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0吨多杀菌素(刺糖菌素)项目建议书
多杀菌素

定了包括亚利桑那州在内的几个州和泰国种群 对多杀菌素的抗药性 $44%& 对二龄幼虫测定结果 表 明 美 国 1 个 种 群 的 GM20 与 室 内 敏 感 品 系 "N(O+KPMQG ( 相 比 ! 差 异 在 9;5 !4A 倍 ! 其 中 亚 利 桑 那 州 的 7*-R"- 种 群 的 抗 性 最 高 ! 为
4A 倍 ! 但 对 多 杀 菌 素 没E2 倍 &
<=*. 等监测了 4555!/::: 年美国夏威 夷 ’
墨西哥 ’ 泰国等地的小菜蛾种群对多杀菌素的 抗药性 ! 发现只有少数的几个种群的敏感性降 低 ! 但仅过 / 年半 ! 夏威夷 岛上的 4/ 个种群 中 有 1 个 种 群 对 多 杀 菌 素 的 抗 性 "4:: 倍 ! 并 且将 7"*-> 种群经过 I 代汰选后 ! 其抗 性上升 到 554 倍 ! 而另一种群 "7"*->K("> ( 经过 5 代 汰 选 ! 抗 性 倍 数 上 升 到 49 4:: 倍 ! 并 通 过 遗 传回交实验表明 ! 抗多杀菌素的机制可能是由 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位点控制 ! 呈隐性遗传特 征 ! 实验中也发现抗多杀菌素的小菜蛾对埃玛 菌素和茚虫威没有交互抗性 &
1 次 ! 在一种作物上 9:’ 内的使用次数不超过 9 次 ! 因为甜菜夜蛾完成一个世代要 90’& /; 3
害虫对多杀菌素的抗药性及交互抗性 多 杀菌素独特的作用机制 ’ 无交互抗性发生 ’ 对 捕食性昆虫具有选择性! 以及适度的残留特 性 !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抗性发展 的可 能性 $3:%&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昆虫抗药性的产 生是田间用药必然的结果! 即从进化观点来 看! 任何一种新杀虫剂都有产生抗药性的可 能 ! 多杀菌素也不例外 & 资料显示 ! 对多杀菌 素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主要有甜菜夜蛾和小菜 蛾 ! 而这些种群都分布在未进行抗性管理 ’ 作 物生长期短 ’ 换茬快的农业发达地区 ! 如东南 亚的泰国 ’ 美国的夏威夷 & 自从美国田间小菜 蛾种群对多杀菌素产生抗性首次报道以来 " <=*. "$ *>;/00/(! 马 来 西 亚 的 田 间 小 菜 蛾 种 群 ) ?*@@"’ "$ *>;/00A ( 和 采 自 美 国 商 业 化 种 植的观赏植物的温室内的 / 个潜叶蛾种群也对 多杀菌素产生了抗药性 ! 室内筛选采自田间的 家蝇 "?=.). *)’ ?&.$$;/009( 和烟蚜夜蛾" B.C)D
多杀菌素——精选推荐

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研究进展摘要:多杀菌素是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有氧发酵的次级代谢产物,对鳞翅⽬害⾍有特效。
多杀菌素的作⽤⽅式新颖,可能作⽤于烟碱型⼄酰胆碱受体的α6亚基,对⼄酰胆碱受体起别构调节作⽤,延长⼄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时间,引起昆⾍超兴奋。
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多杀菌素可损害GABA A受体的正常功能,并伴随⼩振幅的Cl-电流。
⽬前对多杀菌素的结构改造重点在两个六元糖基上。
美国陶⽒益农已推出第⼆代的多杀菌素类杀⾍剂即⼄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使其杀⾍谱得到拓宽。
关键词:多杀菌素;作⽤⽅式;结构改造Advanced in the Research of SpinosynsAbstract: The spinosyns , which have potent bioactivity against the lepidoptera pests, are a famil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 species of actinomycetes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and exert their insecticidal actions via a novel mode of action. The spinosyns may allosterically active nAchR with binding at the subuit α6 of the nAchR, resulting in prolonging the interaction of acetyl choline (Ach) with nAchR. Insecticidal spinosyns have potent effect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GABA receptors and can elicit a small-amplitude Cl- current. The modification on insecticidal spinosyns emphasizes on the cyclic groups, L-Rhamnose and D-Forosamine. Dow AgroSciences has launch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spinosyns insecticides, spinetoram, which has gained a broader insecticidal spectrum.Key words: spinosyns; mode of action; modification多杀菌素(spinosyns)是美国陶⽒益农于90年代初开发的⼀类具有优良杀⾍活性的化合物,分离⾃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有氧发酵的发酵液中。
(2023)杀菌剂原料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2023)杀菌剂原料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2023年杀菌剂原料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食品和化妆品的安全性。
因此,杀菌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该项目旨在生产杀菌剂原料药,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市场分析根据市场调查,该领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主要需求方包括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工业,以及医药领域。
