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轿车发展历史

轿车发展历史今日的汽车工业是综合现代机械工业和现代先进材料、电子等工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国经济差不多进展到了立即进入轿车大众化的时期,以后的轿车市场潜力庞大。
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和相关工业提供持久的进展动力,使其成为真正的经济支柱。
面临全球市场饱和的跨国汽车集团,高度重视中国那个潜力庞大的市场。
正因为如此,汽车爱护关税问题成为我国加入世贸谈判中的敏锐问题。
按照中美贸易协议,2006年,我国将最后取消针对进口轿车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国汽车(轿车)工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产业政策应如何调整以应对以后的挑战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紧迫。
我国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援助下起步,比韩国早10年。
但由于种种缘故造成产业的停滞,到70年代末,制造技术还停留在50年代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也落后于打算经济下的苏联。
改革开放以来,汽车行业依靠引进西方技术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十几年来,我国轿车工业得到专门大进展,国家产业政策文件也把它作为支柱产业。
然而,我们在经济体制、产业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使得产业的进展进程不尽如人意。
例如,轿车进展政策曾通过分着眼于公务商务车,过分强调“高起点”,市场基础相对狭小;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条块分割造成集中程度低,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能力差,全行业效益水平低;由此,高关税政策无法达到培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使国产轿车在质量、品种价格等方面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专门值得反省的是,汽车行业过分强调合资形式、“市场换技术”所带来的负面阻碍。
进展中国家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以加快自身建设,合资是重要形式之一,让出部分市场和产权是必要的。
但这一政策必须服从产业现代化那个最高目标,而产业现代化的差不多标志确实是培养自有研制开发能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创民族企业的产品品牌。
然而,在高关税爱护和地点局部进展利益的冲动下,汽车工业形成重复布点、多头合资的格局(所谓“散乱差”),对自有技术力量动员不够,过分依靠进口技术,坐等掏钱买外国专利、外国图纸、关键部件,其结果是自己的技术力量分散,难以集中自主开发,亦步亦趋,被动跟进。
公司swot分析上汽案例

公司现状
上汽集团在国内外市场均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上汽集团的产品线涵盖了多个细分市场,包括轿车、SUV、MPV等,并拥有多个自 主品牌。
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推出了多款电动汽车和混合动 力汽车。
02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品牌影响力
上汽作为中国汽车行业 的领军企业,具有强大 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
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汽车零部 件供应链的波动和成本增加。
竞争对手的崛起
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新兴竞争对手的崛起 可能对上汽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
环保法规的趋严
环保法规的趋严可能对汽车行业产生更高的 环保成本和生产压力。
03
上汽案例分析
优势分析
品牌优势
技术研发实力
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为 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发投入不足
虽然上汽集团注重技术研发,但与国际先 进水平相比,研发投入仍有不足,影响了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机会分析
政策支持
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上汽集团有望获得更多的 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推动企业的发展。
消费升级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上汽集团可以抓住消 费升级的机遇,推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争优势。
高成本压力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工 成本的增加,上汽面临着较大 的成本压力。
品牌形象老化
上汽的部分品牌形象相对老化 ,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 注和认可。
管理体制僵化
上汽的管理体制存在僵化现象 ,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响应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标准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答案————————————————————————————————作者:————————————————————————————————日期:2第七章 进口保护政策:关税1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 - 0.02 P Sc = 1200 + 0.03 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美元,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1】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出口量,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及厂商的福利影响。
产量为12000.0310*******+⨯=,消费量为20000.021********-⨯=,所以净进口为300。
相对于封闭经济,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
2】中国对汽车征收每辆3000美元的进口税,国内汽车的产量及贸易量;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和厂商的福利变化。
征收关税后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3000,产量为1590,国内消费1740,净进口150。
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产福利增加。
2 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0.02 P ,Sc = 1200 +0.03 P 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us = 1800 - 0.02 P ,Sus = 1400 + 0.03 P ;请计算: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
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
4】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
新能源汽车行业背景资料.

