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局部切除的解剖学基础:胆总管在穿过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并有括约肌围绕,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形成十二指肠乳头。
壁内段胆总管长约!<"?7,并且在进入十二指肠前有@A!?7紧贴十二指肠壁走行,中间无胰组织相隔。
胆胰管汇合以共同通道呈B型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者占=><CD,胆胰管并行开口于共同乳头即呈9型者占#"D E!F。
从而奠定了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时可同时切除胆总管下段!?7左右,并能将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吻合。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手术适应证:(@)高龄,体弱,肿瘤直径小于G?7,无周围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早期的壶腹部肿瘤;(G)因其他因素(如经济条件差)要求不作大手术;(=)合并有较难控制的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并发病。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局部切除常见的并发症有胆瘘、胰瘘、十二指肠瘘及十二指肠梗阻,胰腺炎,腹腔与消化道大出血,腹内感染与脓肿E G F。
我们体会做好如下几点对预防上述并发症有帮助:H@I十二指肠前壁切开位置应适当,但切开长度要小于#?7,术中尽量减少对十二指肠壁的过度牵拉和挫伤;H!I局部切除时不宜过深,早期的肿瘤可作黏膜下或浅肌层切除,尽量不要切到十二指肠外,十二指肠黏膜比较游离,作黏膜下切除时比较容易;H G I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缝合时,宜采用边切边缝的方法,并务必使缝合严密,局部完全黏膜化;H=I术中常规行胰管、胆管外引流,十二指肠造瘘减压或将胃管下拉至十二指肠减压并确保引流管通畅;H#I十二指肠外侧放置双腔引流管,既能引流手术野渗血又能在发生消化液瘘时作引流或冲洗治疗;H>I术后常规应用奥美拉唑或生长抑素来抑制消化液分泌;H C I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当停用抑制消化液分泌药物后消化液引流量会大大增加,此时应间断关闭引流,以减少消化液的大量丢失。
参考文献;08(:(J,K,)?()(2,L)):M(N,1.,:<23/4(?,:./1,.71).0M.370/-0M .’1,763::,0M9,.1/8O:0?,:/1-1?.(0)<+&’(/,@$$%,@$:=C%P =%=<房巨波,段瑞连,何继生<病灶局部切除治疗老年十二指肠乳头腺癌#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5@$$>5@>:GC<欧阳才国,黄晓强<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术后@%例并发症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5!""!5!!:CG=PCG><H收稿日期:!""#P"GP"C I @!G【摘要】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治疗。
术后胃瘫的诊疗

术后胃瘫的诊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研究进展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 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空,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对PGS手术治疗往往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正确认识PGS,对临床上诊断并对其展开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近年来对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作综述如下。
1、PGS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手术创伤(1)目前认为系由于“泵衰竭”所引起,象“心功能不全”一样,胃肠壁也存在神经性或肌源性无力,以致胃窦收缩的振幅降低和(或)频率减少,其基础是胃电节律的失常;胃手术后,位于胃大弯胃体中部的起搏点部分或全部丧失,使残胃不能产生有效地基础电节律和收缩波。
(2)手术通过各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是产生术后残胃无力症的主要原因。
(3)胃癌根治手术创伤大,手术切除胃窦幽门,使胃张力和蠕动减弱。
(4)胃手术损伤了迷走神经,影响了胃肠道运动功能。
(5)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在胃手术后受到影响。
(6)术前是否存在易致残胃无力症的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7)术后腹腔感染、肠间渗液。
(8)精神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饮食改变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易发生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1.2术后炎性粘连性梗阻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肠梗阻(EPISBO)和胃排空延迟具有相似的特点:术后进食由通畅至不通畅,以动力障碍为主;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相似[3];保守治疗有效。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 3 封闭 良好 : 良好的封 闭是保证 引流效果的关键 。清 洁干燥周 围皮肤 , 生物膜粘贴密 闭牢 固 , 使 粘贴 时薄膜 的覆盖范 围要包括 3 4 e 的创缘健 康皮肤 。引流管可 于距创缘 5c 的正常皮下 ~ m m 组织戳:  ̄ 出 J 4 维持 负压 : fJ LI 。( ) 持续高负 压是 负压封闭引流技 术 的重要特点 , 负压 的高低 和有无 中断直 接影 响到引流效果 , 一 般应 维持负压在 4 0~ 0 mH , 5 6 0m g 负压 <10mm 引流 效果 明 5 Hg
【 摘要 】 目的
探讨 胃大部切 除术 后残 胃胃瘫综合征 (G ) P S 的病 因、 断及 治疗 。方法 诊
对 2 例 胃大部切 除术后发 生 胃瘫综 0
合征的发病 因素 、 临床表现 、 断方法及治疗手 段进行 分析 。结果 术前 流 出道梗 阻和 胃肠 吻合 方式 是术后 P S的高危 因素 。 胃 诊 G
可 外科学杂志 21 南 02年 9月第 1 第 5期 H N O R ALOFS R E Y Sp 2 1 , o. 8 N . 8卷 E ANJ U N U G R e .0 2 V 11 , o5
・
l ・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续负压 引流技 术是引流主动全方 位引流 , 流腔 内零积 聚 , 引 减少 坏死 组织 吸收 , 保持 创面清 洁 , 增加创 面血 供 , 改善创 面血液 循 环, 促进 肉芽组织生长 , 减轻创 面水肿 , 降低血 管组织通 透性 , 促 进腔 隙闭合 , 同时良好 的半透 明生 物膜 封 闭是引 流腔 与外界 隔 绝, 有效防止感染 。术后加强 护理 , 持引流通 畅 , 保 观察封 闭,
18 48 — 1 8 49.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探讨

文/ 蓝铭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
非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主要特征是胃排空
速度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进食后饱
胀、腹胀等症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
下均可诱发胃瘫。
术后胃瘫早期被认为仅
发生于胃手术后,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腹
部手术,甚至妇科盆腔手术后也有发生。
3.术后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
4.胃电起搏。
国外将起搏装置植于胃浆膜下,通过释放高频低能量波增强自主迷走神经功能,促进胃的自我调节。
有国
5.中医治疗,如针灸治疗,早期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具有升清阳、降浊阴、通腹胀、散结化瘀、促进胃肠运动作用手术治疗,或者服用温中健脾、和胃行气的中药方剂也能有促进胃肠
6.可以考虑行空肠造瘘或行全胃切除术。
据报道前者的疗效较好,后者并不能。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进行护理分析。
