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讲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语言积累与运用 课 件(共14张PPT)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复习目标
1、明确解题策略 2、剖析典型例题 3、落实专项训练(难点)
明确解题策略
原则:
1· 初读,判断每句大意。先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 意见,熟悉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 2· 复读,明确先后顺序。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 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等。 仔细寻找句子中相关词语来确定顺序。 3.若没关键词,就要更加仔细了,推敲每句找出联 系,使句子能合理衔接。
谢 谢 大 家 !
_____。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 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 的责任。 总起句 A.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 B.人与人之间都要有责任 C.责任是无处不在的 D.责任常常是双向的 【答案】 D
3、(2015天水7题2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⑤①内容一致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 ④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步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①⑤④②③ C.①③②④⑤ 【答案】 D B.③②⑤①④ D.④③②⑤①
5.(2014兰州4题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
______,______,关联词语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 食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B 【答案】
4.(2014省卷5题3分)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 重视关联词语 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 一天。 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不会美好。 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 四面楚歌, ④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 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 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答案】 D
专题五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复习目标
1、明确解题策略 2、剖析典型例题 3、落实专项训练(难点)
明确解题策略
原则:
1· 初读,判断每句大意。先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 意见,熟悉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 2· 复读,明确先后顺序。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 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等。 仔细寻找句子中相关词语来确定顺序。 3.若没关键词,就要更加仔细了,推敲每句找出联 系,使句子能合理衔接。
谢 谢 大 家 !
_____。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 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 的责任。 总起句 A.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 B.人与人之间都要有责任 C.责任是无处不在的 D.责任常常是双向的 【答案】 D
3、(2015天水7题2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⑤①内容一致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 ④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步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①⑤④②③ C.①③②④⑤ 【答案】 D B.③②⑤①④ D.④③②⑤①
5.(2014兰州4题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
______,______,关联词语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 食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B 【答案】
4.(2014省卷5题3分)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 重视关联词语 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 一天。 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不会美好。 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 四面楚歌, ④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 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 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答案】 D
北京初三语文复习散文的阅读复习课课件(共38张PPT)

如此“春光明媚”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 表现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者人物什么思想情感)。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 2019年北京市中考《天上梯田听古歌》
道......兰州人付出了数十年的艰难辛苦,并取得 但兰州人并不满足,他们.
对提取的语句进行概括、整合,完成答题。
黄河吗?…… 结合文章的中心,深入挖掘语句含义。
将近200万平方米绿地;......16000多株行道树
整齐排列;11个公园,14组雕塑群......但兰州人
并不满足,他们......正继续全力奋战,美化了再
美化,......更上一层楼地提升兰州城市品位。
3.提取、概括、整合,完成答题。
时间
所见
所感
足窗前时 的壮丽场景 文章大多使用短句,句式简洁,如同聊天,亲切自然、朗朗上口。
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然后分三个层次写了 ,
,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与采风团游 ③ 令作家们十 ⑪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还是那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啊!
人生的有益启示。
✓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怎样写的
北京市近五年中考叙事类文章考查统计
连续四年考散文
《天上梯田听古歌》(散文)
2019
《超级智能住宅》
《信天游》
(小说) 2015
2018
(散文)
目录
《沙枣》(散文) 2016
《与一株蒲公英
2017
的默契》(散文)
近四年北京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年份 散文题目 考查的题型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 2019年北京市中考《天上梯田听古歌》
道......兰州人付出了数十年的艰难辛苦,并取得 但兰州人并不满足,他们.
对提取的语句进行概括、整合,完成答题。
黄河吗?…… 结合文章的中心,深入挖掘语句含义。
将近200万平方米绿地;......16000多株行道树
整齐排列;11个公园,14组雕塑群......但兰州人
并不满足,他们......正继续全力奋战,美化了再
美化,......更上一层楼地提升兰州城市品位。
3.提取、概括、整合,完成答题。
时间
所见
所感
足窗前时 的壮丽场景 文章大多使用短句,句式简洁,如同聊天,亲切自然、朗朗上口。
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然后分三个层次写了 ,
,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与采风团游 ③ 令作家们十 ⑪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还是那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啊!
人生的有益启示。
✓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怎样写的
北京市近五年中考叙事类文章考查统计
连续四年考散文
《天上梯田听古歌》(散文)
2019
《超级智能住宅》
《信天游》
(小说) 2015
2018
(散文)
目录
《沙枣》(散文) 2016
《与一株蒲公英
2017
的默契》(散文)
近四年北京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年份 散文题目 考查的题型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 课件课件

