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试题
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哲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B. 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什么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答案:C2. 唯物主义认为:A. 存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存在C.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决定的D. 物质和意识是完全独立的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答案:B二、填空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________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5.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对立;统一三、简答题6.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自然界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进化的过程。
7.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认识和改造社会。
四、论述题8. 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实践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创新。
9. 论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答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和态度。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发展变化的,强调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倾向于用片面、绝对的观点看待问题。
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

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康德答案:A2. “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A. 笛卡尔B. 斯宾诺莎C. 莱布尼茨D. 休谟答案:A3.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4.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批判了哪种理性?A. 实践理性B. 理论理性C. 道德理性D. 美学理性5.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观点?A. 黑格尔B. 尼采C. 马克思D. 萨特答案:A6. “知行合一”是谁的主张?A. 王阳明B. 朱熹C. 程颐D. 陆九渊答案:A7.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普罗泰戈拉D. 亚里士多德答案:C8. “意志至上”是哪位哲学家的核心观点?A. 叔本华B. 尼采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B9. “无为而治”是哪种哲学流派的主张?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10. “知识就是力量”是谁的名言?A. 培根B. 笛卡尔C. 斯宾诺莎D. 休谟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答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而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不完美复制。
理念是抽象的、普遍的,存在于感官世界之外,是一切事物的原型和原因。
2. 描述庄子的“齐物论”。
答案:庄子的“齐物论”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是非、大小、美丑之分,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
他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表达了对现实与梦境、主体与客体界限的模糊,以及对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哲学思考。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1题)1. 论述康德的“道德律”及其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答案:康德的“道德律”即“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道德哲学,主张道德行为应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即“实践理性的法则”。
哲学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哲学专业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感官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这一观点属于: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经验主义D. 怀疑论答案:B2. “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A. 笛卡尔B. 康德C. 黑格尔D. 尼采答案:A3.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观点?A. 马克思B. 黑格尔C. 萨特D. 海德格尔答案:B4.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思想,主要强调的是:A. 个人自由B. 社会和谐C. 政治改革D. 经济利益答案:A5.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区分了现象界和物自身,这一区分体现了:A. 理性主义B. 经验主义C. 先验主义D. 实用主义答案:C6.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观点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8. 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的观点,主要批判的是:A. 宗教信仰B. 道德观念C. 科学理论D. 政治制度答案:A9.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 先验的B. 后天的C. 自由选择的D. 社会决定的答案:C10. 庄子的“齐物论”主要讨论的是:A. 宇宙的起源B. 万物的平等C. 人的生死观D. 政治的治理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因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形式因是事物的形态或结构;动力因是事物变化的原因;目的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2. 描述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
答案: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是指那些既非完全来自经验,也非完全先验的知识。
这类判断在经验之前就存在,但它们又包含着对经验内容的综合,即它们既不是纯粹的分析判断,也不是纯粹的综合判断。
100道哲学题(带答案)

100道哲学题(带答案)A.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B.与具体科学的密切联系C.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D.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探究和回答正确答案:D1.哲学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方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9.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10.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1.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探究和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唯物主义D.唯心论正确答案:A第【24】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是().A.辩证法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B第【25】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物质的B.意识的C.既物质又意识的D.既物质又精神的正确答案:A第【26】题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A.矛盾B.运动C.质量和数量D.形式和内容正确答案:A第【27】题唯物史观的核心是().A.阶级斗争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D第【28】题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物质是第一性的B.精神是第一性的C.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D.物质和精神相互独立正确答案:B第【29】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世界本质的看法B.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看法C.对人类历史的看法D.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看法正确答案:A第【30】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因果转化规律正确答案:A1.XXX通过界定物质范畴来定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界定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
高中哲学经典试题汇总及答案

高中哲学经典试题汇总及答案【试题一】题目:请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答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试题二】题目:如何理解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答案: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
质量互变规律阐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前进性。
【试题三】题目:请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真理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试题四】题目: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意志和行动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试题五】题目:请阐述认识论中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答案: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人对世界的认识可以不断深化和完善。
不可知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法被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些事物的真相永远无法被人类所知晓。
结束语:以上是高中哲学经典试题的汇总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其内涵。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哲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哲学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哲学的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A2.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矛盾论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对立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 唯心的B. 唯物的C. 机械的D. 神创的答案:B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可分性D. 多样性答案:A5. 意识是:A. 人脑的机能B. 客观存在的反映C.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唯物性答案:ABC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矛盾B. 外部条件C. 内部矛盾D. 外部矛盾答案:C3. 以下哪些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A. 必然性和偶然性B. 可能性和现实性C. 内容和形式D. 原因和结果答案:ABCD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主体对客体的创造D. 主体对客体的复制答案:A5. 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问题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定义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深刻性。
2. 简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答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哲学答题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答案:A2.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 客观存在的B. 主观意识的产物C. 神的创造D. 人类社会的产物答案:A3.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B. 事物是孤立的C. 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D. 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答案:A, B, C2. 以下哪些观点属于唯心主义:A. 世界是神创造的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决定意识D.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答案:A, B三、判断题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答案:正确2.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答案: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量变质变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也是人的认识和思想得以实现的途径。
实践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六、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以下案例,并用哲学原理解释其现象。
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答案:此案例可以用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来解释。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是量的积累,这些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了企业质的飞跃,即实现了持续发展。
哲学测试题目及答案

