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合集下载

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及生理机制

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及生理机制

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及生理机制1.发展下肢爆发力的研究王大凤指出:通过对复合式训练和负重快速伸缩训练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分析,得出复合式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

方睿健认为,通过对比振动训练和传统抗阻力量训练,振动训练能更好的发展羽毛球学生的专项移动能力和专项爆发力。

龚建芳等人指出:采用不同的拉伸、慢跑或静坐在不同时间点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变化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拉伸方式和拉伸后的时间对原地纵跳的成绩产生不同影响。

王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不同组合力量训练能够提升短跑运动员的力量和速度,增强腿部的爆发力,克服自身体重的原地弓箭步跳对爆发力的提高要优于屈蹲跳。

运动训练专家B.H库兹涅佐夫指出,短跑是一种结合速度和力量的运动项目,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最大力量的速度力量型运动。

专门的力量训练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中,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是在发展基础最大力量的同时要着重发展爆发性的肌力。

2.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特点短跑是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位移一段距离的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相结合的体现,而爆发力是速度与力量在运动中的表现。

短跑运动员在快速奔跑时,运动肌肉群主要利用拉长-缩短周期的原理,使肌肉先做离心收缩继而做向心收缩的工作形式。

肌肉通过这种由离心到向心收缩形式的训练被称为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或超等长训练,这种拉长收缩训练包含了拉长—缩短周期(Stretch-Shortening Cycle,SSC)。

我国著名教练孙海平把这种训练称为弹性力量训练,他指出这种弹性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短跑运动员的步频和动作幅度。

爆发力水平的提高与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大强度负荷训练能够提高肌肉中弹性力量的储备,更有助于发展爆发力;在安排训练的重复次数和负荷强度时,既要有一定程度的动作速度,也要确保一定的强度,如果负荷强度大,那么次数要少。

尤其注意观察运动员的疲劳状况,由于负荷强度较大,为了防止运动损伤,如果出现疲劳进行积极恢复;在安排训练组数和次数时,要以不降低动作质量为准则,平衡好疲劳与恢复的关系。

电磁增强原理的应用有哪些

电磁增强原理的应用有哪些

电磁增强原理的应用有哪些1. 电磁增强原理简介电磁增强原理是指在电磁场作用下,物质的某些性质会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了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电磁增强原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

2. 电磁增强原理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电磁增强材料:通过调控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利用电磁场的作用来增强材料的特定性能,如增强材料的热导率、机械强度等。

•电磁增强制备技术:利用电磁增强原理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引入外加电磁场,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如电磁增强熔炼、电磁增强沉淀等。

3. 电磁增强原理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电磁增强医疗设备:利用电磁增强原理开发医疗设备,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用于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电磁增强治疗:采用电磁场对生物体进行治疗,如电磁温热疗法、电磁刺激疗法等,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

4. 电磁增强原理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电磁增强光谱技术:通过引入外加电磁场,增强样品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电磁增强拉曼光谱、电磁增强红外光谱等。

•电磁增强电化学分析:利用电磁增强原理,改善电化学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如电磁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电磁增强电析等。

5. 电磁增强原理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电磁增强电子器件:利用电磁增强效应,在电子器件中引入电磁场,以增强其性能,如电磁增强光电器件、电磁增强传感器等。

•电磁增强通信技术:利用电磁增强原理,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技术性能,如电磁增强天线、电磁增强信号处理等。

6. 总结电磁增强原理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和电子技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增强特定应用的效果。

电磁增强原理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

本文将介绍SERS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SERS的原理SERS是在金属或金属纳米结构表面激发拉曼散射时产生的增强效应。

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光束激发金属表面的等离激元振荡,形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其次,光束与分子相互作用,激发分子的振动和转动;最后,被激发的分子通过拉曼散射发射光子,其散射光子的能量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相对应,形成拉曼光谱。

二、SERS的应用1. 化学分析SERS在化学分析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由于金属表面的增强效应,SERS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物质,使得低浓度化合物的分析变得可行。

其次,SERS对分析物的选择性很高,可以识别不同化学物质的特征指纹振动光谱。

此外,SERS还可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构型变化,以及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等。

2. 生物医学SERS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SERS可以高灵敏度地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微量分子,如药物、代谢产物等。

同时,SERS还可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成像,通过标记SERS探针,可以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 环境监测SERS还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通过将SERS技术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体、土壤等样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数据。