新能源汽车行业状况总结1、行业发展的情况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消耗,特别是石油资源的消耗,人们不得不为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思考,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世纪前几十年汽车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汽车界所有业内人士的共识。
我国政府也在实施很多项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其中就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同时,近年来,美、日、德等汽车工业强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进入发展期。
在各大汽车制造公司的联合推动下,经过“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特别是“863”计划启动和2008年奥运会开出的20亿元电动车订单,规定奥运会电动车只能在国内制造,导致我国电动汽车热潮再度升温。
“十五”期间,国家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选择了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管、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方式联合公关,专项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国家拨了8.8亿元专项经费。
专项确定了“三总三横”的研发布局,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纵”。
同时,根据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规律,整车研发以整车牵头,关键零部件紧密配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同步研究,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水平已有较大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混合动力汽车实现载客运行,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纯电动汽车开始批量生产,进入道路运营并开始出口。
同时,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前列;大功率车用蓄电池性能显著提高,形成产业化基础;驱动电机技术性能先进,与整车集成化程度逐步加强;车辆电控技术异军突起,电动化汽车底盘发展迅速,带动了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
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平台技术,拥有了相关技术标准和测试能力,开发出一批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混合动力公交车已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小规模示范应用。
从500强企业看中美产业成长的差异性

中国
1 9 3 1 8 2 1 2 1 3 2 3 1 7 5 1 8 1 8 5 1 4 1 7 1 1 1 3 1 7 1 0
美国
1 3 1 7 1 0 1 3 1 7 1 0 1 1 1 6 1 0 1 O 1 5 1 0
业 ,它 们 代 表 了 中 美 两 国 各 自的 产 业 发 展
水平。
20 0 7年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 家协
会 评 选 的 “ 国 50 中 0强 企 业 ” 和 由 美 国
业 化社 会 转 型 , 中 国正在 大力发 展 制 造
业 。 而 大企 业代 表 的 产 业分 布 在 美 国 比
1 5 8 百万美元 , 同期美 国的营业收入 020 而
10 3 00 1
出中美大企业代 表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此 外 , 美 5 0 企 业 的 数 据来 源 于 2 0 — 中 0强 02
中 美 产 业 规 模 的 比 较 及 分 析
产业规模 的比较 ,本 文选取 中美两国
产业分 布较 为集 中的钢铁业 、 汽车业 、 建筑 业 、银行业 、保 险业 和化学工业等六个行
◆ 中图分 类号 :F 6 . 文献标识 码 :A 0 29
有代表性的产业的营业 收入 。从 中可 以看
内容摘 要 :本 文 以 中 美 5 0 企 业 为研 0强 究对 象,从 产 业 分布 和 产 业规 模 两 方 面 对 中 美 两 国 的 产 业 成 长 进 行 了 比较 研 究。研 究结 果表 明 , 中美 两 国的 产业 水
平处 于 不 同的发 展 阶段 ,美 国 已向后 工
20 0 6年为例 ,石油 、电信 、银 行、食品 、 保 险、化学 、造纸 、医药等八个产业 的企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1. 引言1.1 定义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谈判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务活动中,双方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一定的商业协议或合作计划的过程。
这种谈判过程往往涉及到商业合作的细节,包括价格、合同条款、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讨论。
国际商务谈判需要双方在不同文化、法律和商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达成双赢的结果。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尊重对方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谈判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甚至导致谈判失败。
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需要尊重对方文化差异,灵活应对,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为合作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1.2 介绍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国际商务谈判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业交易的重要环节,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商务往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如贸易、投资、技术等。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势。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不仅仅涉及两国之间的经济利益,还关乎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实力强大,其谈判结果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全球经济的格局和规则制定。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两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只有通过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两国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1.3 分析高低语境文化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高低语境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交际方式和信息传达的不同偏好和习惯。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高低语境文化会对双方的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传达更依赖于非言语交流、暗示和隐喻,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言语表达更直接明确。
这种区别会导致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沟通方式和理解方式上产生一定的差异。
美国再工业化 对中国工业化产生的影响

美国发出回归实体经济信号将对中国工业化产生影响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极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
