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

合集下载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
正方: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科学更加重要。

首先,科学是客观的,它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而艺术是主观的,它更多地
依赖于个人的感觉和情感。

科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医学可以治
疗疾病,工程学可以建造高楼大厦,而艺术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审美享受,它
的实用性远远不如科学。

此外,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的发展是全人类
的共同努力,而艺术更多地是个体的创作,它的影响力有限。

因此,科学比艺
术更加重要。

反方:艺术同样重要,甚至比科学更加重要。

首先,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世
界的表达,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可以使人们更加有情感,更加有思想,而科学只是解决了物质层面的
问题。

此外,艺术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艺术是永恒的,科学是短暂的。

”艺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科学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

因此,艺术比科
学更加重要。

在这个辩题中,双方观点各有道理。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推动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而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因此,科
学和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和艺术应该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美,是什么?它到底是个啥?如果你问我,我就会说,美有时候就像是你突然看到一场日落,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你不需要懂什么高深的哲理,也不必弄清楚这场日落背后的科学原理。

你只需要沉浸其中,感受那种被大自然温柔包围的瞬间。

科学和艺术也有点像这场日落,看似很不相关,但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追求着同样的目标——让我们感受到震撼,让我们觉得这世界真是不可思议。

好吧,咱们先说说艺术。

艺术,哎呦,大家都知道的。

画画、音乐、电影、舞蹈,凡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心头一颤的,都能算是艺术。

艺术呢,往往就是让你从内心去感受的东西。

你看,那些画作,它们不一定得教你什么,也不要求你理解它们的每一笔每一划,它们只是想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给你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比如那种“看懂了一个不懂的”的感觉,听懂了一首旋律里的心情,或者被电影里那种感人至深的剧情给“虐”到。

就像是《星际穿越》里那个五维空间,明明是个科学的理论,但导演让它变成了一种让人心痛的艺术表达,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那一幕简直把人逼疯。

再说说科学,哦,这个东西听起来严肃多了,简直是“书呆子专属”。

但科学也有它的美。

谁能想到,黑洞、量子力学这些我们听了会脑袋痛的概念,背后竟然藏着那么多让人兴奋的东西?科学讲的是“为什么”,它让你知道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是什么力量让万物呈现出现在的模样。

你想象一下,那个让月亮在天空中不掉下来、让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引力,这不就是一种隐藏在自然背后的“美”吗?它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始终在这里,支撑着我们的一切。

你把这些神奇的现象说得再枯燥,它依然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震撼感,哪怕只是想想,那种“哇,这世界果然是有规律的”也足够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艺术和科学,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呢?说实话,它们看似差得很远。

艺术追求的是表现,强调情感的传递;而科学呢,重在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实验、数据和逻辑来揭开事物背后的真相。

艺术给你的是主观的感受,科学给你的是客观的解答。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科学与艺术之美》科学和艺术,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都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科学之美,在于它的严谨与精确。

就像一位一丝不苟的工匠,用各种定理、公式和实验,雕琢出真理的模样。

你看那牛顿力学,把物体的运动规律阐释得如此清晰,仿佛宇宙的运行都在它的掌控之中。

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让人惊叹不已。

科学的美还体现在那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上,电灯泡的出现点亮了黑暗的夜晚,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紧密相连,这些都是科学给予我们的馈赠。

艺术之美,则充满了灵动与情感。

绘画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心中的景象,音乐用旋律和节奏拨动我们的心弦,文学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艺术家们就像魔法师,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这个世界无尽的美好。

比如梵高的《星夜》,那绚烂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狂热与激情。

还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昂的乐章仿佛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要说科学和艺术的不同,那科学更注重理性和逻辑,而艺术则偏向感性和直觉。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而艺术家则凭借内心的感受和灵感来创作。

科学追求的是普遍适用的真理,而艺术则强调个性和独特性。

然而,科学和艺术也并非毫无交集。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比如爱因斯坦就热爱音乐。