未来几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三、技术路线本项目采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并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工人工资、设备维护等方面。
根据市场调研,本项目的生产成本合理,可维持市场竞争。
五、财务分析根据预测,本项目将在三年内实现盈利,并可回收投资。
在未来五年内,可望稳定增长。
六、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主要来自国内外其他生产商。
我们将通过质量和价格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七、风险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降低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合理管理和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八、总结本报告通过对杀菌剂原料药项目进行市场分析、技术路线分析、生产成本分析、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但我们有信心通过专业的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九、项目建议基于可行性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对该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实施和推进。
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各需求方对杀菌剂的具体需求。
2.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组建专业的生产团队,并定期开展培训和技术交流,促进员工的专业素质提升。
4.严格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费用。
5.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风险。
十、结语本报告是对2023年杀菌剂原料药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分析结果和建议。
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该项目将获得成功。
多杀菌素高产菌种和大生产工艺

多杀菌素(Spinosad)高产菌种和大生产工艺多杀菌素(Spinosad),又名多杀霉素,天然生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模式独特、自然分解快、对动物和昆虫天敌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农药。
产生多杀菌素的亲本菌株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Metrz & Yao)最初分离自加勒比的一个废弃的酿酒场。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现为陶氏农业科学公司)的研究者发现该菌可以产生杀虫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使用的产品是spinosyn A和spinosyn B的混合物,故称其为Spinosad。
多杀菌素的作用方式新颖,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菌素也可以影响GABA 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目前还不知道是否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有交叉抗性。
这些化合物可以引起靶标植食性昆虫如毛虫、潜叶虫、蓟马、和食叶性甲虫迅速死亡,尽管管理部门强烈要求在抗性未出现时使用,该化合物的中度残留活性降低了抗性和群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陶氏农业是唯一全球多杀菌素商业化生产商与销售商,处于垄断地位。
多杀菌素国内处于研发阶段,菌种不稳定,水平最高可以到1克/L。
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可达12克/L,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欢迎有条件的企业与我们合作,合作方式灵活,目的使此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商业化。
绿色杀虫剂—多杀菌素介绍

在发酵筛中发现生物活性成分
得到第一个毫克级样品, 和第一次田间试验
确立预发展计划慢性毒性、环境归趋、制造放大、全球大田试验
进行生物实验
测定了其对鳞翅目害虫的摄食和触杀毒性
开展药效和毒性测试
在60个国家,200多种作物上进行等级登记
研究历史
作用机制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制非常新颖和独特,不同于一般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独特的杀虫机理。多杀菌素对昆虫存在快速触杀和摄食毒性,它具有神经毒剂特有的中毒症状,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昆虫的神经系统,增加其自发活性,导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缩、衰竭,并伴随颤抖和麻痹,显示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ChR)被持续激活引起乙酰胆碱(Ach)延长释放反应。多杀菌素同时也作用于γ一氨基丁酸(GAGB)受体,改变GABA门控氯通道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其杀虫活性的提高
作用机制
快速触杀和摄食毒性
刺激昆虫的神经系统,增加其自发活性
导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缩、衰竭,并伴随颤抖和麻痹
环保方面
光和微生物降解
非靶标生物毒性
多杀菌素对有益昆虫的高度选择性,使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农药。研究表明,多杀菌素能在大鼠、狗、猫等动物体内快速吸收和广泛代谢。据报道,在48h内,多杀菌素或其代谢产物的60 %~80 %通过尿或大便排泄出去。多杀菌素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肾、奶和肌肉组织。动物体内多杀菌素的残留量主要通过N2脱甲基化作用、O2脱甲基化作用和羟基化作用来代谢。
