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一或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监测效果和准确性。

四、监测频次和时机确定。

监测的频次和时机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监测频次应根据草原鼠害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确定,可以是每日、每周、每月甚至每季度进行一次。

监测时机则应选择在草原鼠害活动频繁、种群密度较高的季节和时间段进行,以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五、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草原鼠害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草原鼠害的活动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六、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草原鼠害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加强对草原鼠害的监测和管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

总之,草原鼠害监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涉及到监测区域划分、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方法选择、监测频次和时机确定、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监测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 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最新一、前言。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原的生态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草原检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原检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检测目的。

草原检测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情况、草原动物种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三、检测内容。

1. 植被覆盖情况检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并结合实地调查,对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2. 土壤质量检测,对草原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情况,为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 水资源利用情况检测,通过水文监测和水资源调查,了解草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水质情况,为草原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 草原动物种群状况检测,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动物迁徙监测,了解草原动物的种群状况和分布情况,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检测方法。

1.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为草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2. 实地调查,结合遥感数据,开展实地调查,对草原植被、土壤、水资源和动物种群等进行详细调查和采样分析。

3. 生物监测技术,通过动物迁徙监测、生态摄像等技术手段,对草原动物的种群状况和分布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和调查。

五、检测结果应用。

根据草原检测的结果,可以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草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制定等方面。

六、总结。

草原检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应用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全面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草原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林草生态的管理和保护,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被制定出台,成为了我们监测、评价和保护林草资源的重要准则。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测内容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要求对森林和草原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碳排放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了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且为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监测方法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还规定了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

例如,对于森林,要进行树木高、胸径、复盖度、枯枝落叶等指标的测定;对于草原则要进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过度放牧和土地沙漠化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监测方法将科学地反映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衡量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规定了评估产生的原始数据,通过实际变化范围或指标超过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估标准能够为生态状况的监测提供标准化的、科学的依据。

四、技术创新科技的进步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环保事业也不例外。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提倡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监测评估,例如激光雷达、遥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森林和草原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减轻人力物力成本的压力。

总的来说,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要始终紧紧抓住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科学依据,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草原地区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报告提供了关于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解。

本报告可为相关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背景草原是一种特殊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众多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涵养和自然风景等,还维持了大量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地块内草原植被的样本,并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分类。

接着,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建模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了定量评估。

同时,我们还对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主要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2023年草原地区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与以往相比,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干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气候变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日益显著:草原地区往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区域之一。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稳定和温度升高等现象。

4.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1.沙化监测工作方案怎么写,第四次的这里有个草原监测工作方案,可以做参考!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为做好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国草原监测信息,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获取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编制年度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为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草原资源状况:草原面积、类型、等级、分布情况。

(二)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等情况。

(三)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况等。

(四)草原生产力状况:全国及各省(区、市)草原植被长势、鲜草及干草总产量、载畜能力以及各类型草原生产力。

(五)草原利用状况: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草畜平衡状况等。

(六)工程建设效果: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区内外、工程实施前后植被和生态状况,包括草原植被高度、盖度、生产力、植被组成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

(七)草原灾害情况: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灾害损失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三、监测工作分工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全国草原监测工作。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编制全国草原资源与动态监测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组织编制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畜牧总站组织草原鼠害、病虫害监测和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效果监测工作,承担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省级草原监测职能部门按照农业部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测工作。

四、监测工作要求(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各单位应依照本方案要求及工作分工,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监测范围、技术路线及相关保障措施。

(二)严格监测技术规范。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实施,并开展必要的技术人员培训。

(三)统一数据采集上报时间。

各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与上报。

浅议草原监测方法

浅议草原监测方法
寸 可 以适 当的增加 或减 少 。
柱 子上 , 向第 一 条 样线 。样 线 的小 柱 设 置在 照 片 指 的底 部 中间 。 始照 相 。 开 每个 样线 至少 拍 1 张照 片 。
3 12 线一 点 法 。 .
3135 测 量 基部 间隙拦 截 。从样 线 开 始 到结 束 , ...
记 录植 物 基部 之 间大 于 2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间隙 。植 物 的基 部 0m 可 以是 活的或 死 的 , 必须是 牢 固在地 上 的。 但
线一 点 法 是一 种 快 速 、 确测 量 土 壤 盖度 的 方 精
法 , 括植 被 、 包 废弃 物 、 石 、 岩 生物 外层 等盖度 。这 些 指标 的测 量关 系 到风和 水 的侵蚀 , 的渗透 性 , 水 以及 监测 区域 内植 被退 化 的抗力 和恢 复能力 。方法 和步
分比。
314 土 壤 稳 定 性 测 定 ..
3121 拉 出卷 尺 , ._. 并且 用 铁 钉 固定 两 头 。必 须拉 紧 , 量 贴地 。如 遇灌木 须从 地下 穿过 。 尽 3122 从 0开始 , 着 线 到第 一 个 点 , 下指 针 , ... 沿 放
必须 垂 直 , 标准 高 度 , 按 靠着 尺 子 。每 次 统一 高 度 。
的禾 草 , 包 括短命 植物 和其他 植 物 。 年生植 物 在 不 一 对减 少风 、 侵蚀作 用很 小 的地方 , 水 或者 每年 发生很 大 的变化 的情 况下 , 以忽 略。 可
3134 测 量 冠 部 间 隙 拦 截 。从 样 线 的开 始 到 结 ... 束 , 录植 物 之 间大于 2 c 的间隙 。最 小 的间隙 尺 记 0m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草原监测评价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重要基础。