三、SERS的发展方向1. 新材料的研究目前,SERS主要使用银、金等金属材料作为增强基底。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其他材料,并考虑它们在SERS中的增强效应和应用价值。

2. 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改进提高SERS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可以通过改进金属纳米结构和表面修饰等方法来实现。

3. 器件集成和自动化分析将SERS技术与微纳技术相结合,实现SERS芯片的制备和器件的集成,可以实现SERS的高通量、高效率分析。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重点

1.什么是Ⅱ型药物,影响II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II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药物的吸收。

影响II类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方法有:①制成可溶性盐类②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⑤增加药物的表面积⑥固体分散、自微乳化和纳米技术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3.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单纯扩散比较两者的异同。

特点①顺浓度②不耗能③需转运体:部位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现象④转运速度快。

与单纯扩散相同的是,促进扩散也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不消耗能量原则。

促进扩散转运不同于单纯扩散的特点①促进扩散速率快、效率高。

某些高极性药物的促进扩散转运速度更快②促进扩散有选择性。

一种转运体只能识别并转运某种结构的药物③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

因需要转运体参与,但转运体数量、与药物结合位点数量有限,药物浓度超过该限度时转运速率不再增加④促进扩散有部位特异性。

转运体在各个器官或者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不同,因而其药物底物在不同部位的转运存在差异⑤促进扩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两种药物靠同一转运体进行转运时,可相互竞争转运体结合位点,从而产生转运的相互抑制现象。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的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药物的溶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

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投掷运动员热身活动中的应用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投掷运动员热身活动中的应用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投掷运动员热身活动中的应用作者:阎文婧来源:《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3年第11期关键词:后激活增强效应;PAP;铅球运动员;热身活动PAP是一种身体调节活动,在以高强度执行调节活动后,最大肌肉激活急剧增加。

以肌肉群为目标的阻力训练,随后经过严格的间歇时间,通过PAP效应增加肌肉力量的输出,比赛前通过调节活动诱导的PAP可以提供热身之外的益处。

在利用PAP现象提高运动竞技成绩之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动学特征:其一,肌肉调节活动强度必须足够高,以此诱发PAP效应的产生,但强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加速疲劳的产生;其二,肌肉调节活动和执行活动之间的间歇期要准确把握。

目前有关PAP的有效性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间歇时间越长,PAP调节活动从疲劳中恢复得越好,但也会导致PAP反应下降。

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调解活动和执行活动之间的8—12分钟的间歇时间被认为是有效的,少于2—3分钟的间歇则会因为调节活动疲劳的影响抵消其增强效果;超过12分钟的间歇会因为负责使增强的肌肉纤维失活的酶消除其最初增强的影响。

最后,利用PAP效应进行训练的人群应该是运动员或者是具有一定力量基础的人群,因为PAP现象在相对力量低的个体中没有表现出有意义的水平,而且达不到训练的要求。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理解,PAP已被证明有助于下半身和上半身力量输出的急性增强,肌肉力量输出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如跳跃、短跑和投掷)。

因此,本文试图与传统的热身活动相比,基于PAP调节下的热身活动是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铅球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及运动表现,则应该引起运动员及教练员的重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以后激活增强效应在投掷运动员热身活动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由于这项研究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所以实验对象的选取不太适合普通群众和业余体育爱好者。

只有参加过投掷类项目、十项全能(男性)、七项全能(女性)或多个项目且具有体育训受试者的负责教练寻求支持并给予许可。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刘瑞东;李庆【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相关研究的综述,厘清PAP背后的生理学机制,阐明影响PAP的关键因素,以期进一步探讨诱发PAP的最佳策略,为我国教练员更好的应用PAP提供参考.研究发现,PAP的机制主要有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磷酸化、神经系统动员高阶运动单位数量增加和肌肉收缩时羽状角的改变.影响PAP的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肌纤维类型、肌肉长度、训练状态、力量水平以及肌肉激活形式等.其中年龄与PAP呈"倒U型"关系;不同性别之间,男性PAP优于女性;训练水平和力量水平越高,PAP越强烈.目前采用的激活形式主要有静力性最大自主收缩练习和复合性训练.PAP虽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通过选择针对不同运动员最合理的诱导练习形式,掌握好PAP与疲劳的平衡依然可以最大程度的激活PAP.【期刊名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43)006【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激活后增强效应;爆发力;复合性训练;超等长训练;骨骼肌【作者】刘瑞东;李庆【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23肌肉的收缩会导致肌肉疲劳,然而,肌肉收缩也会导致肌肉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