美国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经济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重新认识先进制造业价值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 D P的27%以上,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一度将制造业认定为“夕阳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在汽车、钢铁和消费类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
为了重新取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技术计划,推动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之后,美国的制造业重新走出了低谷。
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的份额一直不低于1/5。
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 D P贡献最大的行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住宅建筑业),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产业务产生。
论我国汽车行业的价格竞争

2 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的特征和成 因分析
我 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 迅速 ,但 仍抵挡 不住 外 国汽
调动了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 , 逐步形成了生产多 种类汽车的多个生产基地,形成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的统计,20 年 04
1 1 月 ,汽车生产累计 达到 430 万辆 。与去年同期 到 O 2 .1 相 比增长 1.8 75 %,累计销 量 434 1. 0万辆 。去 年 ,我 国 已经超过德 国成为世 界第 三大 汽车 生产 国。但是与 世界
轿车销量排行榜前两位 ,但 和其他对 手 的领先优 势 已大 幅缩小 ,而上海通用与广州本 田的销量 均大 幅增长 ,分
列第三四位 ,北京 现代则一举 跃升 至第五 位。20 04年是
日 系轿车的反攻年。广州本 田年产从原来 的 1 万辆扩 至 2
2 万辆 ,此前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为缓 解 ,全年 累计销量 4 达到 226 辆 ,比20 年增长 了 7 %。其 中新雅 阁销量 006 - 03 3 达到 159 辆 ,稳居 中高档车市 场冠 军 ;同属 日系 的~ 033
的嘉华 和远舰 销 量 虽然 不 太 理想 ,但 千 里 马仍 实 现 了
・
--—
—
1 9 ・— 0 - - —
维普资讯
第 26 第 2 2 卷年 月 5 期 0 2 O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3 1 静态博弈模 型 .
V.,o 总2 N2 o5 . 1 第
议 。
( 关键词] 价格竞争 汽 车行业
博弈论
[ 中图分类号]F2 [ 24 文献标 识码 ]A
1 引 言
我国的汽车产业 从 1 3年兴 建第一 汽车 制造 厂起 , 9 5 已经整整发展 了半个 世纪 ,汽车产业 依次经历 了幼稚阶 段 、成长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从建 国初到 7 年代末的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毕业论文题目:中美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作者:陈嘉丽学号: *********** 学院(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者:楼珺敏(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4 年 12 月 31 日中美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姓名:陈嘉丽班级:11国贸6班指导教师:楼珺敏摘要汽车产业是中国工业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发展势头,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伴随着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日趋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鉴于此,本文通过不同方面中外若干指标的分析,对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对策。
关键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中国汽车产业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with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momentum, period is becoming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pillar industri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the China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acing an increasingly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ressure.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 number of indicators, on the level of China automobil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make a preliminary judgment,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o design strategie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key words:auto industry;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引言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该产业关联度很高,对上游的钢铁、化工、纺织、橡胶、机床等产业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对下游的汽车服务业、金融信贷等产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汽车产业的夫规模扩张,不仪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引擎,还为众多的上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对汽车产业实力的准确测度是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经营绩效、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和改善国家对汽车产业宏观指导的需要,也为今后我国汽车产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合理运用战略战术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与美国汽车产业的对比中,通过分析两者不同时问段各项实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总体实力的高低强弱,从而归纳出变化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产业发展的不足,更为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
据专家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汽车产量增长率将是我国GDP增长率的1.5-2倍,正在成为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不仅如此,我国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同比增长约39%,世界排名由2001年的第8位跃为第5位,预计2003年,汽车总产量将突破400万辆,超过法国,居于世界第4位。
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在轿车工业中的直接投资,加速了汽车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的进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前10个月,仅汽车增值税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两项税金就达262亿元,同比增长27.5%,大大高于全部工业税金增长11.5%的水平,汽车工业上交的税金达到新增税金的11.2%。
从2000-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及其所带动的上游制造业的增加值累计可达 6.7万亿元,每年新增汽车产量所形成的增加值占全部新增GDP的比例将达到11.6%左右,可带动当年GDP增长约0.7%。