绿色杀虫剂——多杀菌素
Green pesticides Spinosad
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又名多杀霉素(Spinosad)是在刺糖多胞菌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产生多杀菌素的亲本菌株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最初分离自加勒比的一个废弃的酿酒场的土附近采集了土样品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 16 页 第 1 页 年产50吨多杀菌素 项 目 建 议 书 共 16 页 第 2 页
1. 产品与市场 1.1 多杀菌素产品介绍 多杀菌素,又名刺糖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多杀菌素为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和一般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反,多杀菌素没有抑菌活性,却有杀虫活性。纯的多杀菌素为白色或浅灰白色的固体结晶,带有一种类似于轻微
陈腐泥土的气味,是85%~88%的多杀菌素A组份和12%~15%的多杀菌素D组份的混合物。 多杀菌素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例如:甲醇、乙醇、乙腈、丙酮、二甲基亚砜及二甲基甲酰胺等。在水溶液中pH值为7.74,对金属和金属离子在28天内相对稳定, 商业化产品的保质期为3年。多杀菌素在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组合的方式进行降解, 主要为光降解和微生物降解, 最终变成碳、氢、氧、氮等自然组份。由土壤光解作用降解的多杀菌素半衰期为9~10天,而水光解作用的半衰期则小于1天,叶面光降解的半衰期是1.6~6天。在无光照条件下多杀菌素经有氧土壤代谢的半衰期为9~17天。另外多杀菌素的沥滤性能非常低,合理使用不会对地下水构成威胁。 1.2 多杀菌素的用途 多杀菌素是一种具有触杀及喂毒作用的新型微生物源杀虫剂,具有对害虫广谱、高效,对人、非靶标动物和环境极为安全、可生物降解的优异特点,并因此获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品挑战奖”。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制非常新颖和独特。它对昆虫存在快速触杀和胃毒毒性,通过刺激昆虫的神经系统,导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缩、衰竭,并伴随颤抖和麻痹。这种作用结果和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被激活的结果是一致的。多杀菌素同时也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这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其杀虫活性。如此的作用模式可谓独一无二多,与现有杀虫剂产品明显不同。多杀菌素对许多益虫和有益生物具有很高的安全阈界,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相对低毒,对水生动物也只是轻微的中等毒性,此外,哺乳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多杀菌素无致癌、致畸、致突变性或神经毒性。多杀菌素在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组合的方式进行降解,主要为光降解 共 16 页 第 3 页
和微生物降解,最终变成碳、氢、氧、氮等自然组份,因而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由土壤光解作用降解的半衰期为9~10天,水光解作用的半衰期则小于1天,叶面光降解的半衰期是1.6~16天。在无光照条件下经有氧土壤代谢的半衰期为9~17天。 多杀菌素首先于1997年在美国被批准登记,用在棉花上。2005年,多杀菌素已经被批准用于73个国家的250多种作物上。近期又被欧盟批准登记,并且可以用于有机食品基地使用,安全间隔期为1天。 多杀菌素对鳞翅目、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等多个目的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多种鳞翅目抗性害虫的幼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且该药剂对鳞翅目幼虫的活性大大地高于各种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多杀菌素特别适用于防治蔬菜高抗性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蓟马、跳甲、豆荚螟等害虫,具有对高抗性害虫优异的防效和可以与化学药剂比拟的速效性。在珠三角、海南、云南等蔬菜害虫高抗区取得了优异防效,迅速被当地农民接受,成为防治抗性害虫的首选药剂之一。 1.3 多杀菌素国外和国内的生产状况介绍 多杀菌素为美国陶氏公司的专利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为美国陶氏独家生产和销售。 中国,截止2010年4月,除美国陶氏公司外,仅有石家庄三农公司获得了多杀菌素制剂农药登记证。据了解是美国陶氏公司原药授权登记。 1.4 多杀菌素市场需求状况 高毒化学农药污染产生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对大气、土壤和水的影响和破坏,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药残留;高毒化学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作用极大,杀伤天敌,导致害虫更加猖狂,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恶性循环。 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生存环境受到来自化学农药的严重威胁。经过人们长期反复地研究和探索,已经认识到,必须采用无公害、安全、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或者高效低度农药来逐步取代高毒低效的化学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和政府机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增强,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世界各国对于农药产品 共 16 页 第 4 页
