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2022.7.15)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专班根据《林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1-2021)、《草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2-2021)以及全国园地、林地、草地的分等定级技术方案《指引》,部工作专班对部分省份上报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审查,综合审查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形成了《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部工作专班将定期总结归纳分等定级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全国技术方案《指引》的重要补充,规范、指导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请各省据此完善技术方案、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技术环节。

一、共性问题(一)关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及速查表的问题。

园、林、草地分等应采用统一的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一级分区及速查表。

各地在确定分区时以《林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1-2021)、《草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 3102-2021)、《全国园地分等定级技术方案指引》为准。

若因特殊情况对分区提出调整,请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并与部联系,待部研究后回复。

(二)关于是否划分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二级区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地理生态类型分区基础上,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图1),分别是:温带、寒温带湿润区(Ⅰ),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Ⅱ),亚热带湿润区(Ⅲ),热带湿润区(Ⅳ),南亚季风湿润、半湿润区(Ⅴ),半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区(Ⅵ),干旱荒漠半荒漠区(Ⅶ)和青藏高原高寒区(Ⅷ)。

园地、林地、草地分等过程中原则上不再划分二级区,定级过程中可划分二级区,但不提倡。

(三)关于分等定级工作的评价时点问题。

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评价时点与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时点一致,为2020年12月31日。

(四)关于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国家是否下发的问题。

国家不下发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数据获取困难,又确需使用的省份,可向部提出申请,按照保密管理规定,自行领取数据。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 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文章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xx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xxx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xx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xx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数”说我国草原

“数”说我国草原

国外 同类草原产草量基本相 当,但单位面积 的畜产品 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 %。发展草原畜牧业还有很 0 大潜力 。
超 载39一 46 _
他表示 ,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 问题看 ,既有 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 ,如工业污染结构突 出,集中在 少数行业 ,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 ,也有
2 亿 羊单位 —— . 4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 ,此次普查首次将 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 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 以及 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 ,在科学制定污 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 ,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 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我国天然草原年载畜能力约24 . 亿羊单位 ,在牧区 县 ,草原畜牧业经济产值 占G P O D 的7 %~9 %。虽然和 0
业化学需氧量 、氨氮排放量分别 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 3 %和7 %,电力热力 、非金属 矿物制 品等6 3 个行业二
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 占工业排 放总量的8 % 9
和 9 %。 3
3 0 多万公顷,分别是草原面积的21 80 .%和9s .%,远低 于发达国家6 % 0 0 ~7 %的水平 。
根据 普查结 果 ,2 0 年全 国主要污染 物排放 总 07 量 为 :废水 中化学需氧量 为3 2 .6 0 89 万吨 ( 含农业源 1 2 .9 3 40 万吨 ),氨氮为 l 29 万吨 ,重金属 ( 、 7 .1 镉 铬 、砷 、汞、铅 )0 9 . 万吨 ,总磷为4 . 万吨 ,总氮 0 23 2 为4 28 万吨 ;废气 中二氧化硫为2 2 . 万吨 ,氮氧 7 .9 3 00 0 化物为19 . 万吨 ,烟尘为16 . 万吨 ,工业粉尘为 77 0 7 16 4 6 74 8 6 . 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为4 1 . 万吨;工业危险废 6 948 7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草原地区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报告提供了关于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解。

本报告可为相关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背景草原是一种特殊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众多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涵养和自然风景等,还维持了大量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地块内草原植被的样本,并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分类。

接着,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建模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了定量评估。

同时,我们还对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主要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2023年草原地区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与以往相比,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干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气候变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日益显著:草原地区往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区域之一。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稳定和温度升高等现象。

4.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1.沙化监测工作方案怎么写,第四次的这里有个草原监测工作方案,可以做参考!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为做好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国草原监测信息,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获取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编制年度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为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草原资源状况:草原面积、类型、等级、分布情况。

(二)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等情况。

(三)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况等。

(四)草原生产力状况:全国及各省(区、市)草原植被长势、鲜草及干草总产量、载畜能力以及各类型草原生产力。

(五)草原利用状况: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草畜平衡状况等。

(六)工程建设效果: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区内外、工程实施前后植被和生态状况,包括草原植被高度、盖度、生产力、植被组成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