外商直接投资在改变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促进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的同时,提高了汽车工业的产业地位。
在今后几年里,外资将大量涌入,直接投资我国汽车产业,这无疑会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巨大影响或冲击。
对此,我们应认真研究。
一.美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1.美国汽车行业的概况2004年,美国汽车制造业总产值为4 240亿美元,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值占全美大宗商品制造的第一位。
虽然美国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2000年以后波动很大,但是汽车产业仍然是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制造业类别。
近年来美国汽车制造业对外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强烈。
美国汽车市场销售量总体来看比较稳定,在2000年美困经济上升期时,对汽车的消费随之提高,但是由于布什政府实施的经济和军事政策以及之后的金融风暴,美国汽车产业的销售量出现了两次低谷。
就各大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美国汽车集团占据国内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地位,日本紧随其后,德国和韩国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也增长很快。
美国汽车三巨头在2003年国内市场所占销售比率合计达到59.4%,占无可置疑的统治地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2009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到43.66%。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美国汽车产业从1990年后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可持续的逆差,并且数量越来越大。
2004年,美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逆差接近1500亿美元,2007年,对外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220亿元左右:从利润角度来看,美国汽车产业的波动性很大,在2001年以后鲜有盈利的记录。
美国汽车发展阶段美国汽车产业萌芽于20世纪初,整个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00-1908年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汽车工业处于萌芽阶段,由于汽车的成本比较高,还仅仅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所以汽车保有量很低,销量增长也较慢。
(2)1908年-1929年普及阶段:随着福特T型车的推出(流水线作业),以及整个汽车工业日趋成熟,汽车成本大幅下降,汽车开始进入快速普及阶段,在1929年达到了近2600万辆的保有量,每千人保有量达到了219辆,年销量超过400万辆。
(3)1929-1945年经济萧条及二战扰动阶段:美国自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期间保持了平均低速增长的阶段,还出现了若干年的负增长。
(4)1945至今稳步增长阶段:美国经济在二战后经济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并且美国国土人口密度不高,公路设施发达,汽车的保有量基本处于稳步攀升阶段。
从1945年的220辆/千人保有量增长至1995年的776辆/干人,201 1年为797辆/干人。
年销量从战后的500万辆,达到了1000万辆以上,最大的年销量出现在2005年,为1744方辆。
过去100多年来,美国经济也发生过波折,整体而言,在1930年之前的普及阶段,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与经济关联度小,保持了很快的增速。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为美国汽车保有量连续稳定增长50年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1.中国汽车产业状况从1949年组建汽车工业筹备组算起,中国汽车丁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
回顾过去,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行的过程。
白1953年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以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1.1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
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仍然规模偏小,经济技术实力很弱。
虽然中国汽车产量达到全球第一,但是近60%的产量均来自于外资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合资生产企业。
中国汽车出口地区主要为中东、亚洲其他国家、非洲,出口量占生产汽车的总量很少。
在最发达的欧盟、日本和美国,几乎看不到中国出口的成车。
从产品结构来看,2002年中国轿车生产首次超过载货车和客车,与国际开始接轨;合理的经济规模是汽车生产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专家认为各类型汽车规模经济的临界点为:国家汽车工业汽车,l产量为200万辆以上;轿车企业为25—30万辆;轻型载货汽车企业为10~12万辆;重型载货汽车为1—8万辆。
资料显示在1998年,我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汽车总量占全国汽车产量( CR3)的41.7%,而同期美国为98.9%,日本为63.1%,韩国为97.1%1.2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
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汽车市场;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再次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具有上游相关产业能力,比如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会逐步向我国转移。
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自2000年后(2008年除外),中国汽车产业的全年完成投资额一直稳步提高,这无疑从基础设施、技术能力方面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国内汽车产业生产能力也提高很快,平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轻松超过日美两国,以1 379万辆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夺冠。
1.3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能力。
跨国公司占据中国市场与技术的主导地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大型跨国汽车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汽车工业整体竞争力弱,特别是在高端技术领域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生产工艺、新材料、电子技术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仪具有开发适合中档以下的中重型及轻微型载车、农用车和低档轿车产品的能力,尚未形成较高水平和完整的轿车和载货车开发体系,更不具备高档轿车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
在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基础研究、前期开发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技术开发能力相当的薄弱。
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支持开发费用,开发投入明显不足。
中国汽车产业每年用于开发的费用仅占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其中用于零部件国产化、产品验证、模具制造的费用占相当的比重,真正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费用很少,远低于日本5%,美困4.1%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