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
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 3.倒装句中,问号用在句末。 •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 4.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则有多
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10
• 一、标点符号的分类 •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 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两类。7种 •
标号主要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9种 •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停顿的, • 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韩国江原道江陵市5月26日至30日
举行端午2009年端午餐。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材料二:5月28日,来自国内外的确1支龙 舟对在汨罗江举行直道竞速赛。全国人大代表 纪宝成指出,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有龙赛舟, 也应该有大众的剂祭祀方式,还可以考虑每年 开展一次学术讨论会,让屈原精神得到进一步 弘扬。
答: 保护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28
分析图表题阅读注意点:
1、认真阅读题目提示,明确图表反映的是那些方面 的内容,即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2、认真阅读图表中的上侧和左侧栏目,明白表格的 横向和纵向在说明什么内容。 3、认真分析横向和纵向的数字变化,看出图表要说 明的问题。
29
10.应用 “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长沙市一直为争创 “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为了响应长沙市的文明创建活动,某校初三(1)班 组织了“文明先锋小队进社区”的活动。作为成员之一的你,请完成如下任务: 【活动一】调查文明现状(2分)
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 3.倒装句中,问号用在句末。 •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 4.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则有多
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10
• 一、标点符号的分类 •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 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两类。7种 •
标号主要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9种 •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停顿的, • 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韩国江原道江陵市5月26日至30日
举行端午2009年端午餐。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材料二:5月28日,来自国内外的确1支龙 舟对在汨罗江举行直道竞速赛。全国人大代表 纪宝成指出,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有龙赛舟, 也应该有大众的剂祭祀方式,还可以考虑每年 开展一次学术讨论会,让屈原精神得到进一步 弘扬。
答: 保护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28
分析图表题阅读注意点:
1、认真阅读题目提示,明确图表反映的是那些方面 的内容,即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2、认真阅读图表中的上侧和左侧栏目,明白表格的 横向和纵向在说明什么内容。 3、认真分析横向和纵向的数字变化,看出图表要说 明的问题。
29
10.应用 “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长沙市一直为争创 “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为了响应长沙市的文明创建活动,某校初三(1)班 组织了“文明先锋小队进社区”的活动。作为成员之一的你,请完成如下任务: 【活动一】调查文明现状(2分)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品课件_复句知识(28张PPT)

土了。 3、我们几个 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
没听进去。
六、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 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 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 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 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 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1、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2、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3、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 苏州园林就 3、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三、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 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 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 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 说,还)……,况且。如: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巧妙绝
伦。 3、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四、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 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 关系。
常用的 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 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 可能……,也许……也许……。如: 1、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
2、单重复句 一重复句是指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 主要有下列十种类型: 并列
承接 递进 选择 转折 假设 因果 条件 解说 目的
一、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 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 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没听进去。
六、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 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 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 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 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 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1、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2、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3、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 苏州园林就 3、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三、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 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 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 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 说,还)……,况且。如: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巧妙绝
伦。 3、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四、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 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 关系。
常用的 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 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 可能……,也许……也许……。如: 1、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
2、单重复句 一重复句是指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 主要有下列十种类型: 并列
承接 递进 选择 转折 假设 因果 条件 解说 目的
一、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 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 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课件:文学常识复习1(共14张PPT)

