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交互设计与传统
博物馆展示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

博物馆展示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出现了两个新变化。
第一个新变化是: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学习到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即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新理念下,观众的学习不再是从展品展项中被动地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双方互动、沟通与理解的过程。
第二个新变化就是:从以展品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
展示内容从对展品的简单陈列和说明,发展为通过构造生动、让参观者感兴趣的环境,吸引观众对展品的注意力,营造出人们愿意去看、去感受、去理解、去探索的知性情景,加强观众主动接触和学习的动机,提升他们探索的欲望,掌握人对展品的心理反应、精神满足,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获得和经验积累的目的。
正是这些博物馆展示新理念的出现,具有集客、互动、模拟、仿真等多种展示功能的多媒体技术成为博物馆中用来加强观众感官认知的主要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一、什么是多媒体所谓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等。
多媒体技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综合集成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将计算机、声像、通信等多种技术合为一体;控制性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互动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机器与机器间的互动,形成身临其境的场景。
非线性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
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 )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思路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思路1. 引言1.1 背景介绍博物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思路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以书籍、文创商品等形式呈现,这种传统的产品设计模式已经难以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许多博物馆开始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跨界合作等方法来创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博物馆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将博物馆的珍藏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种数字化的创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和市场化。
在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机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博物馆产品设计,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用户。
同时,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开展跨界合作也是关键的一步,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资源,为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提供更多可能性。
注重用户体验设计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成功的关键,只有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
最终目的是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化发展,让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和教育功能,更能够通过创意产品的营销和运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新设计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实体档案文创交互设计案例

实体档案文创交互设计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某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一座堆满了各种实体档案的博物馆。
这些档案就像一个个沉睡的历史老人,满肚子都是故事,可就是没人能让它们变得有趣起来。
于是,一个创意团队就接到了这个挑战:如何让这些实体档案与观众进行交互,还能做出超酷的文创产品。
二、交互设计理念。
1. 唤醒档案里的“精灵”团队成员们想啊,这些档案不能就这么干巴巴地放在那儿让人看。
他们决定给每个档案都赋予一个“精灵”的角色,这个“精灵”就是档案里最有趣的那部分内容。
比如说,一份古代航海日志档案,那里面的“精灵”可能就是那些神秘的海怪传说或者未被发现的岛屿记录。
2. 趣味寻宝游戏。
他们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
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里,隐藏着一些与实体档案相关的小线索。
游客一进来,就可以领取一个小手册,这个手册上有一些关于档案的基础小知识,还有一个寻宝地图。
比如说,在一幅古老的地图档案附近,可能藏着一个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关于这个地图背后探险家的一个小秘密。
游客找到这个纸条后,就可以到特定的区域去兑换一个小文创奖品,像一个带有探险家标志的徽章。
三、文创产品设计。
1. 档案明信片。
从实体档案里挑选出一些特别美的图片或者有意义的文字,制作成明信片。
但是这些明信片可不是普通的明信片哦。
在明信片的背面,有一个二维码。
游客用手机一扫,就能听到一段语音讲解,可能是档案管理员讲述这个档案的故事,也可能是当时参与这件事情的人的后代回忆家族传说。
2. 档案拼图。
对于那些喜欢动手又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他们设计了档案拼图。
把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或者文物图案做成拼图。
而且,每一块拼图的背面都有一个小知识点,可能是关于这个图案里人物的生平,或者是这个文物当时的制作工艺。
当游客拼好拼图后,还可以在旁边的互动屏幕上输入自己的名字,然后系统会生成一张带有游客名字和这个拼图图案的纪念证书,可以打印出来哦。
四、互动体验区。
1. 历史重现舞台。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设置了一个小舞台。
博物馆特色展陈设计略谈

博物馆特色展陈设计略谈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跟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们的祖先遗留下了极其丰厚、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博物馆自身来说,文物的展览陈列(以下简称展陈)是它呈献给全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其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自身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充分结合建筑空间、材料、照明、科技和美学等诸多方面要素,在将自身特色和理念进行准确传达的同时,力求通过文物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明确的思想主题,以解读文化历史为主线,以建筑空间、展厅空间为载体,以形式语言为表现,以艺术表现为辅助,将展览思想性和观赏性相统一,表现出展览主题的深刻内涵和研究价值。
