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

提高 4 . 1 8公斤 / 亩, 总产 量增 加 4 7 0 . 7 1 万 吨干草 。 全 区冷季 可食 饲 草 总储 量 为 3 6 7 8 . 8 8万 吨 干 草, 冷季 总适 宜载 畜量 7 6 6 3 . 7 8万 绵 羊 单 位 , 与 2 0 1 2年 相 比 , 饲 草总储 量 增 加 了 5 2 . 6 1万 吨 干草 , 适 宜 载畜量 增 加 了 1 4 9 . 5 7 万 绵羊 单位 。 草原 保护 建设 工 程成 效 明显 。草 原 生 态 保 护 奖励 机 制 实 施 后 , 4 3 项 目区植 被 覆 盖 度 明显 提 高, 5 O 基 本保 持不 变 , 7 有 所下 降 。7 8 项 目区 地上 生物量 有 不 同程 度 增 加 , 1 2 9 / 6 基本持平 , 1 O 9 / 6 项 目区地上 生物 量减 少 。 退 牧还 草 工 程 及 沙 源 治 理 项 目区成 效 明显 。 退 牧还 草工 程 区与非 工程 区相 比, 植 被 高度平 均 高 出8 . 7 9厘 米 , 盖 度高 出 1 1 . 8 3个百 分点 , 干草 产量
高出 2 7 . 3 6公 斤 / 亩。
沙 源治 理重 点监 测旗 县与 建设初 期 2 0 0 1年相 比, 镶黄旗 、 正蓝 旗 、 苏 尼 特 右 旗 植 被 盖 度 提 高
6 . O O ~1 5 . O 0 个 百 分点 , 平均 干草 产量 增 幅为 5 . 9 7
~
2 9 . 3 0公 斤 / 亩 。监 测 区 内明 沙 面 积 逐 渐 减 少 ,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草原的生态状况,制定并实施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草原基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植被覆盖、土壤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1. 生态环境监测: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2. 植被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草原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植被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3. 土壤状况监测: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侵蚀等进行监测,评估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况。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监测草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水质情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四、监测方法1.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自动气象站、水文站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并结合定点观测和实地调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2. 植被覆盖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进行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的监测。
3. 土壤状况监测:采用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监测。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站点,监测水资源的流量、水质等指标,全面了解草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监测数据的空间分布图和趋势变化图,为草原生态状况的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成果应用监测成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科学了解草原生态状况,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草原基况监测工作,加强监测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共同保护和管理好我国的草原资源。
草原保护建设

关于草原保护现状的调查法学院王艳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目前实施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主要有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退牧还草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项目区投入资金148亿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2008年底,中央累计在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项目区投入草地治理资金34亿元。
一、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既包括天然草原,也包括南方草山、草坡,以及人工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草原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孕育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化。
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氮释氧、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
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化草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
因此,加快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一、项目背景及目的林草湿是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林草湿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推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开展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林草湿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实施情况自2018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项目充分发挥调查监测技术手段,通过遥感影像、地面调查等手段,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草湿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一批地区的林草湿资源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项目绩效评估1. 调查覆盖率: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手段,使得调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和覆盖率。
各地区的林草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调查,覆盖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数据质量:项目通过采用多种数据融合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数据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项目成果应用:项目形成的调查监测数据,在政府决策、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 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对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各项费用均得到合理支出和监督。
经费使用情况得到了规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技术水平,加强遥感技术及人员培训,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需要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成果的应用率和社会影响力。
3. 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林草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五、项目未来展望未来,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将继续深入开展,加大调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监测体系,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目录1. 环境监测报告概述1.1 报告背景1.2 监测目的1.3 监测范围2.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2.1 PM2.5浓度监测2.2 二氧化碳排放监测2.3 臭氧浓度监测3.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3.1 总溶解固体监测3.2 pH值监测3.3 水中重金属监测4. 噪音监测结果分析4.1 城市交通噪音监测4.2 工业区噪音监测4.3 社区居民噪音监测5. 植被覆盖监测结果分析5.1 森林覆盖率监测5.2 草地覆盖率监测5.3 城市绿化覆盖率监测环境监测报告概述报告背景本报告基于对某地区环境进行的全面监测,旨在评估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为未来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监测目的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以及植被覆盖情况,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涵盖了该地区主要城区、工业区、农村区域,以及周边水体和植被覆盖情况,全面覆盖了该地区的环境状况。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PM2.5浓度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PM2.5浓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但在雾霾天气下仍需加强空气污染防治。
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监测期间有所增加,显示出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情况,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对大气的影响。
臭氧浓度监测臭氧浓度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内,表明该地区大气环境整体良好,但需要定期监测以确保空气质量不受影响。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总溶解固体监测水体中总溶解固体浓度在监测期间有所波动,需要关注水体中的污染源,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pH值监测pH值总体稳定在中性范围,符合生态要求,但在部分区域存在轻微酸化现象,需要加强水体监测和保护工作。
水中重金属监测部分水体中重金属元素超标,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重金属排放,保护水质。
噪音监测结果分析城市交通噪音监测城市交通噪音高峰期明显,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需加强市政管理控制交通噪音污染。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一、背景简介草地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支撑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我国草地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草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解读1. 草地草原资源的保护为了保护草地草原资源,我国实施了严格的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政府对草地草原进行划定、管理和保护,禁止随意开垦和滥用牧草资源。
同时,鼓励科学合理利用,提倡轮牧放牧和休牧制度,以保持草地草原的生态平衡。
2. 草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为了鼓励草地草原保护,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
对于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牧民和农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草地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同时,政府还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草地草原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3. 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为了恢复已经受损的草地草原生态系统,政府启动了一系列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草地固沙治沙、退耕还草、植被恢复、草地畜牧配套等,旨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状况。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将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4. 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为了加强对草地草原的管理和保护,我国开始实施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加强对草原的监测和评估,建立草地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放牧、非法开垦等破坏草地草原的行为,保护草地草原免遭破坏。