课时训练
2、填空。
①“ 断肠人在天涯曲
”是《天净沙·秋思》的点旨
句,该篇文体是 小令 。 ②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的“建安骨”指 的是东汉末年“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风,其
中“三曹”指 曹操 、 、 曹丕 、 、 ; 曹植 “建安七子”指 孔融 等七人(只要写出一位即可)。 ③“初唐四杰”指的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杨炯 王勃 、 。 、
第4章第3课时
文学常识(一)
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
要点、考点聚焦
了解回忆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课前热身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四 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的经典,其中《论语》和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并称“四书”。 2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作 《 者是 司马迁 。
课时训练
3、下列句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 A.《出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C.《陋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 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爱莲说》——没有一定的体式,可以写成记叙文,
D.《陈涉世家》——《史记》中诸侯的传与作品 的对号入座,对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知识作适 当地延伸。
课时训练
1、填空。 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 中味。”这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的 开卷诗。 ②“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 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涉及《三国演义》 中的两个人物,他们是 刘备 、曹操 。 ③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 在人间 》、《我的大学 》。
《中考语文总复习》PPT课件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江面水乡 春景 。
2、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合谐 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
---
---
B、另一种是独在异乡、羁旅情愁 。
如:《天净沙·秋思》《殿前欢》(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 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 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4、送别诗:通常表现为送别友人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或对友人的
安慰鼓励。 如《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从诗词的题材入手,可以较好的把握诗词的主 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田园诗:人们习惯把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及感受的一类诗歌叫田园诗
A、写其对村居淳朴生活的热爱,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西江月》
---
2、山水诗: 以山水园林为歌咏的对象和感情寄托 的诗歌。
A、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表达自己安适闲淡的生活情趣。
如《江上》王安石《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 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 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如《无题》全诗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形象贴切,生动深刻 地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如《行路难》全诗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 的典故做比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悲愤、苦闷、执著的思想感情。
2、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合谐 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
---
---
B、另一种是独在异乡、羁旅情愁 。
如:《天净沙·秋思》《殿前欢》(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 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 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4、送别诗:通常表现为送别友人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或对友人的
安慰鼓励。 如《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从诗词的题材入手,可以较好的把握诗词的主 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田园诗:人们习惯把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及感受的一类诗歌叫田园诗
A、写其对村居淳朴生活的热爱,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西江月》
---
2、山水诗: 以山水园林为歌咏的对象和感情寄托 的诗歌。
A、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表达自己安适闲淡的生活情趣。
如《江上》王安石《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 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 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如《无题》全诗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形象贴切,生动深刻 地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如《行路难》全诗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 的典故做比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悲愤、苦闷、执著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 中考专题 综合性学习复习 课件 (共28张PPT)

感谢
小技巧
①读懂问题,把握情境②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应对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在做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掌握答题小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完全依靠答题技巧在中考越发灵活多变的今天是不可行的综合性学习是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题型,所以同学们做题时还要关注题目设置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思考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景,或是真的遇到了题目中的情况,你会怎么得体应对。
口语交际
小技巧
①礼貌心中记,称呼问候不可少②提问要得体,采访对象要关注③提问有意义,采访对象可回答④围绕主题和内容,问题针对性强
口语交际
经过投票得知,《家访》是本次活动中同学们最喜爱的节目,于是班委决定在网上采购一个定制奖杯,请你在“订单备注栏”给商家说明奖杯的刻字要求。
订单备注:
订单备注:
写对联选对联,说理由
贰
立足情境,学习技法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恭喜你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初中最后阶段的学习生活,在这段光辉岁月里,你们用信心、恒心和决心书写着自己的青春赞歌。相识如昨,离别在即,马上,你们将要告别初中时光,走向繁花似锦的未来!
为了回顾过去的奋斗生活,展望未来的无限美好,激发同学们的斗志,班主任决定举办主题为“告别青春,展望未来”的主题活动。你被委以重任,活动策划的大权交到了你的手上,请你带领全体班委策划此次活动。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某某(注意情境)。我决定选择第一句宣传语放到海报上,理由如下:①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短有力;②这句话紧紧围绕活动内容与主题“告别青春,展望未来”展开,提到了“过去”和“未来”。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策略(共61张PPT)

磨砺
睿智 澄澈
磨练
敏锐 纯净
要在题目中圈划出讲话人是谁 在称呼后面一定要考虑是否要自我介绍 讲话内容一定要扣住主题
两种现象
①考的一定是名句; ②句子所传达出的 情感是积极向上的。 ①给下句,让学生写上句的正确率低一些 。②会写的句子中常常会不小心有一个错 别字。③理解性默写,句子内容与题目要 求不相符合。
景物描写的作用: 手法景点渲气氛;
铺垫推动人物心;
品质主旨表情感。
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或性格或品质; 突出了什么主旨; 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什么人物)的什么情感。
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
积累与运用
1.要对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点了然于心。
2.分清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多面兼顾, 制定好复习攻略。
成 语 搭 复 否
前 指 杂 歧 并
应用文
列表比较法 口诀记忆法 范式借鉴法
7
列表比较法
通知 标题 称呼 冒号 招领不详 对象、事情、 寻物详 数字要用 地点、时间具 征 稿 截 时 大写 体到几点 地点详 √ 启事 √ 借条 √ 聘书 √ 四请 √ √ √ 倡议书 √ √ √
教获得方法的方法
看题目 看作者 看注释 看意象 看写作背景
1.不管什么时候,先考虑手法,再考虑情
感。
2.不许直接答题,必须先回顾旧知,根据
“几看”,一个一个去看,并强制用笔加点 时必须做到用词不单一。
总体思路: 多聚焦课内文言文,课内内容 过关为主,课外拓展训练为辅。
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再一次强调了什么内容 点明文章的什么中心或深化了文章的 什么主旨 升华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