为了让观赏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相应的展陈设计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可以说,展陈作为博物馆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方式,具有特定的语言表达,而博物馆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语言进行有效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特色展陈设计引言博物馆主要面向的是大众开放的机构,是我国对自然和文化研究的主要平台,也是大众认知国家历史脉络的重要平台。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博物馆如果要继续实现历史文化的传递和普及教育的目的,就需要突破传统的博物馆思想。
1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现状博物馆陈列展览正处理从传统设计模式,向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的设计模式转变的过程之中,在工作过程中既要尊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客观规律,又要做到与社会科技相结合以及符合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标准。
文物展品是展览中的主角,我国文物资源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文物资源位于偏远地区,文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理,造成文物资源缺乏保护的困境。
通过展览要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拉近文物同观众的距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陈列展览将知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浅谈“互联网+”模式下的虚拟博物馆建设》指出,传统博物馆具有陈列展览、教育等多种社会功能,但传统博物馆对于文物展示模式较为单一,在展示空间上面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博物馆的展品通过数字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进行数字化再现,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展出给公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数字化博物馆既有助于博物馆展览的创新和更新,又增强了公众文化认知和参与度。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需考虑展览内容、空间布局和交互设计等方面。
首先,要确定主题。
主题应紧贴博物馆的馆藏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展示价值。
其次,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布局,需要考虑展览形式,比如时间轴的设计、地理空间等分布等。
交互设计方面,需要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数字影像素材和相关数据库。
数字化博物馆的数据库应能够支持搜索、查询、浏览、分享等功能。
同时,数字化博物馆也需要研发适合其展览形式的数字展示工具和软件。
比如,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中,实现真实感和沉浸感。
此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也需要优先考虑移动端的展示适配,以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数字博物馆展览。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研究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数字化博物馆的展品分类及其展示方式研究,数字化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研究和数字化博物馆的效果评估等。
数字化博物馆的展品分类及其展示方式研究,既关系到展品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也关系到展品的学术性和艺术性。
数字化博物馆的展品分类应具备明确的主题概念、不重复的展示形式和创新性的呈现方式。
数字化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用户及其需求。
数字化博物馆的受众可以是学者、文化爱好者、游客等群体。
数字化博物馆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背景和文化程度来设计展品和展示方式。
数字化博物馆的效果评估研究,旨在检验数字化博物馆的展览效果和效果评估标准。
数字化博物馆的评估标准应考虑多方面的要素,比如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展览形式的趣味性、互动性以及用户满意度等。
博物馆展陈中的沉浸式设计研究

博物馆展陈中的沉浸式设计研究摘要:艺术博物馆旨在学习和培训,文化教育和游戏娱乐,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造型艺术的使用价值和收藏品的艺术美学以及大众专业知识的场所。
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交互设计逐渐被运用到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中,通过多样的交互方式提升人们的参与度。
本文对博物馆展陈中的沉浸式设计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博物馆展陈;沉浸式设计;研究引言博物馆,特别是历史博物馆,所做工作大多是将文物放入展柜并挂上说明,在观众心中依然存有“古董仓库”的印象。
观众走进博物馆,只与文物拉近了物理上的距离,在文化和心理上的距离依然遥远。
正是在传统的展示手段难以满足博物馆信息传递的需求时,新媒体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并被逐步应用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过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传播途径,增强空间的娱乐性、互动性,促进我国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表现。
1沉浸式虚拟展示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带动了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
如虚拟现实(VR),这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中则表现为“沉浸式虚拟展示”。
沉浸式虚拟展示相较于视频、声音、游戏等互动方式,减少了观众与展示对象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观众对展品的专注度和情感投入程度。
观众可以得到视觉、听觉、位觉等多维体验,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观众穿越时空,瞬间去往古巴比伦时期空中花园,或参观巴黎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短时间内游览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
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创设了虚拟空间,观众可以看到博物馆中的展品。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观众近距离且全方位地欣赏展品,解决了展品安全保护与观众参与体验之间的矛盾。
博物馆陈列布展方案

博物馆陈列布展方案在博物馆中,陈列布展方案是提供观众全面了解展览内容、提升观赏体验的重要环节。
一个精心设计的布展方案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和艺术品,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兴趣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博物馆陈列布展方案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关键要素,以供参考。
一、概述博物馆陈列布展方案是为了将展览内容有机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设计。
在整个方案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主题明确、布局合理、展品分类、交互体验和视觉效果。
在展览规划初期,应明确主题,并制定相关目标和策划方案。