为确保草原监测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任务(一)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基本状况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本地调查,掌握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分布范围、草原类型及生产力、植被组成、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范围和等级、土壤状况等基况数据和资料,建立草原资源与生态基础数据库。

(二)实施草畜平衡监测开展草畜平衡监测预警,准确掌握草畜平衡区饲草料供需变化动态,为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和及时调整天然草原载畜量提供依据。

(三)开展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开展草原保护效益监测,分析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为绩效评估和进一步完善补奖政策提供依据。

二、内容和指标(一)监测范围草原监测与评价范围是全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禁牧区,禁牧区涉及我****万亩草原。

(二)监测内容1、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分布区域和等级评定。

2、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况。

3、草原生产力状况:草原植被长势、各类型草原鲜草及干草产量、载畜能力。

4、草原利用状况:草原承包、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

5、畜牧业生产情况:牲畜饲养情况、人工草地建设情况。

6、草原灾害情况:草原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草原旱灾等其他灾害情况。

(三)禁牧区监测指标根据系统性、易测性、可比性原则,确定如下监测指标。

1、草原植被监测指标植物种类、植被高度、盖度、密度、频度、地上生物量、枯落物盖度和枯落物重量。

2、草原生态状况监测指标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指示植物、裸地盖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土壤侵蚀状况。

三、监测评价与信息发布(一)监测方法1、定点监测(1)样地设置在全区两大类型草原中,选择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定点监测,共布设监测点10个,其中荒漠草原8个,山地草原2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包括气象条件、返青状况、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草原植被枯黄状况、 旱情监测
由亩产草量表示
草原生产力
.
3、草原监测内容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包括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西南熔岩地区草地治理试 点工程
草原利用状况
包括牧草种植、草产品进口、草原征占用、草原重要野生植物利用
草原执法监督
包括草原违法案件基本情况、草原违法案件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
3、草原监测内容
草原火灾
包括火灾成因、损毁面积等
草原生物灾害
包括草原鼠害、草原虫害、草原生态状况等
.
Thank you !
.
监测点
照片 记录
固定点拍摄和保存样地过程
数据 报送
资料 管理
对监测结果进行填表、记录、 保存
.
2.1、草原固定监测点内容
.
2.2 草原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
.
2.3 草原固定监测点样方调查
.
2、草原监测点的定点监测
.
2、草原监测点的定点监测
.
3、草原监测内容
草原资源状况
包括面积分布、草原植物资源、草原动物资源、草原自然保护区
.
1.8 草原生态状况调查
.
1.8 数据报送
根据要求将表汇 总并上交
内容包括:
草原资源与生态 状况、监测工作
开展情况
草原监 测数据 汇总表
草原监测
地面数据 库及照片
文字报告
将监测数据录入 管理系统,并按 要求将样地、样 方照片进行整 理,按时上报
.
2、草原监测点的定点监测
前期 准备
监测 内容
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的项目(见 附表)
草原监测
—— 制作:李凤琳
.
草原监测
.
1 草原监测流程
6.灌木 及高大 草本植 物草原 样方调

1.前 期准 备
4.样地 基本特 征调查
8.家畜 补饲情 况调查
3.样 方设 置
10.数 据报送
2.样 地设 置
5.草 本、半 灌木及 矮小灌 木草原 样方调查9.草原 生态环 境调查
7.草原 保护建 设工程 效益调

.
1.1 前期准备
.
1.2 草原样地样方基本调查
例:
样方1:木蓼 样方2:苜蓿 样方3:……
……
样方1:褐沙蒿 样方2:针茅 样方3:……
……
.
1.3 样地选择主要原则
.
1.4 草原样地调查
.
1.5 草原样方调查
.
1.5 草原样方调查
.
1.6 补饲情况调查
.
1.7 草原监测工程效益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