(七)草原灾害情况: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灾害损失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三、监测工作分工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全国草原监测工作。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编制全国草原资源与动态监测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组织编制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畜牧总站组织草原鼠害、病虫害监测和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效果监测工作,承担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省级草原监测职能部门按照农业部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测工作。

四、监测工作要求(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各单位应依照本方案要求及工作分工,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监测范围、技术路线及相关保障措施。

(二)严格监测技术规范。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实施,并开展必要的技术人员培训。

(三)统一数据采集上报时间。

各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与上报。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l
l l
年全 国草 原监 测报 告》 。 报 告显
示 ,随着 我 国草原 改 革 工作 全 面推 进 、 各项 强 革惠 牧 政策 措
施 不 断完 善 、重 大生 态 工程 建 区、 1 1 0 0个 现代 农 业 万亩 亿 元
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
资 源 化 处 理 科 技 创 新 联 盟 成 立
集 体 学 习 时 的 重 要讲 话 精 神 ,
传达 贯 彻省 委 深 改组第 十 九 次
宜 ,引导 和 鼓励 各 类生产 经 营 主体 探 索适 合不 同地 区 的畜 禽 养 殖 废 弃 物 资 源 化 处理 模 式 , 全面 提升 畜 禽养 殖废 弃 物 资源
化 合 、 大协
在 成 都 召 开
2月 2 4日 , 2 0 1 7年 四川 省 H 7 N 9和 重 大 动 物 疫 病 防控 工
农业 部发布( ( 2 0 1 6年全国 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生 态环境持续改善
日前 ,农 业 部 发 布 ( ( 2 0 1 6
门红 。 截至 目前 ,四川 已推 进
县( 旗、 市) 天 然 草 原 的平 均 牲 畜超载率为 1 5 . 5 % ,分别 较 上
年 下降 了 1 . 1个 百 分 点 和 1 . 5
实把农 业 生态环 保 各 项 工作 抓
在 手上 ,坚持 管业 务 必须 管 环
作 的 特 点 ,加 快 推 进 关键 、 核
心 、重 大科 技 的研发 和联 合 攻
会议 等 系列 会议 精 神 ,安 排 部
署推 进 农业 生态 环保 等工 作 。 厅 党组 书记 、厅 长祝 春 秀 要求, 农业 部 门要担 当担责 , 切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草原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我进行了一次草原发展调研。

现将调研结果进行报告如下:一、草原发展的现状1.草原资源丰富,但存在破坏和退化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草原被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大片的草原退化和沙化现象。

同时,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展的农牧业生产也加剧了草原的破坏。

2.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亟待提升。

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水源、保持土壤和水源的功能,但目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不足,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工作。

3.草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二、草原发展存在的问题1.草原生态破坏严重。

过度放牧、草原砍伐等行为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草原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收入增长缓慢,存在贫困和落后问题。

3.草原保护和管理不到位。

缺乏专业化管理和监管体系,导致草原保护工作不到位,草原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难以保障。

三、草原发展的建议1.加强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加强对草原地区的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阻止草原破坏和退化的现象,并加大力度进行草原恢复工作。

2.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加大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增加农牧业附加值,提高农牧民收入。

3.培育草原产业发展。

以草原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草原畜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4.加强草原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草原资源的管控力度,建立健全草原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监督检查,确保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结论草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草原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

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

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

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

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

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个型。

面积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面积1.5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

其中,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

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

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余种,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

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热量充足,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

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夏秋连旱时间长。

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中期较差,后期转好”的态势。

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月长势不如上年,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至9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

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

南方15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

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

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四川、西藏和新疆3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4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5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类草原中,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为10771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

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个,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

其他草原类的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分别为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4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2007年,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省(区)87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4省(区)16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个百分点,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3省(区)9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植被恢复良好。

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3县、山西省3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6.3个、6.0个和5.6个百分点,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

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生产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

从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2007年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及受害草原面积比上年均大幅下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其中草原火警200起,一般草原火灾47起,重大草原火灾1起,无特大草原火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