哲学测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独立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答案:A|B2.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理念答案:A3.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源泉和动力B. 形式和状态C. 趋势和方向D. 结构和功能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B. 人类改造社会的精神活动C.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D. 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答案:C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可分性D. 多样性答案:A6.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 主观反映B. 客观反映C. 能动反映D. 被动反映答案:C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无关答案:A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社会基本矛盾D. 英雄人物答案:C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符合客观B. 客观符合主观C. 主观创造客观D. 客观创造主观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B.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D.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以下哪些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 存在即被感知B.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 物质是意识的外化D. 世界是神创造的答案:ABCD2.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BC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A. 社会价值B. 自我价值C. 经济价值D. 政治价值答案:AB4. 以下哪些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A. 政治思想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风俗习惯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丹一中2013届高考-----生活与哲学选择题专项训练1.2011年12月16日,菲律宾遭受热带风暴“天鹰”袭击,损失巨大。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向菲方提供价值44万比索(约1万美元)的紧急救灾援助。
有人认为,近年来,菲律宾不断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中国不应援助。
这种观点(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C.没有看到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 没有看到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该定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3.对于莫言的获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从哲学角度看,莫言文学创作的成功在于:(1)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借助意识的作用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3)通过实践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了现实的存在A.(1)(2)B.(1)(3)C.(1)(4)D.(2)(4)4.“要想跳得更好,必须先退后一步。
”(蒙田《随笔集》)下列语句中与材料体现哲理相同的是A.人生悲剧有二: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B.一个时代的文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C.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越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D.人可以爬到最高峰,但他不能在那儿久住5.下列古诗中与右边漫画《跷板游戏》的哲理启示相一致的是()A.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B.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6.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B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C矛盾斗争性决定矛盾同一性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一般考查两种材料,一种材料是”关系越好的人,矛盾和摩擦往往也就比较多“,另一种材料就是”不走极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一般考查这种意思的比较多。
7. 你幸福吗?”“我姓曾。
”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
之所以出现神一样的回复说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B.意识反映形式受到主体的内在体验影响C.如实的回答正是正确意识的反映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8. 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9.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发生9级地震,尽管日本是世界上抗震和防震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但这次地震仍给日本造成了二战以后最大的损失,下列古语中蕴含的哲理最能反映上述材料的是《》A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10. 食物之间存在着相克与相宜的关系,如花生米与黄瓜同食会导致腹泻,而花生与芹菜同食则具有明目、降血压的作用。
食物之间相克、相宜的关系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有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的关系②相克、相宜分别体现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性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 望梅可以止渴,画饼能不能充饥?A.不能,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效果B.不能,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和规律制约C.能,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D.能,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2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正确处理部分之间的关系③有创造性④从整体着眼A.①②B. ②④C.②③D. ①④13.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4、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临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
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
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5.16.漫画《考古》(改编自《无题》作者:张阿鹤)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②积极参与实践,勇于创新③重视量的积累,持之以恒④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17、下列成语中与漫画《看得太远,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哦》(见图8)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审时度势趋利避害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8“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实?”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这句话说明了()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B.脱离物质的运动时根本不存在的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D.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9 .下列观点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下列观点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1.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22. 两位小学生在计算“125×8÷125×8”时,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
甲同学算的结果等于64,而乙同学算的结果等于1。
由此可见A.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多种正确的认识B.认识和利用规律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C.搞好局部才能推动整体的健康发展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3. 27.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24.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上述事实表明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7 、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8. 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9. 英国哲学家格林认为:人的创造活动是无限永恒意识的一部分,是后者的表现。
后者(又称普遍心灵)作为惟一的精神原则最后构成或产生了整个自然界。
该观点属于A.二元论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30.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
”这句堪称经典的名言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领导力对团队发展的关键作用。
这说明()A 领导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D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31.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根据“旅行家们的记述”,推断亚洲没有温带,只有炎热与严寒,并据此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了解中国气候,是辩证法观点B. 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是唯心主义观点C.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形而上学观点D.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唯物主义观点32.中方一直积极致力于同有关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在南海问题上存在的争议,进一步发展在南海的务实合作,通过合作促进双边关系发展,通过协商妥善处理南海争议。
我国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表明A.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B.我国在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共同利益C.我国在国际争端中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D.我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始终坚持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辩证的否定就是发展,价值观决定人生观33. 古语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作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