PAP是一种由于最近的肌肉收缩导致的收缩增强现象[1],如肌肉力量发展率(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FD)的提高。

电刺激导致的肌肉收缩或者静力性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会引发PAP现象。

PAP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的美国生物学家Manning[2]对大鼠跖伸肌和比目鱼肌施加了1 s的强直刺激后,发现肌肉收缩力矩出现了显著提高,这也是研究者们首次观察到肌肉的“PAP”现象。

不同形式的后激活效应对立定跳远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后激活效应对立定跳远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后激活效应对立定跳远的影响摘要:对半蹲形式和高翻形式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后激活效应进行比较,从而为实际的运动训练及比赛中PAP现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采用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

受试者是熟练高翻、半蹲技术的十名运动员,分别测出每个人的最大力量,计算每个研究对象85%1RM重量,分别作为个人诱导PAP的刺激强度,不同测试方案安排隔天进行。

测试时先进行一次立定跳远测试作为基准值。

进行PAP激活,休息8min进行一次立定跳远,记录立定跳远的成绩。

研究结果:高翻形式与半蹲形式激活后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有所增加,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高翻形式的后激活比半蹲形式的后激活更有效。

关键词:后激活效应;立定跳远;半蹲;高翻中图分类号:G6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95-0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有些运动员在一次极量或者次极量的力量负荷刺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他们的爆发力会有即时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短跑或者跳跃项目上。

这种现象被称为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这种效应的原理是通过给予肌肉比较大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可以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得到募集,从而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目,使得肌肉可以在随后的运动中有更大的张力,提高在之后的运动能力,因此这种负荷方式成为了赛前热身的热门选择。

综上所述,PAP后激活增强效应的文献比较多,但是多数以深蹲的形式,而对于不同形式的后激之间的比较活较少,因此,本论文采用高翻和半蹲杠铃作为后激活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激活,探讨是否从在不同的激活效果,从而为在实际运动训练中及比赛中PAP现象的运用提供一定依据。

2.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爆发力的影响最早出现的后激活增强效应的案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高山滑雪队在比赛前进行了最大的强直收缩后,成功诱导出后激活增强效应,提高了运动成绩,赢得了世界性的比赛。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 -回复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 -回复

基于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回复什么是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如何利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进行磁共振成像,并探讨其在医学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顺磁弛豫增强效应是磁共振成像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利用了顺磁性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磁矩的瞬时偏转,从而提高了磁共振成像的灵敏度和对比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原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步骤及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在医学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原理。

顺磁性物质是指在磁场中,原子核的电子云对原子核的磁矩方向有较大的影响,使得原子核磁矩朝向外加磁场方向偏转,从而增强了信号获取的可能性。

这种原子核磁矩偏转的速率与顺磁性物质的浓度、磁场强度以及顺磁物质的特性有关。

利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进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具有顺磁性的对比剂,如Gadolinium等。

然后,将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需要成像的区域。

接下来,开始采集磁共振信号。

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的作用下,顺磁性物质与周围的信号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瞬时偏转,产生更强的信号。

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在医学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在价值。

首先,它可以提高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度,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异常结构和病变的细节。

其次,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还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血供和代谢情况,通过观察对比剂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此外,顺磁弛豫增强效应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领域的疾病,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然而,顺磁弛豫增强效应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首先,顺磁性对比剂的选择和剂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过量使用顺磁性对比剂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害。

因此,医生在应用顺磁性对比剂时需要慎重考虑剂量和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顺磁弛豫增强效应在磁共振成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和灵敏度,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作者:方健
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04期
摘要:后激活增强效应越来越被频繁的应用于体能训练计划中,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大重量刺激来激活肌肉来提高随后动作的力量输出水平。

后激活增强效应主要利用将力量训练与增强式训练进行结合,利用复合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应注意训练间歇时间和强度的选择,既要避免疲劳又要防止激活增强效应消失而起不到增强作用。

教练员应该合理利用训练时间,在间歇时间加入不同身体部位的训练动作和身体灵活性、稳定性的动作来平衡运动员身体来降低受伤风险。

训练对象应该选择具有抗阻训练经历并且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循序渐进,避免疲劳和损伤的出现。