而艺术的发展也常常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现代的影视艺术就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在我看来,科学和艺术就像人的两只眼睛,共同让我们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没有科学,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失去很多便利和进步;没有艺术,我们的心灵可能会变得干涸和无趣。

我们既需要科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艺术来滋养我们的精神。

所以啊,让我们同时拥抱科学和艺术吧。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也不忘欣赏艺术的美好;在沉浸于艺术的世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让科学和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人生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关系浅析

艺术与科学关系浅析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呢,其实是相通的,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呢,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弄清楚二者的概念。

只有了解这二者的概念了,才能够进一步讨论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先讨论下这二者的概念。

科学一词,源于中国古汉语,科举之学。

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

因此近代翻译文章中,引入了这个词汇,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随后的康有为,严复都引用了这个词汇。

后来,科学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

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呢,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也有很多分类。

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

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是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就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就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机器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就一定是科学。

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美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科学追求的是真实与客观,通过严谨的研究、实证和推理,以揭示宇宙的规律和本质,科学美则是通过科学的发现和解释来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与表达,以感性与主观的方式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尽管它们的目标和方法不同,但科学美和艺术美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首先,科学美和艺术美可以相互借鉴与启发。

科学的发现和创新往往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许多美妙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些科学发现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解剖课》就是受到解剖学家的研究启发而创作的。

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形式美、色彩美和情感美,可以激发科学家们对感知机制、视觉感知以及人类情感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与探索。

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创新的实验设计、理论建模和假设验证,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艺术家们通过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和主题的创新,来探索和突破艺术领域的界限。

例如,现代艺术运动就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颠覆和创新,它通过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主题来挑战艺术的边界,让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和审美标准有了新的思考。

此外,科学美和艺术美都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科学的发现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宇宙的本质。

科学美通过科学图像、模型和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美。

例如,远观星空,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星空照片,这些照片是通过科学技术拍摄和处理而成的,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辽阔与神秘。

而艺术美则主要是通过感性和主观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自我、他人和世界。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作品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冲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艺术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美,科学领域也蕴藏着多彩的美;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比如比例美、秩序美、简洁美。

在科学发展史中,往往是美字当头。

生物进化的规律,除了达尔文所论适者生存从低级之外,还有一条:从不美到美。

艺术设计即是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规律的综合运用。

今天,已经无人漠视科学领域的审美问题了,但是,科学审美和艺术审美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上依然未能达到等量齐观。

对科学美的探讨依然有所欠缺。

因此,很有必要作出具体的比较研究,进而为设计中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追求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

世界着名的雕塑家罗丹(1840 -1917)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美,我们的世界上蕴藏着多彩的美,这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科学美。

建筑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建筑师不仅要思考建筑物的质料、空间、承重等问题,还要思考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外观美的问题。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着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

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的美。

以下,拟从几个方面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

一、科学和艺术中的比例美比例能够造就美。

这在科学和艺术中屡见不鲜。

提一个与科学、艺术、美学都有联系的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画家喜欢画马、画牛,甚至画驴,为什么很少有人喜欢画猪?人们喜爱马的原因固然很多。

古代以至于现代的数千年间,马在人类的生产中、生活中、战争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是人类忠诚而能干的朋友。

人们之所以喜爱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马从外观上看是美的。

马的形体包含着黄金分割的因素:如果以马的前腿作一条纵向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是马体横向长度的黄金分割线。

很少有人喜欢画猪,除了由于猪在人们心目中是懒惰、贪食和肮脏的化身之外,还在于猪的形体不美,或者说猪体不符合黄金分割律。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

一、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应该对美学感兴趣?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6]德国科学史学家恩斯特·菲舍尔教授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我认为美学不能取代逻辑思维为发现规律而做的实验,但美学能有助于对真理的认识。

什么是美学,各有各的说法,仍未统一。

《真与美》的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S.钱德拉塞卡采用两个标准。

第一个是F.培根的标准:一切出色的美都有结构上的奇异性(指奇特到引起好奇和惊讶的程度)!第二个标准是W.海森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