在介绍了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情况,定义和护理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护理措施及技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并提出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经验总结、未来护理工作建议。
1. 引言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背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这些病人多数为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经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常见手术,虽然可以缓解疾病,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或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胃排空延缓、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恢复期。
对这类病人的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指胃部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呼吸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性障碍。
这种病变可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手术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
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中,由于胃容积减小、胃排空受限等原因,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共10张PPT)

术后胃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Factors influencing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
发病机理
• 胃迷走神经切断,导致胃蠕动不协调 • 胃电起搏点缺失,cajal细胞减少及功能下
降 • 术后交感神经兴奋
影响因素
• 术前有梗阻 • 吻合方式:毕Ⅱ式大于毕Ⅰ • 营养支持
诊断
• 顽固性恶心,呕吐 • 胃肠道造影提示有胃潴留 • 无机械性梗阻
Malagelada
• 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 • 胃引流量大于800ml/日,持续大于10天 • 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
胃瘫
• 泛指无机械性梗阻存在,胃动力障碍和排 空延迟
原发性胃瘫
继发性胃瘫
原因不明
糖尿病
胃手术后
定义
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
术后胃瘫综合症 胃引流量大于800ml/日,持续大于10天
注意避免应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治疗
• 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 • 药物,针灸,中药 • 胃电起搏 • 胃镜
注意避免应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
问题
• 术后发病时间 • 引流量是否大于600-800ml/日才可诊断 • 糖尿病患者术后胃瘫是否单独归类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胃大部切除术(也称为胃癌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是术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瘫的症状,这会对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相关内容:一、胃瘫的定义和原因胃瘫是指胃肠道的一种疾病,术后出现的胃瘫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切除了部分胃肠道组织,导致消化功能下降,进食后食物在消化道内滞留较长时间,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胃瘫的症状1. 腹胀: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长时间停留,容易引起积气,导致腹胀。
2. 恶心、呕吐:胃瘫患者食欲不振,进食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
3. 体重下降:出现胃瘫后,患者的食欲明显下降,易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4. 腹泻、便秘:胃瘫患者的肠胃功能下降,容易导致便秘或腹泻等肠胃问题。
三、胃瘫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适当的药物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2. 饮食调节:注意饮食健康、清淡、易消化,减少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肠镜治疗:对于胃瘫患者,可以通过肠道道消除积气、恢复消化功能。
4. 保持良好心态:胃瘫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和紧张情绪,以促进身体康复。
四、预防胃瘫的措施:1. 术前以及术后注意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术后及时支持治疗:对于出现胃瘫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积极调节饮食、药物等治疗。
3. 及时康复训练:术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肠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康复能力。
总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当我们面临手术选项时,要注意术后可能带来的影响,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并注意做好术后的康复工作。
对于已经出现胃瘫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积极调节饮食、药物等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康复能力。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对1998年8月~2010年1月胃大部切除术后9例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论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愈,必要时行空肠造瘘解决营养问题。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自1998年8月以来,我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240例,其中术后9例发生了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即胃瘫,行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50~81(平均63岁)。
其中胃癌5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坏死1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
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2例,毕Ⅱ式7例。
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4~12天,均符合胃瘫诊断标准:①经单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②胃引流量>800ml/d;③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④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表现为病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含有胆汁,吐后症状缓解,插胃管后可抽出胃内容物1000~3000ml,经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停止胃肠减压,排空障碍症状又重新出现。
查体可见上腹膨隆,有振水音,但肠鸣音可正常。
2 方法及结果9例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3%温盐水洗胃,减轻胃粘膜水肿,促进胃张力及蠕动波恢复。
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加强支持治疗。
全组患者首选胃复安加西沙比利,2例用药无效再加用大剂是红霉素500mg/d静滴,同时辅助针灸,中药治疗,均缓解。