三、政策效果评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草地草原保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草地草原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草地草原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区存在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行为,造成了草地草原的破坏和退化。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草原地区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报告提供了关于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解。
本报告可为相关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背景草原是一种特殊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众多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涵养和自然风景等,还维持了大量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地块内草原植被的样本,并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分类。
接着,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建模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了定量评估。
同时,我们还对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主要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2023年草原地区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与以往相比,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干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气候变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日益显著:草原地区往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区域之一。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稳定和温度升高等现象。
4.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分 j l ,涉 及 1 . } l I = J 京 积: { . s 7 . f & 公顷 ) 的 均牲 畜 趟 城 j 为
1 2 . 4 % ,较 I F降 r 1 . 1 个 分 点 个 2 6 8 个 牧 、 t " - 牧 J
草 原 鼠 虫 危 害 程 度 有 所 下 降
源 与农 业 : 划 研 究所 、 家 气象 r I , 心 承担 f - : 利 川状 况 分析 、
原植 被 K势 峪测 和气 象 条件 分 析等 丁作 农 、 l 郎 原监 叫… 心 根 据 监 测 分 析 结 果 ,组 织 起 草 了监 测 报 告 书 U 稿, , F 0家 会进 行 会
( 漫㈣ l I 震 )
势 头得 到初 步遏 制 。 ( 更 多资讯 ,请 关注w w w v . 一 e t . )
1 9
特别 关 注 T o p i c
中 国 畜 牧 业
草 原 监 测 结 果 概 要
全 国天 然 草 原产 草 量 稳 中
有 增
2 ( ) 】 6 4 t - ,个 = 人然 f - f I I _ J 鲜 : 总
草 原 利 用状 况 更趋 合 理
卡 } l 埘集 1 l l l n , J 火 然 ,u 土 址 我 传 统 的 放牧
减少: { 2 起 ,受 集 中 , 人均 火 幅下 降
积减少8 1 2 0 0 公 顷 ,经 济 损 , 夫 减 少
2 0 l 6 . 个 罔 瞳 ・ 人然 : 原 ( 我 J 匕 方 和 阿 部 分 布 1 0 】 5 3 . 7 万元,一 : 火灾 发 卜 次数 、受 害
2 ( ) l 6 年, 原 鼠 危 。 面积 2 8 ( ) 7 . 0 丌公 顷 ,约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 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 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 公顷。
与上年同期相比, 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 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
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 5.3%,较上年增加 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
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 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 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 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 3.1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
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 2.9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
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 个型。
面积位于前 3 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 面积 1.5 亿公顷, 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
其中, 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 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 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 种。
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 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
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 余种, 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
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 多种, 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 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 热量充足, 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 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
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 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 夏秋连旱时间长。
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 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 中期较差, 后期转好”的态势。
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 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 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 月长势不如上年, 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 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 至9 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 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 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
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 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 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 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 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 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
南方15 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
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 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
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 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 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四川、西藏和新疆3 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 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 6 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 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 4 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 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 5 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 类草原中, 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 为10771 千克/ 公顷, 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 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
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 个,从低到高依次为: 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 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
其他草原类的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 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 分别为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 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 4 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 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2007 年, 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 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 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 省(区)87 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 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 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 4 省(区)16 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与2000 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 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 个百分点, 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3 省(区)9 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植被恢复良好。
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 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 3 县、山西省 3 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 6.3 个、6.0 个和 5.6 个百分点, 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
2007 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
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 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 草原植被逐步恢复, 生产力明显提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 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 较上年下降 1 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 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