布局合理是指根据展览主题和展馆空间,合理安排展览区域和通道的位置,以达到观众流线顺畅、展品得到充分展示的效果。
展品分类要根据展览主题和内容,将展品进行分类,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
交互体验是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展示等方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展览环境。
视觉效果是指通过合理的灯光、色彩和展品位置等手段,创造出美观的展览效果,提升观众的视觉享受。
二、主题明确一个好的展览主题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展品的整体认知。
在确定主题时,首先要考虑观众的背景和兴趣,力求与他们的需求相契合。
其次,主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避免陷入平庸和平凡的陈词滥调。
最后,主题要能够囊括展览的核心内容,并能够在整个陈列布展方案中得到体现。
三、布局合理一个合理的布局能够帮助观众有序地浏览展览,并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信息。
在设计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流线和空间的利用。
可以采用分区展示的方式,将展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时间进行分类,以避免信息混杂和观赏疲劳。
同时,要合理安排行走通道和观看点,确保观众可以便捷地观看展品,同时避免拥堵和混乱。
四、展品分类在陈列布展方案中,将展品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展品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功能或时期对展品进行分类,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
在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制作展品标签和文字解说,向观众提供详细的信息和背景知识,以增加观众对展品的了解。
基于手势识别的博物馆虚拟文物交互系统设计

关注思考交互043设计DESIGN摘要:为应对疫情背景下博物馆等公共展览空间中观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对数字化展示和手势交互方法进行探索。以虚拟文物作为交互对象,对手势交互方式与系统开发流程进行分析。基于三维建模技术、手势识别技术、Leap motion设备完成模型构建及手势设计与识别,并在Unity3D等平台完成设计、开发与整合。提出了一种面向博物馆等展馆的无接触式手势交互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实例模型与用户测试,验证并评估了该方案在满足展示需要的同时也提升了观者的体验,并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等场所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手势识别 虚拟展示 系统设计 无接触式交互 数字媒体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7-0043-04Abstract: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afety of visitors in public exhibition spaces such as museu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digital display and gesture interac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Taking the virtual cultural relics as the interaction object,the gesture interaction mode and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analyzed. Based on 3D modeling technology,gestur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leap motion equipment,model construction,gesture design and recognition are completed,and designed,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on unity3d and other platforms. A design scheme of touchless gesture interaction system for museums and other exhibition halls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ase model and user test,it is verified and evaluated that the scheme not only meets the display needs,but also improves the viewer's experience,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services of museums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Keywords:Gesture recognition Virtual display System design Touchless interaction Gigital media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张耀月基于手势识别的博物馆虚拟文物交互系统设计MUSEUM VIRTUAL CULTURAL RELICS INTERACTION SYSTEM BASED ON GESTURE RECOGNITION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的博物馆及各类展厅等场所逐渐引入了人机交互技术用于辅助展品演示[1],利用不同类型的交互设备与交互方式构建互动化、多样化、娱乐化的数字展馆。例如,常州博物馆采用了8块高清触摸屏拼接而成的互动展示屏,实现藏品的数字化展示[2]。重庆三峡博物馆利用混合现实技术使得观众可以通过Holo Lens全息设备体验清末时期的风土人情,从互动中了解文物内在的故事[3]。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展馆,利用18块高清屏幕展示了160余件馆藏文物虚拟模型,观者可以对模型进行触摸点击和旋转以查看文物细节,如图1。一些学者[4]也探索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等展馆中的应用。总体来看,交互技术和展馆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人与物之间的交互方式分析,现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触摸屏点击交互和借助手柄或VR设备的体感交互[5-6],这两种交互方式均建立在人与设备产生接触的基础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接触式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7]。因此,本文结合Leap Motion设备[8]、三维建模技术以及Unity3D开发平台进行虚拟文物交互系统的设计开发,探索利用手势变换达到观者与虚拟展品的互动,意在为后疫情时代各类展馆的数字化服务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手势识别与Leap Motion设备(一)手势与手势识别。手可以看作一种能够协助我们完成各种操作的工具,手的结构精密而复杂,主要由骨头、关节、韧带、神经等要素组成。手势一般被定义为通过手或手与手臂相结合做出的各种具体动作和姿势,手势具有丰富的灵活性并且应用广泛,人们可以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手势传递不同的语义和信息。按照人机交互的过程,手势可以分为无意义手势和有意义手势两种类型,有意义的手势可以向计算机传递特定指令,在传递指令之前,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对不同的手势含义进行设计和约束,即定义手势集合,以便在获取手势信息和状态后,计算机则是通过匹配集合中定义的手势实现特定的交互功能。手势识别是通过算法识别人类手势的一种方法,通过手势识别可以让计算机理解人体的手部语言并作出相应反馈。随着这种直觉化交互方式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且不依赖于传统计算机设备的交互形式[9]。根据获取手部信息的不同方式,手势识别技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传感器的手势识别技术[10],主要利用惯性传感器或者其他接触传感器对手势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获取的手部数据比较精确,识别效果好,而缺点是用户需要佩戴数据手套等设备,佩戴过程繁琐且操作复杂从而导致用户体验降低。