进行科研工作时,强调客观性,追求客观真理,容不得半点主观。

有人认为,科学尊重客观事实,是求真,而艺术是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两者完全不同,无法相通。

但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通性。

”两者不仅可能相通,而且应该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或相关点有:①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才发展为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一个金币的两面;李政道认为:“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②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

③协同性,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而艺术亦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帮助,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无法快速前进。

它们分别靠左、右脑,但两脑又互相沟通成为一体。

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点有:①科学用逻辑思维,要求对自然现象有所发现,寻找它的规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促进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艺术用形象思维,强调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而其作品能引发观赏者的愉悦或者艺术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冼鼎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否则为什么从中学起,就有文科和理科的分班呢?可是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中学就把学生定向到文科或是理科并不是很妥当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争辩说,科学追求的是严、艺术追求的是美,一个是理性的演绎,另一个是灵感的发挥,二者南辕北辙,没有共通之点的。

其实这真是不幸的误解。

有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艺理论家叫做丹纳的说过:"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

"如果把这番话中艺术两个字改成科学两个字,谁能不说对于科学这是同样精辟的论断呢?可见艺术创作和科学创作是有共性的。

有共性的东西就可以拿来比较,比如说科学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这种比较可以说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

什么是美?"美是难以定义的",研究美学的一位祖宗柏拉图早就这么叹息过。

科学家也有类似的观点。

狄拉克--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中的一位--也说过:"数学美与艺术美一样是无法定义的。

"不过他又跟着说:"但研究数学的人鉴赏数学美并不会觉得困难。

"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尚且如此说,作为门外美谈就大可不必讲究什么美与审美的定义、什么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等,只须承认美的存在就可以谈下去。

承认了美的存在,还需要有能够感知它的东西才能谈美。

这东西大哲学家柏拉图说是灵魂,大数学家庞加莱说是纯理智,灵魂也罢、理智也罢,反正是思维的器官,一牵涉到思维,谈美就当然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才有意义,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的思想家把美与和谐划上等号。

希腊古典时代的大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美应当是完美的。

自然是美的,自然的规律也是美的,所以亚里斯多德说,完美的天上物质构成的天体的运动轨道,必定是完美的曲线。

按黄金分割比例的线条建造的希开普勒的行星轨道模型腊祭坛而最完美的曲线,就是圆,所以所有的天体都是以圆轨道运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学号:15095644 姓名:段雪姣班级:艺设09-1班摘要:艺术总是意味着美,这个问题人所共知。

而科学中有没有没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答案。

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只与“真”相联系,无所谓美与不美。

而伦理学与“善”相联系,艺术才与美相联系。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与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

因而,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门崭新学科——科学美学。

所以本文就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进行了浅析。

一、关于艺术-科学-美学“艺术”(art)源于拉丁文“artem”,原指各种不同的技术,现在则多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

”也就是说,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

“科学”一词源于法文science和拉丁文scientia,意指知识与技能,现多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包含所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所从事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的范畴。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客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意义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二、关于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艺术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为艺术哲学。

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同一哲学”基础上的。

它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和体现,声称艺术哲学是对源自“绝对”的艺术作本质的探讨,认为“在艺术哲学划定的哲学的特殊领域里,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美和一切美的原型。

”在谢林看来,最高的理性活动是包括一切理念的审美活动,真和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接近,而美把真的科学知识和善的道德行为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因此,艺术高于哲学。

正是在审美直观中,而不是在数理逻辑的推演中,哲学家才领悟到了宇宙的奥秘。

他们提出“构造说”,认为宇宙是作为一个绝对的宇宙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绝对的驱使,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仅仅成了满足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而这种“天才”(灵感)乃是“上帝的绝对性的一个片断”。

在这种灵感,即审美直观中,作者突破了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乃与无限的宇宙本体相汇合,把握到了“整个生存的根本”。

也由此推出艺术与美的本质在于体现了“绝对同一性”的真与善、必然与自由、实在与理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美学史上艺术哲学有艺术按照从感性过渡到精神,精神性逐步超越物质性的方向形成一个依次系统的原则。