越来越严厉的安全环保要求,以及以人为本的农药政策和法律法规,使绿色环保的微生物农药和高效低度农药必然在未来成为全球农药市场的主宰和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市场上,消费者对以“安全、卫生、营养、优质”为品质核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欲望。这些都为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农药市场总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为624亿元,据专家估计2009年中国农药市场总量是1000亿元。发达国家农药市场基本趋于平稳,增长幅度很小,发展中国家农药市场还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吴发长(农资导报,2004年09月14日,第007版)认为,中国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约9000多万公顷,蔬菜、烟叶种植面积约330万公顷。每年棉铃虫、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等害虫危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植物线虫病和病毒病等危害面积约2700万公顷,因此,农药的需求量很大。从而说明,中国生物农药发展市场潜力大。 在农药市场总量中,高毒化学农药的增速已经停止,而生物农药每年以大约10%增速发展,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2009年全球,多杀菌素制剂产品销售额为2.5亿美元,折合成多杀菌素原药约为200吨。 2009年在中国市场,多杀菌素制剂销售额约2亿元人民币,折合成多杀菌素为20 吨。 国内现有制剂登记1个,混配制剂登记2个,均为美国陶氏登记或陶氏授权登记。 随着多杀菌素化合物专利到期,多杀菌素原药和制剂正式登记资料保护即将到期(2012年正式登记资料到期),国内登记原药和制剂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我们预计到2012年底,国内将有一到两家原药登记,十家左右的制剂登记,以后6年内每年登记数量会翻番,直至制剂产品登记数量达到一个饱和水平。各个制剂登记厂家对原药的需求量会快速增加,预计3到5年中国市场对多杀菌素原料药的需求达到1000吨(至少不低于500吨)。 共 16 页 第 5 页
1.5 多杀菌素市场预测 根据中国农药产品一般发展规律研究,特别研究阿维菌素市场发展规律后,我们对多杀菌素原药未来市场的预计见下表: 项目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原药数量 (吨) 50 100 250 400 600 800
原药单价 (万元/吨) 350 320 320 300 300 280 市场金额 (亿元) 1.75 3.2 8.0 12.0 18.0 22.4
2. 产品方案 A、产品:多杀菌素,50吨/年 外观: 米白色结晶粉末 气味: 泥土味 纯度: ≥90% Spinosyn A 含量: 83-89% Spinosyn D 含量: 11-17% CAS No: [168316-95-8] 防治对象: 棉铃虫、烟青虫、小菜蛾、蓟马等。 毒性: 低毒 作用特点: 本产品是从放射菌代谢物提纯出来的生物源杀虫物,毒性极低,喷药后当天即见效果,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比美,非一般的生物杀虫剂可比。中国及美国农业部登记的安全采收期都只是1天,最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应用。 B、副产品:有机肥,800吨/年 由于发酵工艺的特点,生产50吨多杀菌素,恰好出产800吨有机肥。
3.项目工程方案 共 16 页 第 6 页
3.1工艺技术 本项目所述多杀菌素发酵技术系清华大学与欧洲一家生物工程机构联合开发的技术,包括高产菌种、发酵配方和提取技术三部分。 本项目技术和美国陶氏公司相比较,各种技术指标基本相同。和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发酵水平为0.5g/L到0.7g/L的技术(根据国内权威专家的了解,国内最高水平也不会超过1.5g/L)相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我方在多杀菌素发酵技术上具有巨大技术领先,优势明显,通过测算,我方生产成本与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相比,成本为对方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由于多杀菌素发酵技术的关键技术点比较多,国内的研发很难在3到5年内有所突破。这样我们就会占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本项目技术介绍如下: A、 技术指标: 发酵水平:5±1g/l 发酵时间:260±20小时 收 率:≥70% 实用化的多杀菌素产品是spinosyn A和spinosyn D的混合物。 spinosyn A: 分子量:731.96 分子式:C41H65NO10 CAS No: [131929-60-7] spinosyn D: 分子量: 745.98 分子式: C42H67NO10 CAS No: [131929-63-0] B、 发酵参数: 补料分批发酵 发酵时间 (h) 260±20 间歇时间 (h) 24 发酵周期 (h) 280±24 共 16 页 第 7 页
发酵体积 (m3) 32 放罐体积 (m3) 24 单产 (kg) 120 最终产品浓度 (kg/ m3) 5±1 结晶收率 (%) 70±5% 最大通风 (VVM) 1.0 通风能耗 (kWh/kg) 91 最大搅拌动力 (kW/m3) 2.5-3.0 搅拌及冷却耗能 (kWh/kg) 97 蒸汽消耗 (kg/kg) 60
C、 主要原料:
D、知识产权 根据我们对多杀菌素专利的研究,目前,多杀菌素化合物专利在中国是2007年到期,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在2009年11月到期,在美国多杀菌素technical product manufacture专利到2015年3月到期。 由于本项目技术是清华大学和欧洲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在本项目推进到合适时间,我单位将给予欧洲合作方部分现金补偿后,清华大学将本技术全部产权注入到本项目中。
3.2生产方案 A、 生产方法
玉米浆 黄豆粉 CaCO3 酵母粉 K2HPO4 KH2PO4 消泡剂 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