全组7例行保守治愈,2例分别于胃瘫后15~20天行空肠造瘘术,均于术后1周恢复。
3 讨论(1)胃瘫形成原因:主要原因有:a、胃大部切除术后胃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b、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张力低下,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c、迷走神经损伤使胃蠕动减弱;d、胆汁返流引起急性返流性胃炎,吻合口水肿糜烂;e、电解质紊乱。
(2)治疗:胃瘫一旦发生,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 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
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
胃瘫又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本病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
现回顾分析我科近5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及诊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24~78岁,平均48岁。
原发疾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癌8例。
均行胃大部切除术。
胃肠重建方式Billroth I式9例,Billroth lI式5例。
6例均在术后3~16 d已排气、排便后停止胃肠减压,拔除胃管恢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呕吐大量胃内容物伴胆汁,吐后腹胀减轻,但数小时后再次发作。
其中腹胀、呕吐14例,腹部隐痛4例,上腹部压痛5例,肠鸣音减弱4例,胃部振水声阳性11例。
胃肠造影(口服泛影葡胺12例)提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排空延迟,且有滞留现象,无吻合口狭窄。
胃镜检查(7例)提示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段。
胃引流量>800 ml/d,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2 结果
首先消除患者心理因素,具体方法: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用3%温盐水洗胃,每日2次;②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白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③胃复安10 mg,2次/d肌内注射,胃肠动力药物多潘立酮20 mg或西沙必利10 mg经胃管注入,3次/d;④红霉素0.3 g,2次/d;⑤中药及针灸治疗。
14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2~8 周恢复胃动力,其中6例采取经胃镜放入空肠营养管行EN,均未再次手术。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目前对术后胃瘫的机制尚不清楚,预防和及时诊治术后胃瘫有重要临床意义[1]。
其发病机理有多种解释。
一、由于手术后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导致胃动力紊乱,由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
强,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阻止胃肠平滑肌中的副变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延缓胃的排空[2]。
二、Cajal细胞作为起搏细胞和神经肌肉递质产生的细胞,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
Cajal细胞位于胃大弯中上1/3交界处,分布于胃环行肌和纵行肌的表面,胃肠的慢波电位是由Cajal细胞产生的,同时神经冲动和化学传递也有Cajal细胞的参与。
在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中发现胃的Cajal 细胞数量减少、结构萎缩和信号传导能力下降,造成胃电节律的紊乱,对胃肠道运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3] 。
三、其他因素:当手术切胃窦或部分十二指肠后可能导致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如胃泌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胆囊收缩素(CCK)等),机体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而产生胃肠动力紊乱;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高和儿茶酚胺增多,均会影响胃肠动力[4];精神因素;吻合技术、术后腹腔感染、术后镇痛药物应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2 诊断腹部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胃瘫的诊断标准除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外,Natan[5]提出:胃肠减压引流量大于600~800 ml/d;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除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以及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3.3 治疗目前认为术后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故仅仅采用一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必然有限,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①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严格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用3%高渗盐水洗胃可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有利于胃排空,加强营养支持,采用TPN或肠内营养EN,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EN更接近正常人生理性营养方式,促进激素分泌,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完整,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和MODS;③促胃动力药物的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呱啶苯酰胺衍生物(西沙比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能发挥胃动素样作用,促进胃排空,恢复胃动力。
④经导管胃内安装起搏器,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蠕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⑤采用针灸足三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四君子汤等中药灌注,耳穴耳针等均有疗效。
参考文献
[1]Obradovic VB,Artiko V,Stefanovic BM,et al.Simultaneous dynamic study of gastric emptying and changes of serum levels of guthormones in patients after peptic ulcer surgery.Nucl Med Rev Cent East Eur,2006,9(1):51-55.
[2]王国范,张百江,杨文锋,等.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后胃功能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41-45.
[3]Jameson F,Ivan D,Zhi yue L,et al.Absence of 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indings.J Gastroenterol Surg,2005,9(3):102-108.
[4]Mutlu GM,Mutlu EA,Factor P.GI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Chest,200l,119(6):1222-1241.
[5]Bar-Natan M,Larrson GM,Stephens G,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gastric surgery.Am J Surg,1996,17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