并把艺术分为实在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实在系列包括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刻,而理想的系列则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抒情诗、史诗和戏剧。

在每个系列中最后都将趋于统一。

艺术美学相诞已久,科学美学涉世未深。

科学美学即“科学美的哲学”,它既可以成为理论科学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适应了列宁早在1917年就已经指出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历史潮流,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除了科学认识之外还有一种审美认识,也就是对科学美的哲学研究,即科学美学。

科学美学是近年来科学界和美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但不少人对科学美学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

到底有没有科学美和科学美学,也许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最具权威性。

彭加勒(法)曾说过:“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

如果不美它就不值得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

”可见科学是有美的。

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家们便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美已有所体会。

古希腊数学家普鲁克拉斯提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欧几里得说:“最美的比例是1∶1.618。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天体是永恒的、神圣的、完美的,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

”科学家们推测,人体也类似于一个小宇宙,也是一种和谐,一种美。

他们感到,匀速运动是最美、最完善的运动速度。

除此以外,还有多种对科学美的发现,例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它的美几乎立即使科学家们为之倾倒。

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说:“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为此将爱因斯坦称为“科学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

”又如,DNA双螺旋结构,有谁能说它不具美感呢?所以科学领域美也是存在的,科学美学也应同社会美学、艺术美学相并列。

三、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区别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有众多不同,在此重点谈了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方面的区别。

首先,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美的哲学。

我们所谈的艺术美绝对不会是仅仅在形式上的美,而是更深层次的内容美。

例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它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品,我们说它美,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符合黄金比吗?它在文化精神方面所具备的美似乎更具意义吧!又如诗歌,同一形式的作品为什么有不朽,有垃圾呢,这定是因为二者的内在含义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更抽象,更感性。

然而,关于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徐纪敏在他1991所著的《科学美学》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由自然界的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界的内在美。

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家揭示这些内在规律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传统美学所研究的自然美,只是自然界的形式美。

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表现为自然界的内容美,这是传统美学所不研究的。

脱离了自然界的内容美,它的形式美只能是肤浅的;而脱离了自然界的形式美,它的内容美也就无从表现。

科学家的职责是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理论就是科学家的大脑对自然内容美的反映。

因此,科学理论的创造过程,就是科学家对自然界内容美的审美感知过程。

科学美学的第二个研究对象,是由科学理论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美。

科学家提出的某一科学理论与社会对这个科学理论的审美活动,形成了另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其次,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在表达内容上也不相同。

科学家追求的是准确的规律,他们会凭借仪器观察和数学方程来验证其理论,而艺术家重视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性认识,他们必须凭借更微妙,更难以言传的直接直觉来做到这一点。

所以科学美学表达的是一种谨慎美,理性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真”。

而艺术美学表达的则是感性美,浪漫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善”,更随意,也更自由。

最后科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唯一性也不相同。

科学美学在同一事物,同一规律上,美的感受是唯一的,而艺术美学具有审美的多样性。

科学美学对真理的追求是唯一的,例如:黄金比例,它美的表现只能是1:1.618。

而艺术美学中,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理,从而使艺术美学呈现多样并融性。

四、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联系二者本质相同,因为无论是艺术美学还是科学美学都是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蕴的一种哲学,都属于美学的分支,都统一于哲学这一大学科中。

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科学美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也可向科学美学转化。

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奥.利雅得》、乔尔乔内的《睡着的维纳斯女神》及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都是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把作品的主题重心设定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从而获得动人的美感效果。

这就是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相互作用的经典。

除此,二者的来源也具有统一性,科学美学和艺术美学都来自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及研究。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二者有众多的相交点。

结束语:到此,是我对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的浅略分析。

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同属“美学”范畴,是哲学的分支,同时又具有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

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本质及来源方面又具有多种联系,所以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别在不同方面诠释着美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美学概论》牛宏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美学》杨成寅著学林出版社《艺术与科学》李政道著文艺研究,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1998年02期《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米勒著方在同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