关键词:后激活训练;复合训练;力量训练;增强式训练
一、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原理
后激活增强效应现象指当进行一组爆发力训练以前进行一组力量训练,此时爆发力的输出效率更高。

它的理论基础是高强度肌肉收缩会对随后的肌肉快速收缩具有短暂的增强作用。

后激活增强效应通常由最大的自愿性收缩引起,但也由速度控制的最大自愿向心等长收缩引起。

目前研究表明有两种机制是导致后激活增强效应原因。

第一种是肌球蛋白调节性轻链的磷酸化,使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对从肌浆网中释放的钙更加敏感,此时进行肌肉收缩会使连续产生的收缩力增加。

第二个是在进行增强式训练之前进行力量训练会导致脊髓内的突触兴奋增加,进而导致突触后电位增加,并随后增加所涉及的肌肉群的力量产生能力。

二、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应用
(一)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动作的选择
训练动作的选择是训练计划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包含的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和增强式训练,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好的身体状态下进行,所以后激活增强復合训练应该安排在训练的开始部分,可以作为训练计划的第一部分。

高强度抗阻训练不只是指的是高强度、低速度的动作(如5RM深蹲),也包括一些低强度、高速度的动作(如高翻)。

在选择配合动作时,应注意选择必须有类似生物力学动作模式的技术动作,此类将2个以上相似动作模式的练习动作(如深蹲和反向垂直跳)称为“配对动作”。

前后动作的强度须有一个落差,相较于利用传统的负载抗阻训练进行刺激,增强式训练会产生更少的疲劳,因此可以更好利用后激活增强效应达到刺激的效果。

配对动作选择时,一般将下肢力量训练和下肢增强式训练进行组合、上肢力量训练和下肢增强式训练组合。

另外教练还应考虑将单侧训练动作模式和双侧动作模式加入到训练计划中来平衡体能运动员身体的目的。

(二)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的间隔时间
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的训练强度一般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则无法达到提高运动表现的结果。

如果休息时间太长,增强效果则很有可能消失,起不到增强的作用。

由于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与疲劳是共存的,因此确定最佳的休息间隔至关重要,在此间隔中,肌肉应该已从疲劳中部分恢复,但仍处于增强状态。

目前的文献在这一间歇时间上还存在争议,研究表明组与组恢复间隔从3到12分钟不等。

另外每组复合训练的力量训练与增强式训练之间间隔在1-3分钟之间。

所以建议教练在进行后激活增强训练组间间歇时间应该选择3-10分钟则为宜,而复合动作内部间歇时间可以控制在30s-3分钟为宜。

让肌肉从无氧快速收缩中恢复,这样既不会由于休息时间过长导致增强训练效果消失,也保重了运动员足够的休息。

另外,教练员在设计训练计划时应该利用复合训练间歇时间来安排与复合训练不同身体部分的动作或者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训练动作,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训练时间而不会延长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平衡运动员的身体等。

(三)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
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需要高强度阻力训练进行刺激神经,以达到激活肌肉的目的,所以强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强度太大会造成疲劳,而强度太小则达不到增强的效果。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在计划中应该保持一致。

运动员需要在高强度下进行力量训练和增强式训练,复合训练的量应足够低,以防止过度疲劳,造成运动员机能水平下降。

复合训练应选择具有相似生物力学结构的动作,如卧推动作和卧姿药球上推等。

建议教练每周后激活增强复合训练不超过三次,每次间隔时间在24-48小时为宜,每次训练简易组数为2-5组,每组训练动作中的力量训练每次2-8次,增强式训练选择5-15次为宜。

由于复合训练要求较高,教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运动员抗阻训练年限、下肢力量、训练水平等因素,循序渐进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证运动员的安全。

三、总结
后激活增强效应存在于运动员进行复合训练时,能够有效的激活肌肉以达到运动表现增强的作用。

复合训练应选择具有相似生物力学模式的动作并且强度具有一定的对比。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应该相互协调,不能让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而影响运动表现。

复合训练间隔时间会影响增强的效果,可以将提高身体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动作加入集中,这样既保证了训练时间也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功能性,预防损伤的发生。

后刺激增强训练主要受用于需要快速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并且在快肌比例较高的运动员身上更加明显。

由于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训练强度要求较高,教练员在加入训练计划前应该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年限进行评估,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运动水平才可以进行复合训练。

并且应该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避免由于训练不当而造成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美]扎齐奥尔斯基.力量训练的科学和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