后续经过改进发展出的数据手环虽然缩小了设备体积,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数据手环在识别过程中的准确度相对较低,使用成本也比数据手套高。第二类则是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技术[7],如Kinect、Leap Motion等体感设备,这类体感交互设备在手势识别过程中采用的识别方式是借助设备内置的摄像头记录手势图像,再将图像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处理,计算机通过影像分析提取手部的位置及形态信息进行识别。这种识别技术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摆脱数据手套等穿戴式设备在交互操作过程中带来的干扰与不适,并能以较低的成本让用户在自然状态下实现与计算机的互动。(二)Leap motion原理及应用。Leap Motion交互设备是由同名公司于2013年推出的互动产品,利用手指和手掌的动作实现图1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展馆张耀月:基于手势识别的博物馆虚拟文物交互系统设计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思考交互044设计DESIGN2023年4月 第36卷 第7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江西省博物馆交互设计与传统
作者:刘俞兵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2期
摘 要:传统的设计形态,包含在丰富的生活文化、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中的造物经验与
智慧中。手工艺活动成为沟通技术,艺术与审美的媒介,它往往表现为制作与设计的直接统
一,生产与生活使用的直接统一。
关键词: 博物馆 传统形态 互动设计
一、交互设计与传统
传统:最初的绘画和雕刻都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艰苦条件下人们处于对食物和生存的渴望,
绘画野牛希望捕猎顺利,祭祀神像祈祷丰收。例如:马家窑,龙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
其器物上的装饰有许多用来记事的符号或标记。我们很难在原始人的绘画和图画文字的动机之
间做出严格区分。它们原本出于同一种目的——记录生活事件,传递重要信息,这就产生了最
初的图像与绘画。
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人造物即人
工制成物品。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行为方式的相关界面。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
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交互设计在现代的展览馆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交互设计可以更加紧密的联系观众与作品。观众深入展览其中与作品产生联系,同时也成
为作品的一部分。
二、观察研究
江西省博物馆的一些相关功能在参观者的观赏体验上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显著当属
“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
(一)革命博物馆
在江西省博物馆中,参观者兴趣最集中的地方是“革命的斗争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在党领导下,江西这块红色土地曾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景。一进展厅,展
示在面前的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白色大字和一个火把标记。对于参观者来说,揭开秘
密、探究历史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此外,传统的博物馆还会使人联想到学过的历史,馆里的展
览品按时间次序铺陈开来,这条时间线的起点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发生在这条时间线起点
至终点的交互行为表现了两个方面的规律:协作讨论可以加深对对象背景的理解;情绪反应影
响着参观体验及对展览本身的兴趣和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生命起源
“生命起源”即自然博物馆,这个展馆特别针对小学班级而开设。通过祥宝的文字,图片和
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揭示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老师带领
学生进入博物馆后,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和草图、绘画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想象
能力,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观察发现,这一活动直观地为孩子们展示了考古的过程,他
们了解到了一件展品是如何被发现并挖掘的,而且意识到这中间经历了多么繁琐的程序。从学
生和老师的评价及活动期间学生明显增强的参与性来看,自然博物馆具有简单,紧凑并易于理
解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活动。
(三)历史博物馆
灿烂的赣文化,展出文物、文献500余件,以鲜明的主题,利用大量文物、文献、图片、
景观、字画等比较传统平实的陈列展示,再现赣文化的数万年的辉煌。参观者如何理解博物馆
及其通过文物传达的信息资源则尤为关键,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
三、稳固:传统的展示形式仍是博物馆展示的重点
革命历史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展示是面向大众化传递信息的主要平台。王宏钧主编的《中
国博物馆学基础》对陈列的论述为:“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
体。”采取场景还原法是在“五万人群众大会”这个事件的设计中,当时的场景再现是由一个个
栩栩如生的蜡像组成了,并结合了模拟以及绘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场地的约束,在灯光和声
音的处理上稍欠细节,不够精致。而在场景还原中,灯光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对气氛的塑造
和空间的架构的作用很重要。
四、互动:加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互动性建设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感受到展览的参
与性、趣味性。例如在德国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参与者正是参观的游客,与之互动的
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它的变化来自于观众。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集体行为,观众感到互动
是如此具有魅力。互动体验可以体现在触摸、扮演、游戏等一系列方式中。“功能主义没有考
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活动,交往类型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是一种着眼于功利
和物质的规划思想。”杨.盖尔教授《交往与空间》一书被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尼斯金称之为“有
特殊重要性的著作”。大家接触较多的是游戏这一项,其他方面则投资力度不大,建设较弱,
博物馆可设立专门的小舞台,长期保持特定的剧目或经常更新,让感兴趣的观众过一把演员的
瘾,穿上战争年代的衣服,用一用当时的仿真物件,这样来过博物馆的群众会留下更深刻的印
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
滞后,特别是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和社会革命历史教育等较少。如何使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的元素
结合起来,构建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大众的吸引力,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和社会作用,是我们
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